教案能够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目标。教案的编写要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和问题解决任务。接下来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教案样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篇一
1、电能可能同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也可以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
2、电能用w表示,常用单位是千瓦时(kwh),在物理学中能量的通用单位是焦耳(j),简称焦。1kwh=3.6106j。
3、电能表是测量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少的仪器。a、“220v”是指这个电能表应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b、“10(20)a”指这个电能表的额定电流为10安,在短时间内最大电流不超过20安;c、“50hz”指这个电能表在50赫兹的交流电路中使用;d、“600revs/kwh”指这个电能表的每消耗一千瓦时的电能,转盘转过600转。
4、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是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实质上,电功就是电能,也用w表示,通用单位也是焦耳,常用单位是千瓦时。
二、电功率。
1、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的物理量,用p表示,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常用单位有千瓦(kw)。1kw=103w1马力=735瓦。电功率的定义也可以理解为:用电器在1秒内消耗的电能。
2、电功率与电能、时间的关系:p=w/t在使用时,单位要统一,单位有两种可用:(1)、电功率用瓦(w),电能用焦耳(j),时间用秒(s);(2)、电功率用千瓦(kw),电能用千瓦时(kwh,度),时间用小时(h)。
3、1千瓦时是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4、电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公式:p=iu单位:电功率用瓦(w),电流用安(a),电压用伏(v)。
5、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或者说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电路图与测电阻的电路图一样。
2、进行测量时,一般要分别测量小灯泡过暗、正常发光、过亮时三次的电功率,但不能用求平均值的方法计算电功率,只能用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功率。
四、电和热。
1、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要转化成热,这个现象叫电流的热效应。
2、根据电功率公式和欧姆定律,可以得到:p=i2r这个公式表示: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3、当发电厂电功率一定,送电电压与送电电流成反比,输电时电压越高,电流就越小。此时因为输电线路上有电阻,根据p=i2r可知,电流越小时,在电线上消耗的电能就会越少。所以电厂在输电时提高送电电压,减少电能在输电线路上的损失。
4、电流的热效应对人们有有利的一面(如电炉、电热水器、电热毯等),也有不利的一面(如电视机、电脑、电动机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我们要利用有利电热,减少或防止不利电热(如电视机的散热窗,电脑中的散热风扇,电动机的外壳铁片等)。
五、电功率和安全用电。
根据公式i=p/u可知,家庭电路电压一定时,电功率越大,电流i也就越大。所以在家庭电路中:a、不要同时使用很多大功率用电器;b、不要在同一插座上接入太多的大功率用电器;c、不要用铜丝、铁丝代替保险丝,而且保险丝应该在可用范围内尽量使用细一些的。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篇二
1、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性质,该物体就具有了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2、磁体两端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中间磁性最弱。当悬挂静止时,指向南方的叫南极(s),指向北方的叫北极(n)。
第九章信息的传递。
一、现代顺风耳——电话。
1、1876年由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了电话。最简单的电话由话筒和听筒组成。话筒将声信号转变为音频电信号,听筒将音频电信号转变为声信号。通话双方的话筒和听筒是互相串联的,自己的话筒和听筒是互相独立的。
2、为了节约电话线路的使用效率,人们发明了电话交换机,1891年出现了自动电话交换机,它通过电磁继电器进行接线。
3、电话按信号输方式来分,可分为有线电话和无线电话;按信号类型来分,可分为模拟电话和数字电话。信号电流的频率、振幅变化的情况跟声音的频率、振幅变化的情况完全一样,这种信号叫模拟信号,这种通信叫模拟通信。用不同符号的不同组合表示的信号叫数字信号,这种通信叫数字通信。
4、模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丢失信息,而且抗干扰能力不强,保密性也很差,信号衰减厉害。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种中,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
二、电磁波的海洋。
1、导线中的电流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电磁波在空气、水、某些固体,甚至真空中都能传播。光波也是电磁波的一种。
2、电磁波的速度和光速一样,都是3108m/s,电磁波的速度,等于波长和频率f的乘积:c=f单位分别是m/、m(米)、hz(赫兹);频率的常用单位还有千赫(khz)和兆赫(mhz)。
3、用于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电磁波是数百千赫至数百兆赫的那一部分,叫做无线电波。
三、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
1、无线电广播的发射由广播电台完成;发射部分主要由话筒、载波发生器、调制器、放大器和发射天线组成。接收部分主要由接收天线、调谐器、解调器和扬声器组成。
2、电视信号的传输与无线电广播基本相同,只是发射部分多了摄像机,接收部分多了显像管。
3、移动电话(无线电话,手机)既是无线电的发射装置,又是无线电的接收装置。它的特点是体积小,发射功率不大,天线简单,灵敏度不高,需要基站台转发信号。无绳电话是家话中主机电话与分机电话沟通的一种家用电话,一般使用范围在几十米或几百米之内。
4、音频电流和视频电流加载到高频电流上,形成了发射能力很强的射频电流。
videoin视频输入videoout视频输出。
audioin音频输入audioout音频输出。
radioin射频输入radioout射频输出。
s-videos端子。
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1、微波是波长在10m~1mm之间,频率在30mhz~3105mhz之间的电磁波。微波大致直线传播,所以每隔50公里左右就要建一个微波中继站。
2、利用卫星做通信中继站,称之为卫星通信。这种卫星相对于地球静止不动,叫做同步地球卫星。在一球周围均匀分布3颗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3、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发明了第一台激光器。激光的特点是频率单一、方向高度集中。光纤通信是利用激光在光纤中传输信号的。光纤由中央的玻璃芯和外面的反射层、保护层构成的,可以传输大量的信息。
4、将数台计算机通过各种方式联结在一起,便组成了网络通信。现在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叫因特网(internet)。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篇三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2.通过自制测力计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测力计的原理.
分析归纳法:通过观察及实际使用测力计归纳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一般方法,并学会使用测力计.
教具准备。
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木板、钩码、铁架台、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篇四
通过学习物理学史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地心说(托勒密)和日心说(哥白尼)分别以不同的参照物观察天体运动的观点;通过学习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了解牛顿是通过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阅读使学生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
情感目标。
说明:
1、日心、地心学说及两者之间的争论有许多内容可向学生介绍,教材为了简单明了地简述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没有过多地叙述这些内容.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
2、这一节的教学除向学生介绍日心、地心学说之争外,还要注意向学生说明古时候人们总是认为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是由于它遵循的运动规律与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不同.
3.学习这一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下一节推导万有引力定律做铺垫,因此教材中没有过重地讲述开普勒的三大定律,而是将三大定律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加以说明,节后也没有安排练习.希望老师能合理地安排这一节的教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让学生在上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并进行阅读,如:第谷在1572年时发现在仙后座中有一颗很亮的新星,从此连续十几个月观察这颗星从明亮到消失的过程,并用仪器定位确证是恒星(后称第谷星,是银河系一颗超新星),打破了历来“恒星不变”的学说.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形式的近代科学.为-以亚里士多德为旗号的经院哲学对科学的禁锢、改变与加深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科学认识而奋斗了一生,因此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开普勒幼年时期的不幸,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完成了第谷未完成的工作.这些物理学家的有关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们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畏强权的精神.
教法建议。
具体授课中教师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讲述.也可通过放资料片和图片的形式讲述.也可大胆的让学生进行发言.
在讲授“日心说”和“地心说”时,先不要否定“地心说”,让学生了解托勒密巧妙的解释,同时让学生明白哥白尼的理论-了统治人类长达一千余年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地心说”理论,为宣传和捍卫这一学说,意大利的思想家布鲁诺惨遭烧死,伽利略也为此受到残酷迫害.不必给结论,让学生自行得出结论.
典型例题。
关于开普勒的三大定律。
例1月球环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运行周期约为27天。应用开普勒定律计算: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多少高度,人造地球卫星可以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像停留在无空中不动一样.
分析:月球和人造地球卫星都在环绕地球运动,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它们运行轨道的半径的三次方跟圆周运动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是相等的.
解:设人造地球卫星运行半径为r,周期为t,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
同理设月球轨道半径为,周期为,也有:
由以上两式可得:
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高度:
km。
点评: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好像停留在天空中的卫星,通常称之为定点卫星.它们离地面的高度是一个确定的值,不能随意变动。
利用月相求解月球公转周期。
例2若近似认为月球绕地球公转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在同一平面内,且都为正圆.又知这两种转动同向,如图所示,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天(图是相继两次满月,月、地、日相对位置示意图).
解:月球公转(2π+)用了29.5天.故转过2π只用天.
由地球公转知.
所以=27.3天.
例3如图所示,a、b、c是在地球大气层外的圆形轨道上运行的三颗人造地球卫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个?()。
a.b、c的线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线速度。
b.b、c的周期相等,且大于a的周期。
c.b、c的向心加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向心加速度。
d.若c的速率增大可追上同一轨道上的b。
分析:由卫星线速度公式可以判断出,因而选项a是错误的.
由卫星运行周期公式,可以判断出,故选项b是正确的.
卫星的向心加速度是万有引力作用于卫星上产生的,由,可知,因而选项c是错误的.
若使卫星c速率增大,则必然会导致卫星c偏离原轨道,它不可能追上卫星b,故d也是错误的.
解:本题正确选项为b。
点评:由于人造地球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所需要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的,若由于某种原因,使卫星的速度增大。则所需要的向心力也必然会增加,而万有引力在轨道不变的时候,是不可能增加的,这样卫星由于所需要的向心力大于外界所提供的向心力而会作离心运动。
探究活动。
1、观察月亮的运动现象.
2、观察日出现象.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篇五
这节课既是对杠杆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做准备。所以本节课在十一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为了达到这个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杠杆和滑轮的实质对比着讲解,加深理解,并在实验探究中突出滑轮做功的特点,以便引出“功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滑轮。
2、会根据要求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
3、能根据滑轮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滑轮的结构。
2、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3、学习处理数据和信息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滑轮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1、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杠杆的有关知识,初步掌握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技能,但不一定有独立的实验能力。
2、障碍。
1、由于实验误差导致的数据偏离,可能使学生无法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对滑轮的特点认识不足,无法正确的应用到实践中去。
3、方法。
定性认识:课件播放理想的演示实验。
定量认识:用自制教具现场做演示实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自制仪器的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教学难点:根据滑轮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篇六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掌握功率的单位及计算公式:p=w,并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t。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做功的快慢,能够判断出功率的大小决定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做功的快慢,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且有控制变量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
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意义:表示做功的快慢。
功率。
计算公式:p=wt单位:瓦(w)、千瓦(kw)1w=1j/s。
功和功率关系:w=pt。
三、相关知识。
机器铭牌上的功率。
这里说的铭牌,是指机器上的一个小牌子,上面标有机器的主要性能,其中有机器的功率,例如有一台水泵,它的铭牌如下:
型号8b13扬程12.7m。
流量270m3/h允许吸上真空高度5m。
轴功率11.3kw转速1450r/min。
配套功率17kw效率83%。
出厂编号重量11kg。
水泵厂出厂日期年月
铭牌上的轴功率,是指水泵在流量、扬程和转速都正常的情况下,水泵轴从动力机械得到的功率,配套功率是指与这台水泵配套的动力机的功率.
如果用电动机带动这台水泵,就应选择功率是17kw的电动机.电动机的功率比17kw小,带不动水泵;比17kw大,是一种浪费.就像小马拉大车,拉不动,大马拉小车,又没有充分发挥马的作用一样.在购买和选用机器时,要仔细看一看它的铭牌,了解它的性能是不是符合要求.
四、学法点拨。
功率是力学中重要物理量,我们要准确把握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我们要加强各。
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以解决实际问题.
功率(power)。
探究。
(1)完成相同的功,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2)如果做功时间相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3)如果两物体做的功不同,做功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篇七
一、复习。
二、定量认识滑轮。
杠杆平衡条件特点。
f1l1=f2l2定滑轮:f=g能改变动力方向不省力二、定性认识滑轮动滑轮:f=1/2(g物+g滑轮)。
滑轮的分类不能改变动力方向可省力费距离动滑轮:使用时滑轮位置固定不变四、运用。
定滑轮:使用时滑轮位置跟被拉动滑轮组。
物体一起运动。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篇八
[师](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这是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特性.
(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钢尺或钢锯条,在用力弯时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恢复原状,
[生]我们平时用的橡皮用力扭时也会发生形变,松开手后又会恢复原状.
[生]女同学扎辫子用的橡皮筋也是用力拉时能变长,松手后恢复原状.
[生]用力按皮球时,球会凹下一个坑,松手后恢复原状.
[师]同学们举出了这么多的例子,这些例子中物体的共同特性是什么?
[生]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生]玩橡皮泥时,橡皮泥变形后就不能恢复原状.
[生]玩泥巴时也是一样,撤去外力泥巴也不会变回原来的样子.
[师]像橡皮泥和泥巴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有塑性的物体.
二、进行新课。
1.弹力。
[师]刚才同学们在弯钢尺、拉橡皮筋(或弹簧)时,有什么感觉呢?
[生]我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师]我们把这种力就叫做弹力(elasticforcc),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请同学们讨论.
[生]我们不拉弹簧也不压弹簧时,弹簧对手就没有作用力,如果用手去压或拉弹簧时,弹簧的形状改变,对手就会有力的作用,所以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要你对别的物体施力,物体肯定也会对你有力的作用,所以我认为物体不发生形变也会有力的作用.
[师](积极鼓励同学们互相辩论,发表不同的意见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
(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
(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右上图)。
[师]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小车受到力以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自由伸缩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说明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
[师]进一步向同学们说明,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同学们讨论后汇报交流)。
[生]我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
[生]跳水运动中1m板和3m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
[生]射箭运动员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
[生]撑杆跳高运动员利用了杆形变后产生的弹力.
[生]体操比赛中.跳马运动员利用踏板的弹力才能腾空,跳远运动员也要利用踏板的弹力.
[生]自行车的支架上也有利用弹簧的弹力.
[生]拉力器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
(请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上台拉动拉力器,提醒全体同学注意观察)。
[师]在他们拉这个拉力器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
[生]他们拉得不一样长,女同学拉得较短,男同学拉得较长.
[师]拉力器被拉的长短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长短不同,说明了两个同学力的大小不同.
[生]可以根据弹簧伸长的长度来判定力的大小.
[师]同学们可不可以根据这样的原理来自己制作一个测力计呢?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桌子上的材料试一试.
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各组交流)。
[师]请一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们制作的过程.
[生](1)将一块光洁平整的硬纸板竖直地固定在铁架上.再将一根带有挂钩的弹簧的上端固定.在纸板上.弹簧自然下垂时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在纸板上作好记号.
(2)将0.5n的钩码挂在弹簧上,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并在纸板上作上记号.
(3)分别将1n、1.5n、2n的钩码依次挂在弹簧上,并在硬纸板上分别记下弹簧最下端对应的位置.
(4)在对应的位置上标出所用钩码的重量.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弹簧测力计.
[师]其他组的同学有不同的地方吗?
[生]将0.5n、1n、1.5n、2n的钩码挂在弹簧下端时,用刻度尺测量硬纸板上相邻两个记号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所受的力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把每相邻的两个记号间又平均分成了5等份,这样测量可以更精确.
[生]我们组把弹簧下面加了一根线,可以方便挂上物体测量.
[生]我们组在弹簧的最大端固定了一根指针,可以使读数更方便.
[师]老师再在你们共同制作的测力计上加一个拉环,就变成了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出示弹簧测力计),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生]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由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指针等几部分组成.
[师]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和同学们自己制作的测力计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刻度盘是活动的,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可以方便地调整.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演示一下用弹簧测力计测一个物体的重力,同学们注意观察,看他使用的对不对.
(学生演示,结束后同学们交流)。
[生]读数时视线应该和刻度线正对(学生示范).
[生]拿弹簧秤的时候,一般用手拉住吊环而不应该用手抓着外壳.
[生]使用前要先估计被测物重力,以免被测物重力太大,损坏弹簧秤.
[演示]一根弹簧在持续增加的外力作用下被拉直.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即使撤销外力,弹簧也不会恢复原状,所以,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弹簧秤测量文具盒及课本的重力,然后归纳弹簧秤的使用规则.使用测力计应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将弹簧秤的指针调到零点.
(3)使用时力的方向必须和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使弹簧秤能自由伸缩而不受阻碍、若指针与外壳有摩擦,应及时消除.
(4)观察弹簧秤的量程与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
(5)弹簧秤稳定时才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与刻度板面垂直.
[师]生活中除了弹簧测力计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测力计.
[投影]形形色色的测力计.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篇九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2、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三)教学准备。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六)作业。
2、动手动脑学物理。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篇十
1.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变,有的明显,能够直接看到;有的很不明显,不能直接看到,只有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观察到.例如,用手按下玻璃瓶时,我们看不到玻璃瓶的形变,但用手按压图12.2-4中装满水的玻璃瓶时,细管中的水面就上升,松开手时,管中的水面又降回原处,这样我们就察觉到了瓶子在受到按压时发生了形变.
实验时,最好选用横截面为椭圆形的大玻璃瓶,可使实验更有趣.当沿椭圆的短轴方向压瓶壁时,瓶内容积变小,可以看到细管中水面上升,松开手则水面降回原处.当沿椭圆的长轴方向压瓶壁时,瓶内容积变大,看到的现象恰与前面相反.
轻按桌面时,由于坚硬物体的微小弹性形变不容易看到,因此可以用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将微小形变“放大”到可以直接看出来,如右图.
在一张桌子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线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只要用力压桌面,镜子就要向箭头所指的方向倾斜.由于两面镜子之间的距离较大,光点就会在刻度尺上有明显的移动,而把桌面的形变显示出来.
2.略。
3.鼓励学生分别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人的头发试验,研究人的头发能承受的拉力和年龄及性别的关系.并尝试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渗透学科间的交叉.
4.略。
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制作(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拉钩、吊环、外壳。
3)使用时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一致。
(4)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板面垂直。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篇十一
常识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一、新课引入。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2.影响照度的因素。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篇十二
(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二)教学重点: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2、密度与物质鉴别。
(三)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教具。
4千克的铅球、水桶、体重计、纸风车、酒精灯、细线、圆底烧瓶、水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已知铁的密度为7.8×103千克/米3,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铅的密度为11.3×103千克/米3,与铁的密度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引入新课。
1.密度与物质鉴别。
讨论的问题如下: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作答:先分别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再利用密度公式求出它的密度,判断它是否是铅组成的。
又提问:如何利用家里能找到的器材,测出测量出铅球的质量和体积呢?
用体重计测出铅球的质量,可以用水桶做排水器材测出铅球排开水的质量,即可算出铅球的体积。
实验:
计算:
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变的,如一瓶水用去一半,剩下一半水的质量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不变。
问题: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变吗?如果某物体的质量不变,而它的体积改变了呢?
实验:气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介绍实验装置:圆底烧瓶上用带有注有一小段红墨水的玻璃管的橡皮塞密闭空气。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
现象:烧瓶放在热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外移动,说明瓶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了。
而放在冷水中时,里面的红墨水向里移动,说明瓶内气体遇冷体积收缩了。
同学们回家可做类似实验:两个吹胀的气球分别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观察现象。
上面的实验说明最物质的密度与温度有关。
2.密度与温度。
自然现象中风的形成也是因为密度与温度有关形成的。
做风形成的实验:教材p22。
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思考:教材p24。
根据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试分析房间里的暖气一般都安装在窗户下面的道理。
暖气周围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靠近窗户的冷空气密度大,下沉到暖气周围,又受热上升,利用这种冷热空气的对流,可以使整个屋子暖和起来。
人们很早就利用风力了,例如:利用风力来取水,灌溉、磨面,推动帆船、滑翔机等,近代大规模应用风力,主要在发电上。
温度可以改变物质的密度。固体、液体的热胀冷缩不像气体那样明显,因而密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小。
设问:难道所有的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在冰湖中作的测试表明,表面冻结的湖里,冰面以下的水体中密度从上至下递增(这是当然的事了,重在下,轻在上),温度也是由上至下递增,从表层水体的0℃至底层水体的4℃。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湖里的鱼类能够在严寒的冬天躲在底层水体中,不至于被冻成冰块。
水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
水的反膨胀现象,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江河湖面的水结冰时,因为冰的体积膨胀,密度比水小,总是浮在水面上;而水到了4℃,密度最大,总是沉在下面。这样,冰块就成了一层天然的防寒屏障,使江河湖海不至于一冻到底,使大量的水下生物得以生存。
水的反常膨胀,给人类生活也带来不方便。北方的冬天,放在户外的自来水管将冻裂。所以对自来水管的保护显得尤其重要。
观看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其它应用的影片。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篇十三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城市内种树,修隔音墙等.
(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防噪声耳塞,用双手捂住耳孔等.
5.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
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为20hz---0hz。
6.超声波。
(1)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2)性质: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传播距离远.
(3)用途:超声波的声呐测距、超声成像、超声测速(多普勒效应)、超声清洗、超声焊接及超声碎石.
7.次声波。
(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用途:可用来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8.课堂练习:。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声源做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声音,以及人们在某些场合___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人们把_____________称作“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它影响人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外,还会损害人的______________,使人产生头痛,____________力哀退等神经哀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__________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现代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城市_______________的主要项目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不同环境的__________。
(4)对噪声污染的治理,主要是消除或减弱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分别是控制___________,阻断_________,在___________减弱噪声。
(5)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不是噪声。
c与环境需要不相符合的声音都是噪声d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6)下列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a音乐会里的钢琴声b节目的焰火鞭炮声。
c指甲在钢板上划过的声音d郊游时,树林里的鸟鸣声。
(7)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装在城市高架道路两侧的透明板墙。
c在人耳处戴上助听器d在声音传播途中植树造林。
(8)声音频率__________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____________的声音叫次声波。
(9)利用声呐测距时,需要知道__________________,需测出______________,从而测算出该物体所处的位置。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篇十四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教学重、难点:
1、功率的概念及单位。
2、功率的计算。
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
ppt课件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怎样计算功?功的国际单位是什么?
无论是人做功,还是利用机械做功,都有做功快慢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体做功的快慢。
1、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将12块砖搬到二楼,每块砖重为10n,楼高为3m,在6min的时间里,甲搬12块砖,乙搬6块砖。
分析可得: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做功多则做功快。
如果同样搬12块砖,甲用了6 min、乙用了12min
分析可得: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则做功快。
通过总结归纳得出:
(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若做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呢?
2、功率与测算功率的方法
为了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功率这个物理量,功率如何定义?
这样就引导学生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为后面推翻这种理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教师展示“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也将停下来。火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的火车动态图片得出“假如没有摩擦力的作用那火车的运动状态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怀疑。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提出,另一位科学家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他就是伽利略.为了验证他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接着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两个似乎都正确的矛盾观点。
2、穿越时空,感受物理发展的历程
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来担当评判主席,并播放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实验录像,通过所设计的几个问题:“我们能使玻璃罩内达到绝对真空吗?我们又是怎样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的?该实验的实验理念是什么?”让学生得出验证伽利略理论正确性实验的设计理念,“从有摩擦力的实际实验”到“无摩擦力的理想实验”
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刚才的引导,猜想,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摩擦力,小车的不能继续运动,也就是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我设计了几组动画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运动得远;让学生观看flash演示,总结:水平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圆柱体运动的越来越远。让学生推理得出:在一块绝对光滑没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用气垫导轨录像让学生感受物体在摩擦力极小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而验证学生推理的正确性,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4、理性感知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分析伽利略和笛卡尔等人观点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条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教师强调内容中的重要知识要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是严密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突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了世界。
5、感受身边的惯性现象,联系实际,画龙点睛。
在讲授惯性知识点时,我先以开车撞墙的趣图,冰上运动的力与美的展示,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勾起了他们急于探索的渴望心理。接着我又设计了简易又有趣的两组惯性实验:惯性鸡蛋实验及惯性小车实验,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理,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得出了惯性的定义,并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也具有惯性的录像的播放,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静止的物体也有惯性这一教学难点。
6、强化惯性利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最后组织学生观看惯性的利用与防止动画、录像,讨论:生产生活中哪些是惯性带来的方便,哪些是惯性带来的危害。教师提示: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让学生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并会应用知识指导实际的生产生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画龙点睛效果。
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惯性实验的成败与实验者操作的速度有关,以及讲到汽车要限速,以免惯性带来危害时,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当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提及惯性大小,或问到惯性与什么有关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举例说明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因为及时解惑是教师的职责。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篇十五
教材第108页――112页。1、质量的定义和单位;2、质量的测量与天平的使用;3、实验――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4、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物态和位置而改变。
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对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有估测的能力;2.通过用天平测量常见的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2.通过对物质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来测质量。
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学生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水、烧杯,矿泉水瓶子一个。教学课时:1课时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
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
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篇十六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篇十七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
3.理解机械能的初步概念。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
能的概念的建立。
钢球、斜槽轨道、小木块、砝码、弹簧。
(一)引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诸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等。“能”确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我们说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电流能做功,具有电能;燃料燃烧放热可以做功,有热能。
自然界中,能的形式很多,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能的形式——动能和势能。
(二)动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动能?
急流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这些物体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由于物体运动才具有的。水由于流动、子弹由于飞行、空气由于流动而具有能。
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2.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
静坐的人,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炮膛中准备发射的炮弹,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
(学生回答)。
奔跑的运动员,飞机投出的炸弹,被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原因是运动员、炸弹和空气是运动的。而静坐的人和炮膛中等待发射的炮弹是静止的,所以不具有动能。
3.动能的大小或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具有的能量越大。那么动能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这是个带槽的木板,我们把钢球放到斜面上令其滚下,到达平面上打击一个小木块,推动木块做功,根据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远近来判断钢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
第一次,我们使小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注意木块被推的距离。
第二次,我们换一个质量大的钢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到达平面上时和刚才的小钢球具有同样的速度,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很显然,第二次木块被推的距离比第一次远得多。说明大钢球做的功多,也就是大钢球具有的动能大。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了物体的动能大小跟它的质量有关,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我们用同一个钢球再做两次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第一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低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第二次我们让钢球从比较高的位置由静止开始滚下。比较两次实验中木块被推的距离大小。
很显然,钢球从更高的位置滚下来,到达平面上时具有更大的速度,木块被推的更远。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这个实验说明同一个物体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4.课堂练习。
(1)一辆汽车加速运动,它的动能xxxx。
(2)火车进站时做减速运动,它的动能xxxx,停止后,它的动能=xxxx。
(3)一辆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正在洒水,它的'动能xxxx。
(三)势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生活中也有很多物体并没有运动,但是它们也能做功,也具有能。
1.什么样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将木桩打入地里。试想,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地压在本桩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锤只有在被举高的情况下才能做功,即重锤被举高时才具有做功的本领——能。
一池静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这一池静止的水如果处在高山上,水落下时就可以做功,把水车冲得转起来。
被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请大家判断下列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
(1)打地基时,质量是20千克的石头重锤和质量是100千克的铁制重锤被举得同样高,谁的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2)同一个重锤,被举高1米或3米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重力势能大?(学生回答)。
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说明大家能判断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被举的高度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3.什么样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大家看一个实验。(教师边演示,边讲授)。
能!放开手,砝码被弹簧举起来。
可见,被压缩的弹簧也具有能。这种能区别于动能和重力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所以,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物体在很多情况下都具有弹性势能。射箭用的弓被拉满时产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钟表的发条在卷紧时具有弹性势能,通过做功来带动钟表机件正常转动。
4.物体的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形变大小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5.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叫做势能。
(四)机械能。
1.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学生回答)。
飞机是运动的,它具有动能。飞机从地面飞上高空,所以具有重力势能。很多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
2.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能量越大。物体做了多少功,必然消耗了多少某种形式的能。所以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例如,推出去的铅球,动能是300焦耳,重力势能是200焦耳,弹性势能为0,那么铅球的机械能就是500焦耳。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
(2)习题1、2、3。(盛重光)。
【评析】。
以整体上看,本节教案是一个好教案。各教学环节安排得合理妥当,因此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了密切联系实际,从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引入以及结论的出现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篇十八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 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 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的是 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 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 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1.照相机: 想想做做
2.投影仪:
3.放大镜: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小结: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 在胶片上,成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 ,使屏幕上成 像。 3、放大镜成 像。
三、训练与检测:
1、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 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 (填“大”或“小”),这 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 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 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 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 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 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 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 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
a. 凹透镜 b . 平面镜 c. 幻灯机 d. 照相机
10、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篇十九
第八章第一节什么是力(1课时)。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概念。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学生。
一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五.小结,练习(略)。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篇二十
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性。
3.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声音发生的条件。难点声波。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展示教材中图3-1-1、图3-1-2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考,讨论一些问题,动物都能发声吗?举例说出各种动物(狗、猫、鸟、蝉等)是怎么发出声的?你是怎么会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由发挥,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声的产生和传播。
2.过程展开。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鼓面和音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将纸屑放在鼓面上,让学生观察敲击鼓面发声时和用手按住鼓面使鼓不发声时纸屑的情况,学生虽然没看到鼓面的振动,但可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鼓面是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进而提出问题:纸屑和小球在什么时候被弹起跳动?也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喉头进行发声,感觉声带在振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举p43动物与声音中的例子,着重指出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引出声源的概念。
(2)声波。
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
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学生可进行猜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不在真空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比较,都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鼓励。
像教材中一样安排“声的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
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比如罩内手机的应答声是怎么传到耳中。
的?当抽气机抽去罩内的空气时手机的应答声音变小,让空气重新进入罩内时,声又变大,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始终能看罩内手机屏上信号的显示?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探究过程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进行猜测与讨论,然后再得出结论。如玻璃罩内手机的应答声变化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虽然听不到真空中的手机的应答声,但能看到显示,说明了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
船上的人是怎么会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的?暖气管是怎么把敲击声传遍楼内各处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能听到声音所需要的条件。
观察教材上的图3-1-10、图3-1-11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领会到振动并不一定能感到声音;要感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介质和接收器。
(4)声速。
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但光比声传播的速度快得多,因此远处的观测者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估测声速时可忽略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测出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估测出的声速。这种估测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再让学生想出其他测声速的方案。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必需测出声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声源振动到被接收器接收所需要的时间,利用v=s/t就可。
声的传播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引导学生看声速表,幷对各种不同介质进行比较,知道声速与温度和介质有关,在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认识到固体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5)人耳的听声能力。
在学生认识了声音和物体振动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频率的概念。只要学生知道人耳对声的感觉有上下限(20hz-20000hz),在此基础上,对超声和次声下定义,然后对耳朵的构造进行介绍,并教育学生不要损害耳朵,保护自己的听力。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篇二十一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 f
水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 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 (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 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 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人教版篇二十二
1、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动手实验能力。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功的原理,第三册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一、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片二:片三。
可以省力(但费距离所以不省功)。
可以省距离(但费力所以不省功)。
使用简单机械。
可以改变施力方向(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同样不省功)。
片四片五(做成覆盖片)。
二、新授。
1、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完全下列表格:(投影六)。
实验次序。
钩码重(牛)。
弹簧秤示数(n)。
钩码提升高度(m)。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m)。
动力对机械做的功w1(j)。
机械克服阻力做的功w2(j)。
四、课堂练习(投影九)。
1、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判断对错: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功()。
b、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所以省一半功()。
c、使用机械不能省功,但一定省功()。
d、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
e、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因此使用机械是无益的()。
f、功的原理只适用于自重和摩擦不计的理想机械()。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1、2。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817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