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阅读课教案(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5:33:15
小学三年级阅读课教案(通用13篇)
时间:2023-11-11 15:33:15     小编:文锋

教案是教学中起到指导作用的一种学习计划。教案的编写要注重教学实际和教学特点,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和方法,提高教学的灵敏度和针对性。学习优秀的教案范文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小学三年级阅读课教案篇一

指导目的:

1、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课前准备:

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2、要求每位同学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记熟。

指导过程:

一、推荐文章引入指导。

1、引入语:我们曾收集过不少的名人名言,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向大家推荐,和大家分享!

2、请1~2位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3、同位互相推荐好文章。

二、引导学生总结读书方法。

1、教师向学生推荐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老师会推荐一组这样的文章。

4、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我们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

5、生汇报讨论所得。[随机板贴]。

6、小结。[板贴:课外活用]。

1、学生运用读书方法阅读教师推荐的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

2、学生汇报读书所得。

3、小结:真高兴!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更多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课外活用。好文章向大家推荐。

小学三年级阅读课教案篇二

1、通过认识阅读课外书的作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理解阅读中的重点词语,并把自己阅读的收获积累下来,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4、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外优秀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从中了解更多文化知识,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美国著名绘本大师维吉尼亚·李·伯顿的《小房子》。

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可见,书的确是好东西!

看过课外书的同学请举手。你们喜欢看哪些课外书?(学生举手交流)。孩子们,你们真棒!老师呀,也很喜欢看课外书,今天我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本很有趣的课外书,想和大家一起来阅读并探讨怎样看课外书。

二、品故事,读懂故事。

1、出示绘本,简介本书。

《小房子》是美国著名绘本大师维吉尼亚·李·伯顿的作品。这本书是大师写给自己孩子的,同时它也为大师赢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凯迪克金奖。问世至今66年,小房子对现代文明的担忧拷问着人们,直到今天。

2、简介作者。

维吉尼亚·李·伯顿(virginialeeburton),1909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她的父亲是麻省理工学院首位教务长,母亲则是一位英国诗人兼音乐家。

维吉尼亚·李·伯顿小的时候,每逢生日和圣诞节,父亲送给她的礼物不是玩具,而是许多精美的绘本,也常给她读绘本。因此,她对绘本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兴趣。

维吉尼亚·李·伯顿的主要作品有《乘火车去》、《迈克·马力干和他的蒸汽铲车》、《加里可,一匹奇迹马》、获得1943年凯迪克金奖的《小房子》。

3、出示绘本《小房子》。

a、出示绘本《小房子》,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小房子,发现小房子的特别之处以及微笑的表情,与故事后面小房子的表情变化形成鲜明对比。

c、引导孩子读故事,随时提出问题,读的过程中采用指名读—齐读—师范读—小组读—自由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

e、带着这一问题,指导孩子自由读故事,抓住文章中一些重点的词语品读理解,不理解的词语四人小组利用字典等工具解决。借助文中优美的语句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f、指名一位学生到讲台上领着大家再次通读故事,进行整体的体会朗读,让孩子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理解。师适时板书。

g、总结讨论。

三、概括读书的方法。

1、精读、速读。

2、读书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语时,你会怎么做?(问爸爸妈妈、问同学老师、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

四、课外读物推荐书目。

《大林和小林》、《窗边的小豆豆》、《绿野仙踪》、《水孩子》、《小淘气尼古拉》。

五、板书设计:

小房子阅读方法。

时代变迁环境变化速读。

春宁静精读。

夏抓重点词语、句子。

秋喧闹利用有字或无字词典理解。

小学三年级阅读课教案篇三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用越**越**造句。

3、理解课文,学习小露珠牺牲自己,把美丽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学重点:在学习中,感知小露珠外表美丽、心灵更美,体会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揭示课题,板书:15小露珠。

2、设置疑问:你见过小露珠吗?是什么样的?她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消失?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划出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的生字。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夜幕降临黎明反射格外衰老生机俊俏痕迹。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夜幕降临黎明反射格外衰老生机俊俏痕迹一股袭击喇叭花水蒸气钻石乐曲。

(2)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3)齐读生字。

(4)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黎戴蒸,力求把字写匀称,写美观。

3、各自轻声读课文。

4、指名读课文,及时评点。

5、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夜幕降临黎明反射格外衰老生机俊俏痕迹蝴蝶一股袭击喇叭花水蒸气钻石乐曲精神。

2、比一比,组词。

湖股()蝶()蝴()投()碟()。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小露珠。瞧,她来了**2、小露珠自我介绍。

2、大家喜欢这位小客人吗?课文中还有谁也喜欢她?(板书:动物植物)。

过渡: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小露珠?

二、学习课文第26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大家喜欢小露珠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交流,相机投影出示图片、句子。

a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1)哪个词最能体现出小露珠的美?(板书:闪亮)。

(2)这个字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若学生答不出,问能读出这种美吗?)。

(3)指导读。谁来学小青蛙赞美小露珠?看哪一只小青蛙夸得最棒!(及时评价)。

(4)齐读。咱们44只小青蛙一起来夸一夸。

b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

(1)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板书:透明)。

(2)这个词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3)哪只小蟋蟀愿意再来赞美一下小露珠?(鼓励学生进行评价)。

(4)齐读。

c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

(1)如果你是小露珠,喜欢小蝴蝶的赞美吗?为什么?(板书:圆润)。

(2)有没有哪只小蝴蝶想再赞美一下小露珠?

(3)齐读。

小结:从刚才3种动物的赞美中,我们感受到小露珠是那么美丽(板书:美丽),那么惹人喜欢。那仅仅只有这3种动物赞美小露珠吗?其它小动物会说些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演一演。

过渡:是啊,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还有谁也喜欢她呢?(板书:植物)。

d小露珠反射着霞光,所有的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连那些衰老的花草、树木也都显现出生机。

(1)从变得格外精神、显现出生机两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导读,将你想象中的.那幅美景用朗读读出来。

(3)齐读。

e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

(1)美丽的珠宝指什么?

(2)听师读,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

(3)指名学生描绘自己想象的画面,不会描绘的读出来。

(4)全班齐读。

小结:小露珠真了不起,它一出现就给所有的植物带来了美丽,带来了生机。(板书:带来生机)它将大地装扮得绚丽多姿,生机勃勃,所有的动物、植物都由衷地赞美它。(板书:赞美)。

三、学习第七自然段。

(1)出示投影图片。

(3)小露珠还会来吗?它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

四、讲读第1自然段。

(3)指导朗读读出小露珠变化的过程。指名读练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

(1)小朋友你们想赞美一下小露珠吗?指名说说。

(2)师小结:小露珠是那么美丽,它给大地万物-带来了蓬勃的朝气和无尽的快乐,但就在太阳升起时,它却蒸发了自己,它为的是别人,牺牲的却是自己。希望我们每位小朋友也能像小露珠一样,外表美,心灵更美,给大家带来欢乐。

六、布置作业。

1、把这篇课文编成一个课本剧,准备在队会课上表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闪亮。

动物透明美丽。

赞美小露珠圆润。

植物带来生机。

小学三年级阅读课教案篇四

1、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应该爱护鸟类。

2、初步练习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继续学习抓重点词语边读边想。

教具:投影仪学生准备剪纸鸟。

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小鸟什么事?

师:大家翻开书自己读课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联系有关语句说一说。

生:这是一只快乐的小鸟。

师:你从课文的哪儿读到的?

生:读书。

师:从哪些词感觉到快乐?(啁啾…)你们能把他们这种快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这是一只可爱的小鸟。

师:你从课文的哪儿读到的?……。

师: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读给同桌听一听,互相评一评。

师:多美的景致,多可爱的小鸟,咱们怀着美好的心情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

师:鸟儿欢快的歌声吸引了树下玩乐的孩子,他们天天来听小鸟唱歌,有一天,一件令人心痛的事情发生了。

师:默读5、6段,读到自己感受很深的句子就画下来,还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用几个词语概括地写在句子旁边。交流体会(多找几个学生谈),教师投影出示有关句子,指导朗读。

(1)它正要发声,忽然“啪”的一声,一个弹子从下面射来,它一翻身从树上跌了下去。

(2)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接住了它,衔上巢去。

(3)它的血从树隙里一滴一滴落到地上来。

师:你怎样评价树下的那几个孩子?

师: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不爱护鸟类的行为?

师:读了《一只小鸟》的故事,你有什么话想对小鸟或者孩子说?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剪的小鸟,把想说的话写在上面。

生: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美丽的鸟儿,美丽的生活,美丽的大自然,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真正的喜爱,不是占有、不是破坏,而是让美丽的事物更加美丽,让美丽的世界更加美丽。让我们怀着美好的心情再次朗读课文。

小学三年级阅读课教案篇五

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通过诗句展开想角。

3、背诵、默写诗文。

教学重点:

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

1、读通全诗。(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

4、美读诗文。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先由学生推荐班上读得最好的学生读,然后鼓励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己所能达到最优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四、开拓思维,发展、积累语言。

过渡:古人尚且能够写出精妙的小诗,我们之中一定也不管文人大家,一定有人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样一幅水上夜景图描述得更美。

(1)指名说。

(2)师:给个机会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及音乐)我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上晚景,不禁诗兴大发,赋上这样一首小诗。(师朗诵:江上晚景)(附诗词)。

(3)师:如果你喜欢我这首小诗,可以和我一起朗诵。(重复一遍)。

(5)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自由读或说。(选择《舟夜书所见》或《江上晚景》配乐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五、作业。

过渡:诗人笔下的景致是如此的具有诗情画意,(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诗配画图片)遗憾的是,我这儿还有一幅画只有诗情,没有画意,试着为这幅画上《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吧。

(1)要求学生试着默写诗文,忘记了可以看一看,不会默就认真地抄下来。师巡视、评价,挑选最好的作品剪贴后让大家欣赏,把画送给这个学生以示鼓励。

(2)提出课外作业要求。

夜里看长江,别有一番情趣。去看看现代的水上夜景,用你生花的笔写一写或画一画当时的景致,倘若你写的是诗,可以给它配上一幅画,倘若你画了一幅画,请为它题上一首诗。

小学三年级阅读课教案篇六

指导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了解名人读书的方法心得,化为己用,促进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2、选择学习名人读书方法,提高自己阅读水平。

课前准备:搜集一些名人读书的心得和方法。

指导过程:

1、介绍名人,激发兴趣。

出示《李平心五勤读书法》。

(1)、学生读短文。

(2)、交流读文体会:

阅读要有恒心、要勤奋、要坚持不懈。

2、介绍方法。

(1).教师介绍鲁迅读书的秘决:

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名人的读书方法。

(3).教师补充一些阅读秘诀如:“五勤”读书法;

“十目一行”读书法。

阅读四法:一.扩大阅读面。

二.勤于思考。

三.勤于记录。

四.善于运用。

3、组织交流汇报。

(1).学生交流名人读书方法。

(2).讨论理解名人学习方法。熟记一到两种读书方法。

4、尝试练习。

(1).教师教给方法。

(2)学生选择自己合适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

(3).交流阅读资料,发问题进行捡测。

(4).汇报总结。

5、布置作业。

巩固方法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并作卡片摘录。落实“五勤读书法”开展读书活动。

小学三年级阅读课教案篇七

书是知识的海洋,是人们的精神食量,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我的好朋友!是读书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是读书让我感到了快乐,我喜欢读书。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小学三年级关于阅读。

演讲稿。

仅供参考。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有一次造句,我为了完成任务,三言两语,草草了事,结果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后来,在老妈的指导下,我用上了语文课学到的有用的词语,顿时使句子变得既生动又形象。从此,我懂得了:原来书中的优美的语言具有那么大的魅力。

前不久的一次。

作文。

比赛,我用上了吃奶的劲儿,写出了一篇自我感觉很不错的文章,喜滋滋的拿去给妈妈看,结果她摇摇头还是不满意。她让我把文章最精彩的一个片段放到开头去写,说起来奇怪,就是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改变,却使我的文章仿佛被注入了魔力,立即变得与众不同了。于是,我明白了:原来书籍的魅力还是来自于它的巧妙构思。

以前,在学习上总有一种怕吃苦的思想,总希望不付出努力就能收获好成绩。可是,当我读了《宝葫芦的秘密》以后,小主人公王葆的遭遇深深的刺激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了不劳而获的想法,而是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我明白了:原来书籍最大的魅力来自于他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书的吸引力是什么?我更明白了,要让书本作为我最忠心的朋友,陪伴我的终身。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的。

名言。

而我国著名的大诗人杜甫也曾写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句。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多读书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还能令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在我小时候,妈妈总是会给我买一些故事书,我也会拿着书一页一页地翻,也不管能不能看懂。再大一点的时候,我知道看书了便缠着妈妈给我买地摊上的小画书,妈妈也经常给我买书。有时,妈妈给我钱去买零食,我也会去买那些“小人书”。长大了,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科幻书、历史书、地理书、文学书,全都列在我的书单之中,我十分爱看书,走路看时看,吃饭时看,坐车时看,就连上厕所时,我也不放过这一分一秒,抓紧时间看书。

一次,我正在一边走路一边聚精会神地看《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正看得精彩,突然,我撞到了什么东西,我头也不抬地道歉到:“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说完,边头也不回地走了。走了几步,我突然发现刚才有些不对劲儿,回头一看,那有什么人啊,只是撞到了一棵树。书,似乎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有阅读的生活才是精彩的。”我们一定要多读书啊,我爱读书!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感觉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于是,我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地读书。

妈妈回来了,叫我拿一双拖鞋,我没有听见,又叫我端一杯水,我一身没吱。妈妈还以为我在写作业,就没打扰我。妈妈在卧室放包,一走进来,看见地上还有些灰尘,就说:“刘卉,这就是你扫的地吗?”我灵机一动,说:“你没听说莎士比亚的话吗?”“什么话呀?”妈妈好奇地问。“‘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呗!”我理直气壮地说,“没看见吗?我正在吸收营养呢!”妈妈听了笑着说:“那吸收了多少营养了?中午饭就别吃了吧!”

哎呀!终于看完了!我捶捶腰,伸伸胳膊,看了看钟表,这才恍然大悟,说:“哎呀!作业还没写完呢!”妈妈笑着指着我的额头说:“书呆子!”

同学们,你们说,看书看得入神而忘记写作业时好还是坏呢?嘿嘿,当然啦,我觉得嘛,还是先写作业,再痛痛快快地阅读课外书为好!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一个爱阅读的小姑娘,因为书能给我知识,更能带给我无穷的乐趣,帮助我健康成长。

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有好书相伴。桌上摊开的是书,床头摆着的是书,到了周末及寒暑假就到图书馆借书、看书,每天心里惦记着的还是书!每到夜晚,我都会津津有味地读起书来,看到快乐的片段,我的嘴角总会漾起微笑;看到忧伤的片段,我的眼泪又情不自禁地涌出眼眶。当妈妈说:“不要看了,明天还要上学,快上床睡觉吧。”我只好恋恋不舍地放下了书,有好几次我都搂着书睡觉。

随着年龄增长,我喜欢的书也在变化。我现在读五年级了,把目光投向了那久远的历史长河,于是,开始关注文化学者于丹解读为人处事哲理的《论语心得》,易中天教授讲述冷酷的汉武帝,历史学家王立群解读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皇帝”自居的封建帝王《秦始皇》。

读书给我带来许多荣耀和惊喜。记得有一次,我给小伙伴讲《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的故事,小伙伴吃惊地望着我问:“你真厉害,你怎么知道这么多?”“是书告诉我的。”我自豪地回答。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讲完苏轼的生平,问大家:“谁还知道有关李白的知识?”同学们都哑然了,只有我高高地举起手,给大家讲了李白名字的由来。同学们都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我自豪极了。有了这样的经历,我更爱读书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就在我与它心与心的接触时,我已经展开了一对智慧羽翼的翅膀,在忘我的书海中飞翔。

每当我的同学谈论课外书时,我就会说:“我看过许多书,里面讲的是小木偶的故事、白雪公主的故事、小红帽的故事。……”同学们总是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不过有的时候,他们谈论一些课外书时,我默默地心想:我还要再多看几本书呀!读书的感觉真好!

我有的时候,妈妈带我去商场时,我就会跑去图书角看几本课外书,我看完了,妈妈的东西也买完了,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我感觉到我的知识越积越多了。

有一次我们奥语班开展知识竞赛,老师神秘地问:“最早是谁发明了电灯?”我信心十足地说:“是爱迪生。”老师高兴地又问:“孔子的老师是谁?”这下可把全班同学难住了,(我例外)有的目瞪口呆,有的冥思苦想。我略加思索地站起来,自豪地说:“老子。”老师又兴奋地问:“是哪个朝代有了芭蕾舞?”同样其他同学还是目瞪口呆。我胸有成竹地说:“清朝。”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我都对答入流,老师赞赏地说:“你的知识真渊博呀!从哪学到了那么多知识?”我自豪地说:“书。”

在我成长过程中,味道会随着岁月的风冲淡,但一缕温柔的书香久久在袖中萦绕,不用嗅,就沁人心脾。读书的感觉真好呀!

小学三年级阅读课教案篇八

在段落的理解过程中,通读是理解的基础,读懂文章段落内容,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不要操之过急,囫囵吞枣,要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读下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小学三年级阅读技巧ppt,欢迎阅读参考。

小学三年级是个十分特殊的年级,也是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年级。要培养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应该把重点放在段落的训练上。段落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展开合理的、大胆的想象,并且能找出段落的重点词句,理解段落中每句话之间的意思和联系,对篇章结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学生预习课文段落。

预习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先把预习纳入首要任务带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1、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段落的主要内容;3、要借助字典词典认字,理解词语。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让学生有循可依,有的放矢,使预习由扶持向放手过渡转变。

二、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段落。

在段落的理解过程中,通读是理解的基础,读懂文章段落内容,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不要操之过急,囫囵吞枣,要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读下去。为了达到过程得当,理解得顺,理解得深的要求,必须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1、让学生自读全文。尽量读出“顺”字。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新词;读时要注意语气和声调;要做到有速度、要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2、要加深理解。要突出“义”字,要把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语文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字、词、句、段和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心理历程。课前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要做到环环紧扣,衔接得当。以启发学生的思路。对于重点的句子和段落,要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讲读,讨论与交流的方式,使学生逐渐掌握了学习方法.

3、要求熟读。要加强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乃至熟读成诵。这样使学生渐渐地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意思,能有感情的朗颂课文。

三、鼓励学生试说段落大意。

说出段意是在通读段落之后进行的,要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段落思想内容的理解,能把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个性语言,并对课文语言进行同化,难度相当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刚开始说段训练时,部分学生只会用接近原文的句子来复述甚至是背原文的形式说出段意,部分学生就连原文也不会说。针对这种状况,我具体指导学生把段落中各句意思先说,然后,把整段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在指导段落意思表达时,还要注意把概括地说和具体地说有机结合起来.关于段落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都可以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去表达。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能说的就不写,能写的就不读那种重复啰嗦的尴尬境地。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加强学生词句段的训练 。

词语的理解,句子的连接,是写好段的前提条件。

首先要加强词语训练。三年级学生,有较好的字词基础,课文里遇到的,多数是熟悉的词语,但这些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该怎样深入地理解,应是三年级进行词语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在字面上易理解的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言环境,读懂这些词在文章中表达的深刻含义。

其次要加强句子训练。三年级阅读教学,要抓住文章中含义深刻、结构复杂、难理解的句子进行训练,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理解了关键词语,再理解全句。指导学生读懂总起句和过渡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最后要加强段的训练。集中识字后的阅读教材是按单元分组的形式编写的。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本组的训练重点,以精读带略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有计划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总之,集中识字后三年级阅读教学,要加强词句段的训练,打好阅读基础,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加强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理解,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段的训练是三年级阅读训练的重点,主要抓自然段的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划分段落。学生学会了划分段落和划分层次的方法。

集中识字后的三年级阅读教学,要从词、句、段入手,加强基本功训练,能为读懂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指导学生仿写成段。

因为在三年级阶段的段篇教学过程中,写作方法很多,其中先简单概括后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要在学生心目中建立段的概念,就必须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以及每个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认识文章段落的组合规律,真正读懂一段话。然后及时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段的组合形式,进行写段训练。训练前要告诉学生: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中间用几句话对第一句展开记叙;末句要总结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与第一句重复;仿写段时,规定选材范围, 用自己的话写出所要表达的意思,要求用总分段式写。读写结合的训练方法贯穿在三年级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样吸收在前、表达在后,既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对段的理解与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三年级阅读课教案篇九

1、认识平面构成的简单形成重复,了解重复图案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素养。

2、学会设计简单的重复图案,训练抽象构成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实物中的重复排列,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让学生掌握重复排列的设计方法。

教具学具:绘画用具、剪纸用具等

(第1课时)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讲授新课

1、导入:

师: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公司要求我们设计什么?我们先看一幅画就知道了。

2、新授:

教师出示课件范图,让学生发现重复排列的特点。

师:同学们边欣赏,边思考。这幅画有什么特点?

(1)引导学生概括出重复的概念。

(2)师:谁能把刚才看到的说一说?

小结:像这样,把一个基本形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反复连续的排列的图案叫重复图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和设计公司要设计的内容。

(3)板书课题:重重复复。

3、让学生根据所学的二方连续纹样,摆出一些重复的基本形式。

小结:重复排列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 自由想象,进行课堂练习。

师:除了动物鱼的图案可以进行重重复复的排列,还有其他的基本形吗?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范图,诱导学生说出还有用植物、静物、几何图形等基本形进行排列。

四、小结:

图案艺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有图案,图案来源于生活,而且图案能美化生活。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学习好基础图案,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美丽。

五、收拾整理

(第2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课堂教学

1、复习知识:什么是重复?

2、检查作业,指出一些作业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3、继续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三、欣赏、评价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这一课属于设计基础课,我采用直观式、对比式的教学方法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繁杂的知识简单化,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本课作业中,为避免学生全部选用单一的黑色,我鼓励学生重复的形内填色时可以选用1~3种自己喜欢的颜色,再通过简单的示范,学生的设计新颖而精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色彩的强烈对比使形的重复这项单调的作业变的丰富多彩,重复的规律给人的视觉效果更强烈。

本课教学内容充实,节奏紧凑,但课堂绘画时间略显紧张,学生创作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尝试把更多的学习主动性交给学生。

小学三年级阅读课教案篇十

《心中那盏灯》是篇对童年往事回忆的文章。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针对父亲为作者做一个冰灯这过程,把握课文的内涵,通过洞析人物的刻画,来展现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之情。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重点把握好课文的第二部分,针对文中所刻画的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学习中,理解字里行间所充满的浓浓的亲情,感悟父爱的温暖。

我在教学中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在第二部分内容中,自行对父亲做灯过程中,所出现一些动作词,做出记号,(分别是:“托、打磨、擦、捂、扭、掖”。)让学生同桌交流、小组讨论,揣磨这些动词,来体会父亲做冰灯所忍受的寒冷及把儿子的冷暖挂在心上的言行举止中。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父子间的对话,从这些简单朴素的对话中,父子间的亲情跃然纸上,怜爱之情溢于言表。体会父子间浓浓亲情。

课文在人物表情描述中,最突出表现是用“尴尬”这个词。既反映了父亲想做玻璃灯笼而又没有玻璃的无奈,又流露无法满足孩子想要玻璃灯那种美好愿望时的歉疚。这种表情描述,达到了极致。通过让学生查字典体会“尴尬”这个词,来理解父亲这时复杂的心情。

通过以上的教学处理,师生达到了与作者感情间的共鸣,犹如耳听父亲关心之语;

目及父亲冻红之手;身感父亲冰凉之躯。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感动,真挚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三年级阅读课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片、舱”等9个生字。学会“得、扯”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中的“风筝”象征着小朋友们各自的理想。

4、说出自己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感悟“手里的线越放越长,风筝也带着我们的理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师: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

2、生小组交流讨论。

3、反馈。

4、师:有一群小朋友和你们一样喜欢,你们想看看他们都放了那些风筝吗?

1、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读几遍。

2、与同桌一起读,正音;

3、指名朗读课文,做出评价(生生互评);

4、齐读;

1、默读课文,找出小朋友们放了哪些风筝(作上记号)

2、小组讨论。

3、各小组反馈交流结果。(从哪儿读到的)

小朋友们各自放的风筝为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1、分小组逐段读文,边读边思考:小朋友们各自放的风筝为什么不同?

2、反馈。(读出文中的相关句子。)

3、小组合作制作表格:谁放了什么风筝,理想是什么?

4、班内交流。

一点通教学网

各小组编排朗诵,比赛

你想为自己扎一个什么样的风筝?为什么?

识字跟读、识字交流、书写临摹,适时评价。

板书:

2、风筝

姓名

风筝

理想

小学三年级阅读课教案篇十二

(一)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吗?”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吗。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床,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呀!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可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呢。

1、阅读文章后回答下列问题。

(1)使我感到奇怪的问题是什么?

(2)“我”认为“煮书”是指什么?而爷爷说的“煮书”是指什么?

(3)“煮书”的好处是什么?

2.你是如何理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

小学三年级阅读课教案篇十三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练习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转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是要煮坏吗?”爷爷笑了:“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爷爷看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常常是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作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吗。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床,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呀!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可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呢。

1、阅读文章后回答下列问题

(1)使我感到奇怪的问题是什么?

(2)“我”认为“煮书”是指什么?而爷爷说的'“煮书”是指什么?

(3)“煮书”的好处是什么?

2.你是如何理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77724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