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案(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4:45:14
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案(通用18篇)
时间:2023-11-11 14:45:14     小编:XY字客

教案能够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案的结构应合理,包括导入、内容展开和课堂总结等环节。通过阅读这些教案,您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法。

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案篇一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得:收获。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彰显明德本心,诚明一致。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案篇二

1.细读人物的内心独白,分析小说主人公的硬汉形象。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探究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和《老人与海》的深刻内涵。

3.查找比较中外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资料,与本单元中的外国小说进行比较阅读。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评析选文精妙的细节描写,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及其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圣地亚哥的硬汉性格,体会内心独白的艺术效果和象征意味。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环境中进行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小说主人公形象。

难点:了解老渔夫圣地亚哥的硬汉性格,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我们嬉闹于欢乐的童年,当我们高歌在懵懂的少年,生命的长河已经注定我们不仅仅要看到浪花的美丽,还有浪花下的凶险,于是我们的生活中多了一个词语“挫折”!既聋又哑的海伦,耳聋的贝多芬,双腿瘫痪的史铁生,生活给予他们的是一个接一个的挫折,然而,海伦成功了,贝多芬成功了,史铁生也成功了,挫折造就出的却是生命的音。什么使他们脆弱的躯体如此强悍?什么使他们敲响生命的音?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被称为“现代英雄神话”的传奇人物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看他如何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来阐释生命的意义。

二、写作背景。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并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经常一起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曾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这条鱼太大,在海上被拖行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航途中又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当时这件事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老人与海》,这部作品赢得了诸多赞美,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的一部作品”。这部中篇小说,向读者诠释了生命的高贵与尊严、人类坚不可摧的精神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作者介绍。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英文小说”中。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他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都占有重要地位。

四、题目解说。

“老人”是小说的主人公,“海”是主人公的活动场所。大海极富生命力,但却非常残酷,是大自然的代表;老人则象征着衰老、死亡、弱小、不堪一击,在大自然面前极其渺小。小说以“老人与海”为题,就是要展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人不可被战胜的精神。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从文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共分五个回合。这是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硬汉”形象。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7段):写老人捕到大马林鱼后遭遇尖齿鲨,残酷的战斗开始了。详细写出了老人和尖齿鲨战斗的经过,通过老人的心理独白初步揭示了“硬汉”的精神:人不能被打败。

第二部分(28-47段):写老人和加拉诺鲨搏斗的经过以及打死铲鼻鲨后准备继续战斗。在搏斗过程中,老人虽然处境恶劣,但却丝毫没有退缩,一直在不断地鼓励自己。

课文结尾定格在这一幕,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都会碰到生命中的鲨鱼,命运似海,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六、全文分析。

1.身为一名渔夫,老人对“打鱼’是如何看的呢?尝试着从文章中找出来。

“你天生是个渔夫,就跟鱼生来是鱼一样。”“你杀死这条鱼不光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卖给别人吃。你杀死它是为了自尊,因为你是个渔夫。它活着的时候你敬爱它,它死了之后你也一样敬爱它。如果你敬爱它,那么杀死了就不算是罪过。要么是更大的罪过?”老人提到了“自尊”。可见,老人打鱼,不单单满足物质层次的需要,更提升到了一种精神层面的满足与愉悦。老人对鱼的看法,我想,我们可以用海明威的拳击哲学来解释:“打拳击凭天性,即使打死也不是为了打死人。正大光明的打,打拳是为了取胜。”同样,渔夫天生是为了打鱼,打鱼必定要有伤害,即使是伤害了他内心中认为最美丽的东西。所以他对于鱼是尊重的。“鱼是他的敌人,也是知心朋友。”

2.在鲨鱼随时都可能袭来的生死攸关的时候,老人心中除了鲨鱼,还想到了什么?

“不过还是得琢磨琢磨,他想。因为我只剩下这件事可干了。这个,还有棒球。”棒球是一项体育(板书:体育彰显出的是人的生命力与力量)。一个热爱体育的人,对生命、对生活,又怎能不抱有热情呢?所以那个老运动员狄马吉奥也成为了他力量的来源、他的榜样。

3.老人心中除了棒球,还放着什么?

“但愿没有人太为我担心。当然啦,只有那男孩会担心。不过,我相信他会对我有信心。好多上了岁数的渔夫也会为我担心,还有不少别的人也会的,他想。我住在一个人心善良的镇子里啊。”可见,即使贫穷、食不果腹,他依然爱着身边的朋友,身边的朋友也爱他,所以他更想要坚持下来给他们看看。

4.那么,对让他一无所获的大海,他又是怎么看的?怨恨吗?

“不管怎么说,风是我们的朋友,他想。接着他又想,那是有时候。还有大海,海里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以感恩、包容的心对待周遭的事物,热爱大海、风、鱼,那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5.搏斗中老人获胜的原因是什么?

在这场勇气、毅力和坚韧的较量中,毅力支撑着老人的身体,希望支撑着老人的精神,而经验使老人获得希望。年老的圣地亚哥用智慧而不是靠仅有的体力,用知识和机智而不是靠仅存的傲慢来支撑自己,最后取得了这一次的胜利。

6.老人在内心中对大马林鱼持什么态度?

大马林鱼是作者讴歌的对象,文中在写老人扎死它的同时,又带着不无赞扬的语气写大马林鱼的高与大,给读者展示它的力与美。“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看来,在老人眼中,大马林鱼代表了坚强和勇猛,是一个真正的对手和老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7.体会文中圣地亚哥老人的内心独白,谈一谈你对他的印象。

老人是海明威塑造的众多“硬汉”中最完美的形象,他是真正具有男子汉气概的人。他没有从危险、残酷的现实中“退却”,而是勇敢地接受现实;他凭借自己的意志力创造了现实,赢得了哪怕是非常短暂但最终惨败的胜利。在海明威的笔下,老人是个要竭力超越自身极限的人。

8.为什么海明威让老人歇了五次才到家?

老人在海上和鲨鱼就是经历了五个回合的搏斗,才终于走上了回家的路,所以这一回家的过程(摔倒-站起来-往上爬)是不是也可以隐喻老人不断重复的生命历程?虽然空间从海上转换到了路上,但是生命的搏斗仍在延续,五次坐下,五次养精蓄锐,每一次都是为了下一次能够站起来。

七、中心思想。

本文节选的这一部分内容,通过老人圣地亚哥不屈不挠,勇斗鲨鱼的故事,表现了老人勇敢、坚忍顽强的斗争精神,塑造了一个打不败的沧桑“硬汉形象”,表达了人要明敢地面对困难的主题。文中老人的鱼被鲨鱼吃光,看似失败了,但他并没有在魔运面前屈服,而是与之殊死搏斗,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力量,虽败犹荣,说明人可以暂时战败但是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永远也打不垮的。

八、写作特点。

1.结构简单。

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蔓不枝,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老人与海》中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老人圣地亚哥,情节也主要围绕其与大马林鱼的搏斗以及由此引来的与鲨鱼的搏斗而展开,可谓简单而集中。

2.生动的细节描写。

在塑造圣地亚哥这一形象时,作者把笔力主要集中在真实而生动地再现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上。如写鲨鱼出现的情形:“当那一大片暗沉沉的血渐渐下沉,扩散到一英里深的海水里的时候,它就从深处游了上来。鲨鱼莽莽撞撞地一下子冲过来,划破了蓝色的水面,豁然出现在太阳底下。”细节描写简练生动,但鲨鱼的凶猛快捷,形势的紧迫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又如文中对大海的描写,生动而简洁,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3.意蕴含蓄凝练。

海明威在文中很少直接表露感情,他总是把它们凝结在简单、迅速的动作中,蕴含在自然的行文或简洁的对话中,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如写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面:“老人听见大鱼的皮肉被撕裂的声响,把渔叉猛地向下扎进鲨鱼的脑袋……”这种描写本来是老人的所见所闻,但读者读来却会自然生出同样的感觉,与老人同惊惧,同紧张,同喜悦。海明威打定主意放手让读者去如实地获取印象,而不挤到描写对象与读者之间去碍事,他要让描写对象和读者直接进行沟通,这也是这篇小说的场景描写如此震撼人心的原因之一。

他独创的“冰山”文体,我们需要将1/8直接呈现的内容反复品读,前挂后联以启发思考,为实现以小见大,需要现有内容的支撑,同时也需要调动积累,运用想象产生共情,从而对7/8的隐性内容作出合理的解读和推断。

九、补充资料。

迷惘的一代又称迷失的一代,是美国文学评论家格特鲁德·斯坦因提出的,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美国一类作家的总称。他们共同表现出的是:对美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失望和不满。他们之所以迷惘,是因为这一代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完全不再适合战后的世界,可是他们又找不到新的生活准则。他们认为,只有现实才是真理,可现实是残酷的。于是他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本能和感官行事,竭力反叛以前的理想和价值观,用叛逆思想和行为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不满。

十、总结全文。

老人的硬汉形象不是由他外在的强壮与否决定的,而是由他内在的心灵决定的。所以这种形象才有坚实的存在基础。支撑起老人硬汉形象的,正是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热爱一切与他有关的事物,包括体育、朋友、大海、风、鱼……他欣赏生活中一切美好而强有力的事物,并且用包容而感恩的心对待一切。正是基于这此,老人才能具有这种永不言败的硬汉精神,重压之下依旧优雅地活着,不失人的尊严。他拥有崇高的灵魂。所以,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能够将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物变得饱满而充实,得到更多的启迪。

十一、布置作业。

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案篇三

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的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2.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难点:

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3.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这部表现战后青年人幻灭感的作品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一译《战地钟声》)和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能站起来”。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在这些下层人物身上,他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形象就是这种性格的发展与升华。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可以说,这样一个形象,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二)人们称海明威的作品具有“电报式风格”,在本文中,这种特点有哪些体现?

1.结构上的单纯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本文中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老渔夫桑地亚哥一个,情节也主要是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因此而引来的与鲨鱼之间的搏斗,可谓单纯而集中。海明威曾经对《老人与海》的原稿进行了两百多次的校阅,正如他自己所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怎么谋生,怎样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一切过程……”然而他砍伐了所有的冗言赘语,删去了所有别人写过的东西,删去了解释、讨论,甚至议论的部分,剪去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使小说单纯而集中。

2.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因此,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在塑造桑地亚哥这一形象时,他的笔力主要集中在真实而生动地再现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上。鲨鱼的来势凶猛,老人的沉着迎战,机敏矫捷,都写得生动逼真。如写鲨鱼出现的情形,“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涌现在太阳光下。”这段描写没有一个比喻句和形容词,但鲨鱼的凶猛、快捷,形势的紧迫却立刻展示在读者面前,清新洗练的叙述文字和反复锤炼的日常用语,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对大海的描写粗犷简洁,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读来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3.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海明威善于从感觉、视觉、触觉着手去刻画形象,将作者、形象与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而且很少直接表露感情,他总是把它们凝结在简单、迅速的动作中,蕴涵在自然的行文或者简洁的对话中,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如写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面:“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出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这种描写本来都是老人的所见所闻,但读者读来便会过电一般油然而生出同样的感觉,同惊惧,同紧张,同喜悦。海明威“打定主意放手让读者去如实地吸取印象”,而“不挤到对象与读者之间去碍事”,他要让对象与读者直接沟通,这也是这篇小说的场景描写如此震撼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4.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海明威曾经以冰山来比喻创作,说创作要像海上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在上面,八分之七应该隐含在水下。露出水面的是形象,隐藏在水下的是思想感情,形象越集中鲜明,感情越深沉含蓄。另外,为使“水下”的部分深厚阔大,他还借助于象征的手法,使作品蕴涵深意。

(三)难点探究。

【明确】这句话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它生动地揭示了桑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这句话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些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但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是胜利者。小说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2.【提问】文中的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除了有关老渔夫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场面的描写,还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它们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说中的硬汉子多是“哑巴公牛”,言语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渔夫桑地亚哥却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坚强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动的人,因此成为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案篇四

自是者不彰。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不贵难得之货。

2、古今异义。

跨者不行。

3、重要实词释义。

三十辐共一毂。

埏埴以为器。

凿户牖以为室。

企者不立。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其未兆易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复众人之所过。

4、通假字。

自见者不明。

余食赘行。

其脆易泮。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二、虚词。

是以圣人无为。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为之于未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常于几成而败之。

其在道也。

不失其所者久。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复众人之所过。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三、特殊句式。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见仁见智的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车毂上,正是那个车毂中空的地方,才使车轮有了运转的功用。揉和泥土把它做成器皿,正是那个器皿中空的地方,才使器皿有了盛物的功用。开凿门窗来作为房屋,正是那个门窗中空的部分,才使房屋有了居住的功用。所以,“有”(车轮、器皿、房屋)给人带来方便好处,正是那个“无”(中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不能久行;越是展现自己的人最终反而越不能显明;越是认为自己正确的人最终反而越不能突显;越是夸示自己的人最终可能不会成就什么功业;越是炫耀自己的人最终可能不会得到多少尊重。这些行为从“道”的角度看,就和剩饭、赘瘤一样,人们常常会厌恶它们,所以有道之士决不会这样做。

能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能了解自己baihuawen.cn的人才是圣明的。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大的。懂得满足的人在精神上是充实的,勤勉奋进的人才是真正有志向的。不丧失立身根本的人能够长久,死了之后精神不朽的才叫永恒。

局面还稳定的时候是容易掌控的,问题还没显露的时候是容易解决的;对手还脆弱的时候是容易分化的,祸患还细微的时候是容易消除的。在问题还未发生的时候就去处置,在动乱还未形成时就去治理。合抱粗的大树,是从毫毛末端那么小的萌芽长起来的;九层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石那么矮的基础堆起来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出的那一小步走出来的。如果你非常刻意地去做,结果很可能会失败;如果你非常执着地去追求,结果很可能会失去。因此,圣人不会刻意去做,所以不会失败;不会执着追求,所以不会失去。人们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像对待开始一样谨慎地对待结束,就不会失败。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认为常人难得的财物是珍贵的,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来辅助万物自然而然的状态而不敢做出干预的事。

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案篇五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图书,爱惜书本的意识。

2、能与他人进行小组合作。主动发表意见,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学会表达,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

教学重点学会清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教学难点能学会小组合作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得出探究成果。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图片、录音、视频等多媒体课件。

预习设计预习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补充修订。

第一课时。

由班级图书角引入,制定图书借阅公约,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板书:图书借阅公约)。

出示提示:

1、什么时间借阅图书。

2、一次能借几本书。

3、一次借书能借多长时间。

4、翻阅图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设置图书管理员。

6、违规处罚办法。

……。

小组讨论。

1、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3—4名同学。

2、围绕着给出的提示问题,小组逐一将结论讨论出来,最后统一结果,由组长汇总。

3、老师巡视,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掌握学生的讨论进度。

(讨论要求:每个学生轮流说自己的观点看法,其他同学认真听)。

4、每组组长最后汇总小组讨论结果,最后在全班汇报讨论总结。

5、综合各组讨论结果,把条例逐条列出来,写在黑板上。

6、综合考量,拟定出最终的图书借阅公约。

7、全班齐读公约。

小组合作交流谈论:

1、什么时间借阅图书。

2、一次能借几本书。

3、一次借书能借多长时间。

4、翻阅图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设置图书管理员。

6、违规处罚办法。

……。

1、小组讨论。

2、组长汇报。

3、全班齐读公约。

板书。

设计。

图书借阅公约。

一、开放时间:每天中午1:10~1:40。

二、排队取书,轻拿轻放,切忌推、挤、抢。

三、登记后方可借阅,每人每次限借一本。

四、每本图书借阅时间不超过15日,15日内未看完可登记续借。

五、借阅人有责任保存好图书,归还图书时,图书管理员应仔细检查,如出现破损、缺页、随意涂画或图书遗失等情况,借阅人应按所借图书原价赔偿,情节严重者加倍赔偿。

作业。

设计。

将图书借阅公约打印出来,张贴到图书角,方便每个人都能看到,严格遵守。

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案篇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案篇八

1、自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2、同桌互相读一读,做做小老师。

出示生字:棍汤扇椅萤牵织斗。

3、请小老师上台领读。

4、请小老师说说你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同学吗?

5、读词语。

6、说说你的发现:这些词语跟什么季节的生活有关?

你发现这些词语共同描述了一幅什么图?

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案篇九

1、认识“朗”、“识”“玉”三个字,会写“识”、“玉”两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和情感。

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感受月亮的美妙和神奇。

教学重难点:如何读出古诗的韵味和情感,如何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感受月亮的美妙和神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贴出图片(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众星下一轮玉盘似的月亮高悬夜空)你看到了什么?看到这个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喜欢抬头望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在他眼里,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写的《古朗月行》这首古诗。

二、初读诗文,找出生字宝宝。

1、大家自己先来读读古诗吧,有信心读好吗?如果遇到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办?

2、学生在古诗中找到生字宝宝,读读它们,并想办法记住它们的样子。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适时指导朗读,相机理解诗意。

(一)指名学生读诗,读后及时评价指正。

(二)检查生字的学习,并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认识“朗”,并理解题目:古朗月行。

1、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你能给“朗”字组词吗?

2、引导理解“朗月”。

什么样的夜晚才会有明月?(晴朗)。

古时候有个叫鲍照的人在一个晴朗的夜晚看见了月亮,于是写下了“朗月行”这首古诗。几百年以后,李白也看见了这样的朗月,他也特别想为月亮写首诗,所以他就借用古人鲍照写过的《朗月行》的题目,并在前面加上一个“古”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朗月行。学生接读题目。

认识和书写“识”这个字,并理解“小时不识月”。

1、这个字你是怎么记住的?在田字格里怎么写这个字呢?

2、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识”字,(什么结构?每个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然后告诉老师该怎么在田字格里写这个字。学生再书空,然后在书上写这个字。

3、给“识”字组词。

4、李白小时候不认识什么呢?齐读第一行诗:小时不识月。

认识和书写“玉”,并且朗读和理解“呼作白玉盘”。

1、出示“玉”,这个字和哪个字很相像?(区分:玉王)怎样在田字格里写好这个字呢?学生自己观察,自己书写。

2、给“玉”字组词。

3、李白小时候不认识月亮,他把月亮称呼为什么?齐读第二句诗:呼作白玉盘。想象白玉盘是一只什么样的?如果你见到了这样的月亮你会怎么样?李白小时候和你们一样,见到如此美丽神奇的月亮,可是却不知道是什么,他忍不住大声呼唤:呀!天上有个白玉做成的盘子!

4、那这句诗该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在不断评价中引导学生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然后再齐读。

学习剩下的两行诗。

1、天上的圆月还让李白想到了什么呢?学生自己读读剩下的两行诗。再指名回答。

3、我们该怎样读这两行诗才能读出月亮的神奇与美丽呢?在指名读后的评价上引导学生读出惊叹的语气。在必要的时候,老师也可示范读。

四、整体感悟,指导背诵。

1、学生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描述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晴朗的夜晚,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一个小孩子抬头望着它,他不知道那是什么。啊,它那样洁白,美丽,一定是的白玉做成的'盘子吧?不对!不对!它那样明亮,那样神奇,一定是王母娘娘的镜子飞到了云朵之上。

2、你喜欢这样的月亮吗?喜欢它的什么?那让我们边读诗,边展开想象吧!配乐齐读古诗。

3、想不想把这么美的诗背下来呢?指导背诵。

五、拓展延伸。

3、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或者是儿歌?

六、课堂小结:

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案篇十

1、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基本笔画“竖”。

2、正确、规范地书写含有“竖”笔画的汉字。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竖”的写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指名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一)讲解“竖”书写要领。

1、老师示范书写,指名说笔画名称。

老师领读笔画名称。

2、讲解笔顺(从上到下)。

3、再次范写,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竖”有什么特点。

分小组讨论。

4、教师分析讲解:

竖画要写垂直,因为竖画在一个字中往往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竖不垂直,则字不正。

竖有垂露、悬针和短竖之分。

垂露竖的写法,下笔稍重,行笔垂直向下较轻,收笔稍重。

图示:

悬针竖的写法同垂露,只是收笔时由重到轻,出锋收笔,笔画出尖。

图示:

短竖,写法同垂露竖,只是笔画较短,短竖要写得短粗有力。

图示:

5、指名说一说垂露竖、悬针竖、短竖怎样书写。

6、师边讲解边示范。

(二)学生练习书写竖,师行间巡视辅导。

展示优秀的学生作业。

(三)学习书写带竖的字。

1、出示范字:

十上土干工正。

2、指名认读。

3、指名说笔顺,书空。

4、带领学生分析书写要领。

十:横平竖直,是悬针竖。

上:垂露竖,上面的横稍短,下面的横略长。

工:上面横短,下面横长。

5、演示书写过程。

6、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强调写字姿势。

7、比一比,改一改。

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说话时,能使用恰当的语气,表达得当有礼貌,能让听的人感到舒服。

2、能通过沟通,礼貌用语,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情境演练,进行口语交际锻炼。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话时,使用恰当的语气,礼貌用语,让听的人感到舒服。

难点:用恰当的语气沟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今天进学校的时候,一个小男孩慌慌张张的从我身边跑过去,一不下心撞到我,他对我说了一句:“对不起”,就飞快地跑开了。当我正准备进办公室的时候,一个小女孩刚从办公室出来,她没注意我进去,不小心撞到我身上,小女孩立马抬头看了下我,露出很愧疚的表情跟我说:“老师,对不起,我没看见您进来,不小心撞到您。”同学们,你说这两位同学老师更喜欢哪一位同学呢?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如何用恰当的语气与别人交流。(板书课题:注意说话语气)。

二、读读想想。

1、(出示课本两组对话)同学自由读对话,小组讨论,哪一种说话方式更好?为什么?

2、分别请小组上台表演情景,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我不是故意的。(读出骄傲自大,不讲道理的语气。说这句话时语速快,语调持续上扬,音调高,音量大)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读出愧疚,带着歉意的语气。语气弱,音量较小,配合表情。)。

3、交流:说说哪种语气更合适,听起来更让人感觉舒服。第二句听起来更舒服。因为第二句更有礼貌,态度诚恳,语言带有歉意。第一句粗鲁,没有礼貌,虽然也是道歉,但是给人感觉不诚恳,让人听了不舒服。4、小结。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常常会说这几句话,那么我们自己说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能在日常交流中,使用恰当的语气表达自己,这样让别人听起来舒服,也更加愿意和你交流。

三、解决问题。

我们的好朋友丽丽最近遇到了一个难题,丽丽的妈妈让丽丽学习钢琴,可是丽丽却想学画画,那么丽丽该怎么样跟妈妈说呢?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助丽丽解决这个难题吧。

出示事例:妈妈让我学钢琴,我想学画画。我会跟妈妈说些什么。

1、小组讨论,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教师指名说说学生的答案,给予恰当的评价和补充。

(示例:妈妈,比起钢琴我更喜欢画画,我画画画得很好,老师经常表扬我,我想学习我喜欢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妈妈,请您允许我学习画画吧)。

3、同学们自由讨论,解决剩下的两个实际问题,指名同学来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经过了我们共同的讨论,我们初步的学会了如何通过沟通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在我们沟通的过程中,请注意我们说话的语气,不要生硬,一定不要使用命令的语气说话。说话语气要恰当,懂礼貌。希望同学们都做一个懂礼貌,人人都喜欢的好孩子。

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案篇十二

一、导入新课。

1、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几篇文章?(《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七月的天山》)。

2、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描写时抓住景物特点。)。

3、我们的祖国有很多美丽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把自己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写文章首先要审题,只有明确习作要求,才能按要求选材。

2、学生交流:要按游览顺序写;要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写出景物的特点;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转换自然。

3、习作标题:游。

三、启发思路。

1、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出示: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世人瞩目的天安门广场,一望无边的大海,闻名遐迩的黄山……)。

2、刚才老师展示的这些地方,你去过吗?有什么印象?

4、如何才能把你游览过的地方清楚地介绍给大家,使别人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呢?请小组成员讨论交流。

(1)要抓住景物最吸引你的地方来介绍,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录下来。

(2)要按一定的顺序介绍: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游览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

(3)要用上过渡段或者过渡句。

(4)要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景物的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

(5)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习作指导。

1、补充题目。在横线上填上游览的地方名称,可以是小区附近的公园、果园、田野,也可以是各地的风景名胜等。

2、画路线图。可以先画出游览的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3、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转换自然。例如,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4、习作思路示例:

开头:可以总体介绍你所要写的地方。例如,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中间:详细地描述这个地方的风景。

(1)抓住景物的特点,如长廊的长和美。

(2)按照一定的顺序,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提示:可以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每个自然段。描写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结尾:总结自己对景色的感受。例如,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欣赏。

5、学生自由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评中促改。

1、教师选择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两篇优秀习作,请作者读给大家听一听。

2、同学们,你觉得他的习作好在哪里?(围绕习作要求来谈)。

3、结合刚才的点评,我们可以围绕这些习作要求来修改自己的习作。

(1)是否按照顺序来写;

(2)是否写出景物的特点;

(3)是否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4)是否运用过渡句;

(5)感受是否真实。

4、学生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拓展延伸。

写完之后,同桌交流,互相修改习作。

板书设计。

游览顺序景物特点详略得当。

运用修辞巧妙过渡真情实感。

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案篇十三

1.学习生字、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案篇十四

日期:

型:语文园地

教学内容:大写字母和古诗,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音序查字法在字典中查生字。

过程与方法:2.背诵古诗《赠汪伦》,感受古典诗词所传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3.学会在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怎样使用礼貌用语。

教学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准备

26个字母大小写卡片,字典,

件。

教法:启发,引导

学法:读,说,练

教学过程:

、猜谜引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来猜个谜语,谁知道这是什么?(

件出示谜语:

位老师不开口,肚里学问样样有。谁要有事请教它,还得自己去动手。)对了,这就是字典。

2.认识

华字典。

3.了解

华字典的作用。

二、情境活动,做好准备

1.师:要想学习这个本领,我们得先过三关。

2.过三关游戏。

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案篇十五

《影子》是一首与生活现象为题材的儿歌,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充满童真童趣,写出了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影子的喜爱之情。儿歌共两小节,语言简练,句式整齐,偶数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是小朋友玩跳房子的情景,配和第一小节“影子在前,影子在后。”第二幅是玩轮滑的情景。配合第二小节“影子在左,影子在右”。两幅图中都出现了影子,旨在帮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儿歌的意思。

1.认识“影,前”等11个生字和宝盖、女字旁,月字旁3个偏旁。会写“后,在”等4个字和斜钩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体会我对影子的喜爱之情。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在阳光下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

3.借助情境,辨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并用这四个词来表达方位。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斜钩和卧钩的书写区别。

教学难点:

识记前、后、左、右并在生活情境中辨别四个方位。

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笔画卡片、挂图、相关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一、激趣导入。

2.板书课题(9影:后鼻音;子:轻声。)。

3.

(1)简笔画,边说边画:红日当空照着。地上有一幢高高的建筑物,旁边有一片影子。

(2)谁能说说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影”字?(强调“彡”)。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简笔画等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影字的理解和对“影子”这一生活现象的理解,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让每个孩子都有话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遇到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先认读田字格里的生字,再在课本上圈出课的生字本课的生字。

2.指名读课文。

3.缩小语境识字。

影子前后黑狗左右它们好朋友。

(1)拼读词语,读不好的字多读几遍.

(2)小老师带读。

(3)说说记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猜谜语、编童谣等)。

(4)谁能说说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些字?

(5)开火车读。

4.听儿歌做动作。

像我不是我,常常跟着我。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

它像小黑狗,是我好朋友。

5.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在、后”。

(2)认读,观察字形。

(3)师范写。(强调撇捺的变化)。

(4)生练写,教师指导巡视。

(5)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做动作来感受字义,不仅达到了巩固的目的',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一动,调节课堂氛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识字方法的交流上,先复习再交流,让学生说的时候有法可依,为培养他们独立识字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解“影子”。

1.读重点句,体会影子的特点。

2.(出示)就像一条小黑狗。

它是我的好朋友。

(1)说说为什么说影子像一条小黑狗,为什么它是我的好朋友?

(2)画出表现影子与我形影不离的句子,读一读。

(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影子与人形影不离的特点,加深对儿歌的理解。

3.交流:对这些有趣的现象你有什么不懂的吗?(你是为什么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再用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

4.重点解答.

(1)为什么将影子比作小黑狗?(你这是黑的,小狗经常跟着人,跑前跑后就像人的影子一样。)。

(2)影子为什么会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有时在左,有时在右?(结合生活经验,因为太阳在人头顶的不同方向。和人站的位子不一样。)。

5.带上表情和动作把课文读一读,背背。

【设计意图】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生活经验的语录可以加深学生对儿歌的理解。当然,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学生经历的不同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比起简单的说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板书设计:

9.影子。

小黑狗好朋友。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过程中以朗读作为理解全文的主线。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中不但教学生朗,而且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一年级的朗读指导应该到位,灵活。适当的动作不仅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更容易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思维特点。本课的内容很特殊,课下可以结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影子,什么时候在前,什么情况下在后,什么情况下在左,什么情况下在右?还可以做一做“踩影子”的游戏。

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案篇十六

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1课时。

一、导入。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励精——振奋精神。治性——修养性情。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总结交流:

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选2名学生朗读自己的译文,老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3、说说对下列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4、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志”与“学”的关系是怎样理解的。(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难以学有所成。)。

四、练习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作业。

背诵全文。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诫子书》短小精悍,却意蕴深刻,寥寥数笔却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读来颇有韵味。

特别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名言,大家真是耳熟能详。本课要求背诵,最好的方式是在课堂上一步步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但大多时候,古文在背诵上有前置性,也就是还没正式学习课文时,学生已经会背诵了。《诫子书》很短,学生在讲解前已经背完了,我问孩子们理解什么意思吗,讲了什么内容,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知道”。

其实,我也料到孩子们在理解上会有困难,但完全不懂是没料到的。课前,我已经分析了原因:虽然短小,问题就出在短小上。越是短小,就浓缩了越多的精华,我们就要更静下心来深入到文本中去。我决定把分成隐性的层次,引导孩子们一层一层去理解文本内容。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孩子们很容易发现是说学习的。我追问“学习需要什么”,孩子们很聪明,齐声回答“静”。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句话很明显和前文所说的不同,强调的是一个“躁”字。学生再结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以理解这句话说的是修身。

至此,孩子们看到黑板上的板书,一目了然。

从而,回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中心句上来,孩子们也很容易理解了本文的核心是“静”。无论是做人(修身)还是学习(治学),都需要“静”,切忌“躁”。

最后的“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孩子们根据意思,自己总结出了“要珍惜时间”。到此,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就很明朗了。

当然,学习古代的精华很有必要,能从中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更可贵。因此,学生从中所受的启发是这节课不能忽视的,也希望孩子们能学有所获。

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案篇十七

1、出示上节课学过的生字,开火车认读。

2、集体朗读一至六段课文。

二、导读七至九段课文。

1、小白兔和小灰兔做得不一样,结果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自己读第七、八、九段课文。同座位分角色练习朗读它们的对话。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送白菜要白菜。

3、引导学生观察第四幅插图,然后练习朗读小白兔、小灰兔的对话,读出小灰兔觉得很奇怪,而小白兔很自豪地语气。

4、总结板书,回顾全文:通过老山羊、小白兔种白菜的事启发学生明白“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道理。

三、学习生字。

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完“挑、哪”的字形,认读“担”。

四、朗读课文。

采取分组读、分角色读、指名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练习朗读。

五、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去拼音认读生字卡片。

2、完成课后练习2,重点指导写好下面几个字。

谢、哪:左中右三部分要写紧凑,不能写得太宽。

您:心字底要写扁一些。

拔:右半边不是“发”。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六、课堂练习。

1、完成练习。

先说说每组的两个字有什么不同,再口头组词区分字义。

3、完成练习。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填空,其他同学填在书上。写完集体订正。

部编版高二语文教案篇十八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他就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用事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充满了希望。

板书:少年中国说。

二、作者、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少年中国说》: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帝国主义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三、读文识字。

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字典等方式解决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

3、小组成员先自读课文,在完成以上练习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

四、整体感知。

1、细读这篇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含义。

生总结、汇报:

第一自然段:从小到大介绍中国少年的责任。

第二自然段:歌颂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2、朗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这三个自然段?

生总结、汇报: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磅礴的气势;。

第二自然段要读出韵律美,让人感受中国少年的蓬勃生命力。

第三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板书:磅礴的气势蓬勃的生命力赞美之情。

3、第一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

层层深入: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4、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用哪些事物来赞美中国少年?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

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5、小组活动。

重点阅读第二自然段,根据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生总结并汇报。

五、布置作业。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二自然段的意思。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76363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