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而编制的一种教学设计材料。教案应该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下面的教案范例涵盖了各个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具准备:光盘、图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23半截蜡烛。
3、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学生交流。
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2)检查词义掌握情况。
3、讨论主要内容。
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
2、用钢笔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绝密、绝妙。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3、指导编排课本剧。
三、第一场的编排。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应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学生交流怎样表演。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准备工作。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默写词语。
第三课时。
一、第2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生交流体会。
2、如果让你来演杰克,你打算怎样演?
3、其它角色怎么演?
4、继续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语,一边读一边体会伯诺德夫人此时的心情。
5、齐读第三段课文。
二、第三场戏的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常戏的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来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生交流体会。
3、理解“娇声”:甜美可爱的童声。
提问:杰桂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学生练习杰奎琳的内心独白。
5、分角色朗读第四段。
6、教师小结。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指名学生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
五、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半截蜡烛》的故事。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篇二
学习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一、初读课文知大意。
1.听相声《打电话》导入学习。
2.了解相声特点: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语言风趣幽默。
3.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4.想想相声里说得是件什么事?
二、理解课文。
1.故事中的那个人说话有什么特点?用~~~~画出课文中有关的句子。
时间观念不强、说话里唆、废话连篇。
2.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打电话抓住要点,简洁明了,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文明行为的表现!
3.分角色朗读课文。组内练习,可以选取部分来读。
三、拓展。
1.搜集些你看过的相声介绍给同学,或试着演一演。
2.可以自己试编一段相声,跟同学一起演一演。
课后反思:
1.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想想相声里说得是件什么事?一。
3.故事中的那个人说话有什么特点?画出课文。二。
4.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三四。
5.分角色朗读课文。五。
6.搜集些你看过的相声介绍给同学,或试着演一演。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篇三
设计理念:
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具有语文的“滋味”,教学中必须咬文嚼字。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必须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与文字“亲密”接触,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巧妙,让学生进行角色转变:从学习者转变成为课堂的主人,文本的知音,教师的朋友。
设计特色: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在争辩中放飞自己的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参与导演剧本,深入体会“急忙”、“轻轻地”、“慢慢”、“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4、思索编者选入这篇课文到教材中的意图。
教学重点:
1、弄懂课文内容,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生字词。
2、转变角色,以导演的角色文本,咬文嚼字,体会人物品质。
3、在争辩中,培养学生在处理文字中“瞻前顾后”的能力,善于发。
现的眼睛和清晰明确的思维。
教学难点:
教学中教师密切关注学情的变化,适时恰当地把握好课堂中学生生成的课堂资源利用。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字词。
2、介绍作品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最后以中国、英国、法国、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军获胜,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失败而结束。本文故事发生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
3、教师继续板书: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引导学生朗读,提问:谁发现了这3个人的关系?以此了解: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插问:你知道法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夫人吗?(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4、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绝妙”、“危机”、
“厄运”的意思,把课文读懂。
6、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
(1)绝妙:伯瑙德夫人把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了敌人。妙在情报藏得隐蔽,令敌人意想不到。
教师点拨:“绝妙”是万无一失的意思吗?
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些什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2)危机: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万一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教师点拨:
用上“一旦・意味着・意味着・意味着・。”说话。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这里“似乎”说明了什么?(实际上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
(3)厄运:那就是蜡烛会很快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暴露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许就要结束了。
教师点拨:在危机和厄运面前,一般人会有什么反应?而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对待的?他们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板块二:复述故事。
1、请学生结合老师要求,自己练习复述伯瑙德夫人一家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化险为夷的经过。然后组织交流。
当・,心想・于是就・・・・。
2、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进行扼要的板书:点燃――吹熄――点燃――端起――夺回―端上楼。(设计图文并茂的板书)。
3、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敌我双方围绕“半截蜡烛”展开了扣人心弦的斗争。让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个故事。
这是一个(・)的故事!
板块三:学做导演。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篇四
1、教材简析:
《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册自读课文第三篇课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可分为四段。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2、教学目标:
目标具有激励,导向功能,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厄运”、“摇曳”、“镇定”等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3、教学重点、难点:
从不脱离教材本身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围绕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课时安排:
计划一课时完成。
5、教学准备:
小黑板。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2.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理,进一步思考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细细揣摩,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
简单介绍二次大战: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二)自学课文,及时反馈。
自读课文。
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扫除字词障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中间采用学生自评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简练和准确。
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活动的主要情节,围绕中心来归纳段落大意。
(四)紧扣中心,重点体味。
教师先提出一个思考题提纲挈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让学生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相机板书: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领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和勇敢。例如:从哪看出伯诺德夫人的机智沉着?学生通过浏览、默读找出“许多、始终放心不下、绝妙”等词语读出人物当时紧张却不慌乱的心理。
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与敌人的'周旋以学生的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还是通过学生找出表现任务机智和勇敢的关键词来体会心理活动。圈画出动作、神情、语言的有关语句。通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受。
板书:镇定、勇敢、机智。
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
[学会合作,提高课堂实效,交流升华]。
(五)回归文章,课外延伸。
1、小节全文: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说话练习:老师手里的勋章要奖给谁?
2、改编故事:
(六)作业:
将改编的故事写下来。
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篇五
设计思路:
本课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机智勇敢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的故事。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所以在教学本篇课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从容镇定的动作、神态、语言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描写,朗读体会母子三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针对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我将把本篇课文按以下思路展开:
1、围绕课题设问,引起学生阅读求知的欲望;
2、抓住“半截蜡烛”这个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性格;
4、通过演课本剧这个活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5、拓展延伸。
设计理念:
语文提倡简简单单的教学,其实教材的课后练习已经教给我们这篇课文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以朗读为主,由扶到放,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对文本的理解和依托文本的语言训练,让学生感受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面对敌人时的从容、镇定、机智和勇敢以及紧张的激烈的心理活动,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
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资料,准备两支半截蜡烛用于课本剧的表演。
教学过程:一、围绕课题设问,激发学生阅读求知的欲望。
1、板书课题。
(1)、同学们看过蜡烛吗?什么样的是半截蜡烛呢?(已经用过的、点燃后剩下的)。
(2)、看到这篇课文的文题《半截蜡烛》,你心中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2、学生提问,老师相机小结。
3、这篇课文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发生在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里的故事。
4、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播放二战背景视频。
这“半截蜡烛”中隐藏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依据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1、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2、让学生说一说朗读的感知和收获,相机解决课前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
让学生按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人物品格。
(一)、在朗读中感悟事情的起因。
学生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抓住“绝密”和“绝妙”两个词来感悟“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和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勇敢。
2、如果你是伯诺德夫人,你将如何收藏这半截蜡烛?(学生在换位思考中体会半截蜡烛的重要性)。
3、伯诺德夫人的主意“绝妙”在哪儿?(体会她的机智过人)。
(二)、朗读感悟事情的发展(学习第一场戏)。
1、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
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表现了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交流。
(1)分别找出表现伯诺德夫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句,对这些词语表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想法。
(2)出示:“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指导学生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从容。
3、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有哪些角色?(三个德国军官)文中提示我们要注意他们的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扶的过程)。
四、在自主学习中感悟故事的高潮和结局(由扶到放)。
1、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感悟,对课文的前一部分内容作了分析解读并成功地完成了课文前一部分的学习,能总结一下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吗?(读―想―读)。
2、学生用刚才的方法自主解读二、三场戏。(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
3、学生自学,提醒学生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认识机智勇敢的杰克和杰奎琳。圈画关键词句。
4、交流。
(1)、杰克的表现,关键读好哪个地方(真冷)?指导朗读,指名演读。
(2)、杰奎琳的表现,她的机智、勇敢你认为关键是读好哪个地方?(重点提示:“娇声”理解)读一读。
指名用“娇声”对文中的德军说话。
五、课本剧表演,加深理解。
选择文中一两个片段,对片段所描述的场景,围绕“机智勇敢”、“沉着镇定”的性格特征展开合理想象,进行课本剧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二战结束后,为了表彰伯诺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发表一段感言,如果是你来授勋,你会说些什么呢?同学们自己想一想,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篇六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说说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之处?(装有情报)。
2、是呀!正是这与众不同的半截蜡烛,引发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惊心动魄的战斗。请同学浏览课文3-7自然段,完成这道填空:
(在这场战斗中,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的周旋真可谓是呀!)。
指名答:相机板书。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说说伯诺德夫人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下面,我们来默读课文(出示课件)用曲线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心理活动,用直线画出描写她动作神情。
(1)学习读画。
(2)交流:
师:当德军点燃蜡烛后,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呢?
1、指名读:怎样才能把这段话读好呢?我们来看看此时伯诺德夫人的内心想法。
2、出示: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体会?带着这样的体会,你再读读。
点出重点词指名读,还有谁来试试。
师:是呀!这小小的半截蜡烛关系着一家三口的性命,更重要的是与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吧!
3、带着这样的心理感受,我们再回过来读读刚才画出的那句,指名读,现在你从伯诺德夫人的言行中又体会到什么呢?(镇定机智、从容不迫)。
抓住哪些词读好?(急忙,轻轻)。
请同学们用刚才学习方法学习第5自然段。
出示学法指名读:自由读(知情节)。
默读(划句子)。
品读(说体会)。
师:我们在自学时把体会写在句子旁边。
(二)第五自然段。
1、学习自学。
2、交流:
1)你划的什么句子,读给我们听听。
出示: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里顿时暗了许多。
指名读。你体会到什么?(带着体会读)。
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好吗?还有谁想跟他比比的?指名读。
师评:你读得真好!好像杰克一样,内心紧张外表镇定!
2、你还划出哪些句子?出示: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指名读:从这句你又感受到什么?感受这么深刻,你定会读好的,多么深刻的感受啊!你学得真不错!让我们再次聆听你的朗读,分享你朗读的感受。
坐待什么?(机会、厄运)联系上下文,说说即将到来的厄运是什么呢?指名说。
3、这一段中还有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气氛的紧张?
烛焰摇,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师叙述:是呀!时间每过去一秒,危险就增大一分,空气中弥漫一股火药味,从微弱的烛光中我们感受到危险迫在眉睫,此时的蜡烛就像是屋子里的一颗定时炸弹。
谁通过朗读紧张的气氛读出来。
评价:读得真好,仿佛把我们带入那种情境中去了。
大儿子杰克与德军的周旋真是惊心动魄呀!让我们再来细细地体会一番吧,你再来读读,过渡:我们似乎听到了伯诺德夫人砰砰的心跳声,这时候小女儿杰奎琳用她的聪明才智保住这半截蜡烛,保住了情报化验为夷,请同学自由读读6。
4、我们来分角色朗读,同桌上先练练。
5、指名分角色。
6、评价“娇声”
(娇声读好了有什么作用?)。
四、小结:
多么了不起的一个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在这场战斗中凭着他们的镇定与机智最终战胜了敌人真让人敬佩。
五、作业。
(1)练笔。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1、透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透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潜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已经明白伯诺德夫人收藏情报时想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指名说)好一个机智、聪明的伯诺德夫人。
2、可既然是蜡烛就有可能被点燃(板书:点燃)但装有绝密情报了就得想方设法不能让它被点燃。有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三个德国军官,当德国中尉顺手将蜡烛点燃时,这意味着,伯诺德夫人一家面临着万分严峻的局面,因为:
3、出示句子:“伯诺德夫人明白,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4、谁来读好这句话。齐读。
5、一家三口的生命安全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秘密不能暴露,情报站不能被破坏,因为国家的利益不能遭到丝毫损失。为此,一家三口开始了紧张的护情报工作。
二、讲读课文。
2、下面请学习小组的同学(出示)再次读一读3——7自然段中有关的词句,小组议一议,你最佩服谁,并谈谈自己佩服的理由。
3、谁来说说你最佩服谁?出示句子:“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a)、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对伯诺德夫人产生了敬佩之情?(“急忙”、“取”表现出夫人很迅速、很机智;“轻轻”能够看出在危急关头她仍镇定自若;语言、动作仍显得那样平静、自然,不着痕迹)。
b)、而且从书中的插图上也能够看出她的表情始终平静自然(出示)。
c)、谁来读好这段话。
4、你还佩服谁?为什么?
b)还有佩服的理由吗?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c)你们明白杰克在坐待什么吗?他会想些什么?
d)你们能扮演杰克,表演他的做法吗?同桌间一人当杰克一人当中尉,练一练,在练习之前得请个总导演,提醒一下大家这两个人物就应怎样演好。
出示句子。
e)表演。
f)他们表演得真好,杰克是机智的,在关键时刻平静地想要端走蜡烛,(板书:端走),可敌人是野蛮、凶残的,又一把夺回了蜡烛(板书:夺回),眼见蜡烛越来越短,而凶残如狼的敌人却没有立刻就走的意思,这时候气氛多么紧张啊。
g)出示句子: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h)让我们带着万分紧张、焦急的情绪读好这句话。
i)这真是一场没有硝烟有战斗啊!在平静的外表下掩盖着怎样汹涌澎湃的内心活动啊!
5、除了伯诺德夫人和杰克外,老师觉得,我们还真该佩服杰奎琳,为什么呢?
6、出示句子: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能够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能够。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a)说说杰奎琳为什么要娇声地说话?谁来模仿杰奎琳说这段话。先练一练;指名读。
b)读得真好,杰奎琳的机智、勇敢,良好的心理素质,真让人折服。
d)(出示)整篇课文都围绕蜡烛展开,课文人物的心紧系蜡烛,故事一环扣一环,一波三折,惊心动魄。母子三人用他们的机智、勇敢智取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的胜利,此时此刻,你最想夸谁?能对他说点什么吗?(出示)。
19、同学们愿意当一回小作家,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把故事继续写下去。
先小组讨论讨论,再选一名代表来说说。
11讨论、交流。
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及心理活动的描述细腻传神,
三、总结课文。
刚才,大家说得精彩纷呈,老师已经把根据这课改编的课本剧发给大家了,课后请学习小组的同学排练排练,下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写下续编的故事和表演课本剧。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篇八
课文记叙的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小故事。法国妇女伯诺德夫人家是盟军的一个情报中转点。一天晚上,围绕藏着情报的“半截蜡烛”发生了一个斗智斗勇、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课文一二节简单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并对故事的具体展开埋下伏笔作了铺垫。第三到七节具体描述“一天晚上”围绕“半截蜡烛”展开的故事。
课文语言精炼,情节紧张,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充满戏剧冲突。
半截蜡烛是串起全文的一根线索,它的“点燃——吹熄——再点燃——熄灭”,关系到藏在蜡烛中的情报的暴露,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性命,更关系到法国人民的生死存亡。因此,教学时,重点围绕这根主干逐步展开。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透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述去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资料进行解释,并能参与导演剧本,深入体会“急忙”、“轻轻地”、“慢慢”、“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4、思索编者选入这篇课文到教材中的意图。
【教学重点】。
1、弄懂课文资料,能联系课文具体资料解释生字词。
2、转变主角,以导演的主角文本,咬文嚼字,体会人物品质。
3、在争辩中,培养学生在处理文字中“瞻前顾后”的潜力,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清晰明确的思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老师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2、检查预习状况。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
(2)检查文中的生字生词是否认识且读准。自由读,只读,齐读。
(3)出示难读的长句子,指导练习读。
【设计意图:指导长句子的读法,学会用恰当的停顿来很好的读。】。
(4)同学们在自学时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没有去查阅资料?交流二战资料。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运用网络、课外书等方法搜集资料,并能分析、整理资料,提高运用资料的潜力。
(5)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设计意图】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课文。
(一)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这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十分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生命安全)。
2、这是一个怎样的办法?(绝妙办法)妙在那里?你是怎样体会的?(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她对情报收藏十分负职责,办法巧妙,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
3、指导感情朗读,自由度,齐读。
【设计意图】紧扣“绝妙”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伯诺德的机智、勇敢,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二)过渡:没想到这么不起眼的半截蜡烛,居然牵涉到这么大的利益,而它却被放在了屋子里最显眼的桌子上,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搜查,但是,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
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必须——(十分焦急、十分紧张)。
2、因为,师引读:伯诺德夫人明白,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抓主要词语体会,状况如此危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指读,全班朗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紧紧抓住描述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3、同学们,能不能再让这半截蜡烛燃烧下去?(不能!)直接吹灭行不行?(不行!)。
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千方百计地要把这点燃的半截蜡烛熄灭。于是,他们展开了与敌人周旋。他们是怎样与敌人周旋的又想出了那些绝妙的主意呢?请仔细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有关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的动作、神态、语言、心里活动的描述。
(三)全班交流。
2、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
(1)“平静”:从哪里感觉她很平静?个别读,体会。
(2)她此时的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读,再次体会。
(3)内心这样的不平静,可她却表现得如此平静,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再读,加深体会。
(4)小结:同学们很会学习,透过两个孩子的神态“脸色苍白”和伯诺德夫人“急忙取灯”、“轻轻吹熄”的动作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透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5)“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似乎”体会到什么?(没有,安全只是暂时的,因为“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设计意图】将伯诺德夫人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透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3、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状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去思考。
4、我们一齐来看看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
(1)“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升个火吧!”(镇定、机智)读。
(2)“在斗争的最后时刻……默默地坐待着”(镇定)体会,读。
5、“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是最可怕的?
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
我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让我们一齐来读!
【设计意图】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去了解人物的内心。
(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能够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
a什么叫“娇声”?
b怎样“娇声”说的?
c为什么要这样“娇声”地说?(联系前两次)。
(2)“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体会,朗读。
【设计意图】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去了解人物的内心。
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镇定战胜了德军!老师和你们一样,真的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这小节,读出他的机智、勇敢。
(四)望着这盏在最好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情绪怎样?(如释重负)他们会怎没想?指说。齐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提高学生的想象潜力。
(五)师总结:多么了不起的一个家庭!在这场战斗中凭着他们的镇定与机智最终,战胜了敌人,真让人敬佩!同学们,他们的这份勇敢与机制,来自哪里?(来自对祖国的爱,来自对敌人的恨,来自对世界和平的向往!)。
作业:请以小组为单位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活动课上演一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能够帮忙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情感: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23、半截蜡烛。
2、这篇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出示词语,朗读词语。
伯诺德夫人强盗绝密绝妙蜡烛熄灭秘密点燃厄运摇曳。
杰奎琳盯住镇定楼梯。
3、学生交流词语意思。
厄运:困苦的遭遇。
摇曳:摇晃。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三、理清课文脉络。
自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写大儿子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作业。
1、描红。
2、抄写词语。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的1、2自然段。
2、交流。
这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
3、在读课文,想一想这个藏情报的办法是一个什么样的办法?(绝妙的办法)。
4、妙在哪儿?
蜡烛的位置显眼,谁也不会想到主人会把绝密的情报藏在眼皮底下的蜡烛里,所以“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5、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两句话,想想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1)、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
(2)、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
(3)、办法巧妙。
(二)学习第3——7自然段。
1、过渡: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在这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3——7自然段,说说他们一家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机智、勇敢)。
3、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感悟每个人的机智与勇敢。
(1)、伯诺德夫人: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语言: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心理:万一……结束。
神情:镇定沉着,临危不乱。
(2)、杰克。
语言: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神情:镇定、从容、不露声色。
心理: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3)、杰奎琳。
语言:司令官先生……上楼睡觉吗?
什么是娇声?(甜美可爱的声音)。
杰奎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为了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当她提出请。
求时才不会遭拒绝。)。
4、分角色朗读3——7自然段。
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后凭着他们的勇敢与机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三、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
四、请学生表演课本剧。
五、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补充进去。
附板书。
23、半截蜡烛。
点燃————熄灭。
重新点燃——端走。
夺回————拿上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篇十
生:是大儿子杰克。
师:怎样演好这一角色呢?
生:演好杰克的动作、语言。
生:还要演出他的神情。
师:你们说得真好,知道怎样演戏了。谁来演一演?
(一生慢慢地站起来,露出紧张的样子,快速伸手端起蜡台,大步朝门口走去。)。
师:有什么感受?
生:有的动作和神情演得不像。
生:他很紧张、,谎,忙,一下子让敌人看出了破绽。
师:同学们,可见这时把杰克的神情演好,很重要。杰克是怎样的神情呢?
生:从容。
生:镇定。
生:尽管内心紧张,但不露声色。
师:谁再来演一下?
(一生上台演,把”杰克“的”从容“、”镇定“的神情表现出来。)。
师:这位”杰克"如何?
生:没有露出破绽,不会引起敌人的怀疑。
生:过不了多久,蜡烛就会烧到金属管的!妈妈已经做了努力,可是没有成功。我该怎么办,总不能坐着等……有了!
生,可恶的法西斯,又把蜡烛抢定7!怎么办?跟他们吵m吗?不行!妈妈说过;越是危急的关头越耍镇定,不能慌。我要装着没事一样,把蜡烛拿走。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 :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具准备:光盘、图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3、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学生交流。
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2)检查词义掌握情况。
3、讨论主要内容。
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
2、用钢笔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绝密、绝妙。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3、指导编排课本剧。
三、第一场的编排。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应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学生交流怎样表演。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准备工作。
五、布置作业 。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默写词语。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篇十二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已经知道伯诺德夫人收藏情报时想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指名说)好一个机智、聪明的伯诺德夫人。
2、可既然是蜡烛就有可能被点燃(板书:点燃)但装有绝密情报了就得想方设法不能让它被点燃。有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三个德国军官,当德国中尉顺手将蜡烛点燃时,这意味着,伯诺德夫人一家面临着万分严峻的局面,因为:
3、出示句子:“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4、谁来读好这句话。齐读。
5、一家三口的生命安全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秘密不能暴露,情报站不能被破坏,因为国家的利益不能遭到丝毫损失。为此,一家三口开始了紧张的护情报工作。
二、讲读课文。
2、下面请学习小组的同学(出示)再次读一读3——7自然段中有关的词句,小组议一议,你最佩服谁,并谈谈自己佩服的理由。
3、谁来说说你最佩服谁?出示句子:“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a)、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对伯诺德夫人产生了敬佩之情?(“急忙”、“取”表现出夫人很迅速、很机智;“轻轻”可以看出在危急关头她仍镇定自若;语言、动作仍显得那样平静、自然,不着痕迹)
b)、而且从书中的插图上也可以看出她的表情始终平静自然(出示)
c)、谁来读好这段话。
4、你还佩服谁?为什么?
b)还有佩服的理由吗?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c)你们知道杰克在坐待什么吗?他会想些什么?
d)你们能扮演杰克,表演他的做法吗?同桌间一人当杰克一人当中尉,练一练,在练习之前得请个总导演,提醒一下大家这两个人物应该怎样演好。
出示句子。
e)表演。
f)他们表演得真好,杰克是机智的,在关键时刻平静地想要端走蜡烛,(板书:端走),可敌人是野蛮、凶残的,又一把夺回了蜡烛(板书:夺回),眼见蜡烛越来越短,而凶残如狼的敌人却没有马上就走的意思,这时候气氛多么紧张啊。
g)出示句子: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h)让我们带着万分紧张、焦急的心情读好这句话。
i)这真是一场没有硝烟有战斗啊!在平静的外表下掩盖着怎样汹涌澎湃的内心活动啊!
5、除了伯诺德夫人和杰克外,老师觉得,我们还真该佩服杰奎琳,为什么呢?
6、出示句子: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a)说说杰奎琳为什么要娇声地说话?谁来模仿杰奎琳说这段话。先练一练;指名读
b)读得真好,杰奎琳的机智、勇敢,良好的心理素质,真让人折服。
d)(出示)整篇课文都围绕蜡烛展开,课文人物的心紧系蜡烛,故事一环扣一环,一波三折,惊心动魄。母子三人用他们的机智、勇敢智取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的胜利,此时此刻,你最想夸谁?能对他说点什么吗?(出示)
19、同学们愿意当一回小作家,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把故事继续写下去。
先小组讨论讨论,再选一名代表来说说。
11讨论、交流。
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传神,
刚才,大家说得精彩纷呈,老师已经把根据这课改编的课本剧发给大家了,课后请学习小组的同学排练排练,下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写下续编的故事和表演课本剧。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篇十三
1、知识目标:
读读记记“解释、负责、无奈、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不惜代价、若无其事”等词语。
2、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生字卡片、幻灯片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
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指导分段朗读。
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4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当_____时,伯诺德夫人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大儿子杰克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小女儿杰奎琳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2、那么,伯诺德夫人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入新课:
学习第一场戏。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那些动作(xx)、神态(xxx)、语言(xx)及心理活动(xxx)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交流。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大家一起读句。
语言:关键读好哪个词?(亮)为什么?
要读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指导朗读。
心理活动:个别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圈画重点词。引读。
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这段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指导这是你的心理独白,你这么大声说出来,不引起敌人的怀疑才怪呢。谁再来做一回伯诺德夫人。
3、小结。
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
旁白。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
6、布置任务。为了确保演员发挥最好水平,给一点合作的时间,下面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如何把文中提示我们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表演出来。
7、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动脑看吧。
简评:主角演得怎样?(激趣:假如我是当时的总统戴高乐,我一定会为你有这样的好公民而骄傲,奖你一枚荣誉勋章。)
其它同学演得好吗?(激励:甘当绿叶,演好配角从而反衬出主角的机智、勇敢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怎么没人表扬我呀?说明(老师读得旁白和分角色朗读时的旁白一样吗?
是的,在课本剧中,有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完全可以由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演出来。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语都念出来。)
学习第二、第三场戏:
1、小结布置: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3、交流杰克。
动作:重点提示: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读句。
语言:关键读好哪个地方?指导朗读。
其它角色又要演好哪些表现呢?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该抓住哪些方面演出其它角色的特点。
4、交流杰奎琳。杰奎琳的机智、勇敢你认为关键是演好哪个地方。
重点提示:娇声。理解。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谁能当回杰奎琳,用娇声对德军说这句话。
联系当时情况的危急,联系她说的话,谁能猜出杰奎琳此时一定在想些什么?再读她说的话。
还有哪个地方表演时也该注意的?给你个机会,找一个你最信得过的朋友跟你合作读军官的话,其它同学一起读旁白。同学们继续想象一下怎样把杰奎琳的机智、勇敢给表演出来。
5、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讨,大家有信心把这二场戏演好吗?注意演员关键要演出文中提示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情,有本领的还可增加一些你认为更能突出主角机智、勇敢的表现或心理活动。
旁白注意不要喧兵夺主。
6、挑选两组表演。
7、简评。
结合评最佳主角奖。抓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再次感受主角的机智、勇敢。
结合简评配角奖。感谢你们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凶残的但又尚有些人性的德国鬼子。也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了伯诺德一家的机智、勇敢。
结合品品文末句子。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引读两次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出示)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
送情报( )
12、半截蜡烛夫人快乐( )(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 )爱国主义
为儿端走(成功)
问题:
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
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什么内容?……
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
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学生自读、自画
动作(xx)、神态(xxx、语言(xx)及心理活动(xxx)
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三个德国军官。)
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圈画关键词句。
(慢慢站、端、从容搬回、生火、坐待)
(真冷)
(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一来,当她提出要求时才不会糟拒绝)
(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小小年纪便懂事了,和妈妈哥哥一样机智、勇敢)
(镇定、道晚安)
小组合作开始排练。
同学作评委,评出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篇十四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读(突出半截)师:这蜡烛不长,只有半截。
生读(突出蜡烛)师:你强调了蜡烛,这可是藏有情报的蜡烛。
齐读。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眼前浮现了哪些画面呢?
生:我看伯诺德夫人四处藏情报的画面。
师:在战争年代,一个妇女带着两个孩子,与德国强盗斗争,多不容易呀!
生:我看到德x官枪过蜡烛,点燃了蜡烛的画面。.
师:这半截蜡烛系着他们以一家的性命,情况多么危急。
生述(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情报和敌人周旋的画面,那么,你们听到他们分别说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把它划出来。
生读课文,划句子。
师:伯诺德夫人说了什么?生答略
杰克说了什么?生答略
杰奎琳说了什么?生答略
师:我们首先来看伯诺德夫人的话。(出示)谁来说一说?
生1说。
师:你说得很准确,也很清楚,一个标点,一个标点,都说出来了。谁再来说。(略)
师: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可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又一场更大的危机降临了。(课件显示:蜡焰摇曳,时间嘀嗒嘀哒响起)(略)
(课件:时间嘀嗒嘀哒声音继续响着)
师:此时空气仿佛凝固了,时钟的声音不断在耳边回荡着、回荡着。突然,小女儿杰奎林说话了(出示)
师:谁来说一说(生1说)你再来。(生2说)
师:杰奎林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生:(娇声)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对谁会娇声地说呢?
生:我会对我的爸爸妈妈说。
生:我会对我的爷爷奶奶说。
生:我对我的亲朋好友、长辈们说。
生:我知道了,杰奎林故意这样说,是为了让德国人喜欢她,不怀疑她。
生:杰奎林非常聪明,她是用自己的天真来骗德国人的。同时她也非常勇敢。
师:谁来娇声地说一说?(生1、生2说)
生纷纷:老师,你说错了,是一盏灯。
师(惊讶地):她心里明明想的是那半截蜡烛,怎么说成一盏灯了呢?
生:她不能说半截蜡烛,因为一说会引起德国人的怀疑。
生:因为妈妈想把蜡烛吹熄,哥哥想把蜡烛拿走,如果她还说半截蜡烛的话,德x官可能会想他们一家怎么都要着蜡烛呢?莫非这蜡烛理由不可告人的秘密。
师(领悟状):哦,原来是这样。杰奎林是多么了不起的小女孩呀!我们一起娇声地说一说。
生齐说。
师: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过了一会儿,三个德x官终于离开了伯诺德夫人的家。同学们,当我们面对此时此刻的蜡烛。(课件:一盏熄灭了的蜡烛)闭起眼睛想一想,你的眼前又浮现哪些画面呢?请你用笔把他写下来,给“半截蜡烛”这个真实的故事划上一个句号吧。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篇十五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语境中理解“绝妙”“绝密”“厄运”等词语的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是怎样与德国军官巧妙周旋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简洁概括主要事件。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引读,感受母子三人在凶残的侵略者面前表现出的沉着镇定、勇敢机智的品质,学习她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你对战争的看法吗?
2、师:战争是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出示二战图片)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法国沦陷区的一个真实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
板书课题:19、半截蜡烛
二、学习第1、2节,了解蜡烛的作用,初步体会主人公的“勇敢机智”。
1、过渡:别小看这半截蜡烛,它的作用可真不小!那么到底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用呢?
2、指名读1、2节,学生思考。(这是藏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教学“绝密”。板书:绝密情报
4、有这么一家三口,就参加了传递情报的危险工作,这一家三口子分别是(板书:伯纳德杰克杰奎琳)
4、为了保护绝密情报,谁想出了一个主意?这个主意是什么?这个主意怎么样?直线画出来。(点击出示)
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绝妙”是什么意思?谁用拆字法来解释一下这个词语?
5、这个主意妙在哪里?(自由读,体会主意的绝妙)(藏哪里?摆哪里?)
6、朗读指导:正如人们所说,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险中求胜这可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让我们为这个出其不意的妙计,更为女主人的勇敢机智而喝彩——(齐读)
三、学习3——7节,体会人物沉着镇定、勇敢机智的品质。
一读:体会保护情报的重要性。
1、出示句子。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自己读读这句话,看看句子中哪个词出现的最多,从中你体会到情况怎么样?(每出现一次,情况就越严重,付出的代价就越惨重)
4、这可能影响到法国的这个战局,一起读。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篇十六
2课时。
教学目标。
[智育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素质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准备。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小组活动。
教
学
过
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学生交流。
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
读准字音。
检查词义掌握情况。
3.讨论主要内容。
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
2.用钢笔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绝密、绝妙。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3.指导编排课本剧。
三、第一场的编排。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应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学生交流怎样表演。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准备工作。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默写词语。
设计意图。
教
后
反
思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像《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初读,整体感知”和“再读,重点感悟”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接着通过孩子的感情朗读、教师点拨使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个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分危急的斗争背景。在“三读,自主探究”这一主要块面上,通过“说、读、讲、演”的方法理解、感悟、运用语言文字。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篇十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过程:
课文围绕题目“半截蜡烛”写了怎样一个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第一教时,就要求同学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概括得是比较全面的。第二教时,复习主要内容,体现从整体入手。发问,紧扣题目。)
1、讲读第3节。
(2)提问交流。(板书:吹熄。)追问:为什么两个小朋友脸色惨白?
(3)指名朗读,注意读好描写伯诺德夫人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的词句。
(4)小结。伯诺德夫人面对这样的危机,巧妙地与德军周旋,保住了蜡烛。
2、讲读第4 —5节。
(1)指名朗读,考虑上面的问题。
(3)画出描写杰克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自由朗读。
(4)交流。
(5)进一步提问:伯诺德夫人此时心情怎样?
齐读第5节最后两句话,让同学体会高度紧张的气氛。
3、讲读第6 —7节。
过渡:杰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情况已经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在半截蜡烛即将熄灭之际,伯诺德夫人的小孩子——只有10岁杰奎琳勇敢地站了起来,巧妙化解了危机。
(1)指名朗读。
(3)讨论。(引导同学理解描写杰奎琳说话语气和样子的句子,领悟她的机智。)
(4)指导朗读。
(这一局部的教学,采用顺教的思路,是对的。这样有利于把同学引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引导同学阅读每一局部的内容,所设计问题的角度有变化。)
1、总结性提问。
2、写作方法提示。
(1)课文为什么要以“半截蜡烛”为题目?
(总结,分别提出两个问题,让同学考虑、讨论,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课文。这样,充沛体现了以同学为主体的思想。)
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能否设计书面的作业?一般要有口头和书面两方面的作业,当然要注意分量。)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篇十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绝密”“绝妙”“厄运”等词。
3、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清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cai课件。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图片、音像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内容。
2、教学第一、二自然段,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使命,并理解伯诺德夫人藏绝密情报的绝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为祖国、为和平而舍生忘死的精神。
3、通过品味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学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朗读感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体会他们的机智勇敢。
[课前交流]。
一、了解战争。
1、交流:同学们,战争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史。你能说说你对战争的看法吗?
二、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交流: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吗?
3、小结: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破坏性最强、伤亡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武装战争。1940年5月,德国纳粹只用短短的三个星期就闪电般地占领了法国。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法国这块国土上。
三、了解法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
1、面对着“国破山河碎”,面对着凶残的法西斯刽子手,法国人民把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转入地下。不管环境多么恐怖,道路多么遥远,斗争多么艰难,他们,都不曾放弃!在沦陷区,他们秘密传递情报,出其不意地打击强盗。不断遭受游击队打击的德国强盗,变本加厉地展开了血腥的镇压与杀戮,他们采用地毯式搜捕、严密排查情报人员;他们高喊着“宁可错杀一万也不漏过一个”的强盗论调,绝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鲜血,染红了法国的大地;枪声,遮掩了法国的天空……法国,笼罩着死一般的沉寂。但是,在这死寂的背后,不屈的暗流涌动着,就连一向柔弱的妇女和孩子,也带着满腔的仇恨投入了敌后的情报传递。他们,在自己的国土上,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曲震撼人心、大智大勇的壮歌!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引:有这样的一家三口,也参加了这样极度危险的工作。现在就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户普通的法国家庭,聆听这个真实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
2、齐读课题,指点:这是发生在法国沦陷区的一个故事,气氛非常紧张,环境十分恐怖,读出这种感觉。
3、理解、读好:绝密情报。
(1)引:这一家三口是母亲伯诺德夫人,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他们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藏好绝密情报。
(2)指点:这是非常机密、绝对不能被敌人发觉的情报,读好它!
(3)学生读词。
4、理解、读好:绝妙主意。
(1)交流:为了完成任务,更为了打击德国强盗,赶走侵略者,伯诺德夫人怎么保护这绝密情报?(要点:情报藏在小金属管内;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烛台摆在显眼的桌子上。)。
(2)小结:最危险的地方往往可能最安全。这真是一个绝妙主意。
(3)引读:一起为这个主意拍案叫绝!……一起为这个主意暗暗喝彩!……。
二、品读感悟保护蜡烛的重要。
2、速读课文。
3、反馈,读段,示段。
4、指导朗读。
(1)引:一旦秘密暴露,后果将不堪设想!你能将这可怕的后果读出来吗?
(2)学生自练。
(3)指读,点评。
a这是伯诺德夫人暗暗着急的话,轻一点儿,慢一点儿,千万别让敌人察觉!再读一读!
b这关系着一家三口活生生的三条人命哪,后果严重!你来!
c这关系着情报站的存亡,关系着所有情报员的安危,后果相当严重!请你来!
d这极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法国战局!一起读!
5、小结:是啊,半截蜡烛中藏着的秘密一旦暴露,整个情报站会遭到彻底破坏,就连法国战局都极有可能受到影响,同时也意味着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太紧张了!这里不是战场,但比战场更严峻!
三、一读,整体把握一家三口与敌人周旋的方法。
1、引:偏偏有那么一天夜晚,屋子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并顺手点燃了蜡烛。烛焰摇曳,母子三人的心一下子就被揪紧了,保护这半截蜡烛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在危急关头,三人分别想出了不同的办法。读读文章3-7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们保护蜡烛的方法。
2、学生读文,教师巡回了解情况。
3、反馈,相机板书:献灯灭蜡烛;搬柴移蜡烛;请求带蜡烛。
5、学生自由练说,反馈评点。
(1)比较简洁了,但还不够精炼!
(2)能将复杂的故事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将长文读短了,你真会读书!
四、二读,自主体悟一家三口的机智勇敢。
1、引: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危险,母子三人还能想出巧妙的办法,保护蜡烛,保护情报,你觉得他们怎么样?(机智勇敢)。
2、自主阅读:你是从哪些关键语句体会到的?认真读读文章,自己圈圈划划。如果有疑惑,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讨论;如果有精彩的发现,也可以放声读一读课文。
五、以读为主,品悟伯诺德夫人的殷勤安排。
2、交流反馈。
预设一:“急忙”——为了抢时间,为了保护孩子,多么勇敢,多么机智!
a还不够快!两个孩子苍白的脸色可千万不能让德国强盗发现!
b真快!确实要抓紧时间,别让德军看出两个孩子苍白的脸。一定要让蜡烛早一点儿熄灭,哪怕只是一秒!多冷静呀!)。
预设二:“轻轻”——急而不慌,镇定自若!多么勇敢!
a真轻呀!就连狡猾的敌人也根本没有察觉!
b还不够轻!德国强盗可是非常狡猾的,一丝丝的异常都会引起他们的怀疑!)。
预设三:“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a你读出了一位表面殷勤巴结德国强盗的家庭妇女,强盗被麻痹了,根本不会有任何觉察!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伯诺德夫人说的话。
b还不够殷勤,不够友好,千万别让德军起疑心。
c听出来了,你确实是非常佩服这位机智勇敢的母亲!
(3)齐读:让我们把对伯诺德夫人的崇敬送入句子,读一读!
六、读议结合,品悟杰克的主动服务。
2、示段,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指生朗读,点评体会。
(1)听出来了,面对如此凶暴的德国强盗,杰克还能如此从容、冷静,确实是了不起的小英雄!
(2)杰克心急如焚,为什么还会“慢慢地站起来”?是呀,杰克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否则,任何一个微小的动作也会招来灭顶之灾。你也能读好吗?试一试!
4、齐读:多令人感动!带着这种感动,一起读!
5、一唱三叹,品悟环境的危急。
(1)交流: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为什么?(蜡烛越来越短,烛光越来越微弱,暗示着秘密就要暴露,一家三口的生命已越来越危险,情况紧急!)(这还暗示着情报站就要遭到彻底破坏,所有情报员的安危就在这一刹那间,情况万分危急!)。
(2)小结交流:是呀,此时此刻,不仅仅是蜡烛越来越短,而是情报站越来越危险,所有情报员的生命将越来越危急!你最想用哪些词来形容?(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十万火急、危在旦夕……)。
(3)回旋朗读。
a多可怕呀!你来读!
b定时炸弹已经进入倒计时,我们似乎听到了那扣人心弦的滴答作响,你来读!
c伯诺德夫人的心已提到了嗓子眼上,你来读!
d呼吸都紧张了,空气都凝固了,一起来!
七、潜心会文,探究杰奎琳的巧妙请求。
1、引: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小女儿杰奎琳请求德国军人,让她带着蜡烛上楼睡觉,她成功了,我们也如释重负。为什么杰奎琳会成功呢?她的请求巧妙在哪儿呢?请你认真读读这段,学着刚才的样子,抓一抓杰奎琳说的话,做的事,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思考,你从哪些词语看出她的请求巧妙。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反馈。
(1)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这微弱的光可有可无,拿走蜡烛就很自然,请求拿走蜡烛的时机是多么巧妙呀!(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真会读书!)。
(2)杰奎琳先向司令官(三个强盗中权利最大的)请求,再一一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后再上楼,以免节外生枝,真巧妙!(对象巧妙)。
(3)杰奎琳说了短短的23个字,虽然简短,但说清了要蜡烛的原因:因为天晚要睡觉,因为天黑要蜡烛,要求合情合理,怎么能拒绝呢?方法真巧妙!
(4)杰奎琳带着商量的口吻“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向德军司令官娇声请求,表达多巧妙呀!怎样才是“娇声请求”?(娇滴滴的,娇弱的,惹人怜爱的……)指名朗读。
4、引导:同学们,杰奎琳表面上彬彬有礼,但她心里绝不是这样想的。一家三口的心里都极度痛恨德国强盗,但为了保护蜡烛中的秘密,为了带走蜡烛,他们只能殷勤巴结,主动服务,只能违心地与强盗道过晚安。这是忍辱负重!
5、齐读杰奎琳的表现。
6、引导:说来也巧,司令官正好有一位与杰奎琳差不多大的小女儿;更巧的是,在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有惊无险的背后,透露出的,是一家三口保护蜡烛时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7、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八、总结升华。
2、交流: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向往自由、向往幸福,正义的力量。
3、回读一家三口与德军的对话。
(1)引:同学们,我们从一家三口的语言、动作感受到了他们的大智大勇。这就是他们与德军周旋时说的话。暂且让老师先当回英雄,读这一家三口的话,你们呢,暂时委屈一下,读德军的话。
(2)师生分角色朗读。
(3)交流:你们觉得,德军是怎样的人?(凶恶,像野兽……)。
(4)介绍:老师并不完全这样认为。德军少校说的这句话,老师反复地读了好多遍,读着读着,就总觉得他虽然身处异国,征战沙场,但也在思念着家乡,想念着亲人。他多希望能早日回家看看那娇小可爱的孩子呀!多希望这可怕的战争能早日结束!他仿佛在说:战争,不是军人的错!
(5)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三组对话。男生读军人,女生读一家三口的话。
4、小结:其实,这只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为了争取民族解放,许许多多的普通人民,经历了无数个这样的惊心动魄,谱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生命乐章。在我国反抗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也出现了这样的小英雄,放牛娃王二小、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他们也一样留在民族解放的里程碑上,也一样活在我们的心中。所以,让我们牢牢地记住它——半截蜡烛,因为这是智慧、勇敢、忠诚的母子三人誓死保护的秘密;让我们用全部的身心牢牢地记住它——半截蜡烛,因为这是法国救亡运动中的一线生机;让我们用滚烫的鲜血牢牢地记住它——半截蜡烛,因为它是全世界正义力量的最强音!
九、延伸拓展。
1、认真读课文中关于一家三口表现的语句,把剧本中的语言、神态、动作提示填写完整,课后与同学合作表演。
(1)引:这个一波三折、险象环生的故事已深深地烙在每个人的心中,相信你一定很想演一演这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老师已经把这个故事根据独幕剧的形式改编成剧本了,不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提示语没有填写完整。请你认真读课文中关于一家三口表现的语句,把剧本中的语言、神态、动作提示填写完整。
(2)学生读文填写,交流反馈。
(3)课后与同学合作表演。
2、搜集反法西斯战争中小英雄的故事,准备故事交流会。
[板书设计]。
伯诺德夫人 “殷勤”献灯灭蜡烛。
周旋 杰克 “主动”搬柴移蜡烛 大智大勇。
杰奎琳 “巧妙”请求带蜡烛。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篇十九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情感: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23、半截蜡烛
2、这篇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出示词语,朗读词语
伯诺德夫人强盗绝密绝妙蜡烛熄灭秘密点燃厄运摇曳
杰奎琳盯住镇定楼梯
3、学生交流词语意思
厄运:困苦的遭遇
摇曳:摇晃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三、理清课文脉络
自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写大儿子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作业
1、描红
2、抄写词语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的1、2自然段
2、交流
这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利益,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
3、在读课文,想一想这个藏情报的办法是一个什么样的办法?(绝妙的办法)
4、妙在哪儿?
蜡烛的位置显眼,谁也不会想到主人会把绝密的情报藏在眼皮底下的蜡烛里,所以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5、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两句话,想想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1)、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
(2)、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
(3)、办法巧妙。
(二)学习第37自然段
1、过渡: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在这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37自然段,说说他们一家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机智、勇敢)
3、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感悟每个人的机智与勇敢。
(1)、伯诺德夫人: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语言: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心理:万一结束
神情:镇定沉着,临危不乱
(2)、杰克
语言: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神情:镇定、从容、不露声色
心理: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3)、杰奎琳
语言:司令官先生上楼睡觉吗?
什么是娇声?(甜美可爱的声音)
杰奎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为了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当她提出请
求时才不会遭拒绝。)
4、分角色朗读37自然段
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后凭着他们的勇敢与机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三、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
四、请学生表演课本剧
五、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补充进去。
附板书
23、半截蜡烛
点燃熄灭
重新点燃端走
夺回拿上楼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篇二十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3、通过品味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学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检查复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让我们一起复习一下!
听写:厄运熄灭摇曳遭遇一诺千金。
3、请学生看着屏幕进行校对。指导“厄”的写法。
(二)入境品读。
1、这篇课文是围绕着“半截蜡烛”来写的。“半截蜡烛”有多长呢?
(比划)一节蜡烛大概有这么长,那么,半截蜡烛只有它的一半。就在这么半截蜡烛中,还隐藏着一个非同寻常的秘密呢!究竟是怎样的秘密?(情报)。
是啊,就在这样短的半截蜡烛中,竟还有一段是插着金属管的,这样一来,这半截蜡烛可燃烧的时间就更短了呀!
2、故事就是围绕着这样的半截蜡烛展开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快速浏览课文,说说看。(梳理故事的情节,指导简要地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看来,这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是伯诺德一家三口关注的焦点,可是,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
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焦急、非常紧张)。
4、因为,师引读: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全班朗读这一段。
【点评】教师的情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导向和催化作用。此处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第二次的齐读,就会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5、同学们:能不能再让这半截蜡烛燃烧下去?(不能!)。
直接吹灭行不行?(不行!)。
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千方百计地要把这点燃的半截蜡烛熄灭。于是,他们展开了与敌人周旋。(板书:周旋)。
(三)导学引路。
2、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
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
(1)“平静”:从哪里感觉她很平静?个别读,体会。
(2)她此时的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读,再次体会。
(3)内心这样的不平静,可她却表现得如此平静,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三读,加深体会。
(4)小结:同学们很会学习,通过两个孩子的神态“脸色苍白”和伯诺德夫人“急忙取灯”、“轻轻吹熄”的动作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通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点评】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这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
(四)自学交流。
1、“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
(没有,“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2、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3、我们一起来看看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
(1)“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升个火吧!”(镇定、机智)读。
(2)“在斗争的最后时刻……默默地坐待着”(镇定)体会,读。
4、“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我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
a什么叫“娇声”?
b怎样“娇声”说的?
c为什么要这样“娇声”地说?(联系前两次)。
(2)“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体会,朗读。
d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镇定战胜了德军!老师和你们一样,真的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小节。
(3)接读第七节。
(五)拓展延伸。
2、布置作业:(选做题)。
(1)片段练习。
(2)以四年级学过的《公仪休拒收礼物》为例,自己试着将这篇课文创编成剧本,还可以演一演。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篇二十一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是反映第二次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战的事。
一、抓住重点,感悟人物品质。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并抓住描写母子三人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活动的文字,让学生去品读,体会到他们的镇定、机智、爱国,同时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在进行这一教学环节时,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机智与爱国,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二、依托文本,注重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可谓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并进行合理的想象。因为有了前面环节的细细品味和我的及时提示,学生说得不错。课后再请学生写下来,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篇二十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出示实物——半截蜡烛。完成说话练习:这是半截 的蜡烛。
二、初步感受课文:
1、过渡:故事就是围绕着这样的半截蜡烛展开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快速浏览课文,完成填空:
关系到 。
2、过渡:没想到这么不起眼的半截蜡烛居然牵涉到这么大的利益,而它却被放在了屋子里最显眼的桌子上,躲过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搜查,可是,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
3、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焦急、非常紧张)因为,师引读: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全班朗读这一段。
4、同学们:能不能再让这半截蜡烛燃烧下去?(不能!)。
直接吹灭行不行?(不行!)。
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千方百计地要把这点燃的半截蜡烛熄灭。于是,他们展开了与敌人周旋。
三、精读重点段落:
1、伯诺德夫人的表现:
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灭。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1)从“急忙”你看出什么?
“轻轻”呢?
(2)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学生各自试读)。
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
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生: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3)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她担心: 。
情急之下, 的伯诺德夫人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灭。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过渡: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2、大儿子杰克的表现。
(1)出示: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
(2)出示: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
师述:世界上没有什么时候事比等待死亡更可怕的,而这个小男孩却在镇定地等待着。
(4)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 的东西,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 。伯诺德夫人的心 ,她似乎感到 。
(5)我们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这节!
3、小女儿杰奎琳的表现。
(1)分角色朗读。
这个小女孩给你怎样的印象?谁能猜出杰奎琳此时一定在想些什么?
过渡: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镇定战胜了德军!老师和你们一样,真的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
(2)再读她说的话。读出杰奎琳的机智勇敢。
四、总结回顾,延伸拓展。
过渡: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如释重负)。
1、出示:
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心想: 。
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杰克心想: 。
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杰奎琳心想: 。
2、总结:多么了不起的一个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在这场战斗中凭着他们的镇定与机智最终战胜了敌人真让人敬佩。
3、拓展:课文《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课文大量运用了心理描写,其实,我们也有许多同学在写作文时,能够刻画好人物的心理,敞开他们的心灵。下面请看某位同学写的《第一次播音》(片段),看看播音前的“我”:
今天就第一次播音了。屋子里只有我一个,不知怎么搞的,我忽然紧张起来。呀,这里真静啊,静得仿佛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我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能读好吗?千万要读好啊!”
(1)轻声读,评价一下这段话。
(2)小练笔:
要求:1、题目自拟。
2、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如课文中对蜡烛的特写,有力地渲染出了当时的紧张、恐怖的气氛),细腻地写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篇二十三
1. 快速浏览课文第1~2自然段,说说这半截蜡烛特殊在什么地方,要求用上课文中的词语“绝密”“绝妙”。
2. 伯诺德夫人这个“绝妙”的方法是否就万无一失呢?如果半截蜡烛保不住,结果会如何呢?读第3自然段。
3. 投影出示:“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讨论:如果蜡烛出现意外,一家三口人可能会怎么做?(多元解答)
【设计意图】阅读要善于取舍,先昭示后果的严重性,便于学生理解后面一家三口为什么要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蜡烛,促使学生尽快“入境”。
4. 感知伯诺德夫人
(1) (投影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你从伯诺德夫人的言行中感悟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感悟到的。
(2) 圈出伯诺德夫人说的话,你认为这句话中应该强调哪个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3) 请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此举意在使学生读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让朗读体现出个性。
(5) 句子比较:“一场危机过去了。”能否用这句话替代课文中的原句,为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通过感悟,更需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来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从而感受文字运用的恰当、精准。
5. 感知大儿子杰克
(3) 杰克端走蜡烛的理由已经被否决,他还需要不需要搬回木柴生火,为什么?(引发争辩)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并交流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手段,能让人人动口、动手、动脑表达真情实感。抛出一个争辩的话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擦出火花,改变阅读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局面。
6. 感知小女儿杰奎琳
(2) 难道一家三口就这样坐以待毙吗?请快速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悟。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句式,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从而体悟语言的奇妙,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1. 是什么支撑着一家三口这样与敌人周旋的呢?
2. 在这场生死斗争中,一家三口是那么机智和勇敢,但这种勇敢机智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模仿中央电视台“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为他颁发“勇敢机智奖”,并请你写一段“颁奖词”。
【设计意图】阅读必须“读进去,走出来”,就是要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读写结合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苏教版小语教材提供了“长线结合”和“短线结合”的两种方式。课堂教学中亦可采用“短线结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679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