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自己一段时间内表现的清晰概括,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并进行有效的改进。在写作时,我们要尽量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和长句。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读书推荐,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阅读的乐趣。
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体育篇一
动作要求:向前运球时,拍按球的后上方,同时后脚蹬地运球行进,球的落点在同侧脚的前方,跑动的步伐与弹起的节奏协调一致。(一带、二按、三推、四直)。
重点:运球时,手触球的部位。
难点:运球时手部动作和脚步动作的协调配合及运球的力度。
2.足球脚背正面踢定位球。
重点:是支撑脚的位置、踢球腿的摆动和脚触球的部位;。
难点:是脚触球的部位正确。
3.排球正面传球。
重点:击球点、手型、协调用力;。
难点:身体协调,传球稳定。
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体育篇二
动作要求:一蹲二撑三低头,向前滚动身似球。
重点:团身滚动。
难点:滚动圆滑,方向正。
2.肩肘倒立。
动作要求:直腿坐垫手前伸,仰卧屈体脚面绷,两肘内夹手撑腰,伸髋挺腹腿上伸。
重点:两肘内夹,伸髋展腹。
难点:展体向上,维持平衡。
3.分腿腾越。
动作要求:助跑起跳臂前伸,含胸屈髋两腿分。推手及时展身体,屈膝缓冲稳落地。
重点:踏跳准确有力,推手及时。
难点:踏跳,推手与落地衔接配合。
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体育篇三
2课时。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在欣赏生动形象的器乐曲中获得乐趣,更加热爱音乐。
[智育目标]:在欣赏器乐曲的过程中能逐步注意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表现要素对于塑造良好形象的作用。
[素质发展目标]:通过模仿学习创编,培育求新求异思维,对创编感到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器乐曲时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教学难点]:听音乐填写音乐主题中缺少的音。
教学准备。
学生活动设计。
随音乐演奏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要欣赏两首非常好听、非常生动形象的器乐曲,欣赏器乐曲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了,大家要继续努力器乐曲没有歌词,全部靠音乐本身来表现它所叙述的内容,这就给了我们广泛的联想、想象的空间,但这也不是毫无根据的乱想象,因为音乐本身已经给了我们不少信息,例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节拍等都与所表现的内容有关就速度来说,表现兴奋热烈的音乐一般都要快些.
2.欣赏管弦乐合奏《维也纳的八音钟》。
a.从课本上的插图谈起,介绍八音钟和维也纳。
b.介绍作曲家柯达伊。
《维也纳的八音钟》是柯达伊的名作《哈里亚诺什组由》中的第二首,描写哈里正在吹牛,说是自己与国王的公主到维也纳王宫去游玩,看到了宫中很多的八音钟,乐曲一开始就出现了八音钟齐鸣的音响,然后出现了课本中列出的主题。这个主题不时出现,但每次都有些不同,表现了八音钟里的小人、小鸟正在欢乐地舞蹈。同学们可以想象王宫内不只一台八音钟,而是好几台,所以音乐是显得非常热闹的。
c.请学生谈谈听后的初步感受。
d.复听。
3.欣赏管弦乐合奏《打字机》。
现在打字机早就被电脑所代替,同学们很少能见到打字机了,但偶尔在旧货市场上还能见到。教师介绍打字机,最好能找到实物带进课堂让学生观察。
这首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打字机工作时的声响,非常形象,十分生动。作者安德森是美国的轻音乐作曲家,他十分擅长创作形象鲜明的管弦乐小品,尤其是他十分重视为儿童们创作出既好听又生动的小曲,例如我们早已欣赏过的《跳圆舞曲的小猫》、《打切分音的小闹钟》等都出自他的手下。
a.欣赏音乐请学生说说初听后的感受。
b.复听。提醒注意回铃的声音和调转机头的声音。学生可自由模仿用打字机打字的动作。
c.分组选用合适的打击乐器随音乐敲击。
4.创编。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作练习,我们先来唱一唱课本中出示的例子(即“叮铃铃,叮铃铃,快乐的歌”)。
a.提问:手机的铃声是怎样的呢〔学生议论),手机的铃声是五花八门的,有的发出嘟嘟的声响有的与电话铃声相似,更多的是一段电子音乐,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多方面去设计,不一定局限在叮铃铃助声响,同样节奏也可以变,现在我们可以以同桌为组,两人一组共同商量。
b.教师选择几个公布,师生共同演唱评议。
c.再用同样的方法填写自行车的铃声。
d.总结。
复备:
本课听音练习是难点,还是应让学生再反复多听几遍,增加音高的印象。
教学反思。
我在本课教学中,和学生一起讨论节奏练习问题,此时的学生都感到老师能和他们一起参与活动觉得很亲切很开心。其实老师的一个赞美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对学生来说都是最好的奖励。而我又在表扬的话语中作了改革。比如我设计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时,对回答对的学生就表扬他或过去拍拍他的肩膀说:“不错,你真棒,大家为他鼓掌一下。”简单的举动,使学生的兴趣大为提高。在以后的师生交流中,老师就不像以前那样严肃,而学生也不那么拘谨,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也会变得更加融洽了。
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体育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c.能够背诵课文第x自然段;。
d.通过查字典理解生字的含义,会运用__、__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d.通过探究学习发现文章的结构,学习与积累准确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通过感受?,更加?,增强?;。
b.通过作者对?的描述,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c.通过?,理解?,体会?,懂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a.掌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含义,让学生学会新字、词的认与写;b.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的启发。
难点:理解?的意思。三、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1分钟以内):直观、设疑、趣味。
例:直观:播放多媒体课件,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这些东西有什么的共同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3)检查自读效果:
2.深入阅读、攻克难点:
(1)教师引读;。
(2)引导学生概况每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点名读,师生评读,体会?;。
(4)分角色朗读,在先?;。
(三)总结全文巩固:
(1)学习了本篇文章你知道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
(五)板书设计:(脉络式、提纲式、图标式、点睛式、对比式)。
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体育篇五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二、教材分析。
钠是碱金属中的典型代表,是学生在高中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把它编排在高一教材。
中第三章讨论,是因为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介绍了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等钠的化合物的知识,为高中钠元素的系统学习奠定了基础,可以使学生感觉相对更简单,有利于减轻学生在高中学习初期的不适应感;还有利于复习巩固第一章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元素的学习,总结出学习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这将有利于今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
(如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的一些知识,他们也有进一步探究更多金属元素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使得他们对于钠的学习将更轻松;另外,在初中他们已看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也做过一些简单的学生实验,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都会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有利支撑点。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及化学性质;2、了解金属钠的保存方法及用途;。
2、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钠和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2、金属钠的氧化以及与水反应的原理。【难点】。
六、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八、教学过程。
九、板书设计十、课后作业。
1、钠的物理性质:颜色_________,熔点________(高、低),密度________(大、小),硬度________(大、小)。
十一、教学反思。
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体育篇六
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用以开展学科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能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
1.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熟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
(3)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使用教材。
3.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
(1)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等一般知识。
(2)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规律及一般过程,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方法。
(3)了解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基本知识。
(4)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一般方法。
1.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1)了解学生认知特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
(2)具有分析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经验和个体差异的能力。
2.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1)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及教材编写思路和特点,了解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和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能结合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组织。
(2)通过教材内容分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技能,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并设计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
3.确定信息技术教学目标。
(1)领会“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含义。
(2)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并准确表述。
4.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
(1)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明确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内容的相互关系和呈现顺序。
(3)了解信息技术资源的多样性,能根据所选教学内容合理开发、选择和利用教学资源。
5.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综合应用。
(1)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组织的基本形式和策略,能够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2)通过研究典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案例,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评析教学案例。
(3)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三)信息技术教学实施。
1.课堂学习指导。
(1)了解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的方法,掌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学习。
(2)了解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特点,能够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2.课堂组织调控。
(1)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具有初步解决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的能力。
(2)了解对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教学活动因素进行调控的方法。
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的综合应用。
(1)能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2)掌握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功能、特点和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能恰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1.信息技术学习评价。
(1)了解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知识和方法,具有科学的评价观,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能够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信息技术学习的状况,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2.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1)能够依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倡导的评价理念,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
(2)了解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提出改进的思路。
三、试卷结构。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a.从“单纯的理论学习”到“加强技能训练”的转型。
b.从“单纯的理论学习”到“综合素质提高”的转型。
c.从“单纯的技能训练”到“信息素养的培养”的转型。
d.从“单纯的技能训练”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转型。
(2)在以下编程语言中,专门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语言是。
a.prolog语言b.java语言。
c.visualbasic语言d.c语言。
2.简答题。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青少年中有网瘾的比例高达14.1%,在没有网瘾的青少年中存在网瘾倾向的达到12.7%。”
3.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新学期伊始,30中信息技术教研组的陈老师带着自己在假期里精心准备的新评价方案来到了班级上,新评价方案主要是一个表格(如下表)。
陈老师满心欢喜地以为同学们有了这个评测量表会更加科学地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然而,课上同学们的表现令陈老师很失望,班级里一片混乱。学生们七嘴八舌,“怎么评啊?”“满分是多少啊?”“主题多少分?内容多少分?……”陈老师不禁沉思起来,“这不是你们想要的评价方式吗,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请结合上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陈老师的评价方案中参与评价的主体有哪些?请分别指出。
(2)陈老师的评价方案中采用了哪种评价方式?
(3)陈老师的评价方案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的哪些理念?
(4)陈老师的评价表格中缺少了什么内容才导致了学生混乱的局面?
以下是某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有关“搜索引擎”的一部分:
现在请分别利用基于目录的搜索引擎和全文搜索引擎查找下列信息,并将查询结果填入下表。
搜索所有与秦俑着装有关的文字和图片,了解秦俑的级别的差异。
请就这一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该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写出所选内容的教学目标。
(3)请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设计一个包含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或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片段。
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体育篇七
现如今体育教育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看重。现代教育制度形成以来,体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接下来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了2017年教师资格证《体育学科》重要考点,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运动的关系,属于运动人体科学范畴的一门基础学科。
(一)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双眼平视,手臂下垂,掌心向前(拇指在外侧),两足并拢,脚尖向前。
(二)常用的解剖学方位术语
以人体解剖学姿势为基准,定出下列解剖学方位术语:
上:靠近头部称为上。 下:靠近足底称为下。
前:靠近腹面称为前。 后:靠近背面称为后
浅:靠近体表或器官表面称为浅。 深:远离体表或器官表面称为深。
内侧:接近身体正中面为内侧。 外侧:远离身体正中面为外侧。
近端:指四肢的近躯干端。 远端:指四肢的远躯干端。
桡侧:指前臂的外侧。 尺侧:指前臂的内侧。
腓侧:指小腿的外侧。 胫侧:指小腿的内侧。
(一)人体的基本轴
运动解剖学规定人体有三个互相垂直的基本轴,描述人体或环节运动时一般都以绕这三个轴进行转动。
垂直轴:呈上下方向,并与地平面相垂直的轴,如肱骨在肩关节要绕垂直轴作旋内或旋外运动。
矢状轴:呈前后方向,并与垂直轴呈垂直交叉的轴,如肱骨在肩关节可绕矢状轴作外展或内收运动。
冠状轴(额状轴):呈左右方向,并与前二轴相互垂直的轴,如肱骨在肩关节可绕冠状轴作屈和伸运动。
(二)人体的基本切面
矢状面:沿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若沿正中线把人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的切面称正中矢状面,简称正中面。
冠状面(额状面):沿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称冠状面(或额状面)。
水平面:与地平面平行,将人体横切为上、下两部分的切面,称水平面。由于沿人体长轴横切的切面,故也称人体横切面。
四、人体基本组成
细胞:是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单位。人体细胞可分为三部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线粒体:是细胞内氧化、供能、储能的场所。
中心体:细胞分裂期间,中心体可以复制,参与细胞分裂。
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是一种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的结缔组织,纤维粗大,排列紧密,以支持和连接为主要功能。如:肌腱、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肌组织:广泛分布于骨骼、内脏和心血管等处。由有收缩能力的肌细胞组成。分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骨骼肌:附在骨面,横纹明显,受躯体神经支配,为随意肌。
心肌:分布于内脏,横纹不明显,受自主神经支配,为不随意肌。
平滑肌:分布于内脏和血管内壁,无横纹,受自主神经支配,为不随意肌。
以上就是教师资格考试中体育学科的重要考点,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体育篇八
1.《再别康桥》阅读欣赏课(一课时)。
2.《雨巷》(戴望舒)阅读欣赏课(一课时)。
3.《兰亭集序》第一课时。
4.《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
5.《小狗包弟》阅读欣赏课(一课时)。
6.《荷塘月色》阅读欣赏课(第二课时)。
7.《故都的秋》阅读欣赏课(一课时)。
8.《氓》阅读欣赏课(一课时)。
9.《孔雀东南飞》阅读欣赏课(任选一个角度赏析)。
10.《归园田居》阅读欣赏课——知人论世读陶诗。
11.《烛之武退秦师》阅读指导(一课时)。
12.《鸿门宴》第二课时。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阅读指导(一课时)。
14.《林黛玉进贾府》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15.《祝福》阅读指导(任选一个角度)。
16.《寡人之于国也》阅读指导(一课时)。
17.《登高》阅读欣赏课(一课时)。
18.议论文写作指导(从立论的角度、论证方法的合理使用中任选一个方面)。
19.作文指导——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
20.作文指导——如何审题立意。
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体育篇九
(一)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把一张纸对折后扎一个孔,然后展开平铺。
师生总结: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类似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三)例题巩固,深化原理出示例题: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指出他们的对称轴。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完成例题,老师对例题进行讲解。(四)小结作业。
作业:课后作业题,并寻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标出对称轴,找出一对对称点。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轴对称。
圆:无数条;等边三角形:3条;菱形:2条;正方形:4条;长方形:2条;正五边形:5条;正六边形:6条。
二、考题解析。
答辩题目解析。
1.立方根和平方根的区别与联系?【数学专业问题】【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体育篇十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了解——知道、初步认识;理解——会;掌握——能;灵活运用——证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索、小组合作),提高……能力(创造力、抽象思维能力、小组协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图片导人等。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图片或其他凭借物),引出课本的主题并提出问题(或活动)。
根据令天所学知识进行变式练习,题型可以是计算题、选择题、判断题等,练习题的形式多样,一般2-3题。
(2)提升题(或拓展题、开放题,多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应用新知解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4.总结提升。
你今天学会了什么?对于某某知识在做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探究某某问题的时候我们用到了什么数学方法?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独立总结小组内讨论,自由发言等。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5.布置作业。
(可以自编题或使用课本中的题目,注意难度和题量.有设计意图要求的加上设计意图)。
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体育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发现,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掌握观察、思考、归纳的数学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对称美,陶冶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形成乐于探索的态度,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师资格证教学设计体育篇十二
二、1、图片引入,录音范读。
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朗读。
2、教师指导朗读,学生朗读。
3、学生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教师补充注释,学生仔细读诗,整体把握(2)指名学生概括诗意,教师总结。
4、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并积极发言,教师总结。
5、品评名句,积累名句。
谈谈对诗句的理解,四句,学生自由发言。
6、齐读,尝试背诵。
2、文言文。
第一课时。
一、道理导入。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请一位朗读得好的学生范读原文,教师随时指正。)。
2、划分停顿。全班齐读。
三、作者作品简介。
四、题解。
1、本文体裁。
2、题目意思(生说师指正)。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一)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
(二)学生理解注释,教师补充注释学生理解(用法特殊的词、词语、句式),掌握课文大意。
(三)检测自读效果。(1)句子停顿。
(2)词语解释(五)初步感知课文。
六、全班诵读。
七、教师小结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二、揣摩语言。
1、学生说,教师启发讲解词语的准确运用等。
三、质疑探究。
三个阶段哪个阶段写得最详细?依据?原因?
四、体验和反思。
五、教师总结。
3、现代诗歌。
一、激趣导入。
二、作者简介。
三、背景介绍。
四、划分朗读节拍、教师指导朗读。
五、结合体验,研究问题。
1、作者人生态度。
2、重点诗句解释。
3、诗歌品味。
4、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
2、背诵全诗。
4、说明文。
一、激趣导入。
二、对话文本,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读准字音,思考:作者笔下事物特点?
2、指名朗读。
3、整体感知,自主归纳。指名学生,教师小结。
三、对话作者,品读课文。
(一)。
1、体会课文语言特点,讨论总结。
2、朗读理解最喜欢的句子语段。
(二)。
1、写作手法。
2、理解课文。
(三)质疑解惑。
四、对话自我,拓展视野。
(一)资料链接。
(二)心灵驿站。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5、记叙文。
一、激趣导入补充作者背景。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2、词语注音。
3、词语解释。
三、把握整体课文分段把握总结第二课时。
一、阅读课文,分析理解。
1、第一部分,开篇作用。
2、第三部分,人物对比作用。
3、第四部分,重点句子理解。
4、第五部分,朗读理解。
5、第六部分,排比感情。
二、总结课文。
1、体会作者感情。
2、写作特色。
三、布置作业。
6、散文。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作者介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注字音,解释词语。
2、指名读。
3、思考分层。
三、布置作业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探究课文。
1、朗读第一段,分析(下同)……。
7、小说。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作者介绍。
2、小说背景介绍。
3、小说常识。
4、预习检查(词语注释、词语解释、故事大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脉络。
2、理清阶段。
3、复述课文,学生补充。
三、分析人物,学习方法。
1、心理活动,分析作用(每阶段)。
2、小结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另一个(1、外貌描写、神态、动作、语言)。
2、指导朗读重点句子,感情变化。
二、默读质疑,合作探究选择问题,全班讨论。
三、环境描写作用。
四、解题。
五、拓展阅读。
六、布置作业。
8、议论文。
一、名言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注字音,解释词语。
2、自提问题。
3、课堂交流。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入。
2、自主探究。
3、小组讨论,交流合作。
四、体验反思。
五、拓展延伸。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616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