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骆驼教案(专业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4:48:08
找骆驼教案(专业19篇)
时间:2023-11-11 04:48:08     小编:紫衣梦

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文字的清晰性,以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理解和应用。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反思。在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一些案例和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找骆驼教案篇一

1、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并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式补充完整。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用因果倒装句式正确地把老人的推理过程说清楚。

1、 复习检查,听写生字。

2、 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 商人之所以要去找骆驼,那是因为——学生接说(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2) 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心里非常着急。这时候他看见前面有位老人在走,就连忙打招呼,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子招呼招呼看。

(4) 老人详细地说出了骆驼的哪些情况?用自己的话说说。

(6) 正当商人充满希望的时候,老人却说不知道骆驼往哪儿去了,难怪商人要“忿忿”地说起话来。谁会用“忿忿”的语气读读商人说的话。

3、 学习课文第10自然段。

(1)(过渡)是老人把商人的骆驼藏起来了吗?别说藏,其实老人连骆驼的影子都没见过。为了向商人说明这是怎么回事,老人讲了一段话。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话。

(3)默读老人说的6句话,思考哪几句话是说明老人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的。

(4)第二至第五句都是说明原因的,可以分为一层。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5) 第二层是重点。默读,边读边思考:老人为什么会知道骆驼的详细情况?

从哪里看出老人的观察很仔细?他到底“看见”了些什么?请用——划下来。

读划下来的内容,体会“还“、”又“的用法。

小结:这有深有浅的脚印,星星点点的米、蜜和树叶上留着的牙印(出示图),一般人是不会注意到的。你看,连正在寻找骆驼的商人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可是老人都看见了。可见,老人的观察是很仔细的。

(过渡)但是光靠仔细观察就能知道骆驼的情况了吗?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课文中没有具体写,这就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学懂的地方。

老人看到右深左浅的脚印,怎么想?

看见路的右边有米,左边有蜜,又怎么想?

这两片树叶(出示图),哪一片是缺了牙的骆驼啃过的?为什么?

用“因为看见……所以知道……”的句式说说老人为什么能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

(7) 朗读这段话。

4、作业 。

找骆驼教案篇二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观察很仔细,分析很具体。

教学用具: 课件

1、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

2、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

(1)阅读老人的判断句子,再读他观察的发现的句子。

(2)引导学生将老人的判断和观察到的现象—一对应,从中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article/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1、课文为什么先写了老人的判断,然后才写老人的观察?

2、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教学后记: 本课的教学我重视了小组合作学习,但合作效果不佳。“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课时中,我抓住教学难点,即“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详细地知道商人的骆驼的情况”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但由于时间仓促,问题答案的得出并不是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的结果。从课后的练习中可以看出,少数中等生和差生并未参与讨论,致使练习错误较多。

找骆驼教案篇三

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6课,《找骆驼》。

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出示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分析判断)。

找骆驼教案篇四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课件:猜谜语引入。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师:读课题,根据老师给你们提纲自渎课文,让你们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

出示自学提纲:

(1)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1、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2、理解词义。

师: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个词语?

忿忿:很生气的样子。

不紧不慢:不急也不慢,不慌不忙的样子。

3、齐读词语。

4、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词语的意思明白了,那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可以划一划有关的句子。

(1)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师:把你的思考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也听听别的同学有什么发现。

(1)出示: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又看见,所以知道;

因为老人还看见,所以知道。

(3)句式比较,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

师:同学们,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找到了)你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果然)。

师:请你比较这两句话,说说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第二句)。

从“果然”这个词你可以体会到什么?(老人的判断非常准确)用“果然”练习说话。

(4)读一读,想一想。

师: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呢?请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想一想。(老人善于观察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进而指点商人找到骆驼。)。

4、启发学生思考。

师: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我们要像老人那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解决问题。)。

5、教师小结。

师: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样子,却凭着他的观察力和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1、想象,再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来表演读一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要想象他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

2、给人物语言补充提示语,指名读。

师:老师给他们的对话加了提示语,你能看着提示语,读得更好吗?

3、分角色读。

师:老师请两位同学来演一演商人和老人。(指名)。

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男女生合作读)。

师:请你任选其中一项说一说、写一写。

1、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什么?

2、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遇到问题,不能光着急;要冷静,要动脑筋思考。

找骆驼教案篇五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收集有关骆驼的资料。

1课时

1.同学们,你们见过骆驼吗?那么,你们知道骆驼在沙漠中,它是人们和商人们一种主要的交通工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骆驼》这个故事。

2.揭题、板书、读题《 找骆驼 》。

师:同学们想从课题中知道些什么吗?

3.质疑。(生:我想知道,是谁在找骆驼?为什么要找骆驼?他能找到吗?……师板书:谁?走失——找?)

1. (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师板书:商人 、走失、找、问、老人)

2.检查字词认读 。

(出示思考题)过渡:同学们商人找骆驼,他在老人的指点后才找回自己的骆驼。但是,你们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这些特点的?这两个问题就是我们本节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学习1——9自然段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然后同桌交流: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交流汇报。

(1)师:你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生答。

3、指导朗读(出示商人和老人的对话《1》课件)

(1)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

(2)分角色朗读。(2人读、分组读,强调老人的性格特点:不紧不慢)

过渡:同学们,老人对骆驼特点是那么的熟悉,可是又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这下可把商人给欺蒙了!谁能来读读商人说的话?该用什么语气读?(生气)(先指2人分角色读,再分2大组读)

学习课文10——11自然段

过渡:商人这么生气,老人生气吗?那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呢?请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10——11自然段。

1.(四人小组)先读读老人说的那段话,然后讨论一下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交流汇报。(出示商人和老人的对话《2》课件)

3. 进行填空练习。(出示填空课件)

4.朗读指导

(1)(师引读、生接读,同桌互读,齐读。)

(2)同学们当你读到知道的时候,你该用什么语气读?—(越读越高兴)

过渡:当商人听了老人的一番指点后,他能找到骆驼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果然)下面一起来看看画面(出示课件)。

5. ( 出示说说议议课件)同学们故事中的老人,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收获吗?(生答:他是一位用心观察事物和认真思考问题的老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做一个用心观察事物和认真思考问题的学生,只有这样做才能从生活中去发现许多奥秘。)

过渡:同学们,骆驼是沙漠里的船,商人要做生意,那么骆驼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通工具。下面请欣赏图片。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16*找骆驼

( 丢、找、问)

商人 ————————————————老人

( 指 点 )

用心观察、认真思考

找骆驼教案篇六

今天我们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谁找骆驼?(商人、老人)

商人的骆驼怎么啦?(走失)

“走失”与“丢失”有什么区别?(走失:走着,走着,没了!)

骆驼走失了,商人很着急,这时候看见一位老人,商人怎么样?(赶上去问)

我是老人,你是商人!我们表演。(评议、朗读)

老人看见过骆驼吗?老人知道骆驼的样子吗?我们自己来学懂这篇课文。

第一台阶:

1.自学课文,划下描写骆驼“样子”的词句。

2.交流:说说骆驼的样子。

3.说样子。

(1)左脚跛。(什么叫跛?)

(2)左驮蜜,右驮米。(什么叫驮?)

(3)缺了一颗牙齿。

刚才说得对不对?商人听了高兴吗?

我当老人,你们当商人,我们表演一次。

评价:“对!不错!对极了!”的程度念出来没有?

当老人说了“不知道”后,商人怎么说?

(“忿忿”怎么念?研究“哄”、“详细”的意思)

第二台阶:

说说,练练

1.用“因为……所以……”句式讲话。(例:因为老人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2.老人之所以……是因为他观察得仔细,判断得正确。

第三台阶:

分析,朗读

1.能把老人怎么想的语句划出来吗?

(学生答:“课文里没有。”老师要求学生思考)

2.破——浅?跛——晃——左蜜

右米

3.树叶被缺了一颗牙的骆驼咬过该是什么样子?(研究、画、分析。)

4.读,我们学着老人的口气说话——什么口气?

(1)“不紧不慢”地读

(2)“至于”干什么用?(连续上下文,顺着……)

(3)找到没有?哪个词说明找到了?(果然)

“照”——可换词吗?(可以,换“按”)

“指点”是指什么?

“一路”与哪个词有关系。(走失)

为什么顺着脚印去找?

另外两条线索为什么不可靠?(学生讨论)

编者意图是给我们一些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课后填空,抄词。

2.表情朗读。

选做题:表演“找到骆驼后——”。

板书:

判断

分析

观察

左脚破

脚印右深左浅

左驮蜜右驮米

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缺了一颗牙齿

齿印

顺着脚印去找

找骆驼教案篇七

今天我们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谁找骆驼?(商人、老人)

商人的骆驼怎么啦?(走失) 走失与丢失有什么区别?(走失:走着,走着,没了!)

骆驼走失了,商人很着急,这时候看见一位老人,商人怎么样?(赶上去问)

我是老人,你是商人!我们表演。(评议、朗读)

老人看见过骆驼吗?老人知道骆驼的样子吗?我们自己来学懂这篇课文。

1.自学课文,划下描写骆驼样子的词句。

2.交流:说说骆驼的样子。

3.说样子。

(1)左脚跛。(什么叫跛?)

(2)左驮蜜,右驮米。(什么叫驮?)

(3)缺了一颗牙齿。

刚才说得对不对?商人听了高兴吗?

我当老人,你们当商人,我们表演一次。

评价:对!不错!对极了!的程度念出来没有?

当老人说了不知道后,商人怎么说?

(忿忿怎么念?研究哄、详细的意思)

说说,练练

1.用因为所以句式讲话。(例:因为老人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2.老人之所以是因为他观察得仔细,判断得正确。

分析,朗读

1.能把老人怎么想的语句划出来吗?

(学生答:课文里没有。老师要求学生思考)

2.破浅?跛晃左蜜 右米

3.树叶被缺了一颗牙的骆驼咬过该是什么样子?(研究、画、分析。)

4.读,我们学着老人的'口气说话什么口气?

(1)不紧不慢地读

(2)至于干什么用?(连续上下文,顺着)

(3)找到没有?哪个词说明找到了?(果然)

照可换词吗?(可以,换按)

指点是指什么?

一路与哪个词有关系。(走失)

为什么顺着脚印去找?

另外两条线索为什么不可靠?(学生讨论)

编者意图是给我们一些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课后填空,抄词。

2.表情朗读。

选做题:表演找到骆驼后。

板书: 判断 分析 观察

左脚破 脚印右深左浅

左驮蜜右驮米 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缺了一颗牙齿 齿印

顺着脚印去找

1、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并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式补充完整。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用因果倒装句式正确地把老人的推理过程说清楚。

(1) 商人之所以要去找骆驼,那是因为学生接说(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2) 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心里非常着急。这时候他看见前面有位老人在走,就连忙打招呼,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子招呼招呼看。

(3) 商人和老人开始一问一答,谈得挺好的。可是,商人怎么突然忿忿地说起话来?

(4) 老人详细地说出了骆驼的哪些情况?用自己的话说说。

(6) 正当商人充满希望的时候,老人却说不知道骆驼往哪儿去了,难怪商人要忿忿地说起话来。谁会用忿忿的语气读读商人说的话。

(1)(过渡)是老人把商人的骆驼藏起来了吗?别说藏,其实老人连骆驼的影子都没见过。为了向商人说明这是怎么回事,老人讲了一段话。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话。

(3)默读老人说的6句话,思考哪几句话是说明老人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的。

(4)第二至第五句都是说明原因的,可以分为一层。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5) 第二层是重点。默读,边读边思考:老人为什么会知道骆驼的详细情况?

从哪里看出老人的观察很仔细?他到底看见了些什么?请用划下来。

读划下来的内容,体会还、又的用法。

小结:这有深有浅的脚印,星星点点的米、蜜和树叶上留着的牙印(出示图),一般人是不会注意到的。你看,连正在寻找骆驼的商人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可是老人都看见了。可见,老人的观察是很仔细的。

(过渡)但是光靠仔细观察就能知道骆驼的情况了吗?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课文中没有具体写,这就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学懂的地方。

老人看到右深左浅的脚印,怎么想?

看见路的右边有米,左边有蜜,又怎么想?

这两片树叶(出示图),哪一片是缺了牙的骆驼啃过的?为什么?

用因为看见所以知道的句式说说老人为什么能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

(7) 朗读这段话。

找骆驼教案篇八

今天我们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谁找骆驼?(商人、老人)

商人的骆驼怎么啦?(走失) “走失”与“丢失”有什么区别?(走失:走着,走着,没了!)

骆驼走失了,商人很着急,这时候看见一位老人,商人怎么样?(赶上去问)

我是老人,你是商人!我们表演。(评议、朗读)

老人看见过骆驼吗?老人知道骆驼的样子吗?我们自己来学懂这篇课文。

第一台阶:

1.自学课文,划下描写骆驼“样子”的词句。

2.交流:说说骆驼的样子。

3.说样子。

(1)左脚跛。(什么叫跛?)

(2)左驮蜜,右驮米。(什么叫驮?)

(3)缺了一颗牙齿。

刚才说得对不对?商人听了高兴吗?

我当老人,你们当商人,我们表演一次。

评价:“对!不错!对极了!”的程度念出来没有?

当老人说了“不知道”后,商人怎么说?

(“忿忿”怎么念?研究“哄”、“详细”的意思)

第二台阶:

说说,练练

1.用“因为……所以……”句式讲话。(例:因为老人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2.老人之所以……是因为他观察得仔细,判断得正确。

第三台阶:

分析,朗读

1.能把老人怎么想的语句划出来吗?

(学生答:“课文里没有。”老师要求学生思考)

2.破——浅?跛——晃——左蜜 右米

3.树叶被缺了一颗牙的骆驼咬过该是什么样子?(研究、画、分析。)

4.读,我们学着老人的口气说话——什么口气?

(1)“不紧不慢”地读

(2)“至于”干什么用?(连续上下文,顺着……)

(3)找到没有?哪个词说明找到了?(果然)

“照”——可换词吗?(可以,换“按”)

“指点”是指什么?

“一路”与哪个词有关系。(走失)

为什么顺着脚印去找?

另外两条线索为什么不可靠?(学生讨论)

编者意图是给我们一些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课后填空,抄词。

2.表情朗读。

选做题:表演“找到骆驼后——”。

找骆驼教案篇九

这堂课闫老师只是带着学生捋了一遍课文,联想多,分析少。闫老师做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是跟学生一起搞清作者写了一些什么;一是问学生通过这些你联想到了什么。

因此这堂课显得很细碎,缺乏整体的战略构思,缺乏有力的骨架,特别缺乏关于语文知识教育的构想。也就是说,教师基本上是在跟着作者的思路和感情跑,教师给自己的定位仅是林海音的忠实读者。我想这也是需要的,但很不够,因为语文教师不是一般的读者。

语文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以课文为一种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同时进行人文熏陶。语文教师之所以为语文教师,他的标志性的工作是语文知识教育。人文熏陶是各科都能进行的,每个教师都有责任,课外也能进行,只不过语文教师这方面担子比别人重一些就是了。

从这个角度看,闫老师这堂课在课程内容开发上比较薄弱。

我若讲这一课,会怎样构思呢?

我想试试以作者这句话为纲: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1、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她的写作冲动是什么?写作目的是什么,(想让自己怀念的东西永存。)。

2、接着问:为了使自己怀念的东西永存,你会写什么内容,怎么写法呢?(让学生研究课文,讨论。结论是:写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写形象的东西。)。

3、继续问:你们现在写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可能的答案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然后告诉学生:这正是很多同学写不好作文的重要原因。真正的好文章,极少为完成任务而写的。自己有真实的写作冲动,才能写出好文章。

4、最后问:你们哪一位想像林海音一样,把自己怀念的东西永存下来,那你就写点东西吧,等你长大再看,一定很有趣。(这是自愿完成的作业。)。

总之,这是一堂以林海音的文章为例子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辅导课。我有明确的语文知识教育目的。

闫学答:

人文熏陶是这个文本的内在要求。

——与王晓春老师商榷。

非常感谢王晓春老师对这节课的点评。

让我们来思考一下王晓春老师提供的上课思路。不难发现,王老师是把《冬阳·童年·骆驼队》这样的文本完全当成例文来上的,教的是写作知识,整个课堂完全定位在语文知识教育这个目的上。这样的教学思路固然明晰,却忽略了文本所体现的极为丰富而复杂的人文内涵。王老师认为语文教师的本职工作是以课文为一种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同时进行人文熏陶,那么,王老师也是赞成在语文课上既教知识,又进行人文熏陶的。但我从王老师的四个步骤中只看到了教知识,看不出人文熏陶。

我与王晓春老师最大的分歧在于:首先,我很不赞成把这篇文章当成例文来教。虽然作者写的是童年往事,但绝不是儿童作文。一个远离故土几十年的中年人,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难忘的画面。那冬阳下的骆驼队依然行走在遥远的记忆里,缓慢悦耳的驼铃声依然响在耳边……几十年之后,那份童真、童趣、童心依然清晰可辨,但是童年却永不再来。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如果说我们的心灵都有一个故乡的话,这个故乡可能就是我们的童年。正因为如此,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静静地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品读此文、读者就像是在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素雅的小花。在这样的文字中,你很难找到华丽的词句,也绝对找不到矫情的故作姿态,更难找出某种我们能够定义的写作方法,完全白描。完全自然,坦白地、不紧不慢地讲述着童年的故事。我不知道王老师为何对此视而不见。尽管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但这样一篇文本,我依然认为人文熏陶更重于语文知识;此课教学的立足点不在知识,而在于感受氤氲在文字中的丰富、唯美的情感内蕴,从而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语言文字最大的优势在于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文字想画面,通过文字生联想,在语文教学乃是天经地义。如果一定要问我这节课教的知识在哪里,那我是否可以说我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看了王老师的上课思路,我不能不感到遗憾,为林海音、也为她的文章叫屈--王老师实在是低估了这个文本。

其次,我很不赞成面对情感内蕴如此丰厚的一篇文章抱着一种为写作而学、为写作而教的'完全功利性的阅读心态。王老师教学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让学生寻找作者的写作冲动、写作目的,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作者想让自己怀念的东西永存,然后由这个结论引发出后面预设的三个步骤的写作知识教学。这个结论的得出,王老师是有自己的根据的,文章中有这样的话:……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很显然,这个结论虽然正确,但这个答案却是找出来的,完全不用经过大脑的思考,直接就可以从这个段落中找到,学生完全不费什么力气。这样的问题设计完全置学生的阅读感受而不顾,只为了后面教师预设好的要教写作知识。却把文本丰厚的情感内蕴一笔抹杀掉了。

我很赞成王晓春老师的这一观点--语文教师不是-般的读者。的确,一般的读者只要自己感悟就行了,至于感动与否,甚至理解与否,都没有多大关系,但语文教师却要承担起引导学生感悟的职责。但请不要忘了,这必须以教师自身的感悟为前提,否则我们就无法与学生对话。看了王老师的上课思路,除了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教给学生的写作知识,我看不出王老师对文本本身的感悟,更看不出学生读了文本有何感受。如果只是为了教写作知识,我倒觉得林海音的这篇文章并非是最佳范本。

找骆驼教案篇十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

1、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练习用因果句式说话。

3、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发人深思的课文。(点击课件课题)一起读。

1、前两天,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你们回家读了好多遍是吗?那么,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随机出示(课件):骆驼

商人 老人

2、原来,读能让我们读懂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还有没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呢?(学生质疑)

4、我们来看刚才这张关系图,你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了吗?

出示:老人是怎么指点商人的?

5、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办法,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把这句话用“____”划出来。

出示: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6、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里有没有值得研究的问题?

1、出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

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读:看来,你已经尝到了读的甜头;划:不动笔墨不读书;讨论:人多智慧多。)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10自然段,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商量,甚至可以跨越小组进行讨论。

3、学生自学讨论。

4、交流,反馈。

找骆驼教案篇十一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收集有关骆驼的资料。

1课时。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骆驼吗?那么,你们知道骆驼在沙漠中,它是人们和商人们一种主要的交通工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骆驼》这个故事。

师:同学们想从课题中知道些什么吗?

3.质疑。(生:我想知道,是谁在找骆驼?为什么要找骆驼?他能找到吗?……师板书:谁?走失——找?)。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师板书:商人、走失、找、问、老人)。

2.检查字词认读。

(出示思考题)过渡:同学们商人找骆驼,他在老人的指点后才找回自己的骆驼。但是,你们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又是怎么知道骆驼这些特点的?这两个问题就是我们本节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三、根据学习提示,练读课文对话,解决问题一。

学习1——9自然段。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然后同桌交流: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交流汇报。

(1)师:你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生答。

3、指导朗读(出示商人和老人的对话《1》课件)。

(1)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

(2)分角色朗读。(2人读、分组读,强调老人的性格特点:不紧不慢)。

过渡:同学们,老人对骆驼特点是那么的熟悉,可是又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这下可把商人给欺蒙了!谁能来读读商人说的话?该用什么语气读?(生气)(先指2人分角色读,再分2大组读)。

四、根据学习提示,细读老人的'话,解决问题二。

学习课文10——11自然段。

过渡:商人这么生气,老人生气吗?那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呢?请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10——11自然段。

1.(四人小组)先读读老人说的那段话,然后讨论一下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交流汇报。(出示商人和老人的对话《2》课件)。

3.进行填空练习。

4.朗读指导。

(1)(师引读、生接读,同桌互读,齐读。)。

(2)同学们当你读到知道的时候,你该用什么语气读?—(越读越高兴)。

过渡:当商人听了老人的一番指点后,他能找到骆驼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果然)下面一起来看看画面(出示课件)。

5.(出示说说议议课件)同学们故事中的老人,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收获吗?(生答:他是一位用心观察事物和认真思考问题的老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做一个用心观察事物和认真思考问题的学生,只有这样做才能从生活中去发现许多奥秘。)。

过渡:同学们,骆驼是沙漠里的船,商人要做生意,那么骆驼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通工具。下面请欣赏图片。

五、欣赏图片——沙漠里的船(出示课件——音乐伴奏)。

六、资源共享(机动)。

七、总结(看板书小结)。

八、作业(出示要求)。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找骆驼教案篇十二

1.知识与技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过程与方法: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这是本课的重点;重点是理解老人观察很仔细,分析很具体。

1.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

2.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

(1)阅读老人的判断句子,再读他观察的发现的句子。

(2)引导学生将老人的判断和观察到的现象—一对应,从中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1.课文为什么先写了老人的判断,然后才写老人的观察?

2.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找骆驼

判 观

断 骆 驼 察

找骆驼教案篇十三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1、了解上任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课前准备:字条,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寻人启事》。

2、指名读。

3、讨论“根据哪些内容能找到这个人。”(板书:特征)。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

三、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一段。

1、谈话讨论:商人到外地采购货物带骆驼干什么?

骆驼会在什么情况下走失呢?

此时商人的心情怎样?

2、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文章。(自由读,指名读)。

3、通过重点词语体会商人的心情。

“找了很多地方”“赶上去”等词语。

4、指导朗读。

过渡:刚才我们知道找人的时候要知道这个人的特征,那么找骆驼呢?(生答)。

(二)小组合作学习(2—10自然段)。

1、出示问题:(1)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征?

(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征的?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认为重要的或者认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然后跟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解决问题。

(1)生汇报第一个问题,师板书骆驼特征。

(2)指导朗读。(出示对话,体会老人说话时的语气跟商人此时心情的变化。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

(3)汇报交流第二个问题。

a\指名读自己画的有关语句。

b\用自己的话说说老人怎样知道骆驼的特征的.(师板书老人看到的现象)。

c\练习用“因为…….所以…….”说话。(先说原因,后说结果)。

再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话。(先说结果,再说原因)。

(4)指导朗读。

过渡:根据老人的指点商人找到骆驼了吗?(找到了)。

(三)朗读第11自然段。

四、拓展练习。

师:假设商人没有找到骆驼,你还能有什么办法帮他找到吗?

(生讨论)。

学写启事。

1、学生模仿寻人启事,练习口述《寻骆驼启事》。

2、学写启事。

3、课堂交流展示。

找骆驼教案篇十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哄”“跛”意思。

2.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懂得遇到事情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3.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学会观察――思维――判断的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想象,对学生进行观察与思维的训练,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收集骆驼的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一、猜谜语,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风沙干旱都不怕,戈壁滩上逞英雄。(谜底:骆驼)

2、介绍骆驼

3、谈话激趣:在沙漠里发生了一个有关骆驼的有趣的小故事,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去看看?让我们一起来学《找骆驼》。(板书课题《找骆驼》)。

二、整体感知:

1、那么,《找骆驼》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

2、教师追问:你能按照这样的提示来说吗?(出示)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一只骆驼,向老人(),经老人(),()骆驼的事。

这样我们就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了,你觉得这样表达是不是清晰呀。

3、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三、细读理解:

(一)第一部分: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读一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走失的骆驼有几个特点?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画出来。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三个特点。

谁来先给大家读一读他们的对话,然后再说说骆驼的特点?(教师板书:左脚跛;左蜜右米;缺一颗牙)

追问:“跛”什么意思?在文中呢?做一个动作告诉我?

4、答案就在文中,你看看在哪部分呢?(第十自然段)

(二)第二部分:

1、我们要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我们可以有这么几种学习的方法:(1)填表:看见什么,知道什么 批画:老人看见了什么?用直线画下来。

(2)老人看见了这些现象,他又知道了什么?用曲线画下来。

2、学生自学汇报: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教师板书: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左蜜右米;牙齿印教师: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不一样的快来改一改。教师:我们一起来合作一下读一读,男生读看见的内容,女生读知道的内容。

3、看书、看表格、看板书自己说说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用上“因为??所以??”

4、如果用上“之所以??是因为??”

5、自己再把这几句话读明白了!男生读看到的内容,女生读知道的内容。

6、教师指板书,看这就是老人的观察!这是通过细心的观察得到的结果。(板书:观察 结论)现在,让我们也做一回聪明的老人用动脑思考的方法想老人说的话是有道理的。

7、教师追问:

看,老人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动脑筋思考进行了推理,(板书推理)得到了一个正确的结论。

(三)第三部分:

1、商人根据老人的指点找回了骆驼没有? 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出示句子)一读就过教师:从哪个词语,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老人的推理是非常正确的。(果然,)那让我们在读一读这句话。(读)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老人的推理很有道理。

2、想一想,演一演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感情)

3、教师启发:说一说(言之有理即可)

看,遇到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方法就不一样。老人给商人与指点,商人也找到了丢失的骆驼。学了课文,你想对商人说些什么?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遇到问题,不能光着急;要冷静,要动脑筋思考)

4、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拓展应用

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六、作业

把今天学的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七、板书设计

找骆驼

看到 知道 脚印右深左浅

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啃过的树叶上 留下的牙齿印

左脚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了一颗牙齿

找骆驼教案篇十五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2.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2.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

a、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b、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3)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4)在互相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三、通过朗读,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1.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

2.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

3.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四、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1.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要点:

(1)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2)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

(3)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3.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全班交流。

5、 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五、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1.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2.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六、延伸作业

由老人的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拓展,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找骆驼教案篇十六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课件:猜谜语引入。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自读自悟。

师:读课题,根据老师给你们提纲自渎课文,让你们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的过程中解决这些问题。出示自学提纲:

(1)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

2、理解词义。

师:通过自学,你理解了哪个词语?忿忿:很生气的样子。

不紧不慢:不急也不慢,不慌不忙的样子。

3、齐读词语。

4、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词语的意思明白了,那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四、学习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可以划一划有关的句子。

(1)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师:把你的思考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也听听别的同学有什么发现。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认真。好,谁来说说,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1)出示: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师:同学们,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找到了)你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果然)。

师:请你比较这两句话,说说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第二句)。

从“果然”这个词你可以体会到什么?(老人的判断非常准确)用“果然”练习说话。

(4)读一读,想一想。

师: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呢?请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想一想。(老人善于观察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进而指点商人找到骆驼。)。

4、启发学生思考师: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我们要像老人那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解决问题。)。

5、教师小结。

师: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样子,却凭着他的观察力和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五、再读课文。

1、想象,再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来表演读一读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要想象他们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

2、给人物语言补充提示语,指名读。

师:老师给他们的对话加了提示语,你能看着提示语,读得更好吗?

3、分角色读。

师:老师请两位同学来演一演商人和老人。(指名)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男女生合作读)。

六、拓展写话。

师:请你任选其中一项说一说、写一写。

1、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什么?

2、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七、总结。

师: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明白了:遇到问题,不能光着急;要冷静,要动脑筋思考。

找骆驼教案篇十七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观察很仔细,分析很具体。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

2、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探究老人是怎样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

(1)阅读老人的判断句子,再读他观察的发现的句子。

(2)引导学生将老人的判断和观察到的现象一对应,从中弄清现象与判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

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1、课文为什么先写了老人的判断,然后才写老人的观察?

2、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6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分析判断)

本课的教学我重视了小组合作学习,但合作效果不佳。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课时中,我抓住教学难点,即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详细地知道商人的骆驼的情况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但由于时间仓促,问题答案的得出并不是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的结果。从课后的练习中可以看出,少数中等生和差生并未参与讨论,致使练习错误较多。

找骆驼教案篇十八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找骆驼教案篇十九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事物,会自主思考问题。

教育学生认真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cai课件、有关骆驼的图片资料

1.设疑导入。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56193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