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景观是人们与大自然相互交融的载体,它能够给予我们力量和灵感。在总结中准确归纳核心观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总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教学目标:1,感受西湖之美,理解诗句的含意.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深入品味西湖的自然美,体会诗人奇妙的观察想象和贴切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去过杭州的西湖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湖的美景吧!
(播放课件:西湖美景)。
看过之后有什么感受。
2,说到西湖美景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苏轼.(课件出示苏轼的图片和介绍),苏轼也被这美景给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苏轼泛舟西湖吧!齐读课题.
你从课题中能知道些什么从哪知道的。
短短七个字的题目你们就能联想到这么多的内容,相信通过这首二十八个字的古诗,你们一定能品味出一个千姿百态的西湖.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如果能读出古诗的韵味就更好了.
2,看见好多同学都读得有滋有味,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水平呢(指名读)。
你能提醒一下大家这首诗中哪些词比较难读吗带大家读一读.再请一组同学来把这首诗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得更好!
看来,咱们班的同学都是非常善于总结学习方法的.现在就开始小组合作,用你们的方法弄懂诗句的意思.
(学生合作学习,老师随即点拨.)。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全班交流,先说说对整首诗的理解,小组伙伴可以互相补充.
通过小组合作你们已经能说出这首诗大概的意思了,非常不错,但是诗句当中还有很多精妙绝伦的地方,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品味.(同桌一起品味好词,品一品,读一读.)。
2,品读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细细地品味一下,你觉得这句当中哪个字或者词用得好。
学生体会,老师点拨.可能会有以下几个:。
(1)水光潋滟。
"水光潋滟"是什么样子还能换其他的词吗。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等.)。
你们积累的词语可真多!
(课件展示西湖波光粼粼的景色.)。
你看,那亮晶晶的湖面好像什么。
(像好多的星星掉进了湖里.)。
那你来读一读这一行,让我们听到"水光潋滟"的美.
(2)好。
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的美景,展开想象的翅膀,你还能看到什么(学生想象晴天的西湖美景.)。
真是美景如画啊!那请你来读一读,让我们听听景色到底有多么的好!
(3)方。
"方"在这里能表现出什么(美得恰到好处)。
那请你把这种恰到好处的美读出来!
用心读才有情,才能体会到那作者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啊!亲爱得同学们,请你们带着这"情"再来读一读吧!
(4)奇。
你能想象得出雨中的西湖"奇"在哪吗。
(学生想象雨中的西湖美景.)。
(5)亦。
"亦"在这里什么意思(也,雨天也和晴天一样美丽.)。
那为什么不用"山色空蒙雨也奇"呢(不美)。
是啊,不只要用词准确,还要有美感,难怪诗人写诗的时候都要仔细推敲.而我们读诗的人更要细细品味他们用词的精妙之处了.
(6)谁能把这句连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让我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欣赏迷人的西湖景色.(指名读,互评,再读.)。
(7)苏轼用"晴方好"来概括西湖晴天的美景,把雨天的美景浓缩为"雨亦奇",用词相当的精妙啊!
(板书:晴方好,雨亦奇.)。
3,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着品味,你觉得这句当中哪个字或者词用得好。
(1)西子。
知道西子是谁吗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课件展示西施的图片.)。
苏轼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施呢。
那请你把这位绝代佳人的美丽用声音表现出来!
西子是个美女啊,能读得美一点吗不错,能再美一点吗。
(2)淡妆浓抹。
你认为晴天和雨天,哪个是淡妆,哪个是浓抹。
(3)总相宜。
一个美妙而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你能读出这份美妙的神韵吗(指名练读,互评.)。
这么美丽的西湖,这么美丽的女子,你是否能读得更加优美,更加生动呢。
4,诗的美,美在音律动听,美在文字优雅,美在画意绵绵,精练的28个字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咱们配上委婉动听的音乐,再次品味苏轼的西湖情怀.
(学生配乐朗读后,先指名读后齐读.)。
能试着背一背吗闭上眼睛,想象那迷人的湖光山色,用你轻柔优雅的声音背出来吧!
四,拓展延伸.
《饮湖上初晴后雨》堪称"西湖"之绝,西湖也因为这首诗得来了另一个名字"西子湖",名扬千古!当年苏轼写了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咱们一块来读一读另一首吧!
板书设计:。
苏轼。
晴方好。
总相宜。
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1、西湖风景图片。
2、古诗课件。
一、情境引入。
播放投影片。
2、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在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江南山水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其中的一首,被认为是描写西湖的绝唱《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赞美了西湖的美丽景色。
(用直观的图片展示西湖的迷人风光,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质疑问难。
1、看多媒体演示,听范读。
2、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3、指名试读。
4、读了古诗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你还想了解什么?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
三、自主探究、汇报交流。
1、借助多媒体课件,自主探究,同桌交流。
(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集体交流。
(1)通过自学,你弄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你喜欢哪句诗的描写?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西湖的水光、山色、忽晴、忽雨的奇丽多变的景象,以及体会把西湖比作佳人的贴切生动)。
四、再读感悟、情感升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听范读,欣赏演示的景色。
3、边读边想象,体验诗人的感情。
4、试着背诵古诗。
(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情感得到升华)。
五、拓展练习。
1、如果让你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赞美西湖,你想怎样做?
(多种方式赞美西湖,体现学科整合)。
六、教师总结。
苏轼在这首中把西湖在不同天气里所呈现出来的美丽景色,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外又贴切生动,天生丽质是她们共同的特点,比喻巧妙自然,西湖也由此而得到了"西子湖"的美称。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体会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和优美意境。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播放课件,适当点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课件一: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是否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3、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熟读成诵,解疑问难。教师还要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在及时的补充及评讲的过程中对古诗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欣赏古诗作好铺垫。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建议,课件二(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美丽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三(观看美女西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课件四(观看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不难答出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和我们一样,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西湖山水晴——方好。
(比西子) 总相宜。
(美)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写西湖的景色,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用西施来比喻西湖,增添了西湖的美丽和奇妙。学习这首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作者的感情,通过对诗中“美”的理解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美”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理解古诗的字、词时,我几乎把诗中所有的字、词都拿来和学生分析了,在学生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很快就领会诗句的意思了。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后,就让他们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然后一起分析,最后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体验这首诗中的“美”。在理解题目时,我用提出质疑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我觉得我再让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和体验诗中的“美”之一环节做得不好,我只是通过让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方式]还解决这一问题;而学生体验的机会就少,主要是听我讲和听其他学生讲,很多同学都没有自己感受到,只懂得有这么一回事。所以他们读诗句时,没有融入感情。如果能让学生多读几遍写景物的诗句,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体验诗句的“美”和领悟作者的感情,然后再有感情朗读全诗,效果会更好。
这篇课文事故时,学生读的机会较多,有较多的表现机会,课堂气氛较活跃,整个效果比较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六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今天,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动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西湖美吗?是啊!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天晴,后来下雨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苏轼)你了解苏轼吗?(生答。师补充:苏轼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市长。他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一同去领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书效果。
3、师范读古诗。
4、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生齐读诗歌。
5、针对诗歌,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
1、学习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
(1)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晴”)。
(2)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水光潋滟”)(板书:水光潋滟)。
(3)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宝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风徐徐吹来,亲切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湖面“水光潋滟”。
(4)你读懂“潋滟”了吗?
(波光闪动的样子。)(课件出示)。
(5)你还能用其它的词来形容水光潋滟的湖面吗?
(波光闪闪、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6)诗句导读。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满是金子,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带着理解读第一句)。
(随风飘动的柳条、开得正艳的桃花、欢唱的鸟儿、鱼儿在水中嬉戏、人们在湖中荡舟……)。
(8)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西湖,你感觉诗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带着体会个别读,全班读。)。
一个“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书:好)。
2、学习诗歌的第二句。
(过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播放课件:雨中的西湖图片。)。
(1)冥想: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尽情想象,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播放音乐:《雨中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诗人苏轼看到了什么景象?(课件出示: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书:山色空濛)。
(播放课件:雨后的西湖图片。)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诗人说——(引读第二句。)。
(4)你读懂“空濛”了吗?
(云雾迷茫的样子。)(课件出示)。
(5)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特点?
(板书:奇)。
(6)带着理解读诗歌的一、二句。
3、学习古诗的三、四句。
(过渡: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他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课件出示:诗歌三、四句。)。
(1)你从三、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了解“西子”吗?
(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西施有多美呢?(齐读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妆还是浓妆,不管什么时候,西施都很美。)。
(4)想见一见西施吗?(课件出示:西施图片。)。
(5)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
(6)导读: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板书:淡妆浓抹总相宜)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板书:西子湖)。
读到这里,你可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了吗?
5、带着体会读诗。
6、指名读诗,配乐齐读诗歌。
7、齐背诗歌。
四、拓展延伸:
1、赏析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诗人描绘了什么时候的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
2、积累这首诗歌。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游览了人间天堂——西湖。其实,苏轼不光是一位大诗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书画家。你想和他走得更近一些吗?请课外搜集苏轼的作品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板书设计】:
水光潋滟(好)。
西子湖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色空濛(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七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今天,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课件:《动人的西湖》)
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雪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
西湖美吗?是啊!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天晴,后来下雨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苏轼)你了解苏轼吗?(生答。师补充:苏轼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市长。他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一同去领略西湖的美景吧!)
二、初读感知:
1 、自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检查读书效果。
3 、师范读古诗。
4 、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生齐读诗歌。
5、针对诗歌,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
1、学习诗歌的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
(1)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
(“晴”)
(2)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水光潋滟”)(板书:水光潋滟)
(3)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
创设情境: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下,宝塔掩映在青山之中,微风徐徐吹来,亲切地抚摸着游人的脸庞,灿烂的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湖面“水光潋滟”。
(4)你读懂“潋滟”了吗?
(波光闪动的样子。)(课件出示)
(5)你还能用其它的词来形容水光潋滟的湖面吗?
(波光闪闪、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6)诗句导读。
晴天的西湖里仿佛满是金子,刺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带着理解读第一句)。
(随风飘动的柳条、开得正艳的桃花、欢唱的鸟儿、鱼儿在水中嬉戏、人们在湖中荡舟……)
(8)看到如此美丽动人的西湖,你感觉诗人此刻的心情如何呢?(带着体会个别读,全班读。)
一个“好”字道出了西湖的美!(板书:好)
2、学习诗歌的第二句。
(过渡:晴天的西湖真美!看着眼前的美景,诗人有些陶醉了。看着看着,不知不觉,湖面上悄悄下起雨来,眼前的西湖已是另外一番景象。)(播放课件:雨中的西湖图片。)
(1)冥想:闭上双眼,在雨声中尽情想象,雨中的西湖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播放音乐:《雨中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3)诗人苏轼看到了什么景象?(课件出示:第二句)
(“山色空濛”)(板书:山色空濛)
(播放课件:雨后的西湖图片。)创设情境: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青山如仙境一般,所以诗人说——(引读第二句。)
(4)你读懂“空濛”了吗?
(云雾迷茫的样子。)(课件出示)
(5)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来概括雨中西湖的特点?
(板书:奇)
(6)带着理解读诗歌的一、二句。
3、学习古诗的三、四句。
(过渡:西湖时晴时雨的美景让诗人的心都醉了,他触景生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课件出示:诗歌三、四句。)
(1)你从三、四句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了解“西子”吗?
(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3)西施有多美呢?(齐读第四句。)
(不管是化淡妆还是浓妆,不管什么时候,西施都很美。)
(4)想见一见西施吗?(课件出示:西施图片。)
(5)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
(6)导读: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所以,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齐读三、四句。(板书:淡妆浓抹总相宜)正因为这个美丽的比喻,西湖从此又有了西子湖的美称。(板书:西子湖)
读到这里,你可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出来了吗?
5、带着体会读诗。
6、指名读诗,配乐齐读诗歌。
7、齐背诗歌。
四、拓展延伸:
1、赏析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诗人描绘了什么时候的西湖?
(2)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美景?
2、积累这首诗歌。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游览了人间天堂——西湖。其实,苏轼不光是一位大诗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书画家。你想和他走得更近一些吗?请课外搜集苏轼的作品读一读,老师相信,你会有不小的收获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八
教学目的:
1、理解词语及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2、检查课前搜集有关作者苏轼的资料。
二、讲授新课。
(一) 初读。
1、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诗的停顿和韵味。
2、学生读:齐读、指名读。
(二)学学。
1、学生结合注释(课件显示)分组合作学习古诗。
2、教师到各组帮助学生。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解古诗。
4、小结。
西湖的景色怎么样?请大家一起来欣赏西湖的美丽景色。
(三)欣赏。
1、欣赏西湖的美景。
2、提问:看完短片你最想说些什么?
小结:作者喜欢、赞美西湖。
(四)诵读。
1、有感情地读。
2、配乐朗诵。
3、背诵:想象画面试背古诗。
(五)方法。
1、指名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2、方法:
(1)理解诗意(查找资料)。
(2)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朗读背诵(想象画面)。
三、练习。
1、自学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给学生提供有关资料。
四、总结。
同学们,在这个世界上美丽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九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
1、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杭州,人们自然就想到——西湖。你们去过西湖吗?在你的印象中西湖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来说吗?(或看完课件回答)。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诗——板:饮湖上初晴后雨。
3、师:谁写的?板:苏轼。
师:课前同学们特意去搜集过资料,你都知道些什么?(生交流)。
师小结: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画家,与父亲苏荀,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在杭州当过官。这首诗就是他在杭州当官时写的。
4、师:(齐读诗题)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知道的?生自由说。
师点拨:起初晴天,后来下雨了。……读题。
讲苏轼在湖上饮酒…………读题。
5、师这首诗的题眼该是哪个字(晴雨)。
2、师:反馈:在朗读时,哪个词特别难读……指名读。
指名读诗句。
1、师:哪句是写晴天的西湖,哪句写雨天的西湖?你是怎样知道的?
2、学习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指名说,师引导:
(1)“潋滟”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板:释。
(2)解释这句诗,哪个字应该调换一下顺序?(晴)生重新解释诗句板:调。
(3)还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板:补……生解释诗意。
(4)解释时还要板:猜换。
师:你能用这种方法来说说第二句诗的意思吗?生说师引导。
师:
(1)诗人喜欢晴天的西湖吗?你从哪个字看出?(好)。
(2)引读师:晴天的西湖好在美在哪?……生“水光潋滟”
(3)师(指着图):这就是水光潋滟的湖面,你能用别的词来描述吗?(生自由说)。
(5)师:是啊,这就是晴天的西湖,所以诗人说……引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6)师:一个“好”字写出了西湖晴天的美,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真是一字千金啊!
师:雨天的西湖,诗人喜欢吗?从哪儿看出?(奇)。
这雨只让西湖的山云雾迷濛吗?请想像一下这雨还让哪些景物更加生动了?
(生想像说话:因为有雨,西湖的()更加()。
师:难怪诗人说……引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3、学习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在目睹了西湖的晴雨之后,诗人认为一个“好、奇”,远远不能写出西湖美,不能表达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此时,诗人想到了什么……引读句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两句诗是至今为止赞美西湖中最妙的两句。谁来说说它的意思(生解释)。
师:你觉得这两句妙在哪里?……读。
1、师:学到这,你们是否为西湖的美景所打动,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带着诗人的这种喜爱之情读读这首诗吗?配乐朗读。
2、师:同学们,我觉得美的诗,光读还不够。我们应该把它背下来。生试背……指名背。
师:西湖的美,美在它的淡妆浓抹,美在它的千姿百态,这不还有两首写西湖的诗。生自读、反馈。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二
课前准备:
古诗对对碰游戏:可以学着诗人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去吟诵,看谁最有感觉。
1、配乐陆续出示不同的西湖风景图,感受美。
师:让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你们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2、出示罗曼罗兰的话: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1)指名读。
(2)谈感受。
师:能用你自己的话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3)齐读。
3、师:宋代大诗人苏轼,他就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当年他游览西湖时,就被他的美所深深打动,不禁饮酒作诗,写下了这首我们很熟悉的诗。
4、出示古诗,学生跟读。
5、喜欢这首诗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西湖,细细去品位这首诗,我们会发现更多的美。
1、自由读。
师:自己先练练,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并注意诗的节奏。
2、反馈读。
(1)四人开火车纠音。
(预设没读好:请你再读读这句话,并注意这个词。)。
(2)这首诗有两个词特别难度,再试试:“潋滟”、“浓妆淡抹”
(潋滟:回到诗句中再读读。)。
(3)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
评: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节奏。
(4)齐读。
咱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读一读。
3、解诗题:古诗写到这儿,现在你们知道了苏轼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吗?
(1)指名说。
(2)还有呢——“饮”。饮就是喝酒呢。
(3)指名读、齐读。
1、师:有味道吗?还想读吗?那就再去读读吧。一边读一边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2、把你的感受和同桌进行交流。
3、反馈:谁来把你的感受和全班进行交流。老师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要想把你的话说得更好,你可以看看注释。
4、学习:水光潋滟晴方好。
指明说。(谁还有补充)。
(1)体会得这么好,你是从诗中的哪个词体会到的?读。
(2)让我们去晴天的西湖去看看吧。(出示阳光下的西湖图片)。
(3)如果这时你就置身其中,你最想说什么?
(4)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自己先练练。
(5)指导朗读。
师:你把你的理解读出来了,潋滟这个词读得真好。(点:潋滟)。
师:读得真好,晴天的西湖就是这么美。(点:晴)。
师小结:看,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多么光彩夺目呀。
(4)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5、学习:山色空蒙雨亦晴。
过渡:正当我们陶醉其中时,天空忽然飘起了蒙蒙细雨。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你的脑海里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配乐遐想)。
(1)指名说。
(2)你讲得这么好,你是从哪个词读懂的——山色空蒙。
(3)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句诗。
(4)这份奇妙的美只有在雨天才会出现。(看课件)。
(5)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齐读1、2句,引读3、4句。
7、学习3、4句。
(1)同桌练练这句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说、指名读。
(2)西施什么美?
(3)师补充,在人杰地灵的江浙一带,出现过像西施这样的美女(出世图)淡妆时犹如出水芙蓉,浓抹时更是风姿卓越。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让我们感受到她独特的美。正所谓——淡装浓抹总相宜。
(4)指名读3、4句。
(5)那么西湖呢?(那么西湖呢?联系前两句说说看)。
指名读——齐读。
8、齐读3、4句。
师:不同的天气有不同的美,正如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么美不胜收啊!
师:西湖的这份美让苏轼陶醉其中,心驰神往。
9、齐读古诗。
师:苏轼用眼睛发现了美,用心灵感受了美,更用这首流芳千古的名诗记录了美。
师:这份美令古今中外多少游人为之沉醉,流连往返哪。
10、齐背古诗。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诗美美地背诵出来吧。
1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
(1)指名说。
(2)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
自由读,说说都是西湖什么时候的美景。
(3)指名说,读诗句。
齐读古诗。
评价:夏天的西湖就是这般色彩艳丽,风光无限啊。
雷雨中的西湖是这样的气势磅礴,别具风味。
(5)面对这样的西湖,诗人不禁感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师小结:西湖不仅拥有迷人的风光,它还有着悠久的文化和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故事呢,你想知道吗?课后去找找吧。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十三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体会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和优美意境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播放课件,适当点拨。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课件一: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是否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3、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熟读成诵,解疑问难。教师还要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在及时的补充及评讲的过程中对古诗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欣赏古诗作好铺垫。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建议,课件二(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美丽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三(观看美女西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课件四(观看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不难答出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和我们一样,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山水 晴——方好
(比西子)总相宜
(美) 雨——亦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561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