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有责任感,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总结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可以运用图表、数据等形式展示总结的结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艺术欣赏指南,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细节描写体会刘老师开朗、乐观、风趣、坚强的良好品质。
3.感受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我们先来观赏一段舞蹈吧!(欣赏《千手观音》。)。
觉得这个舞蹈怎么样?(交流)。
同学们,他们都是既聋又哑的残疾人,很多人看了这个节目后不由自主的都伸出了大拇指。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很多残疾人,面对自己的体残表现得非常自卑,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一蹶不正。但,有些残疾人,他们却以顽强的毅力及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一、导入。
1.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位身残志坚的残疾老师。尽管和刘老师分别近30年了,但刘老师那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始终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
2.作者在回忆刘老师时写了这样一段独白让我们一起读读作者心中的真情告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刘老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作者在分别近30年后还对刘老师记忆犹新?这节课,我们就跟随着作者苏叔阳先生一起去认识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那——理想的风筝。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本文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下面就请同学们将课文打开,自己把课文快速浏览一遍。画出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概括一下,课文中具体描写了刘老师的哪些事情?(听清楚要求了吗?开始。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脚放平,身坐正,一拳、一尺和一寸。)。
三、反馈。
1.完成的同学坐正,用你端正的坐姿来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了。
3.谁来读一读第一组词语:
女娲造人捏泥人甩泥巴丢了腿。
4.(正音)还有谁想读?(指名)。
5.这组词让你联想到了刘老师的哪件事情?
(板书:谈丢腿)。
6.谁来读一读第二组词语:
旋转跳跃撑离急速一转。
7.(正音,)还有谁想读?(指名)。
8.这组词让你联想到了刘老师的哪件事情?
(板书:写板书)。
8.谁来读一读第三组词语:
撒脱蹦跳气喘吁吁得意洋洋。
10.这组词让你联想到了刘老师的哪件事情?
(板书:放风筝)。
12.交流。
四、深度感悟。
谈丢腿。
1.想见见刘老师吗?
出示图片,同学们,这就是刘老师,谁能结合课文为我们介绍一下刘老师的样子。(慈祥、忠厚、身体残缺)。
2.课文中是如何描写的呢?谁来为我们读读课文中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
4.指名读。
5.刘老师在讲这个故事时的神情怎样?(笑着)。
6.带着刘老师的神情,谁再讲讲读读这个故事?(指名读)。
7.这是文章中第一次出现笑,从刘老师的笑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乐观、开朗,对未来充满希望,)。
8.说得真好!老师奖励你,将你说的词写在黑板上“谈丢腿”的后面对应得地方好吗?
9.带着刘老师的乐观、开朗的神情我们一起来讲讲这个故事。(齐读)。
10.听了刘老师讲的故事,同学们有哪些反应?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
11.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孩子们怎样的情感?
1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14.同学们的情感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请你仔细体会体会,完成下面的填空。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笑:故事讲的有趣、好笑,刘老师很风趣酸涩:同情刘老师的遭遇尊敬:被刘老师的乐观、开朗的精神打动。泛:慢慢地)。
16.指名读。(我听出了你对刘老师的尊敬,我感受到你心中的那一丝酸涩。)。
17.身残、志坚,刘老师以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作者永远都不会忘记刘老师那灿烂的笑容。
让我们再来读读作者对刘老师的真情告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写板书。
1.对于一个身体残疾的老师来说,上课写板书是多么的不易呀!用心读读课文的第5节(出示),划出刘老师写板书的句子,圈出刘老师写板书是做的动作,将这些动词连起来体会体会,你有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交流)。
2.谁来读读描写刘老师写板书的句子。(指名)。
3.为了完成一次板书,刘老师要做出一连串的动作。你发现了吗?
4.同学们,动词要连起来看,从这一连串的动词背后,你你读懂了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坚强、敬业)。
5.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的细节描写!谁来读一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我们一起读。
6.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的心,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孩子们的心为什么会激动?(感谢、担心、敬意)。
7.刘老师就是这样,以残疾的躯体、顽强的毅力,辛勤执教,多么叫人心动,多么叫人心跳,作者怎能忘记刘老师板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怎能忘记刘老师板书时一次次的旋转,让我们再来读读作者对刘老师那心灵的告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8.刘老师那乐观、开朗、风趣、坚强、敬业的高贵品质仿佛是一只只理想的风筝飞进了作者心灵的天空。作者毕业后选择当一名老师并且是一名历史老师,就是因为对刘老师的热爱。
9.像刘老师一样有着坚强品质的残疾人还有很多,此时此刻能回忆起他们的名字吗?
10.其实,作者苏叔阳自己就是一个生活的强者,1994年4月,作者做了肾癌手术,切除了左肾;20xx年10月,又做了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但是他仍然坚强而乐观地生活着,写作着。这都是因为受到了刘老师那坚强不屈的伟大灵魂的影响。
他在6卷本《苏叔阳文选》的总序中说(齐读):“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摘自《苏叔阳文选》。
11.30年,能让一个年幼的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每到春天,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思念起他的刘老师。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同样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映像,下节课龚老师会带着大家继续品味。
12.同学们,最后老师想送同学们一些名言,希望你们能从中感悟些什么!
13.同学们,生活中虽然有太多太多意料不到的磨难、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永远爱生活的年轻的心,只要我们顽强地面对生活,微笑着不断追求,蓝蓝的天空一样属于你,灿烂的明天一定属于你。
14.课后,认真去读一读课文,联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用“理想的风筝”做题目?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篇二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一.导入 、质疑。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 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 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 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 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读下面每组词,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使你想起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
女娲造人捏泥人甩泥巴丢了腿。
旋转跳跃撑离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
撒脱蹦跳气喘吁吁得意满足。
(说丢腿写板书放风筝追风筝)。
2、初读课文后,你觉得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3、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追忆走进这位特殊的刘老师。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一),在“说丢腿”中初感刘老师。
1、还记得刘老师谈腿疾时讲的那个故事吗哪位同学读一读。
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
你能学者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谈谈自己的残疾吗(指读)。
3、看看同学们听完故事的反应。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
(2)体会“泛”的准确性,通过与“冒出”“涌出”等对比感悟,感受“慢慢产生”的复杂情感。
(3)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描写,能读好吗(指名读,并及时评价)。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二),在“写板书”中了解刘老师。
2、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
3、指导读好这段话。
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的细节描写!谁来读一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
(三)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1、师:(出示)其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许就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表情,也许就是一串扣人心弦的动作,也许就是一处感人肺腑的话语……用心读第八,九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并在旁边写出令你感动的理由。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交流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3、整合: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近些!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引读)。
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起各式各样的风筝,那时候,他一定会觉得幸福而充实;(做风筝)。
他决不肯亲手失去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漾出甜蜜的笑,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放风筝)。
他故意撒脱手,任风筝自由飞走,当他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追到风筝的时候,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追风筝)。
4、如果你是看刘老师放风筝的孩子,你觉得刘老师的哪些方面感染了你。
(乐观,坚强,自信,对生活的热爱……)。
5、出示“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刘老师望着风筝会想些什么呢。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出示)刘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的,深深的思念您。"。
刘老师呀,思念您。
3、学生读并及时评价。
4、我读了课文跟大家一样,也激动不已,写了一首诗歌——《理想的风筝》,与大家共享。(配乐朗诵)。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篇四
(1)出示句子1: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简单的“豆腐块儿”;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
(2)出示画面,感受风筝的美丽。
(3)从这句话中你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句子。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篇五
1、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4、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一、导入、质疑。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篇六
1、认识本课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质疑问难的能力。
3、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上课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放风筝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篇七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小黑板。
一课时。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篇八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优美轻巧的声音唱歌。
2、通过符号掌握和表现歌曲中的连贯与停顿。
3、能正确地对待评价,并从同伴的表演中获取信息。
1、对风筝的形状、特征、玩法有一定的了解。
2、两种不同符号的条形卡纸。
3、打击乐器若干。
一、 在《化蝶》的乐曲的伴奏下,做“蝴蝶飞”进教室,每句句末做采花蜜动作,表现乐句的起止。
二、 复习歌曲《柳树姑娘》。
1、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谁会用优美和活泼的唱法演唱歌曲。
2、全体幼儿分成两组,用唱衬词的方法,练习简单的二声部合唱。
三、 学习唱新歌《放风筝》。
1、春天到了,一阵阵春风吹来,小朋友都到田野去玩,有的小朋友还放起了风筝,你们有没有见过风筝呀?幼儿学习新歌词,教师说出歌词后,与幼儿一起有节奏的念歌词。
2、教师范唱歌曲,幼儿感受歌词优美的情绪。
3、我们来听钢琴是怎么唱歌的,钢琴唱一句我们就跟着唱一句哦,幼儿跟随教师轻声学唱曲。
4、教师出示条形卡纸。比较两种符号的表现方法。(连贯与断顿)
教师出示波浪线问:“你们知道这代表什么吗?”
幼儿自由猜测。教师,这个符号在唱歌中表示连贯,就是我们要一直唱。
教师出示小三角形的卡纸,这在唱歌中会表示什么呢?
哦,这在唱歌中表示要短顿的唱。
5、倾听歌曲伴奏,体会歌曲的什么地方要连贯的唱,什么地方要短顿的唱。
6、边看教师(幼儿)指符号,边唱歌曲。
我们来看着图来唱歌,我来请唱歌好听的小朋友做小老师,指图我们唱歌。
1、讨论:用怎样的歌声表现风筝在天空中飘盈?
用怎样的歌声表现放风筝时的快乐?
2、根据讨论的结论,进行练习。(优美连贯;活泼轻巧的)
,其余幼儿学做评论员,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学习他人的长处,正确对待同伴的评价。
打击乐《拔跟芦柴花》。
1、在教师与幼儿的指挥下,分别演奏两次,注意演奏时用合适的力度,与同伴合作表演。
2、正确的收拾活动室,整理打击乐器。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篇九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刘老师坚强、乐观、风趣的人生态度。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课件(词语、回忆老师的话)。
一.板书课题,问题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读了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以题目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同时,自学生字新词,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动脑筋不读书,要让读书有所目的,有所要求。)。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
三、检查自读,了解内容。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正音。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重点指导朗读能体现出刘老师热爱生活,顽强的生命的句子。这样,无形中引起他们的注意,加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读书是自主的,自由的思想感悟,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个平台,让他们畅所欲言。)。
正是因为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在无时不刻的鼓励着作者,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刘老师。
4.出示课件。
5.指名读,齐读。(读出对刘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四、作业巩固: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思念之情。文章中,作者细腻感人的笔触和刘老师坚强乐观、爱生敬业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这节课是第一课时,我从一点入手:
注重了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先对刘老师的形象有所感悟。在初读课文上,我一般都会让学生先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指名一些学生进行朗读,再进行一些指导,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这篇课文有深情的细腻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这些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反复去朗读的,而也就是在这不断反复读书中,学生能够初步体会到作者对老师尊敬,佩服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事先对景山的学生的能力估计不充分。开场时,不够灵活的把握,导致,课堂不是很活跃。同时,还犯下了一心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有点赶堂了。这点,黄慧娟老师说得好:课堂应该讲究简单,过程简单、思路简单、教法简单。简单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简单中锻炼学生的思维。问题过多,过杂,只会适得其反。我铭记于心。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篇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细节描写体会刘老师开朗、乐观、风趣、坚强的良好品质。
3.感受刘老师 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课前交流:
同学们,我们先来观赏一段舞蹈吧!(欣赏《千手观音》。)
觉得这个舞蹈怎么样?(交流)
同学们,他们都是既聋又哑的残疾人,很多人看了这个节目后不由自主的都伸出了大拇指。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很多残疾人,面对自己的体残表现得非常自卑,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一蹶不正。但,有些残疾人,他们却以顽强的毅力及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一、导入
1.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位身残志坚的残疾老师。尽管和刘老师分别近30年了,但刘老师那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始终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
2.作者在回忆刘老师时写了这样一段独白让我们一起读读作者心中的真情告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刘老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作者在分别近30年后还对刘老师记忆犹新?这节课,我们就跟随着作者苏叔阳先生一起去认识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那——理想的风筝。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本文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下面就请同学们将课文打开,自己把课文快速浏览一遍。画出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概括一下,课文中具体描写了刘老师的哪些事情?(听清楚要求了吗?开始。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脚放平,身坐正,一拳、一尺和一寸。)
三、反馈
1.完成的同学坐正,用你端正的坐姿来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了。
3.谁来读一读第一组词语: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4.(正音)还有谁想读?(指名)
5.这组词让你联想到了刘老师的哪件事情?
(板书:谈丢腿)
6.谁来读一读第二组词语: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7.(正音,)还有谁想读?(指名)
8.这组词让你联想到了刘老师的哪件事情?
(板书:写板书)
8.谁来读一读第三组词语: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意洋洋
10.这组词让你联想到了刘老师的哪件事情?
(板书:放风筝)
12.交流。
四、深度感悟
谈丢腿
1.想见见刘老师吗?
出示图片,同学们,这就是刘老师,谁能结合课文为我们介绍一下刘老师的样子。(慈祥、忠厚、身体残缺)
2.课文中是如何描写的呢?谁来为我们读读课文中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
4.指名读。
5.刘老师在讲这个故事时的神情怎样?(笑着)
6.带着刘老师的神情,谁再讲讲读读这个故事?(指名读)
7.这是文章中第一次出现笑,从刘老师的笑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乐观、开朗,对未来充满希望,)
8.说得真好!老师奖励你,将你说的词写在黑板上“谈丢腿”的后面对应得地方好吗?
9.带着刘老师的乐观、开朗的神情我们一起来讲讲这个故事。(齐读)
10.听了刘老师讲的故事,同学们有哪些反应?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
11.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孩子们怎样的情感?
1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14.同学们的情感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请你仔细体会体会,完成下面的填空。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 。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
(笑:故事讲的有趣、好笑,刘老师很风趣酸涩:同情刘老师的遭遇尊敬:被刘老师的乐观、开朗的精神打动。泛:慢慢地)
16.指名读。(我听出了你对刘老师的尊敬,我感受到你心中的那一丝酸涩。)
17.身残、志坚,刘老师以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作者永远都不会忘记刘老师那灿烂的笑容。
让我们再来读读作者对刘老师的真情告白——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写板书
1.对于一个身体残疾的老师来说,上课写板书是多么的不易呀!用心读读课文的第5节(出示),划出刘老师写板书的句子,圈出刘老师写板书是做的动作,将这些动词连起来体会体会,你有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交流)
2.谁来读读描写刘老师写板书的句子。(指名)
3.为了完成一次板书,刘老师要做出一连串的动作。你发现了吗?
4.同学们,动词要连起来看,从这一连串的动词背后,你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坚强、敬业)
5.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的细节描写!谁来读一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我们一起读
6.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的心,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孩子们的心为什么会激动?(感谢、担心、敬意)
7.刘老师就是这样,以残疾的躯体、顽强的毅力,辛勤执教,多么叫人心动,多么叫人心跳,作者怎能忘记刘老师板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怎能忘记刘老师板书时一次次的旋转,让我们再来读读作者对刘老师那心灵的告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8.刘老师那乐观、开朗、风趣、坚强、敬业的高贵品质仿佛是一只只理想的风筝飞进了作者心灵的天空。作者毕业后选择当一名老师并且是一名历史老师,就是因为对刘老师的热爱。
9.像刘老师一样有着坚强品质的残疾人还有很多,此时此刻能回忆起他们的名字吗?
10.其实,作者苏叔阳自己就是一个生活的强者,1994年4月,作者做了肾癌手术,切除了左肾;20xx年10月,又做了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但是他仍然坚强而乐观地生活着,写作着。这都是因为受到了刘老师那坚强不屈的伟大灵魂的影响。
他在6卷本《苏叔阳文选》的总序中说(齐读):“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摘自《苏叔阳文选》
11.30年,能让一个年幼的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每到春天,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思念起他的刘老师。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同样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映像,下节课龚老师会带着大家继续品味。
12.同学们,最后老师想送同学们一些名言,希望你们能从中感悟些什么!
13.同学们,生活中虽然有太多太多意料不到的磨难、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永远爱生活的年轻的心,只要我们顽强地面对生活,微笑着不断追求,蓝蓝的天空一样属于你,灿烂的明天一定属于你。
14.课后,认真去读一读课文,联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用“理想的风筝”做题目?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篇十一
1.通过预习和教师强调,学生掌握本文重要字词。
2.通过阅读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一篇课文主要事件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能够抓住本文叙述的主要事情。
2.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明确本文的亲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三)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明白为父母者虐杀小孩的天性是可悲的,而更可悲的是社会使得人们慢慢的忘却的这种可悲,于是这种可悲可能会一直延续下去。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正确把握文中的思想
1.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你有过类似的父爱经历吗,请你写出来。
一、导入:
对儿时的回忆多半是美好的,不过如果因为你的父母曾经粗暴的干涉过你的喜好的时候你的回忆会带些苦涩,你可曾想过许多年后的父母想起这样的事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今天我就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朗读课文,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板书重要字词。
2.教师稍微讲讲重要字词。
说明:因为鲁迅的语言不易理解,因而设计学生分两次朗读课文,有利于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把握故事内容
1.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对不同的意见要及时评价和分析。
方法指导:人物是谁?什么事件?最后的结果怎么样了?
2.对这样的错事,作者鲁迅一开始的态度怎样?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分析。
说明:从概括文章情节到把握人物情感,难度加大,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方法指导:做错了事,作者有没有感到愧疚,有没有后悔的?文中什么地方告诉了我们?
注意把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四、分析人物
1.结合上一个问题:大家对作者的这种做法如何评价?
说明:同学的答案各不相同,引领学生分析,各自陈述自己的看法,以此引出另一个问题。
2.许多年后作者的弟弟对这件事又是什么态度啊?
五、领悟情感
教师总结:作者对儿时的弟弟做了一件“精神虐杀”的事,这对小弟弟是一种残忍,这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为父母者对子女不合适的期望,但这也是一种亲情,只不过没顾忌儿童的天性;待后来作者幡然醒悟,可悲的是弟弟已全然忘却,这对作者更是一种沉重的悲哀,表现了哥哥对弟弟的眷顾之情,也是亲情的表现。
风筝
鲁迅
人物:我————弟弟严厉的的亲情
事件:毁坏风筝——想补救眷顾之情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篇十二
1,学习揣摩刘老师具体事件的描述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丰富的情感。
2,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感受文中细腻生动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词句在文中的意思。
3,感情朗读文章,学习文中人物积极的生活态度及顽强的生命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揣摩课文生动细腻的描述,体验人物丰富的情感和表现的积极精神。
教学策略:开展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创建自由流畅的交流平台,指导有效的阅读方法。
一,词语组读,构建课文内容框架,交流人物初步形象
1,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章中刘老师什么样的故事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 翱翔盘旋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以满足
2,交流板书:说丢腿 写板书 放风筝 追风筝
3,交流:初读课文,在你的心里,刘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
二,学习事件,体验人物丰富情感,感受细腻描写之妙
(一)学习刘老师笑谈丢退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读了这一段你认为文中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3,情感体验: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情感,同时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二)学习刘老师上课写板书
1,自读课文感受: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觉得刘老师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2,具体学习刘老师上课写板书的生动描述,体验刘老师的敬业精神和上课换发的工作激情。
(三)学习刘老师春天放风筝
1,自学课文相关内容,自学要求:
思考你读懂了刘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 圈画文中关键词句,写上读后感。
2,交流学习,执导朗读
重点语句(1)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2)它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三,感受主要画面,揣摩课文主旨,步入深深思念
1,出示语言,感受画面: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
3,出示课文一二段,讨论:是什么让我那么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
4,深情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 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着您……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篇十三
本文选自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师恩难忘”,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是一篇写人文章的优秀范例。
授课班级因各种原因,学生学习状态令人担忧,语文素养不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较差。希望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对写人文章的取材、构思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阶段目标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本节课力争在此基础上打通阅读和写作的通道,提升学生欣赏评价作品和写作的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体会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写人文章惯用的列举事例、情景交融等表达方法,提升欣赏评价作品能力。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
生态度。
2.学习用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提升欣赏评价作品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用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事例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
用。
教学难点:提升欣赏评价作品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板块:
一、指向内容。
1.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课是写人的,写人的作文大家都写过,有哪些好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事例写人的奥秘。
2.依次学习四个事例,体会人物品质。
原则:先扶后放。
训练归纳。
指导朗读。
关注字词(板书四个事例)。
二、指向表达。
1.讨论事例的典型。
2.讨论事例的详略。
3.讨论事例的关联。
4.讨论事例的衔接。
三、指向评价。
1.文章有没多余的文字?
2.小结阅读文章的方法。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篇十四
2、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择典型事例来写人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理解文中典型事例,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了解文章写人的方法。
实践自主互动平等对话的生命课堂。
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出示春景图。
生:《村居》。
(二)出示课件《村居》,学生齐读。
(三)这里的“纸鸢”指的是什么?(风筝)。
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让我们一起来写写“风筝”的“筝”,竹字头,下面放一个争先恐后的“争”,后鼻音,第一声,和风连读轻声,齐读“风筝”两遍。
(五)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围绕刘老师讲述了哪几件印象深刻的事?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
笑谈腿疾上课情景放飞风筝。
二、品析文本,感悟品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追忆,再次走进刘老师,从字里行间去看看苏叔阳是怎样描写刘老师的,先来看看笑谈腿疾这事。
(一)笑谈腿疾。
(1)生回答,教师适时出示相应的句子的课件(2)指导学生有感情读。
2.这条腿是因为什么被截去的,我们不知道,刘老师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3.老师是用什么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他腿疾的事情?谁愿意把这比较伤感的故事,但在刘老师的眼里却不是那么伤感的故事读一读。(教师适时出示相应句子的课件)。
4.刘老师用讲故事说他腿疾的事,那你快看一看,刘老师在说这个故事的时候他是怎样讲的?(笑)。
5.你从这个“笑”字体会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幽默乐观、热爱生活)。
6.刘老师把这个伤感的故事留到神话传说中,让我们感觉到,虽然腿疾很悲伤,但是在刘老师看来并不是悲伤,那快看一看,刘老师讲完这个故事同学们有怎样的反应,有怎样的想法?(生回答,教师适时出示相应句子课件)。
(1)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能不能从相关的字、词当中谈谈你的感受?
(2)这么一小段话里(课件再次出现这段话,重点标记:笑、酸涩、尊敬)有三种情感的变化,先是一种(笑)非常热烈,接着同学们的心里涌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到最后同学们对老师更加尊敬,这种写法我们叫细节写法,你们会吗?能不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呢?先自己练习。
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1.生自由读五、六自然段,找出相关词、句写上自己的批注。
2.信息反馈。教师适时板书:关爱学生爱岗敬业。
3.师小结:对于一个腿有残疾的人还如此热心、亲力亲为地工作,如此关爱学生,这情景怎能让人忘怀,所以以致于三十年过去了,在苏叔阳的心里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三)放飞风筝1.课件出示,师导读。
(2)信息反馈,教师适时板书:挑战自我、热爱生命。
2.师小结,引出思念。
(1)师:刘老师就是这么一个敢于面对现实,面对自己的残疾,做自己想做的.事,刘老师带给我们许多许多,也正是刘老师所带给我们这些,让他的学生苏叔阳受益匪浅,所以随着时光的流逝,(课件出示苏叔阳的图片)一转眼,三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学生苏叔阳已是满头银发,而当他回忆刘老师的时候,在他的内心依然流淌着无尽的感激和无尽的思念,孩子,你读。
课件出示:他将永远在我的记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3.全班齐读,读出苏叔阳对老师的思念。
2、指生读——再读。
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啊,谁来说说,苏叔阳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
(1)出示课件。
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思念您();思念您();思念您();思念您()。
(2)学生自己写。
(3)师课件出示自己的一段话,生读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思念您(那热爱生活的顽强精神);思念您(那坚强敬业的无穷力量);思念您(那忘乎所以的蹦跳和呼喊);思念您(那超越自我后漾出的欢愉)。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您将永远烙印在我的心里!
(4)师小结:我想刘老师放飞的不仅是风筝,我想放飞的那对(生活的的乐观)、是(希望)、是(坚强)、是(身残志坚的品格)。
3.刘老师对作者的影响,升华思念之情。
师:刘老师的影响就这样陪伴着苏叔阳,以致于苏叔阳他在大波折中依然顽强。
(1)(课件出示)。
1957年,苏叔阳遭到“众人所指”,但他没有怯懦、没有后退,而是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像刘老师那样自由自在地活着、为国家工作着。苏叔阳选择做一名教师,这虽然普通的职业,却带给他享有不尽,甚至意想不到的幸福。
自1993年苏叔阳患癌以来,他顽强地生活着、工作着,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抗癌14年,先后多次手术,可苏叔阳在69岁的高龄仍笔耕不辍,积极乐观地过着每一天。
(2)在苏叔阳心里永远思念谁?(刘老师)。
生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五)指导写法。
(1)生回答。
(2)师补充,课件出示。
采用回忆式,开头写景,由景到人。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来描写。过渡自然。
语言深情,感情真挚。
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苏叔阳的追忆,学习了这位身残志坚的刘老师,刘老师把一个又一个希望的种子播撒在他的学生身上,同时这些希望的种子在孩子们身上生根发芽。我也希望刘老师的种子能在在座的每位孩子——你们身上生根、发芽。学到这里,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我想刘老师身上的所有的这些就是刘老师他的理想的风筝。
下课!
板书:
笑谈腿疾幽默乐观热爱生活。
刘老师课堂情景关爱学生热爱工作。
放飞风筝挑战自我热爱生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528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