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3:03:25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优质15篇)
时间:2023-11-11 03:03:25     小编:薇儿

方案是针对特定问题或目标所制定的详细计划或安排。充分了解问题的本质和所处环境对制定方案至关重要。方案的选择要结合具体的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权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篇一

1.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辨证关系。

2.理解、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难点]。

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导学方式]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让我们伴着钢琴曲[秋日私语]一同走进《故都的秋》。[配乐]。

讨论:色、声、实、味。味[韵味]这个字是全文情与景的浓缩,言有尽而意无穷,须细酌慢品。

3。写北国之秋而多次点到南国之秋,用意何在?[鉴赏评价]讨论:烘云托月之法。突出北国之秋的感人至深。

联系文题“故都”------故乡、故国、故人---。

花、槐、蝉、果---可视、可触、可闻---形。

清、静、悲凉------字里行间充沛之情---神。

配乐自由朗读,品味秋之韵味。

讨论: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对于同一轮名月,高兴的人写她,她在笑;忧郁的人写她,她在愁;怒不可遏的人写她,她简直就是一张气的苍白的脸,青筋暴跳、立目横眉。是否合乎心境是选景的主要标准。正所谓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秋的落寞。[知人论世]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苦淡。本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生命的追问。

[精读拓展]1。配乐朗读秋槐、秋雨段。

2.精读秋槐段。幽人徘徊,落蕊满地,寻寻觅觅为何事?[投影]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思考]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点评]纵才高八斗,也“有志不得骋”,不得不从上海退隐到杭州,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水流,是何等苦闷,何等的寂寞!

3.精读秋雨段。[投影]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品读]“了”。[讨论]天气转凉了,一年剩下的光阴就不多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不多了。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作者这里话秋凉,言外之意是如今历尽沧桑,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作者谈天气不谈国事,反映的正是一种政治高压。化用名句,含蓄隽永。

[深情结语]《故都的秋》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故都的秋色、秋声,清、静、悲凉;悠远的秋味,孤独、寥落;深沉的秋思,充溢在胸襟。我们仿佛和郁达夫先生共同品尝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齿颊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是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联读悟写]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200字左右描述性片段。

1.定情:热爱、生机、活力。

2.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绘声绘色绘形。

3.书写:工整、文面整洁。

[板书设计]故都的秋。

郁达夫。

槐雨。

以情驭景------花秋味果---------形。

以景显情------清静悲凉---------神。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篇二

1.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散文“形”、“神”合一的艺术特色。

2.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及主要内容:

一. 导入 课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那么,秋天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我说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板书: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二. 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全身心投入地读这篇课文。

三. 探讨课文内容

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清、静、悲凉)

2. 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明确:主要是刻划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板书: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3.品味词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

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我们不妨来找一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明确:对比。其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5.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一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教者认为: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6.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现在我们再来找找,“故都的秋”到底在哪里?----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作者写作是这样,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

四.熟读成诵

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背出来。

故 都 的 秋 读懂客观现实

郁 达 夫 体会思想感情

秋 院

(主观、客观)----清、静 秋 槐

秋 蝉

(主 观)----悲 凉 秋 雨

秋 果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篇三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2.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自读----- 讨论------评讲

以作者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

散文的形与神

散文的景与情

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

一课时(40分钟)

师:历代名家对秋都特别的钟爱,描写秋的佳作数不胜数,同学们能说一说吗?

生: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对。这是王维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那,还有别的吗?

生:(沉默)

师:那我们看看名家对秋的评价是如何的`?

(从计机中调出已准备的材料。如下:)

佳句: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棗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棗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棗杜甫《登高》

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暝》

师:这些佳作中既有颂秋又有悲秋,既有描写萧瑟凄凉,又有刻画絢丽多彩。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请翻开课本p250。

师:上课之前,老师已经把自读题给出,让同学们作了充分准备。下面,以自读题为依据,欣赏分析课文。(弹出自读题,如下:)

完成课后练习2,并根据练习思考下列题目:

1.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概括。

2.在课文的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征以及感觉。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篇四

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梳理文章结构脉络。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合作探究,培养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故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对故都深深地眷恋之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秋天,一个充满魅力的季节,不同的人对秋天有不同的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眼中的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心中的秋;“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比可以酣高楼”是李白眼中的秋。今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以同桌为单位讨论划分文章脉络。

明确:开头(1—2)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板书:向往之情)。

主体(3—12)中间段落具体描绘故都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板书:赞美之情)。

结尾(13—14)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板书:眷恋之情)。

2.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作者在三个部分主要通过哪些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的。

明确: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来写故都的秋的。

(三)深入研读,赏析文本。

问1:作者欣赏的景有什么特殊之处?这些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默读文章3-12段,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

明确:作者眼中的房子是“破屋”;牵牛花的颜色蓝色或白色最佳;草“疏落”“尖细且长”。共同点:清、静、悲凉。(板书:悲凉)。

问2:北平艳丽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景来写?四人为小组进行讨论,5分钟后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明确:“破屋”更有沧桑感,更能够契合故都的文化底蕴;品味浓茶更是品味故都德深沉历史;赏淡色的花更能突出故都秋的悲凉;零落的草是故都当下的命运写照。这些景都是作者心境的真实写照。

问3:这些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体现作何情感的?

明确: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对故都的眷恋之情。(板书:情——眷恋,情景交融)。

问4:文章结尾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

明确:为了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悲凉,更突出作者悲凉的心境,表达自己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提问探究: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多媒体出示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明确: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这篇散文中充分的体现了旧社会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乱,作者身为读书人居无定,食有忧的状况,由景入情的深入秋之“悲凉”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故都的眷恋之情。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作者笔下故都的秋,那是一幅水彩画,美丽而落寞;是一支钢琴曲,婉转而忧伤;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完美交融。

作业:选取文中你最感兴趣的一幅景色,展开自己的联想,写成一首小诗歌,150字以内。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篇五

1.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在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一、导语

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因此,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的眷恋?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秋景图?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二、课文诵读

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

(一)明确思考题:

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 槐树落蕊 秋蝉嘶叫 闲话秋凉 秋果奇景

(二)分析课文

1.从五幅画面入手,分析

(1)的特点。

(2)“反衬”手法的运用。

(3)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五幅画面来写。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经历来分析)

2.分析第2、13两个自然段,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相对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秋色是这样的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课外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成片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篇六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简洁清丽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

忧思及落寞;以及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一)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二)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一)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二)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一)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二)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三)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可曾听过这样一位文人?他三岁丧父,中年丧子,抗战前因第三者插足与爱妻离异;抗战中,母亲被日寇炸死,兄长也死于日伪的屠刀之下;抗战后,自己在苏门答腊身死敌手,成为异域之魂。他就是著名的现当代作家郁达夫。

(二)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和热情坦荡的风格。郁达夫的散文,带有比小说更直接、更鲜明的自叙的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1933年4月以后,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避居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解题

“故都”表面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确定描写的内容,明确而又深沉。作者在对北平秋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着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四)设疑讨论,品味鉴赏

1.将个体与集体朗读结合起来,有感情的诵读。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要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共描绘了五种景象——秋晨静观、落蕊清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写出了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3.赏析“秋晨静观”

(1)请同学朗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2)根据文章内容,运用联想、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秋晨图”。

明确:碧绿辽阔的天空做了画面的背景;地面上,有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抬头望碧空,俯身拾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画面有静有动,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完全融合在蓝天白云之中。

(3)学生思考:这幅画是怎样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呢?

明确:“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4)意境仿句。要求学生选取课文里的意象,依照例句造句,每人至少一句,多者不限。

例句: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玉泉无声的冷月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西山的声声虫唱里。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抬头便见的碧天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蓝朵栖身的破壁腰上。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无声的落蕊里。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槐树叶下的丝丝日光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细草作衬的牵牛花上。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早晨起来脚踏落蕊的感觉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扫帚在灰土上留下的`丝纹里。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寒蝉的衰弱的残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秋蝉随处可闻的啼唱里。

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灰天下的凉风小雨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天可真凉了——”的微叹里。

(四)总结

郁达夫年幼丧父,家境贫穷,从小就经历过得人生悲苦养成了他忧郁敏感的气质。在他的自传中他甚至把自己的降生称为“悲剧的出生”,“觉得一切都是虚幻,真真实实的只有凄切的孤单”。他似乎天性易于感受落寞、悲凉的情调。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们的国家内则兵连祸结,生灵涂炭,再加上反动统治的政治高压和白色恐怖;外则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寇步步紧逼,东北沦陷,华北危急,北平的沦陷不过是迟早的事。昔日强大的泱泱大国和辉煌一时的传统文化已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本文写于1934年8月,三年后北平失守。作者于不经意间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唱了一曲凄恻的挽歌。

“我的不远千里”赶到北平仿佛就是为了饱尝这种悲凉。秋风秋雨,落蕊寒蝉,不唯北国独占,江南也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在故都,寒蝉的残声处处可闻,槐树的落蕊满街都是,真有一种不胜浓郁的悲凉啊!作者不逢北国之秋,已近十余年了今朝相逢,该是一种怎样的欣喜啊。然而,故都与历史赋予它的文明似乎在时代风云和战争的硝烟中,朝不保夕。所以,留住过去的辉煌、过去的色彩、过去的北国的秋天,该是一种何等缠绵于既往的久久不能释怀的眷恋啊!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篇七

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自主、合作、探究

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人生享受。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本课设计紧扣“清、静、悲凉”,结合自己的感受品味写景文字的特点。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远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悲凉。柳永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达夫对于“故都”的秋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怀呢?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简介:郁达夫和郁达夫优美、颓废、伤感和灰冷的文风。

(幻灯片显示资料,老师给予介绍。)

(三)、解题

从标题看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风格: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还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出示幻灯片)

(四)、鉴赏

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

清——静——悲凉

给文中出现的5幅画分别起一个名字?

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斜阳——清秋佳果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 本体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 黄酒 白干 清香后劲足

如回味不永 秋之内蕴

食之有味 稀饭 馍馍 有味耐饥

不浓易饿 如秋之隽永

味美细腻 鲈鱼 大蟹 可大快朵颐

玲珑如意 跋涉千万里

剔刺而食 黄犬 骆驼 得秋之爽气

逗玩邀宠 有秋之辽阔

本文的结构:

总——分——总

选出你最有感触的一幅画,结合自己的体味进行鉴赏。

第一幅图(出示幻灯片)

天:给人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突出清;

破屋、破壁:破败萧条;牵牛花:冷色调;秋草:枯萎凄凉;突出悲凉;

听、面、对写出了清闲,同时也给人一种清净。

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漏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的蓝朵。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独居,明显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之中难免又有些“孤单”之感,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静对秋光、秋花,显然更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

(老师给学生作配乐范读)

第二幅图(出示幻灯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篇八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述。

《故都的秋》选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三、二、一”个教学目标:所谓“三”是要求学生掌握3个知识点:分别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秋;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二”是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一”是实现一个德育教育的目标,那就是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1、教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根据生的这些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点拨法。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探究讨论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

2、学法: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强调以读为主,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1)课前预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2)诵读感知法(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3)合作探究法。

(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完成。

学生讨论回答之后明确:北京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元、明、清均定其为国都,一个“故”字不仅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与厚重,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

(三)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在这个环节,我将让学生找出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的关键性句子,即文章的“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时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清、静、悲凉”指的是“情感”,那么这些“情”需要如何体现呢?王国维的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

(四)精读课文,品味意境。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很容易找出以下这些景物: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秋蝉、秋雨、枣树等等。

先从景物的顺序说起,让学生将景物归类,例如: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这些景物都是作者在一个院子里欣赏到的,归为一类,可以根据时间、地点的安排给这部分起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如:秋晨院落图。接着以此为例,可以将另外几种景物分别概括为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枣奇景图。

这些图中的“景语”如何展现“情语”呢?此时我又将用“秋晨院落图”举例,分别从色调、声音、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譬如:1、冷暖色调的判断。无论是碧绿的天色还是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点学生很容易能判断出来。这些冷色调能体现文眼中的哪个词呢?问题自然产生,而学生也能答出“清”这一特点。

2、声音的体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由此学生可以很快明白这些景物体现了文眼中的“静”。

3、环境的描绘。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两个“破”字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出“悲凉”这一感情基调。

通过引导,第一幅图展现出的景与“清、静、悲凉”就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

另外四幅图中的“情语”,我将让学生分为四组,根据第一幅图的赏析方法自由讨论并分别找出图中景物如何体现“清、静、悲凉”。有了之前老师的分析示范,此时学生们会比较顺利地完成赏析。接着我会问学生文中有哪些句子是自己最喜欢的?为什么喜欢?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揣摩语言,从而分析文章渲染、衬托等写作手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诵读法、点拨法、探究讨论法使学生解决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一、第三个知识目标以及两个能力目标。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通过对意象群体的鉴赏,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那些用语言所描绘出的清新典雅的画面能最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心情和景物的完美融合。

(五)设疑讨论,体悟情感。

学生根据“清、静、悲凉”这一文眼,或许会答出“悲秋”这一答案,此时我将简单介绍作者郁达夫及本文的创作背景,通过介绍,学生能够明白郁达夫先生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看似是秋天真实的自然色彩,实际上是作家内心情感的投射,是“形”与“神”的完美结合。通过这个环节,不仅使本文的德育目标与重难点得到解决,还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进一步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六)延伸拓展:对文本的鉴赏,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但教材只是例子,我们必须从中走出,拓展开来,进而推动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并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积累审美经验。因此,我设计了延伸讨论的环节。

先给学生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接着让学生用文章里出现的景物为内容,仿照《天净沙·秋思》的写法,当堂写一首关于故都秋景的小令。

例如:碧天破屋浓茶,落蕊疏草蓝朵,衰蝉冷雨闲话。故都秋至,赏秋人在天涯。

运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景或物的抒情散文,可以将描写角度放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上,绘形绘声绘色。

郁达夫。

1、秋晨院落。

2、秋槐落蕊。

3、秋蝉残声。

4、秋雨话凉。

5、秋枣奇景。

(形)(神)。

总之,整节课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线索,贯穿全局。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第一步!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篇九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2.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自读-----讨论------评讲。

以作者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

散文的形与神。

散文的景与情。

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

一课时(40分钟)。

师:历代名家对秋都特别的钟爱,描写秋的佳作数不胜数,同学们能说一说吗?

生: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对。这是王维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那,还有别的吗?

生:(沉默)。

师:那我们看看名家对秋的评价是如何的`?

(从计机中调出已准备的材料。如下:)。

佳句: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棗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棗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棗杜甫《登高》。

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暝》。

师:这些佳作中既有颂秋又有悲秋,既有描写萧瑟凄凉,又有刻画絢丽多彩。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请翻开课本p250。

师:上课之前,老师已经把自读题给出,让同学们作了充分准备。下面,以自读题为依据,欣赏分析课文。(弹出自读题,如下:)。

完成课后练习2,并根据练习思考下列题目:

1.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概括。

2.在课文的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征以及感觉。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篇十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故都的秋》,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课文特点及地位:《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次比赛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3、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

第三、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二、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在前两个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加强巩固和发展,训练美读。本文是现代散文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设疑、讨论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三、学习方法

这是一堂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习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四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第一、课前组织要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第二、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

第三、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感受人文精神。

第四、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我先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_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回忆或朗诵收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名句参考】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刘禹锡)

【名篇参考】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赋》

学生通过上述图文的欣赏,自然会沉静在秋意之中,对本文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这时候,我就说: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选择了独特视角,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屏幕显示课题和作者。

以上课文导入,尽量控制在5分钟之内。

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及有关课文意境画面。进入教学第二步骤。

听完朗读之后,下面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

本文是现代文学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结合作者思想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在领读、试读、自由读之后,可安排五幅秋景的重点读。时间分配为18分钟。

读完以后,抓住“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提问:“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自然就把学生引入学法指导的第二个环节,即教学过程的第三个步骤: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走近大师,走进作品。

学生找出相应的词语后,屏幕显示“清、静、悲凉”,并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屏幕显示:“客观实景、主观情感”。

接着继续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速读课文,读后,自由发言。最后,多媒体展示明确“五幅秋景图”: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日胜果。

以上为整体把握,4分钟时间。

然后,我设计三个问题,屏幕显示,让学生分组讨论。

2、作者对故都的秋,态度如何呢?结合具体语言,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

这一过程着重解读其人文内涵,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是教学难点。我基本上安排15分钟的时间。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与合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课前收集了解到的资料,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深切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分组讨论之后,由组长概括发言,而后我作简要点评。

如: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对于同一轮明月,高兴的人写她,她在笑;忧郁的人写她,她在愁;怒不可遏的人写她,她简直就是一张气得苍白的脸,青筋暴跳、立目横眉。是否合乎心境是选景的主要标准。正所谓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作者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百姓家院、普通街道所见之景,写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表明其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足见其平民意识。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会到许多悲苦和忧愁但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着一颗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态度和眼光观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美好的一面。明确其人文精神。

因为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会非常的压抑,难受,甚至会“在沉默中灭亡”。因为产生《故都的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其实,即使在那样的艰难的处境中,作者也并非真正沉沦,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苦淡。但字里行间却流露着对生命的追问。1937年,抗战爆发,他毅然投入到战斗的洪流中,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50年代,郁达夫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

由此,我们联想到,即便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用种.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但是,他们都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华民族的脊梁,苦闷彷徨之后,他们依然昂起高贵的头颅,血沃中华,不仅以优美的文笔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烂的篇章,更以滚滚热血,为后人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

从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里,我们能汲取很多的做人与作文的营养。

对于【点评】在这里我就不作一一解说。

讨论完以后,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思想苦闷不甘沉沦”。

完成了以上三个步骤,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下面再用3分钟布置拓展学习内容和安排结束语。

下面进入教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这个环节也就是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内容。我先示范性地提出有关《故都的秋》拓展课外的研究性命题,比如:《故都的秋》的诗化表现。文人眼中的秋。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命题或自己另外命题研究学习。

在完成上面第四个步骤之后,就完成了整堂课。我的结束语是这样的:同学们,今天在郁达夫先生展现的一个秋天的背景里,我们以朗读的方式,自主合作地去感悟,去揣摩,走进故都的秋,现在走出故都的秋,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最后我简要说说板书设计:首先导入课文之后,打出题目,作者字幕。接着在整体感知之后,显示五幅图景的概括性文字和三种情感的字幕。进一步明确后,打出“客观实景”和“主观情感”字幕,分别放在五幅图景和三种情感的上面,形成概括性对比。在深入研读讨论作者人文精神之后,打出“思想苦闷,不甘沉沦”字幕,放置“郁达夫”字幕的下方,凸现人文精神,以强调作品的魅力。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一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进入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前,让我们先来看一幅画,这是我根据大家学过的一篇课文中描写的景象所画的:

画面一

打出《天净沙秋思》(一起背诵)

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感情的?

明确: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的确,读一首诗看一幅画,总之,欣赏艺术,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东西,而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更深远的东西,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家笔下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时候,常常象这位同学所说的那样,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打出思维模式一

这是大家初中掌握的方法,高中阅读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深入其中的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揣摩和体会,从而更好的理解与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这篇课文基础上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好。现在先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打出学习目标: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

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繁华的过眼烟云。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初读完此篇课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请大家看到课文,听我对课文主体部分(3-11)的朗诵。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播放配乐朗诵。)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明确: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三理解分析:

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这几幅秋景的呢?什么样的景物,会使我们读者感到这样的压抑,感到这样的凄清和孤独。

思考:1)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秋的?

明确:作者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

2)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

明确:声色的角度能很好的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

入其境。

3)描写了那些秋声和秋色?特别注意那些间接描写的地方。(分组找,讨论)

明确:色: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布淡绿微黄

提问:a:秋色的特点是什么?(颜色的格调)

明确: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b落槐为何也是秋色呢?

明确:它的花白里透黄,突出了秋天的特点,与文中描写的其他颜色格调一致。

c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

生怎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

凄清如许。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透人肌骨。

明确:声: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

a如果说,秋色的描写是“清”;那么,秋声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b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

明确:反衬。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艺术家们往往用这种以静衬动的艺术辨证法来取得更强的表达效果。我们在课文《荷塘月色》中已经接触过这种用法,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

c举一个例来说一说:

d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

明确:更加孤独,凄冷。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这次第,怎一个‘静’字了得!”

四揣摩体味

1秋声寂寞,秋色冷清,作者在这样的清静的秋声秋色里会品味到一种什么样的秋味呢?我们大家已经抓住秋景的特点对景物进行了分析,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去体味,去揣摩,去感悟!

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内在的情趣与外在景物的融合。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景物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作者带着某种特定的感情来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感情的不同则对于同一景物的观感也不相同。这就是我们美学上常说的“移情作用”。

打出意境的构成表

下面,我们就深入作品中的意境,观景而察情。看到第三段,请全体女同学诵读,这是故都秋天的清晨,大家随着他的声音到街道上遛一遛吧!

客观的景是什么样的呢?画面上——

一椽破屋

天色碧绿,驯鸽飞声景物透着破败(扣故都)

(在)破壁腰中景物显得落寞(扣秋)

牵牛化的蓝朵

疏疏落落的尖细

且长的秋草(荒草碧连天)

画面中的人——

早晨起来无事可做日光能细数吗?(神态动作)清闲

静对着蓝朵干嘛?(神态)寂寞

主观的情是——悲凉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静的,更是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无情易逝的同情与悲哀深深的藏在这简淡的文字中。让我们从悲凉中读到了眼泪,从眼泪中又读到了美丽。体会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板书“以景显情”)

主观上,作者当时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闷逃避现实。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那么,大家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板书:“以情驭景”)

大家还可以分析其他的画面

五讲解全篇(非教学重点)

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习完了,学习目标已经达到。最后,问大家两个问题

1)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

明确: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又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

直接写从故都的秋景的声色着手,抓住特点,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间接写通过二者的对比,也反衬出故都秋景的特点。

2)用三个字来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

明确:“慢”“润”“淡”

者的感觉是“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为什么呢?

秋景看不饱,秋味尝不透,秋意赏玩不到十足。在南方的秋景中作者难以沉醉其中,那湿润的空气,那熙攘的人群难以触发作者对秋的人生况味,只能使郁达夫更深深的思念北国之秋。

“一篇读罢头飞雪”,我们仿佛一下苍老了许多。不过这只是学习。好,现在来回忆我们的学习过程。

四:回顾认知过程

怎样达到的认知过程?

掌握分析这类文章的思维程序:

一:了解文章写的景物对象,感知景物对象的整体。

二:分析文章怎样写的这些景物对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三:透过字面,揣摩体会,情景相连,挖掘作者寓于景物对象中的深情。

五:迁移训练

情景相生。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有时往往一字着色,一字着情。如我们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

1.选词填空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寄司空曙)

绿红黄残

明确:黄。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流露了作者的心境,并且符合对偶。

2.理解《沁园春长沙》的上半阙,从景物的描写中,把握景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景物,充满生机,生气勃勃。人物,宽阔的心胸,昂扬的精神面貌。板书设计

以情驭景

画面清晨小院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

秋色碧空白中带黄青布淡绿微黄清

秋蓝朵悲

味秋声鸽声帚声蝉声衰弱风雨声人声静

以景显情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二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2、阅读有关资料,初步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

3、通过简单网页的制作,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将课堂知识同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

教学内容:

1、在上节课利用网络自学的基础上,展示交流学习的成果。

2、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情怀,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延伸练习:制作相关网页,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教学过程 :

1、导入  。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自己上网对《故都的秋》这一课进行了学习,大家查阅了不少相关的网页,并对一些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内容作了电子笔记,下面咱们进入论坛,将自己上节课学习到的东西制作成帖子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好吗?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开始吧。

(学生活动:制作帖子)。

交流(找几名同学读自己的帖子,将自己学习到的内容介绍给大家)。

2、分析。

(1)看来上节课大家对有关文学常识方面的问题做了很好的笔记,那么这节课我们主要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下面大家先进入论坛制作帖子,对前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a、文题《故都的秋》,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或者《北国的秋》?

c、思考作者有没有用时间或空间的顺序组织本文?这正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制作帖子)。

交流(分别找几个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归纳:(看大屏幕)。

清晨小院。

落蕊清扫 冷清。

秋蝉残鸣 寂静 清、静、悲凉 桥头秋雨 孤独。

胜日秋果。

(2)刚才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情感,也体会了它“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下面我们再看几个细节问题。

请大家进入论坛,开始4——6题的讨论回答。

d、在“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上了“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e、探讨文中的第十二自然段有何作用?

f、作者为什么多次提到南国之秋?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怀。

(学生活动:制作帖子)。

交流(请几位同学读自己的帖子交流答案)。

(3)好了,刚才我们对整体内容和一些具体问题都进行了基本的把握,大家对这一课也有了一个基本的感知,我还有最后两个问题想问问大家,请回到论坛。

g、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是在颂秋还是悲秋?

h、你最喜欢作者写的哪一幅秋景?为什么?

(学生活动:制作帖子)。

交流(找几名同学读自己的或其他人的帖子进行交流)。

3、延伸练习。

咱们这两节课对《故都的秋》进行了学习,不少同学通过学习这一课对这一课的内容或作者或其他相关的内容产生了不少兴趣,有的同学甚至兴致大发,也创作了关于秋天的诗文,那么咱们就利用下面的时间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认为很有价值的内容或者自己创作的和秋天有关的作品等等制作成一个简单的网页,最后咱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制作网页)。

交流(人数视时间而定)。

4、作业 。

请大家回去之后将这节课的内容和这节课学习的收获做一个小结,并将小结通过流言板或者email发给我。另外对这节课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到流言板或者论坛与我交流或者和其他同学交流。

作者邮箱: 。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三

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散文“形”、“神”合一的艺术特色。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课时。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

一.导入课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那么,秋天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我说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板书: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全身心投入地读这篇课文。

三.探讨课文内容。

明确:总领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清、静、悲凉)。

2.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明确:主要是刻划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板书: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3.品味词句: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

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我们不妨来找一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明确:对比。其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5.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一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教者认为: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6.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现在我们再来找找,“故都的秋”到底在哪里?----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作者写作是这样,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只有用心感悟,才能心中有文,心中有情。

四.熟读成诵。

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背出来。

郁达夫体会思想感情。

秋院。

(主观、客观)----清、静秋槐。

秋蝉。

(主观)----悲凉秋雨。

秋果。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篇十四

1、感受并鉴赏课文所营造的深沉而隽永的意境。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3、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缘情叙景、以景述情的意境创造。

2、难点:悲凉的意境与颂秋的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教学课型。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突破口。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七、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预习要求:熟读课文,利用《学生学习用书》获得初步理解;回忆古诗中有关“秋”的诗句,为鉴赏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作准备。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思路:由眼前朝气蓬勃、满怀希望的春天联想到意蕴丰厚、令人感怀的秋天,并指出,“秋思”是中国文人创作常常涉及的题材,是中国文人典型的文化心理。

(二)朗读课文。

(三)学生听朗读录音、思考。

(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1、引导要点:

(1)描写了哪些秋景?

(2)怎样描写秋景的?

(3)描写出了秋景的什么特点?

2、教师对问题结果的预设:

1)秋晨小院图。从色彩(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声音(驯鸽的飞声)、形态(破、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写出了清、静、悲凉。

2)秋槐落蕊图。从视觉(铺得满地、一条条的丝纹)、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极细微极柔软)写出了清、静、悲凉。

3)秋蝉残鸣图。从状态(衰弱)、范围(无论什么地方、家家户户)写出了清、静、悲凉,也写出了内心的喜爱。

4)秋雨话凉图。从听觉(息列索落、缓慢悠长)写出了清、静、悲凉。

5)秋日佳果图。从形态(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色彩(淡绿微黄)写出了内心的赞美。

3、提出突破口: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4、联系五幅风景画、抓住关键句(文眼),把握意境内涵:清、静、悲凉。

5、归纳本文营造意境的方法:缘情叙景、以景述情。

(五)深入探讨。

2、学生思考、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归纳:

引导:

(1)从作品入手(标题目、关键语句、所写景物)。

(2)从作者经历、思想入手。

(3)从社会背景入手。

归纳:本文应是作者“悲凉的颂歌”。归纳时可联系作者在《北平的四季》中的有关语句以加深理解。

(六)拓展体验。

引导学生回忆、交流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秋景的情景交融的诗句,深化学生的体验。

(七)布置课外作业。

学习本文缘情叙景、以景述情的写法,以“家乡的春”为题,写一篇散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篇十五

第一单元均为写景状物散文,《故都的秋》凭借精巧独特的构思与优美隽永的语言,描绘秋声、秋色、秋味,抒写了自己清、静、悲凉的心境,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深沉的眷恋之情。文字清新雅致,感情深挚动人,蕴涵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高一学生刚刚接触这类情景交融的长篇散文,他们那点不多的关于情景关系的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他们解读此类文章,因此,如何结合课文,真正理解以情驭景并避免解读过程中硬贴标签的现象,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另外,新课标要求知人论世,但由于时代久远,再加上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他们的情感与阅历与文章都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如何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时,新课标强调多元解读,我们可以尝试就这篇文章学习如何从文化角度分析课文,而不仅仅是“知人论世”,从而树立多元解读的观念。

1、知识能力目标:

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

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

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

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秋在近代文人作者心中,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师: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

生讨论,师相机点拨,达成共识:“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2、诵读评价:

3、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形成板书(见后)。

生在低回哀怨的乐曲声中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进行仿句练习。师根据情景关系进行点拨并及时总结。

生找到后个别朗读第12段,余者思考:这段的关键句是什么?

生讨论交流,找出关键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师小结:这一段议论有关秋的诗文,创造了一种文化的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填一层文化的气息,彰显故都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显示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同时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生分别在开头与结尾找到相关语句,师生讨论达成共识:作者用南国的秋与故都的秋作对比,并用博喻写出自己对故都的爱。作者在用深沉的忧思与落寞悲凉来颂秋,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深沉的爱给故都的秋。

1934年4月,由于xx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记游散文,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就,民不聊生,作者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因此文中这个“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是作者当时苦闷心灵的折光。

了解背景,知人论世,是散文阅读的重要方法,除此,散文阅读还应做到如下几点:反复诵读,体会感情;展开想象就,领略意境;圈点批注,品味语言。

师:文艺作品的解读是多元的,如果撇开写作背景不谈,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悲秋的情怀的?请你打开古诗文的记忆仓库,拾取几片金黄的秋叶,再思考上述问题。

学生交流,师屏显资料:

1、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诗经。小雅。四月》)。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屈原)。

3、秋风起兮云飞扬,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辞》汉武帝)。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5、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李白)。

6、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上汝州郡楼》李益)。

师小结:秋本是个平常的季节,但秋风萧瑟、秋叶飘零的凄清景象容易引发游子、思妇、久戍不归的征人等敏感人群的感喟,引发他们思归、怀乡、叹逝、伤生等等的情愫,于是,秋叶、秋花、秋声等自然景观就作为一种悲的意象被固定在古诗文中,悲秋作为一种文化的因子积淀在中华文化的河流之中。有着深厚古典文学基础的作者也未能“免俗”,秋在作者的心中便悲凉起来。

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不等于沉沦,与前人一样,作者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慨,同时暗示我们:只要人类还在,文化不死,伤春的泪就流不尽,悲秋的歌就唱不完!

作业:

秋是美的: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衰草秋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橙黄橘绿,硕果飘香,秋有味。只要你有一颗锦心,一双慧眼,一支妙笔,你一定能描绘一幅折射你心灵之光的秋景图。请已“我眼中的秋”为话题写一篇随笔,相信你能做到缘情写景,景随情迁。

囿于比赛纪律,课前不得与学生接触,学生也不曾预习,所以整堂课上,我像一个并不高明的导游,指点江山,带领学生欣赏我眼中的美景,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明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突出,我平时教学中最爱、最容易出彩的质疑环节也不曾设置。所幸的是整堂课语文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多元解读的理念得以确立。

不过,由于时间关系,文化解读过程中对本文、对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凉美不曾涉及,从而坐失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良机,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52689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