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要注意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有效性。教案的编写要注意时效性,及时适应教学的要求和变化。掌握好教学步骤和教学顺序是教案编写的关键。
螳螂捕蝉课文教案篇一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
吴王决定去攻打楚国,他对左右的人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吴王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说吴王放弃攻楚的打算,但又不敢直说,于是就拿着弹弓,带着弹丸,一连三天早晨,在王宫后面的花园里走来走去,露水打湿了衣服,也全部在意。
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人在树下举着弹弓瞄准自己。这三个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它们身后隐伏的祸患。吴王想了想说:你讲得很好!于是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相关阅读: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第二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螳螂捕蝉课文教案篇二
1、同学们,大约在2500年前春秋末期,在华夏大地上出现了若干个诸侯国,(出示春秋形势图)他们之间为了利益经常发动战争,给当时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故事——《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说得很完整,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清楚了)。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板书吴国攻楚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吴王非常固执。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了吴王,吴王终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你们还记得大臣们劝说时,吴王是怎样说的吗?(生: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螳螂捕蝉课文教案篇三
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韩婴《韩诗外传》。
韩婴,生卒不祥,燕(今属北京市)人。西汉“韩诗学”的开创者。著述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韩诗外传》共6卷,杂述古事古诗。
吴王一向很专横,要想说服他是件很难的事情。
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国。大臣们一听这个消息,低声议论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吴国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雄厚,应该养精蓄锐,先使国富民强,这才是当务之急。
吴王听到大臣们在底下窃窃私语,似有异议,便厉声制止道:
“各位不必议论,我决心已定,谁也别想动摇我的决心,倘若有谁执意要阻止我,决不轻饶!”
众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乱说一句说,于是,匆匆退朝。
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轻人,他下朝后心中仍无法安宁,思前想后,他觉得不能因为自己而不顾国家的`安危。这位大臣在自家的花园内踱来踱去,目光无意中落到树上的一只蝉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这位大臣便来到王宫的后花园内,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吴王都要到这里散步,所以,他有意等在这里。
过了大约两个时辰,吴王果然在宫女的陪同下,来到后花园。那位大臣装着没有看见吴王,眼睛紧盯着一棵树。
吴王看到这位大臣的衣服已经被露水打湿了,却仿佛没有察觉一般,眼睛死死地盯着树枝在看什么,手里还擒着一只弹弓,便很纳闷地拍拍他的肩,问道:
“喂,你一大早在这里做什么?何以如何入神,连衣服湿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装作仿佛刚刚看到吴王,急忙施礼赔罪道:
“刚才只顾看那树上的蝉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来,请大王恕罪。”
吴王挥挥手,却好奇地问:
“你究竟在看什么?”
那位大臣说道:
“我刚才看到一只蝉在喝露水,毫无觉察一只螳螂正弓首腰准备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只黄雀正在把嘴瞄准了自己,黄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弹弓会要它的命……”
吴王笑了说:
“我明白了,不要再说了。”
终于,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螳螂捕蝉课文教案篇四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螳螂捕蝉课文教案篇五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螳螂捕蝉。你以前听过这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这个寓言故事有关。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要将它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少年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是别有深意的——(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计划。)。
大臣与少年都劝说吴王,比较一下。出示结果对比。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为何结果相差如此之大?
4、可是,纵观全文,少年与吴王的对话中有没有提到关于楚国的事呢?
只是说了个故事,只字未提楚国之事,却令固执的吴王改变了主意,这个故事太值得我。
们去研究了。
三、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到少年所说的故事,再轻声读一读。
2、这就是少年讲的故事。(出示)指名读。
3、学习故事。
a自读课文,能理清里面的关系吗?作图:露水蝉螳螂黄雀少年。
b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却都不知道身后的祸患)。
这几种动物都十分警惕,为什么都没发觉身后隐伏的祸患呢?
——“一心”,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供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读读故事,你一定能揣测出它们当时的想法。
出示:望着眼前的(),蝉心想:
螳螂。
黄雀。
——是啊,我们不难体会到正因为急于获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们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谁能读出它们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蝉身后隐伏的祸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后隐伏的祸患是黄雀的捕食,而黄雀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少年手中弹弓的袭击。
5、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读——其实我们应该想到一句老子的话:福兮,祸之所伏。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理解不堪设想。堪,可以,能够。不能够想像。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各霸一方,彼此之间虎视眈眈。倘若被诸侯国乘虚而入,我们不妨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国家被灭,人民被奴役……)。
6、然而大臣们的反对、苦劝得到的是——出示——引读,少年的故事令吴王恍然大悟,—。
—引读。
为什么同一个出发点,却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呢?请再读读课文,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会帮你找到答案。
——大臣是直劝,少年是巧劝。
巧,体现在哪里呢?再浏览课文,你一定有话对少年说:少年,你的()让我敬佩。
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
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联系到第二小节。
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
语言看似寻常,却是精心设计,一步步地让吴王明白事理。练习对话朗读。语气应怎样?
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如果吴王仍然没有发现他,他会怎么办?(继续等,或想别的办法)。
好一个令人敬佩的少年,用智慧、凭勇气,借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劝吴王!
四、总结全文:
(别因)眼前的利益(忽视)身后的祸患。
反思:
这篇课文有许多名师开过公开课,所以在上这课时,我停犯难,因为有一个心结没有打开:尽量不要重复别人的设计,以免有邯郸学步之疑。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免有带着镣铐舞蹈的嫌疑。
综观这节课的设计,有几个亮点:
1、几个语言训练点设计较好。如“不堪设想”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想象吴国的命运,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对词语的认识。
再如,“大臣会对少年说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艺术,除了寓意的揭示,还让学生领略了说话的艺术与效果。
还有,为了走进文本,我还设计了一些口述训练,如望着眼前的(),蝉、螳螂、黄雀心想:();少年,你的()让我敬佩。
2、课外资料的补充较好地帮助学生突破了对重难点的理解。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我去反思。
1、要在相信学生上下工夫,用相对整合的问题让学生有表达的空间。
2、概括主要内容时,学生讲得很罗嗦时,教师要有指导,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
3、提问要相对集中,如故事的分析,突出“一心”,不要太琐碎。
螳螂捕蝉课文教案篇六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两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螳螂捕蝉课文教案篇七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
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媒体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
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讲述故事。
2.练习说话。
3.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课文教案篇八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螳螂捕蝉课文教案篇九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讲述故事。
2、练习说话。
3、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赵国在后)
螳螂——蝉(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身后隐伏祸患
螳螂捕蝉课文教案篇十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板书:吴王攻楚)。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
少年:聪明、勇敢。
(少年的聪明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
(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
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自评,互评)(请同学先点拨点拨。)指点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评价过程注意点拨。)。
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咱们再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图。
(1)对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
(2)学生自练。
(3)指名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什么?
蝉、螳螂、黄雀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教师板书)。
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
(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没说服吴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什么。(表演大臣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当时这段历史。
(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什么?(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
(5)学生互说。
(6)汇报(板书)(理解“不堪设想”)。
三、作业:
附板书设计:
只顾身后隐患不顾眼前利益。
吴王攻楚。
螳螂捕蝉课文教案篇十一
精读本文时,我让学生首先明白一个问题:文章中分别有哪两组人来劝说吴王?吴王的态度怎样?用文章中的一个词语分别概括。学生经过阅读思考,立即说出了大臣和少年的劝说结果,分别是“固执”和“打消”,我将这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根究底,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进而引起了全篇课文的教学。
文章中少年的劝说段落,几乎都是对话描写,没有多少品读的价值,在指导朗读课文时,就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让学生明白意思即可。对少年的描写,能体现其智勇双全的,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毫不介意”和“一连转了三个早晨”,教学中,我在此处略花时间,在朗读和述说中让学生明白了少年的坚持和聪慧。
教学本篇文章,我们没有必要斟酌其真实性,目的是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品评其背后隐藏的现实的教育意义,这才是最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挖掘文字背后蕴含的东西,让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了一次洗礼,在将文字读薄又读厚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螳螂捕蝉课文教案篇十二
1、做人如果太过短视近利,瞻前不顾后,就会像螳螂捕蝉一样,招来其他的祸患。
2、你们不可以打边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螳螂捕蝉”,这两个故事,是有道理的。
3、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英国《经济学家》推出二次方讨论,历数房地产专家七宗罪,就部分观点展开批驳。
4、那散修又惊又怒,没想到自己算计半天,却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徒为他人作嫁衣裳。
5、螳螂捕蝉--我们玩抓人游戏,陈雨扬引胡纪元过来,我在后面螳螂捕蝉。
6、小偷只顾着偷东西,却没有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警察已经在外头等着逮捕他了。
7、那就有劳英雄冢了,我会安排斩龙、审判、兵临城下等公会在周围铺开,一旦他们的伏兵出现,我们会从外围扑杀他们,来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8、汉刘向《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9、有时不妨做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架势,利用别人在打斗的时机进行攻击。
10、他一心想占人便宜,却不知道也有人在盯着他们,真是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
11、他一心都在算计别人,没想到这次竟然螳螂捕蝉,被人暗算了。
12、这句是牧羊人吵架,狼赢得了猎物。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没关系。
13、这些毒枭利用渔船在海上交易毒品,被守候多时的警方一举成擒,()正应验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14、这句是牧羊人吵架,狼赢得了猎物。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没关系。
15、侵略者只想侵略别人,它忘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是很有道理的。
16、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英国《经济学家》推出二次方讨论,历数“房地产专家”“七宗罪”,就部分观点展开批驳。
1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我们应该牢记在心。
18、你们不可以打边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螳螂捕蝉,这两个故事,是有道理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螳螂捕蝉课文教案篇十三
语文教学,要以同学实践为主,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我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就进行了这样大胆的尝试。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他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教《螳螂捕蝉》时,从同学阅读心理动身,根据教材自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我主要抓住了这样几个环节:以听写词语导入学习,然后根据词语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在同学基本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在一起研讨“少年为什么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和“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这两个关键的问题,虽然我改变了课文的“序”,但我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布置了听、说、读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同学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在教学时,虽然细节掌握得还不够到位,但总的学习目标还是达到了。同学对“螳螂捕蝉”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对少年的智劝、巧劝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当然,设计总是完美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方,在理解文章第一小节时,虽然我也知道应该让同学读透文章,在读中体悟吴王的固执、在读中了解“不可思议”的后果,可在同学稍微遇到一点挫折时,我总忍不住急着去告诉他答案;当同学的答案与我的预设有偏差时,我就会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同学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这也许是因为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吧。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同学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同学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同学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发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同学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同学对自身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能够让同学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还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正是有了这样地探索,我们才干不时地前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螳螂捕蝉课文教案篇十四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第二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螳螂捕蝉课文教案篇十五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叫《螳螂捕蝉》,它使我懂得了道理。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春秋时期,吴王想派兵攻打楚国。他还说,如果谁劝他就必定人头落地。有一个年轻的侍卫官想劝吴王不要派兵进攻楚国,于是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每天清晨拿着一把弹弓,在王宫的后花园中转来转去。就这样转了三天。吴王知道了,就问那个侍卫官为什么。侍卫官说:“我看见了一桩有趣的事情,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这蝉在得意地鸣叫,可它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身后;当螳螂准备去捉蝉时,却有一只黄雀在后面,黄雀伸长了脖子想去啄食螳螂,然而它却不知道我在它的身后!”吴王听后,恍然大悟,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由此,我感概万千-----现在社会上不是有许多这种现象吗?在一个公安机关里,某某领导表面在说自己是大公无私,常常为人民服务,舍己为人,乐于奉献。可是,大家都知道他是在享受人们的财产,什么开靓车,穿名牌衣服,住别墅,本来是辛苦了一辈子的农民所拥有的,可现在?那时,人们极力反抗,人多力量大,于是那领导就坐牢了。
其实我们有许多人都是“螳螂捕蝉”,例如,人们乱砍树林,胡乱残杀动物,破坏资源````````那时,他们明显取得了利益,想乱丢垃圾那样,可以图个方便。但人们没有顾及这引起的后果:吸了烟随地丢烟头会引起火灾;吃了许多动物对生物链有破坏```````到了最终,受害的始终是人类呀!
我想呼吁人们:不要只想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没考虑隐藏在身后的危险呀!凡事多想一想,会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489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