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评价应该注重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进展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教案。通过阅读和分析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设计的要点。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篇一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与体验。
1、导入新课。
有一部电影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a、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b、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自主研读与赏析。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4。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探究与反思。
1、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作业布置: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篇二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二、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音乐《松花江上》。
2、介绍时代背景。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快速阅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举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提问: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引导学生自己在文中寻找类似的语言进一步分析。
四、配乐朗诵全文。
五、扩展思考。
提问: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用怎样的形式,举几个例子。
六、总结(略)。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字认词,积累好词好句,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2、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3、学习用排比的句式进行写作。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师生主体与主体间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强化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具有激情的语言。
突破方法: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疑,教师适当点拨。
教学方法:读——悟——赏——拓。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积累字词。
2、查找有关“九·一八”事变及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热爱你足下的这片土地吗?那么就请你用最深情的语言来形容它吧!(设计意图:让学生先对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有自己的感受,用恰当的词语准确表达自自己的感受。)(学生活动:学生用所给句式说话。)。
同学们的语言是那样的优美和深情!是啊,当我们面对着如此美丽而广博的土地时,怎能不生发感慨。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深情地讴歌过我们足下这片多情的土地,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端木蕻良的笔共同去领略我们足下这片黑土地的魅力!(设计意图:激情激趣,让学生带着热情走进文章。)。
(串联词:首先我们来明确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明确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使学习目的性更强,学生可以做到有针对性地学习。)。
(串联词:文章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依托,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老师所给出的微型词典走进文章,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文章。)。
三、读一读,知内容。
自由快速朗读。(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文章。)(学生活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
共读文章,先指名朗读、再教师范读、最后全体齐读。(设计意图: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把读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了解文章内容。)(学生活动:学生边读文章边思考下列问题。)。
(串联词:前面两位同学读得都非常棒,连我也禁不住要一试身手了,下面由老师来给大家朗读好不好?)。
(串联词:还剩下最后一部分,把读的机会留给大家,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些故乡的事物?作者记忆中的故乡是怎样的?
是谁在对土地发出誓言?发出了哪些誓言?
(友情提示:同学们可以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勾画的习惯;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
四、悟一悟,探主题。
(串联词:文章的内容是为主题服务的,下面我们来共同分析文章的主题。)。
思考: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友情提示:你可以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思考。)(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让学生掌握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主题的学习方法。)。
五、品一品,赏特色。
(串联词:内容和主题固然重要,但形式也文章的必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来赏析本文的语言。)。
思考:你认为文中哪些词句写得精彩?为什么?(友情提示:你可以从修辞、句式、表达情感的方式等多个角度去分析。)。
(设计意图: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文学语言的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学生活动:学生先自主分析,然后合作解疑。)。
六、写一写,创佳作。
(串联词:通过分析,我们了解了端木蕻良的作品之所以那么富有气势和感染力,是因为他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他能写出那么秀丽的词句,你们能不能?既然如此有自信,那就快点动起你手中的笔吧,我期待着欣赏你笔下绽放的美丽花朵。)。
请同学们结合所给出的句式写话。
句式一:“当我……,当我……,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
句式二:“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句式三:“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严冬……。)。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运用所学自创佳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活动:学生先自己写,然后小组评议,选出优秀作品展示,然后全体同学共评。)。
七、想一想,展视野。
(串联词:你们的作品写得都那么富有诗意,真让老师对你们刮目相看。那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写思乡和爱国之情的诗句吗?)。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写思乡或爱国之情的诗句?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积累。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积累意识,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八、提供资源平台:
(设计意图:将课内所学延伸到课外,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九、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领略了我们足下这辽阔而富饶的黑土地的神奇,欣赏了端木蕻良匠心独运的作品,了解了那断永不能忘了的辛酸历史,同学们创作了那么多令人称道的作品……如果你还觉得意犹未尽的话,请你动起你的手完成今天的作业。
十、布置作业:
1、请你将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积累在积累本上。
2、请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一些与“九一八”事件相关的资料,编一份小报,来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设计意图:延伸拓展课内知识,同时加深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附:结束寄语“学海无涯,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博击知识长空的雄鹰,经历风雨,享受成功!)。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篇四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
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六)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篇五
1.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
2.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法指导:欣赏景物,体会感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活情感。
课前播放歌曲《生我养我的土地》。
激情导引: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阔的胸怀养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播放视频:《土地的誓言》视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思考: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学生交流:作者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
4.学生朗读:进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和段落。
5.学生活动:你觉得文中那些地方最能打动你?用波浪线画出来。
6.学生讨论: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说一说?(学生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或语段,要读出自己所领悟到的情感)。
7.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找句子谈感受,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8.学生交流:“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9.教师提问:
(1)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为什么这样描绘?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列举了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为了展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切怀念。
(2)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学生讨论后回答: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这一标题应该理解“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三、欣赏品析学生探究。
学生找出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欣赏。
教师示例:
2.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几句话?
教师点拨明确:
他用诗人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学生活动学生找出词语、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赏析。
四、质疑研讨教师点拨。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筛选后在班上研讨: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教师点拨: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2.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五、拓展延伸创新写作。
1.学生交流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感想?你是怎样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的?
2.学生活动写一篇歌颂家乡的诗歌或短文,鼓励学生对家乡描写赞美。(播放艾青的《我爱的土地》配乐朗诵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再次感悟热爱之情,激发创作灵感)。
3.课下搜集有关土地的诗歌或歌曲。
六、师生反思课堂小结。
1.学生反思学习本课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
2.学生口头交流自己写作体会。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土地的誓言》,我们要热爱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因为土地以宽厚似海的胸怀哺养着华夏儿女,土地以丰腴肥厚的身躯滋养着炎黄子孙!我要为土地吟一首诗,那就是土地之诗;我要为土地谱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请允许我轻轻地拨动琴弦,为你歌唱“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在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乐中结束)。
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等处。
4.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以“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一段为例,先是以平静的叙述,一组对句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接着,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我不能离开她”。从“在故乡的土地上”到“多么丰饶”,这一段话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几乎令人忘却了现实的伤痛。由衷的沉醉之后,却以一句“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强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至此,情绪渐强,达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些艺术特点都要结合语言揣摩才能更细致地体会得到。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篇六
教学重点:
揣摩、品味语言。
教法:
点拨法、情感感染法、谈话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
一、素材准备。
1、交待主题:围绕“外敌入侵、人民流离失所”的主题来收集相关资料。
2、活动布置:
教师准备:影视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历史事件的视频录像、东北的相关相片。
学生准备:作者相关资料;中国近代史上国破家亡的事例;美国“九一一”事件的相关信息。
二、教学过程:
(一)屏气凝神听誓言。
学生交流准备的素材,教师出示媒体素材,由“九一八”及歌曲《松花江上》引出对本文作者和背景的介绍,之后让学生谈初步感受,教师激情过渡――--听誓言:
录音播放课文朗读,同时提出要求:
a、整理字词积累卡;
b、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本文:作者对着的土地发出的誓言。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二)酣畅淋漓品誓言。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感受作者发出的誓言,并提出具体要求:
(1)结合课文内容及自己对东北的了解,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1)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词语和句子。
(2)划出文中饱含深情的句子。
(3)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句子。
学生交流上述问题,师适时点拨,并提出学生未能提出和解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文章开始用“关东大地”,后来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来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等。
(三)声情并茂读誓言。
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学生结合朗读磁带总结朗读提示,可以从“语速、语气、语调、感情、停顿”等方面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悟,选择相应的段落进行朗读。
(1)学生朗读体验。
(2)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老师结合特殊句式:排比句式、断句进行朗读指导。
(四)荡气回肠宣誓言。
在学生激情朗读后,师与生面对面会谈:
(1)作者对土地持一种什么态度、情怀?
(2)角色转换:假如你是作者,请用一举富于激情的话表示对心中热土、对祖国的情怀。
(3)从本篇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土地深刻的眷恋,源于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在文坛上不乏许多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的章篇,同学们的资料库中还有那些名家名篇。
结合以上的交流,让学生用文字,宣传广告等多种形式对祖国庄严宣誓。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篇七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一、自学。
1、自查资料,了解艾青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自由诵读,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喉咙()吹刮()。
4、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6、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7、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二、互教。
1、导入新课。
2、检查自学情况。
3、自由读课文,组内成果交流后展示。
4.当堂探究: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三、展测。
a、课文小结。
b、检测训练。
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喉咙()吹刮()。
2、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诗歌是讲究炼字的。
5、抗战初期的1938年,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创作了《我爱这土地》。
请你结合本诗的创作背景,体会。
(1)“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2)“悲愤的河流”
(3)“激怒的风”
(4)“温柔的黎明”这几个意象所体现的内涵。
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篇八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依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其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诗人”自称。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划分节奏,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划分诗歌节奏。
2、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深沉。
背景(强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诗人的艾青,亲见了自己生存的土地被侵略者肆意践踏的过程,怀着对侵略者的痛恨与对家国的热爱写下了这首诗。因此,“深沉”一词中既包含着对这片土地深切的喜爱,又包含着对这片土地遭受兵燹之灾的沉痛。
3、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其“深沉”的特点。
1、探究: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是如何从常见的实景变为意象的?
明确:“土地”:土地是实写的脚下的“土地”,但它同时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因此,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河流”与“风”:“河流”与“风”本是常见之景,但是“河流”的前面加上了“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修饰语,“风”前面加上了“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如此,“河流”“风”便不只表现了实景,更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也就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
“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
教学提示
意象:即寓“意”之“象”,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意象”概念的把握。
2、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感的客观之景,本文的意象除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请你说说上述意象分别象征着什么。
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一个抽象的事物,并且前者是后者意义的载体,是后者精神的呈现时,就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象征。
作者为何选取上述意象?你能模仿作者,创造合适的意象来表达这深沉的情感吗?
明确: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是热爱中华民族,热爱自己的家国。因此,选用“土地”意象象征自己的家国最为适宜。“河流”“风”“黎明”等景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已有动荡之势的大地的画卷,再配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它们便更加鲜活地组织在一起,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也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意象,如“那滂沱不绝的沉重雨滴”等。
学生可大胆尝试,模仿艾青的写诗手法,自选景象作为表达情感的意象。
明确:这是一只愿意将生命耗尽,将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的鸟。作者将自己假设为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一体。而假设为鸟后,一开篇便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本来,鸟声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哑”的声音,但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共同作用于鸟儿,使其变成了以嘶哑喉咙歌唱的悲凉意象,以此表现出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执着、坚贞和顽强。
1、这首诗在结构上共分两节,请简要说说两节诗歌各有什么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此外,从手法特点上看,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节则是直抒胸臆的写实。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2、探究:本诗多次出现助词“的”,这样写会不会显得诗歌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人为求诗句简练并富有诗意美,在写诗时往往忌用或少用助词“的”,即便是自由诗创作,“的”字多次出现,也会显得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不仅不避讳这个助词“的”,还巧妙地运用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篇九
3、体会本诗
1、重点:教学目的1、3
2、难点:教学目的1
由同学分小组自主备课,选出优胜组所推荐出的一名小老师上台授课(说明:在我校课改年段每班都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一)、导入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过程中,蕴育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精华。宋词是唐诗的进化,他们的不同在于宋词的每个句子长短不一,而且不那么讲究押韵。而元曲是宋词的进化,为了适应老百姓的需要,变成了唱的,为普通百姓所接受,那么新诗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要为《我爱这土地》找找妈妈。
(二)、新诗
1、提问:同学们都有备课,你们能说说吗?(由同学各显身手)
.总结:关于新诗的产生也即现代诗的产生主要有三点:
(2)喝了洋墨水的文人把现代主义移植了过来;
(3)“五四运动”时期,胡适的《尝试集》出现了新诗花园的第一只玫瑰。
2、提问:那么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新诗呢?
明确:现代诗有几个特点:
(1)自由,不押韵,不必对仗,不论平仄;
(2)抒情,“以我手写我口”,着重个人的直觉;
(3)新的手法----要颠覆,要新颖,要不俗,不肤浅;
(4)要能向人的心灵进军----感动人心。来让我们看看这首诗:
心弦
丢失了阳光海浪的沙滩
残留着的是蚀人的黑暗
就好像是
丢失了的心灵
残留着迷茫的无知
终于
在那一天
发烫的泪水就那样夺眶而出
像落了一地的透明的玻璃珠
碎了
却留下了动人的旋律
它说:“我是不是早该走了”?
无语 沉默 静寂
那旋律终被微风遏止
它是真的走了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她就是我们班的叶燕雪。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胡适先生《尝试集》中的一首诗:
蝴蝶
两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
一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
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
天上怪孤单
同学们我相信我们也能开出更美的诗园牧瑰的
3、讲授新课(以下内容随处可见,恕不烦叙)
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重点内容分析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篇十
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地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诗人澎湃的灵魂。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人真挚的感情。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其象征意义。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一)作者介绍(要走近诗歌,我们先走近诗人)
——有没有同学能更多地介绍一下诗人艾青?
——那么一起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艾青简介)
(二)朗读环节:
1、自由朗读:(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提出两点要求:(1)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2)要注意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的处理)
2、哪位同学谈谈诗人的感情。
一学生:有悲愤,还有爱国的情感。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针对这种情感,我们应如何来朗读?
生:语气——沉郁;语速——舒缓;还应注意准确的停顿;恰当的重音。
3、谁来试着朗读?
一学生朗读。
4、评价朗读(谁来评价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能够真诚的赞扬和批评他人,对他人是一种帮助,对自己是一种进步)
一学生:我觉得他读得语速过快,味道不足。
师:你愿意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生读。
师:谁再为刚才的朗读进行一番点评?
一学生:我感觉停顿、重音都没问题,就是感觉拿捏得不够到位。
师:评价是比较中肯的。那么你能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此生读。
师:大家认为他读得怎样?
学生:好。
师:有没有再进步的空间呢?
生:有
师:我们还是来欣赏一下录音朗读吧?
5、听录音朗读(注意在课本上标注停顿及重音)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非常投入,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次朗读?即使是刚才读过的同学也可以重试一次!这可是一次机会,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向勇气挑战!
刚才已经读过的一位同学又一次举手。
师:哇,某某同学又把手笔直的举起来了!(故意停顿一下)嗯,估计下面会有掌声响起!
学生热烈鼓掌,某生朗读。
(三)品味环节:
生:土地。
师:仅仅指土地吗?
生:祖国
师:嗯,祖国,也就是中华民族。那么诗中那些诗句描绘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师:这三句话塑造了怎样的民族形象?
生:……
生:关键词是“暴风雨”,塑造了一个倍受蹂躏的民族形象。
师:受谁的蹂躏?
生:日本。
师:如何知道?
生:在诗的最后面有一个时间1938年。
生:一个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
师:“不屈不挠”这个词用得真好。你从哪几个关键词读出这个民族形象?
生:从“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读出
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
师:从哪里读出的?
生:“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句看出。
师:读到“黎明”时,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冲破黑暗,露出曙光,迎来崭新的一天。
但,她是一个不屈的民族,
最终,她是一个有着光明未来的民族!
师:把民族形象的句子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中华民族的形象是借助谁之口展现出来的呢?
生:鸟
师:鸟是怎样的形象呢?
生:……
师:要理解“鸟”这个形象,首先找出描写鸟的形象的诗句。
生:“我也应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和“——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我觉得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
生:因为它为饱受磨难的祖国焦灼忧虑
生:联系上下句,他不停的呼喊,把嗓子累哑了。
师:是呀,从嘹亮唱到嘶哑唱到死,一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它爱这土地,生于斯,死于斯,甚至葬于斯,连“羽毛也腐烂在这土地里”,是一种怎样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不由让我们想起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看黑板。前一竖排的事物叫“意象”,后一竖排是他们“象征义”,因此,本诗是运用了象征手法。
师:正因为有这样无畏的这样英勇的人民,我们的祖国才是有希望的。因此艾青才如此深情唱到:(请齐读)
生:(齐读)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师:这仅仅两句诗歌,有没有疑问?
生:为什么爱得深沉,就要常含泪水?
师:没有同学来为他解答一下?
生:我认为他是为祖国难过而哭泣。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
师:这个回答你满意吗?
生:还可以吧。
师:“还可以吧”表示不是很满意,对不?
生:点头
师:仅仅是悲伤的泪吗?联系民族形象来理解。
生:(恍然大悟)为磨难的祖国流下悲伤的泪水
为不屈的祖国流下坚强(悲壮)的泪水
为希望的祖国流下憧憬的泪
水
师:是的。不论祖国在怎样的情景中,诗人都表现了与祖国不弃不离荣辱与共的爱恋之情。请同学们把这小节再饱含深情诵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还有一个疑问,这小节可不可以删掉?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前一部分是描写性的记叙,这一小节是直接抒情,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感情也得以升华。
师:非常好。请再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好不好?
生:大声齐读。
生:和文天祥。因为他们都是爱国诗人。
师:对。都生活在国难当头之际,都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你积累了哪些爱国?
生: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陆游)
生: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陆游)
生: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关山月》(陆游)
生:齐读
师:最后两句味不够浓,再读一次“为什么——……”
生:再次朗读读后两句。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篇十一
漫步田间地头,徜徉溪流河湖,也许就是那么一个偶然的瞬间,你会突然发现我们身边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美丽。那绿浪起伏的田园,那涛声阵阵的丛林,还有孩童们纯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地撩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埋藏了很久的亲近土地、感受故乡的情怀。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华夏祖国母亲,魂之所系。让我们用真情所铸就的诗篇,唱响心中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土地是一种古典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烙下了多深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有谁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有谁不依这恋教我护我的祖国母亲?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同感受诗人心中汹涌奔流的爱国激情。(板书课题)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3.背景链接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一)整体感知
齐诵诗歌,说说这首诗歌紧扣“土地”,作了哪些形象性的描述?
【交流点拨】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作者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让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着沉重的省略号。省略号中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文本探究
朗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交流点拨】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些描写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人虚拟“我是一只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自已;“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传达出“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物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主旨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感的浓缩,喊出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三)语言赏析
【交流点拨】“也”字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象征着诗人的鸟儿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鸟”的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这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比较这首诗与《我爱这土地》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交流】内容上:相同点都是写中国的土地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主要是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现状;而《中国的土地》主要是写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感情上:相同点都是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中除了表达爱国之情外,还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革命者的赞扬等情感;而《中国的土地》中更侧重于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篇十二
3、诗歌比较
朗读课,赏析课,课时一节
一)、导入: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写了一首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让我们—起来感受它。
二)、穿插一:背景资料介绍
艾青出生于1910年,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活动一:深情地朗读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听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初读理解诗歌内容)
3、小声跟读课文录音。(要求:用沉郁悲壮的调子来读,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4、齐读课文。
四)、活动二:细腻地体味
初读诗歌我们知道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只鸟,借助鸟的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那么这只鸟歌唱的内容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土地、河流、风、黎明)
请同学们试着用以下格式为诗中意象作旁批
我从“xx”这个意象中感受到诗人表面虽是写,实际上是在写。
例:我从“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个意象中感受到诗人表面虽是写土地,实际上是在写正受着日本侵略军无耻欺凌和折磨的祖国。
土地——象征国家对祖国的热爱
河流——象征人民对人民的赞扬
风——象征斗争对侵略军的痛恨
黎明——象征前景对未来的憧憬
最后两句诗——直接抒情
全诗巧妙地通过多种意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从而激励着当时中国人民抵抗侵略者的斗志。
齐读全诗(朗读目标:读出深沉、激昂、悲壮之情)
五、活动三:诗歌的比较《中国的土地》和课文《我爱这土地》
背景介绍:刘湛秋(1935~),安徽人。读中学时开始发表诗作,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诗刊》副主编。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正从文革的噩梦中醒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自由读两至三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内容上:相同点都是写的中国的土地。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主要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现状;而《中国的土地》主要是写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代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2、感情上:相同点都是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中除了表达爱国之情外,还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革命者的赞扬等情感。《中国的土地》中更侧重于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
古往今来表达爱国之情的诗歌有很多,请同学们从七至九年级的古诗词中找出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标出作者和出处,写在积累本上。
我爱这土地教案一等奖篇十三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1、自查资料,了解艾青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自由诵读,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xx)喉咙 (xx)吹刮(xx)
4、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6、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7、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导入新课
2、检查自学情况
3、自由读课文,组内成果交流后展示。
4.当堂探究: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a、课文小结
b、检测训练
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 xx)喉咙 (xx)吹刮(xx)
2、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2)“悲愤的河流”
(3)“激怒的风”
(4)“温柔的黎明”这几个意象所体现的内涵。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472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