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8:30:12
2023年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范文(15篇)
时间:2023-11-10 18:30:12     小编:FS文字使者

教案的编写应当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和个体差异。教案的编写过程应该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这些教案范文的设计思路独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课是新课标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内容,该课内容是在学生对所学图形进行初步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专项研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角、锐角、直角、钝角,并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产生并具备了各类三角形的表面感知印象,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而本节课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通过分类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为:

重点:能按照不同分类标准给三角形分类。

难点: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区分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和各种学具。

教具、学具:彩色卡纸,各类三角形卡片,剪刀、量角器,直尺,白纸等等。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方法中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首先课件出示情境图: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拼成的呢?

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观察会说出这些图形是由不同的三角形拼成的。于是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给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板书课题)。这样设计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交流中学习,在展示中分享,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

活动一:自学。

首先出示学习要求:

1.观察这12个三角形的角和边,你会分类吗?

2.有选择地利用学具,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根据你的分类,把它贴在彩色卡纸上。

这一环节,我采用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在明确学习要求后,根据自己的发现和需求,有选择的利用学袋里的学具,尝试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利用直尺量按边的长度分类;有的学生可能会按角的大小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的分类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分类的,说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对于三角形的分类你还有哪些疑问?

交流的要求:

1.组长主持,每个人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2.提出质疑,组内交流并记录。

3.整理组内的分类方法。

首先出示课件:学习内容和要求。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自学后,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分类方法,并且,明确各自的分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在小组内分别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畅谈分类依据,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全组成员一起讨论,交流。而在此过程中,老师则深入各小组,参与学生的交流中。这样充分体现了老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活动三:分享。

分享要求:大方自信、声音洪亮、分工有序。

倾听要求:认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在学生明确了展示的步骤和要求后,分别请两个小组在全班分享不同的分类方法。老师则根据学生的分享相机进行板书。

分享的小组可能会说,我们组是按照三角形的角进行分类的,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此时,老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或者是评价。学生可能会问:这三类三角形叫什么名字啊?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学生可能会问: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点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老师板书: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还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评价,例如你们说的真好,真详细等等。老师会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予点评和表扬。

另一个分享小组可能会说,我们组是根据边的长短来分的,也是分三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一类是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此时,老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或者是评价。学生可能会问:这三类三角形叫什么名字呢?学生可能答不上来,老师借此机会,利用课间演示,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并板书。老师补充说明这两类三角形都是包含在一般三角形里,是属于特殊的三角形(板书)。此时,同样的鼓励其他学生提出质疑和评价。学生可能还会问: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这里,老师让学生自由辩论,并在课间上动态演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相同和不同,然后板书:等边三角形也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上面三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展示分享总结出三角形分类的方法并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到劳动成果被展示的喜悦心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的自评、互评、老师的点评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互结合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智慧岛寻宝的练习:

练习一:猜一猜。、

通过猜一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进一步的掌握和区分按角分的三角形的特征。这里,要重点交流第三幅图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猜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也有的学生可能会猜是一个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也有学生可能会猜不能确定。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在只知道一个锐角的情况下,三角形的类型是不确定的。

练习二:折一折。

正方形纸片沿图中虚线折成的两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通过折一折这一动手活动,让学生观察,了解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练习三:找一找。

通过找一找这一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类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这一环节,让学生利用各类三角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各种图案。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第五环节: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今天学习的知识介绍给你的父母和朋友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在班级内模拟的说一说,可以请老师来做朋友,也可以请学生来做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也达到了对本节课总结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操作,感知各类三角形的不同;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分享,抽象出各类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加深认识,体验发现,拓展参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分类方法。

四、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三角形的分类及特征,板面简洁,学生一目了然,同时,既渗透了分类思想,又渗透了集合思想。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生活中的小数。

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小数的存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回答)。

我们一起来看,教室里有几个同学在进行测量。但是,他们测量的一边长1米,但是另一边不够1米,用米做单位,不够1米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生:小数。

师: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揭示课题:小数的意义。

关于小数你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本中的新知识:“小数的意义”。

三、探究新知:

1.提出探究问题,引出小数的性质。

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

1-1.反馈交流。请学生结合图说明自己的想法。

师:米还可以写成0.1米。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小数0.1米。

师: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箭头指向30的地方怎么表示?0.3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3份是0.3,用分数表:。

0.3的计数单位是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3表示3个0.1。

同理得出:指向7的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1-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也写作0.1。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师:刚才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箭头指向4的地方怎么表示?0.04米是怎样得到的?

同理得出:指向8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2-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也写作0.01。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师:刚才0.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箭头指向6的地方怎么表示?0.006米是怎样得到的?

3-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也写作0.001。

刚才我们分的是一米,用整数“1”来表示,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实际应用中,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像0.1、0.2、0.01、0.52、0.625等都是小数。

5、各部分名称:

(以0.625为例来说明)小数中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2表示2个0.1,3表示3个0.1,因此十分位上的计数单位是0.1,也可以说成是十分之一;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

归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2.小数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三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一)猜谜语

1、一头牛(猜一字:生)

2、一斗米(猜一字:料)

3、一月七日(猜一字:脂)

4、五个手指(猜一成语:三长两短)

5.七除以二(打一成语)——不三不四

6.七分之八(打一成语)——七上八下

7.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8.灭火(打一数字)——一

9.舌头(打一数字)——千

10.添一笔,增百

倍;减一笔,少九成(打一数字)——十

11.双杠(打一数学符号)——等号

12.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相等

13.不转弯的路(打一数学名词)——直线

(二)、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14.一根绳子两个头,三根半绳子有几个头?

解:8个头,(半根绳子也是两个头)

15.1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再第三次对折,然后从中间剪断,共剪成多少段?

解:9段

16.一栋住宅楼,爷爷从一楼走到三楼要6分钟,现在要到6楼,要走多少分钟?

答:15分钟

解答:5根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教材分析:

大数的认识是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认识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及数位分级,为以后学习读数和写数打下基础。

3.能正确地说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教学重点:

熟记数位顺序表和有关计数单位的知识,知道每个数位上数字的含义。

教学难点: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提出学习目标。

师:故事中也有数学信息哦,看谁的耳朵灵!

有一个青年总是抱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这天,在他无意中遇到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老人见他愁容满面,于是问到:“年轻人,你为什么这样不开心?”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那么穷?”年轻人说。

老人由衷地说:“穷?你很富有啊!”

年轻人问道:“富有?我怎么不知道?这从何说起?”

假如去掉你一一只手,给你10000元,你愿意吗?”老人问道。

“不愿意,”年轻人肯定地回答。

“给你100万让你马上变成80岁的老人,你愿意吗?”

(师:小朋友们,你说年轻人愿意吗?)“不愿意”!

“用1000万来换取你的生命,你愿意吗?”“当然不!”

“这就对了。你已经有超过1000万的财富了,为什么还哀叹自己贫穷呢?”老人微笑着说。年轻人恍然大悟。

亲爱的同学,如果现在用1亿元换走你的爸爸妈妈,你们愿意吗?

(生):不愿意。

师:是啊!看来我们的生命和父母是多么的珍贵啊,用再多的钱也是换不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

师:故事讲完了,你听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80、1000、100万、1000万、1亿等。

(师适当表扬:真是个善于倾听的好孩子!你听得真仔细!……)。

(预设)学生举例。

生1:中国的人口有13亿多。

师:对,你了解得真多!

生2:房价和车价等。

师:是的,你很会选择信息。

(二)想一想:你们想知道什么有关大数的数学知识?(提出学习目标)。

1.计数单位的认识,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学习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含义。

3.掌握数位顺序表。

二、交流互动,展示学习成果。

1.学生自学例1,做一做。

2.学习小组互相帮助、质疑问难。(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引导小组内的学生进行相互交流、相互质疑、相互帮助、相互探讨)。

3.小组展示、全班交流,激发冲突。

(1)各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全班交流、激发冲突。

a:个、十、百、千、万是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也是计数单位。

b:我们知道了每相仿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因为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十个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百万、十个百万是千万、十个千万是一亿)。

c: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d:一个数还可以分成个级、万级、亿级。

e:我们认识了数位顺序表。

f: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3)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冲突。

a:你是怎么区分数位与计数单位的?

师:大家已经知道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象你们在教室里有座位,到电_去看电影,要买票买个座位(如果不安排座位会怎样?)每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就是它们的数位。

b:从数位顺序表中我们能获得哪些数学知识?

c:为什么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4)学生自由提问质疑、激发冲突。

三、检测学习成效。

(一)判断题(用手势表示)。

1.从右边起,第九位是千万位。()。

2.万、十万、百万、千万是计数单位。()。

3.十万里有10个千。()。

(二)填空:(独立完成,再校对)。

1.千万位的右边一位是(),左边一位是()。

2.10个十万是(),1亿里有10个()。

3.2091837是一个()位数,位在()位,9在()位上,表示();2在()位上,表示()。

四、拓展知识外延。

1.猜数。

信息:是个六位数。

它的位上数字是9。

它的十万位上的数字是5。

它的千位上数字比百位上数字多2。

你能根据给出的信息猜出它的价钱吗?先独立完成,再同桌商量商量,说说你的想法,比一比,谁猜得准!(反馈)。

45764576078007800097540000100000000。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五、教师总结。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

1、你对方程是怎样认识的?既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1、第102页第1题。

填一填:

(1)成人脚的长度是身高的1/7,如果一个成人的身高为a米,那么他的脚长大约是()米。

(2)看图:左图是由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它的周长是()。

(3)苹果和梨的单价分别每千克4元和3元,买x千克的苹果和y千克的梨,共需()元。

2、第102页第2题。

看图选方程。学生填在书上。

说出你的理由。

3、第102页第3题。

说出“?”等于多少?

选两题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4、第103页第4题。

5、第103页第5题、第6题。

说出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103页第7题。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第(1)题,两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6(条)腿着地;三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2=8(条)腿着地;四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3=10(条)腿着地;每多一只小熊,着地的腿就多2条,n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n-1)条腿着地.

第(2)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怎样列出方程?

小组汇报:

4+2(n-1)=26。

请同学们尝试解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认识算盘,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努力,激发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存储运算键。

教学准备:

算盘、多媒体课件、算筹、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课题: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新授。

(一)、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探究。

你都知道哪些计算的工具?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生可能会答:计算器、算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绳结、算筹等使用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1、远古计数:

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都非常丰富,但有关计算工具的知识还远不止这些,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什么来计数?(板书:远古计数)。

生回忆:手指、石子、结绳或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

2、算筹:

(1)远古的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的方法只能计数,而不能清楚的表示出计数级是什么事情,人们开始想一些新的办法来计数。这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出示课件)。

(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我国古代人用算筹表示数和计算。算筹是用木棍或竹子制成。在屏幕上展示。算筹是如何用来计数的。与远古计数方法相比它的优点就是有数位,哪一位表示几就用小棍来表示。一个竖棍就是1,二个就是2,五个就用一个横棍来表示……空格表示零。

课件出示:算筹表示多位数。

(2)你知道这些用算筹表示的数分别是多少吗?

课件出示题目。

3、算盘:

(1)后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七八百年前,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出示老式算盘实物。

展示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下面每颗珠子表示1。一档共表示多少?表示15。因为我国古代是15进制。现在是满十进一。所以算盘后来游船到日本、朝鲜等国。进行了改进。

(2)出示新式算盘。上面是1颗珠子。一档表示多少?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3)课件出示由老式算盘衍生出的形态各异的算盘。

4、计算器:

现在,算盘因为笨重、不方便携带,逐渐被更轻便的计算工具所取代。

我们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是哪一个?

你在哪里见过计算器?

同学们可以互相看一看,你们的计算器各部相同?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所以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

5、电子计算机:

(1).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又向前推进,人们又发明了什么?

出示课件: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就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2)现在人们人手一部的手机,也具备了微电脑的功能。

6.简单认识计算器比较重要的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三)、计算器的应用。

1、学生自学教材26页的例题。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四)、巩固练习。

1、早在14世纪,中国就发明了。

2、老式算盘上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有()颗珠子,每颗珠子表示()。

3、新式算盘上方每颗珠子表示(),下方每颗珠子表示()。

4、我见过的计算机工具有()、()和()。

5、教材第26页的做一做。

三、本课小结:

作业设计:练习册。

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认识。

1.远古计数:用实物记数、刻道记数、结绳记数。

2.筹算。

3.算盘。

4.计算器:

5.计算机。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七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类推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使学生经历揭示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的过程,掌握数位顺序表,理解位值的概念。

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教学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图片和计数器。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都认识过哪些数?

2、数数:

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比较大的数?

4、出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

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

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

利用计数器问: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

10个十万是多少?

10个一百万是多少。

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学生在计数器上数数。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

表示8个十万。

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4个数位是一级。

说一说其他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三、巩固新知。

1、做一做的1题数数。

2、做一做的2题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

3、练习一的第1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做一个数位顺序表。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

表示8个十万。

个人修改。

让学生写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千万位左边一位是什么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多少?老师明确说明:千万位左一位是亿位,它的计数单位是亿。在计数器上显示“亿”。

教学效果不错,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八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发现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授。

1、复习旧知。

出示题目:比较大小:0.26和0.260、1.500和1.5、1.42和14.2、50.2和5.02。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改变数的大小,其原因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而后两题,因为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以数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

2、导入新课。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小数的大小变化。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探究规律。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连环画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0.009m、0.09m、0.9m、9m。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2、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把0.009m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9m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m=9mm)。

(2)移动0.009m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0.09m=90mm,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来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板书:0.9m=9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三、总结。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九

当购买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购物小票作为购买凭证,可以用于退换货。如果你无法提供购物小票,就难以退换,非常不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初级用法2】:精细记账的凭据。

相信很多精于理财的女人们,平时都有记账的习惯。但每个人记账的习惯,都会略有不同!

有些人是随手记(实时记账),而有些人是凭记忆汇总账,还有些人是依据“信用卡对账单”来记账。

其中,随手记(实时记账)较为麻烦;凭记忆记账,则容易出现偏差;信用卡对账单,则只有消费金额和消费地点,但对所购之物没有明确标示。以上三种记账方法,都存有潜在的bug!

所以,请暂且保留好购物小票,无论是超市消费的,还是商场购物的。在完成记账精细说明后,再妥善处理这堆购物小票。

【中高级用法】:只买折扣商品。

姑娘们肯定都有过小编接下来描述的类似经历吧?!

刚刚买完某件奢侈品大牌家的衣服,几天后再去逛商场时,你会愤怒地发现那件衣服“居!然!打!折!了!!”(而且折扣幅度很大!)。

而自己刚买的那件,早已剪了标签…穿过2次…洗过1回。想退换,那真心是没办法啦!瞬间整个人哪儿都不好啦!心里各种觉得那叫一个亏!

所以,请暂时保留好你的购物小票!

此时无需再愤怒啦!你只需让营业员包好那件已打折的、跟自己之前购买的那件一模一样的衣服,然后用折扣价,把它买下来!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你是不是脑子进水啦?!

不,重点现在才开始!——然后,退了它!(退货时,使用购买之前那件——非折扣衣服的购物小票!!)这样你就能得到非折扣的退款啦!

如果文字描述你没看明白的话,请看图示说明(如下图所示)。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习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感悟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

事实上,“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而言,其心理活动的表征往往是“先求总和,再除以人数”。而这一心理运算对学生而言,其直观背景十分模糊。至于其最终运算后得出的结果又是如何成为这组数据的代表的,其意义的“联结点”对学生而言更是很难直接建立。由此可见,仅仅从“比较的维度”揭示平均数的意义,潜藏着学生难以跨越、且教师也很难察觉的认知障碍与思维断点。

于是,教师将备课的思维焦点再次落到“数据的代表”上来。能不能从“数据的代表”的角度,重新为平均数寻找一条诞生的新途径?于是,便有了本节课的尝试。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活动1【活动】一、建立意义

(一)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1.谈话:

(1)上个星期,于老师和体育来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看谁投得多。

(2)想不想知道比赛结果?我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数据,请你判断一下,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课件分别依次出示来老师和于老师三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2.提问:

(1)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为什么?

预设:分别计算出两位老师三次投篮的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小结: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要想比较谁的水平高我们经常先把总数算出来,看总数谁多。

(2)观察观察数据,还有别的办法很快地比较出我们俩谁的水平高吗?

预设:直接将两位老师每次投篮的个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提问:为什么直接比5和3?

小结:如果每一次投篮的数量一样,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一次的成绩作为我投篮水平的代表就可以了。

提问:选择哪个数量来代表来老师的投篮水平呀?那于老师呢?方便不方便?

(二)强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1.谈话:不过,我可不服气,就找了一个理由:你是体育老师,我是数学老师,我要求再多投一次,结果来老师还真同意了,我就又投了一次。

2.提问:

(1)你们说于老师再投一次的话,会不会对我目前投篮的成绩有影响?

(2)想不想知道于老师最后一次投篮的结果?(课件出示于老师第四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4)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比?

(5)我平均每次投中了几个?

a.谈话:有很多同学有自己的想法了,请你试着在图上圈一圈、画一画,或者在图下面写一写、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b.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方法一:移多补少

预设:从第四次投的7个中拿出3个分别给前3次各1个,就得到平均每次投中4个。

谈话:你这个办法可真好!这样一移实际就是把几次不相等的数匀乎匀乎,看起来每次都一样了。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有个名字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方法二:先合后分

提问:还有同学用计算的方法算出了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的个数。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预设:3+3+3+7=14(个)16÷4=4(个)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了4个。

谈话:实际上就是把于老师四次投中的个数先全部合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板书:先合后分)

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目的就是要把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一样多了,数学上我们把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3、3、3、7的平均数是4。

活动2【讲授】二、深化理解

提问:

1.那你们觉得于老师要是再投一次的话,这个平均数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2.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吧,如果我第五次就投了1个,你们觉得于老师投篮的整体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为什么?(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3.你可没算,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告诉我下降了呢?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4.那我要想让我的投篮水平再上涨一点儿,你们觉得我得投几个?算算我投篮的水平上涨了没有?(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5.要想让我投篮的整体水平上升点,你觉得我这次得投几个才行?(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活动3【练习】三、拓展提升

(一)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1.估计平均数(课件出示)

提问:

(1)不能算,直接看,有这样5个数据,估计一下平均数可能会是几呢?

(2)为什么一下就能想到平均数是5呢?平均数可不可能是2,为什么?

(3)真的是5吗?你怎么知道是5?用计算的方法会算吗?怎么算?

2.判断直条所在位置(课件出示)

提问:

(1)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第五个数据如果我也要画一个直条,它会在这条红线上面?还是在红线下面?请同学们用投票器进行选择。

(2)来选一个代表,谁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在红线的下面?

【设计意图:变化思路,由已知平均数逆求部分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平均身高

提问:

(2)那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每个人都是160厘米吗?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平均数的意义进行推理判断,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

2.平均水深(课件出示)

(1)提问:

a.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冬冬身高130厘米 池塘平均水深115厘米)

c.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2)谈话: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真实的情形吗?(利用课件,呈现池塘水底的剖面图)

(3)小结:虽然平均水深能够很好地反映这条小河水深的总体情况,但并不能反映出小河某一处的深度。看来,平均数也不是万能的,如果使用得不恰当,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发生危险,今后我们还会研究中位数、众数……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还要联系实际去思考,平均数只有用在恰当的地方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一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也是进行单位换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数的另一性质,它与前面所学的小数性质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是学习小数知识的重要内容。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于小数的大小是有认识的。学生能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蕴含什么规律,学生还不清楚,还不能把小数点移动和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建立联系。

1、知识与能力

学会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并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分析、比较并概括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2.让学生观察发现前两组根据小数的性质判断它们的大小不变,后两组小数中的小数没有变,小数点的位置变了,它们的大小是不同的。

3.得出结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从而引出课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积极性。

1.创设情境:孙悟空打妖怪。

2.让学生通过情境图,观察金箍棒的变化。

(板书:9毫米,90毫米,900毫米,9000毫米)

(三)辅助学生,试探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1.引导观察整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1)让学生观察9毫米,90毫米,900毫米,9000毫米,并思考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倍数关系。

(2)提醒学生“扩大了10倍”和“扩大到原来的10倍”之间的区别,规范学生的用词。

2.联系新旧知识,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的秘密。

(1)让学生把这些数量改成用米作单位。

(板书:0.009米,0.09米,0.9米,9米)

(2)提问学生把以毫米为单位的数转化成以米为单位的数,那金箍棒的长短发生变化了吗?引导学生9毫米和0.009米的大小是一样的。

(3)通过整数间存在的倍数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小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4)观察小数的倍数关系和小数点移动两者之间的规律

(5)提问学生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五位?小数又会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6)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7)四人小组讨论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的方法

(8)观察整数,由整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得到小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观察小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和小数点移动两者之间的规律。

(四)引导学生,自探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

2.引导学生从下往上观察。

3.小组讨论参考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的方法从而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4.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5.交流讨论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五)小结归纳,感触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1.让学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和向左的规律。

2.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一个小数点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二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本节课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过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直尺、剪刀、活动角等工具,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探究活动中,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鼓励学生想出多种研究方法,尽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反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让学生学会怎样研究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从中发现数学规律,使学生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的美好境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37―40页。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通过动手操作与实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创设互相协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课件;平行四边形图片;钉子板、七巧板、剪刀、平行四边形图片、小棒。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觉得我们的学校漂亮吗?今天陈老师带大家去参观一所漂亮的学校好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参观这所学校。

(出示课件)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所学校,你能找到哪些图形朋友?

(根据学生的发言课件出现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图片。)

生: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现在老师要来变个魔术,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个长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图形朋友。

(板书课题)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的一组对边变倾斜了,它们的对边还是相等的。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2:我发现了平行四边形有两个钝角和两个锐角。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这些特点,但这是用眼睛看的,是不是准确呢?你们想通过做实验来验证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小组实验。

汇报:小组派代表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生1:我用笔把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画在纸上,再用它的另一条对边去比,发现了两条对边重合在一起,另外一组对边我也用相同的办法去做,我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师:真聪明,真是一个好办法。

生2:我用剪刀把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剪一条细线下来,再用这条细线去和它的对边相比,发现这两条边重合在一起,我也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师:另外一组对边也用相同的方法证明相等,是吗?(生:对)真棒,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3:我用尺子量,也发现了对边相等。

生4:我用剪刀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下来,变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把两个三角形重合在一起,我发现了它的对边相等,一组对角也相等。

生5:我用活动角先量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再去量另一个对角,发现它的对角相等。

生6:我用剪刀把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剪下来,把这个角和它的对角比,发现两个角重合在一起,另个一组对角也用相同的方法来做,我们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师:能想出这么棒的办法来,真不简单。

生7:我用铅笔把一个角画在纸上,再拿它的对角来比,它们也一样大。

师:这个办法真不错。

(板书:对角相等)

生: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边形。

小朋友喜欢玩七巧板的游戏吗?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三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四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图片、题卡。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184=243=252=14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2380=1506=713=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口算练习(略)。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第48页6--9。

小学数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十五

1、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测量实际生活中的物体

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自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电子课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3、出示课件,师读题: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说出阴影部分两个图形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说出是怎么知道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2、测量的面积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测量的?

4、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看到这里你们觉得长方形面积与边长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5、师小结: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那么你们可以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6、学生说,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巩固练习

p 98做一做同桌同学合作完成

p99第一题

(四)、拓展

1、你们真能干,知道了怎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你们身边有长方形的物体吗?想知道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分小组合作)

2、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5、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课堂作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35154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