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经验的回顾和总结,以便更好地迈向未来。怎样欣赏和理解经典文学作品?接下来将为你展示一些总结写作的技巧和窍门,希望能帮到你。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一
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基础和先验经验,紧扣课时目标 精心设计。它的有效性是指能否调动学生发展的内驱力,基于教材的理解进行有效地学习,实现自主性学习的目的。只有程序性问题切入学生的发展基础,才能做到有效的任务驱动。为此对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发展能力、学会学习,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像推导动能定理的时候,必须设计程序化的问题:如何表征外力 ?采取什么方法表征位移 如何计算恒力功。
复习旧课,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设疑激趣,导入新课;表演实验,列举实例,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课后结尾,总结深化,提出问题,承上启下,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若信口开河、随意提问,就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教师必须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能将果子摘到”,提问的过程要由浅入深、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提问的重点在于弄清“为什么”,学会怎样去学习。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二
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2.能计算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并会判断它们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并使用控制变量法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静摩擦力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木块、弹簧秤、木板、毛巾、纸、钢板、砂纸、水等.
知识准备:搜集有关的摩擦力信息.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三
(1)知道外力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动能。
(2)理解动能定理,知道动能定理的使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3)能设计并会利用实验进行探究物理规律。
(4)能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理论推导。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实验设计、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得出实验结果,通过理论分析、推导与论证,得到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理论分析与论证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理性思维的训练。
(3)通过理论应用使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2)经历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团结合作的学习精神。
(3)通过理论应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四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
1、弹力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平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弹力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
如所示的简单图示:
2、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弹力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弹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
实验法、讲解法。
:演示形变用的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码)。
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
1、演示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弯动钢尺,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总结形变的概念。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形状改变总结出弹性形变的概念: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
(1)钩码受哪些力?(重力、拉力、这二力平衡)。
(2)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
(3)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弹簧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
3、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7、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
式中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8、练习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强调为形变量的大小。
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到实处,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学实际中很难落实的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塑性和弹性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举出生活中或者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弹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随着分类的翅膀在飞翔。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体验。物理不是独立和抽象于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初中阶段来看更是如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没有过分关注基本的知识和概念,而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海绵、弹簧、减震等学生常见常听的事物出发,学生在对物体的弹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础上,总结出什么是塑性和弹性。关注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两位同学在拉测力计的活动中体验拉力的不同,认识到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的。学生亲自参与到了物理知识的建构中,认识当然是非常深刻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主要缺点:
学生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没有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学生的分类答案都是与本节内容是对应的?为什么没有学生按照物质的组成去分?为什么没有按照物质的导电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这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既然本节学习弹性和塑性,当然就是这一种分类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充分分类的基础上,从中挑出一组依照弹性和塑性分类的一组,让学生分析这一种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同样回到了环节的主题。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五
质量为2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给物体一水平拉力.
(1)当拉力大小变为5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2)当拉力大小变为12n时,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3)此后若将拉力又减小为5n(物体仍在滑动),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
(4)若撤去拉力,在物体继续滑动的过程中,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是多大?(取g=10n/kg)。
解析:(1)当拉力f=5n时,f。
(4)当拉力撤去后,由于物体继续在地面上滑动,物体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动摩擦力,所以仍为10n.
答案:(1)5n(2)10n(3)10n(4)10n。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六
4、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推理、归纳的科学意识和方法。
理解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节的重点。
掌握并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难点。
实验—观察—分析—总结。
牛顿管、抽气机、电火花计时器、纸带、重锤、学生电源、铁架台。
(一)、课前提问: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是怎样的?
vt=at。
s=at2/2。
vt2=2as。
演示1:左手掷一金属片,右手掷一张纸片,在讲台上方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然后将纸片捏成纸团,重复实验,再观察二者是否同时落地.
结论:第一次金属片先落下,纸片后落下,第二次几乎同时落下。
提问:解释观察的现象。
显然,空气对纸的阻力影响了纸片的下落,而当它被撮成纸团以后,阻力减小,纸片和金属片才几乎同时着地。
假设纸片和金属片处在真空中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会不会同时着地呢?
演示2:牛顿管实验。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气阻力。
(2)从静止开始下落。
实际上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计,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分组实验(每二人一组)。
将电火花计时器呈竖直方向固定在铁架台上,让纸带穿过计时器,纸带下方固定在重锤上,先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计时器下放,然后接通电源,松开纸带,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
运用该纸带分析重锤的`运动,可得到:
2、重锤下落的加速度为a=9.8m/s2。
1、学生阅读课文。
提问: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标准值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2、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规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页表格可知,纬度愈高,数值愈大。
vt=gt。
h=(1/2)gt2g取9.8m/s2。
vt2=2gh。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六)课外作业。
2、教材第38页练习八(1)至(4)题。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七
1、了解两种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会安装并使用打点计时器。
3、理解根据纸带测量速度的原理并测量瞬时速度。
4、明确速度—时间图象的意义,描点法画图象的方法,并画出该实验中的速度—时间图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看打点计时器的说明书,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纸带的处理过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体会处理问题的方法,领悟如何间接测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
3、通过画速度—时间图象培养学生用图象法处理数据的能力,体验数学工具在物理发展中的作用。
4、体验实验中理性思维的重要,既要动手,更要动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觉打点计时器的巧妙设计思路,体会物理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指导作用,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意识。
2、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实验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并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3、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打点计时器的使用。
2、由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八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实际问题中分析规律。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1、以物理情景导入目标――合作体验――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2、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学会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分析并能解决问题。
多媒体,金属片,纸片,打点计时器,纸带,重物(两个质量不同)。
让学生通过合作实验,分析总结得出: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和所受重力无关。
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共同分析纸带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让学生依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理论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苹果落地”视频)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
教师活动:为了研究下落的快慢与质量是否有关,老师给同学们提供金属片、纸片,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探究。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点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得出结论:质量并不是决定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与体积、形状或面积有关吗?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得出结论:体积、形状或面积也不是决定物体下落快慢得因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造成金属片与纸片不同时落地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
教师活动:同学们有办法消除阻力吗?
点评:学会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初步养成置疑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用牛顿管演示物体在空气中和真空的下落情况。引导学生得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
学生尝试归纳: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条件。(学生的总结可能不够准确,注意引导)。
教师补充归纳完整。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条件:
a.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气阻力)。
b.从静止开始下落。
点评: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学生活动:(实验小组合作完成)安装好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重物等,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计算其加速度,换用不同质量的重物看纸带上点子间隔有什么不同,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点评:将两条纸带对比,只要两条纸带上的点间间隔相同就说明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学生活动: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计算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总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在各个地方相同吗?
b.它的方向如何?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中列表,尝试从表中寻找规律,这一规律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但不宜过多解释)。
符号:g。
方向:竖直向下(与重力方向一致)。
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g=9.8m/s2,粗略计算中可以取g=10m/s2(纬度越高g越大,纬度越低g越小)。
点评:通过算g值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定值(在同一地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规律。
教师点评: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这些公式中的初速度v=0,a取g就可以了。自由落体运动遵从的规律:
v=v0+at推出v=gt。
x=v0t+1/2at2推出h=1/2gt2。
2ax=v2-v02推出2gh=v2。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练习p(47)“问题与练习”第2题:
学生活动:学习独立作答;学生解答完毕后相互讨论和检查结果。
教师点评: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可算结果达到45m,实际上由于空气阻力,3s内不会下落这样的距离,提醒学生注意理想化可能带来的误差。
点评: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的理解。
三、课堂总结、点评。
(1)、学生试着归纳。
(2)、教师补充:自由落体运动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v0=0,a=g。我们在以前各章节中所掌握的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推论,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均可使用。
四、作业布置。
1、教材p453、4。
2、试测反应时间(做一做)。
五、板书设计。
概念。
运动规律。
加速度。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九
学生观察:
师:我们可以发现,它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磁体,一部分是线圈。
师:下面同学们两个指头夹住插头的两根金属片,另一位同学转动电风扇。
学生活动:(估计所有同学都体验过后)。
师:有什么感觉?
生齐答:触电、有电、麻人……。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探究的课题——电磁感应。
揭示课题:电磁感应发电机。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
介绍物理学史:奥斯特,法拉第。(幻灯片:自从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1820年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后来许多人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不能产生电流呢?1822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开始了“磁生电”的研究,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磁生电的规律。
师:什么叫电磁感应?什么叫感应电流?
板书:一、电磁感应感应电流。
师:怎样才能产生电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师:怎样进行实验?各小组讨论一下,
板书: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信息快递:(幻灯片:小量程电流表:小量程电流表俗称灵敏电流计,借助于小量程电流表可以检测出非常微小的电流,并且它的“0”刻度线在中间可以左右偏转显示电流的方向,由于在本实验中产生的感应电流很小,所以借助于该表可以使我们观察到比较明显的现象。
切割磁感线运动:实验中我们可以把磁场中的线圈想象成一把刀,如果它运动过程中与磁感线相交,则为切割磁感线。否则为不切割磁感线。
师演示:垂直、斜向切割,上下运动。(直接用线圈演示)。
师:同学们,能不能按步骤完成实验。
学生演示:一学生操作,一学生配合,其他同学观察纪录。
展示纪录结果:
师:讨论一下,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小结:
幻灯片:实验结论1: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师: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各小组讨论提出猜想。
生答:猜想:可能与磁场的方向、线圈的运动方向有关。
师:怎样来验证刚才的猜想呢?讨论一下!
师:你能说出实验的方法吗?
师:实验中观察什么现象?
生答:观察指针的偏转方向。
学生实验:一学生操作,一学生配合,其他同学观察纪录。
展示纪录结果:
师:通过实验能得到什么结论?大家讨论一下。
生答:
幻灯片:实验结论2:改变磁场方向或改变线圈运动方向,感应电流的方向就会改变,即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线圈运动方向有关。
生答:(举例)。
幻灯片:出示几张发电站的图片。
师:大型的发电机我们没见过,老师今天带了一台小型发电机过来。(出示发电机)。
请哪位同学上来摇一下,看看有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学生观察。
师:看到什么现象?
生答:灯亮。
师:说明电路中产生了什么?
生答:电流。
演示:把小量程电流表接入电路。摇动发电机。
师: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哪位同学能用手臂来模仿一下指针的偏转情况?
学生动作演示: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电流的方向在发生变化。
师:我们把这种电流叫交变电流。阅读课本第54页,思考下列问题?
幻灯片:1、什么叫交变电流?
2、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发电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如何?
4、我国交流电的频率是多少?
生答:(略)。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十
2)引导学生学会从信息短文中寻找相关物理信息。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信息题型的解题方法学习。
视频引入:你从漂流的视频中获得什么物理信息?
一、什么是信息型试题?
把日常生活中、自然界中、科学技术中的某个情景,利用短文、图象、表格、铭牌、漫画等提供信息。它是声、光、电、力、热等知识延伸和拓展。通过阅读、理解、思考和分析从中筛选出有关的信息,然后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
二、试题类型:短文型、图表型、铭牌型和综合型。
三、解题方法:
第一步:阅读信息:通过阅读,了解信息的主要内容,理解材料涉及的物理知识。
第二步:发挥联想:将背景中的信息,转化为熟悉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排除与问题无关的干扰信息。
第三步:提炼信息:机会问题,提炼出信息中的解题信息。
第四步:解决问题: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抓住关键词语,准确的利用物理知识解题。
例1:阅读短文。
微波炉是现代家庭中的烹饪工具。接通电源后微波炉内的磁控管能产生频率很高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故称为微波。微波有以下重要特性:(1)微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微波遇到金属物体,会像光遇到镜子一样地发生反射。(2)微波遇到绝缘材料,如玻璃、塑料等,会像光透过玻璃一样顺利通过。(3)微波遇到含水的食品,能够被其大量吸收,引起食品内部分子发生剧烈的振动,达到加热食品的目的。(4)过量的微波照射对人体有害。
(1)微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m/s.
(2)若一微波束与金属板成30。角射向金属板,反射时反射角为______。
(3)为防止微波泄漏对人体造成伤害,在玻璃炉门内侧应装有____________.
(4)小明家使用的微波炉功率为1000w,小明用该微波炉加热质量为300g、温度为20℃的水至沸腾,用时2min,这段时间内微波炉的效率为________。
例2:观察图象提出问题,并回答。
例3:下表是小李同学家里的双缸洗衣机所用的两个电动机的工作参数。
名称额定电压(v)频率(hz)额定功率(w)转速(r/min)。
洗涤电动机220501101370。
脱水电动机220501651370。
(1)当洗涤电动机正常工作而脱水电动机不工作时,通过洗涤电动机的电流是多少?
例4:阅读短文,观察图象。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大坝总长3035米,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
有双线五级船闸,可通过万吨级船队。
滔滔江水为三峡水电站做功发电,年均发电量850亿度,并为三峡至葛洲坝区间的航运梯级进行反调节,再为葛洲坝水电站做功发电。
三峡建成后,库区的气温夏天会降低2℃,冬天升高2℃,气候宜人,更利于植物生长。
三峡建成后,年均发电约850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5000万吨原煤。若以火力发电比较,每年将少排放二氧化碳1.2亿吨、二氧化硫200万吨、一氧化碳1万吨以及大量的废水和废渣。所以,长江三峡工程,是无法比拟的人类环境的“净化器”!
(1)船闸是根据______的原理建成。
(3)为什么大坝做成上窄下宽?
(4)看图写出能量的转化过程:______。
(5)发电机是由转子和定子两部分组成,它是根据______现象的原理制成的。
要善于从信息题目中挖掘隐含的物理知识,并应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公式时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提升》。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知道功率的公式、单位,
3、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并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具体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从身边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认识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别。
2、通过类比把速度的知识迁移到比较做功快慢上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用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实验估测人的功率。
三、教具。
体重计、秒表、刻度尺。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题:
生:他做的功______,所用的时间,他做功快慢_______(选填是否相同)。
生: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路程比_______,一般赛跑都是用这种方法(裁判员的方法);还可用另一种方法,是相同时间比______(观众的方法),物理学上常采用后一种方法。
师:同样比较做功的快慢也可依此采用两种方法。
生:做功相同的情况下比,或者相同时间的情况下比。
师:物理学中,则采用后一种方法来表示做功的快慢,并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二)、新课学习:
一)、功率:
师:请同学们参照书本p65认识功率,
生:完成下列填空。
1、定义:_叫功率。
2、计算公式:w=,t=。
3_(符号表示___),人们它叫做___,简称__,符号表示___。在工程技术中常用单位是____、_____。它们之间的进率是。
练一练:(1)单位换算:5w=___j/s。3kw=___w,0.5mw=____w。
师:讨论:1、功率大的物体一定做功多。
2、功率大的物体一定花的时间少。
3、做功的多的物体一定功率大。
4、功率大物体一定做功快。
5、做功多的物体一定做功快。
生:功率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物理量,功率大表示物体做功,功率小表示物体做功。功率不是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与功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理量。
生:练习。
1、如前面题目,若小明的体重为500n,每层楼高为3m,则他两次上楼所做的功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两次做功的功率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
2、两台起重机的功率之比是1:3,如果它们完成的功相同,则它们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是;在相同时间里完成的功之比为_________。
师:阅读课本p66第二自然段,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
二)、估测上楼的功率:
师:上学时我们都要从底楼登上三楼,在此过程中谁的功率最大呢?下面就来研究。
生:思考。
1、猜一猜:我们班上哪个同学上楼的功率大?你做出猜想时考虑了哪些因素?
2想一想:如何比较同学上楼的功率?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方案?
如果要求估测出功率的大小,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应用什么测量工具?并设计出表格。
师:实验操作如下,请一个同学从一楼登到三楼,测出这个同学的质量m,量出楼的高度(一楼到三楼)h,记下这个同学两次登楼所用的时间t,并把有关数据填在下表中。
算一算:根据p算出登楼时的功率。
生:思考,如何估测跳台阶或引体向上时人的功率吗?应如何测量呢?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有什么体会?(请你写下来)。
(四)、作业:
1、完成课本p661、2、3、4.
2、功率的另一种形式表示。我们可通过以下例子来分析: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sw牵引力f、速率v和功率p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公式p=、w=fs、v=推导出来,
p=_____(注:把功率公式中w和t替换掉,最终用f和v来表示功率)。从此公式来看,在功率保持一定,加大物体的速度必定会使动力(拉力)减少。在分析一些有关运动的物体(包括机器)的功率时,应用此变形式比较简捷。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十二
在初中的当中,教师需要从实际生活出发,然后逐渐融入物理教学当中去,然后再从课堂走向实际问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要看重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知识核心体系的建立。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创新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强调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体现时代性。
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物理的教学应当更加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观念的融入,强调知识的前沿性。同时要适当融入一些国家的科技发展内容,重视物理知识教学与现代物理之间的发展结合,从而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和能力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三)反映选择性。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影响因素,要精心为他们设计教学方案,促使方案更加丰富,能凸显出教学特点,尽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内容,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当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的任务和知识体系,不能完全按照课本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而是要更多突出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全面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教师对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和认知水平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从而为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当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分析学生主体的区域特点,积极利用好当地的资源来进行知识补充和教学开展,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二)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来说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了足够的兴趣,他们才能在学习中更加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民主的学习环境,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设置出适当的探究性题目内容,并在课堂中留有一定的空白时间,让学生能进行知识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想法,并给予适当评价。要将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全面记录下来,以便于为学生制定接下来的教学计划。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尊重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看法和思想,尽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师要利用物理实验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科学设置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多方面的,当中既要体现出教师对教学主体活动的指导,同时也要体现出教学活动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教师针对教学主体的活动开展,当前应当强调当中的针对性,并且要保证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其中。在教学设计中则应当以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以实践案例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说教手段,要求教师掌握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课堂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作为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来设计出可见性比较强的教学计划,要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改进,弥补教学当中的错误问题,促使教学设计能够得到适当的延展。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态度调动,只有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学实施。对此,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总之要保证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更多的学生愿意投入中。
(四)引导学生探究和感受。
现代社会中市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之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然学习当中的基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對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探究和实验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到知识本质所在,从而提升自身经验。创新不是实验结果相同的不同实验方法应用,而是要求在理念上是全新的,在方法上也是全新的,只有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给创新一个更高的期望。只有学生有了对知识学习的新认识,他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中,探究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激发他们物理学习动力的关键所在,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意义,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
(五)积极展开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而且是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的一个过程。学习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当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为了改变当前的评价现状,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要在评价中重视人性化,从而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采取自评、互评等方式来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同时也要从环境、氛围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来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十三
1、简介:本节为初三物理第一章第二节,教材通过滚摆和单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木球与弹簧片碰撞实验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物理教案-质量。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情况。本节是“机械能”这一章的重点,也是学习其它形式能的起点。
2、目的和要求:(1)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2)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重点:课本第4页实验1、2、3。
4、难点:由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滚摆、单摆、cai软件、计算机设备。
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为了增加实验的可风度,配合演示实验采用cai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可把实验1、2、3及人造卫星的运动由动变静、由小变大、由快变慢,使知识的传授具有鲜明的表现性,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更有利于分析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1、新课引入。
手持粉笔头举高,问:粉笔头具有什么能?为什么?(重力势能,被举高了)放手,下落过程中问:粉笔头又具有什么能?(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问:它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指出: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这就是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启动计算机投影本节cai课件封面: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物理教案《物理教案-质量》。
2、新课教学。
实验1:滚摆实验。出示滚摆,并介绍构造及使用方法。告诉学生可通过观察摆轮上的红色标志来判断摆轮的快慢。
做此实验时,同步放映cai课件中的滚摆动画,引导学生对照动画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使学生总结出:下降时,滚摆位置变低,速度变大,则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说明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升时,位置变高,速度减小,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说明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学生总结正确后,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滚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2:单摆实验。展示单摆把小球拉到一定的高度,然后放开,观察小球运动情况。放映cai课件中单摆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出最高点a、c两处速度为零,则球从a—b—c的速度变化很容易观察出来,学生也好得出a-b-c和c-b-a的能量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单摆实验证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可相互转化。
实验3:此实验改为cai模拟实验,并把弹片改为弹簧来增大可见度。放映本实验动画,学生很容易观察弹簧被压缩后再恢复的动作,不难得出能量的转化。点按鼠标显示实验结论:撞弹簧的实验证明:动能和弹性势能可相互转化。
点按鼠标显示结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
3、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事例分析。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5面卫星和“想想议议”。学生讨论卫星和皮球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放映东方红1号卫星绕地球运行动画。介绍卫星知识,告诉学生这是我国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包含丰富的物理知识,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讨论其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放映皮球动画,学生一目了然的就可完成“想想议议”的内容。
4、小结精练。
(1)放映cai中练习题,学生解答;
(2)讨论回答课本p9面习题4,讲评习题3、5两题;
(3)布置作业:p9面习题5、6、7三题。
1、新课引入3分钟,2、新课教学20分钟,3、举例分析10分钟,4、小结练习12分钟。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十四
操作:
1.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
3.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4.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
讲解:
1.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被消耗光后,烛火就熄灭了。
2.烛火熄灭后,杯子里的水位会渐渐上升。
创造: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动收集其它溶液吗?
浅谈自然材料在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
作为农村幼儿园,缺乏资金,从而缺乏环境创设的材料及缺乏各种玩具和活动材料。如何就地取材,运用自然资源,体现农村幼儿园的特色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自然资源在农村幼儿园的运用。
农村的自然资源包罗万象,品种丰富,但是,是不是所有的自然资源都能运用到我们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教玩具制作当中去呢?肯定不是。这其中可以大致有这样几类比较适用的:种子类(玉米、黄豆、绿豆、谷类等),竹木类(竹筒、木块、树皮、篾条、树叶、松果等)、秸杆类(麦杆、稻草、油菜杆等),瓜壳类(花生壳、瓜子壳、丝瓜壳等)。一般来说,都是运用晒干后,易于操作的,而不是新鲜的,不容易保存的。
要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就要充分收集自然资源,一个是在数量上,一个是在种类上。数量多才易于运用,种类多才能避免单调。
在我们农村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和教玩具制作中,如何运用自然资源并不是约定俗成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我们幼儿教师充分开动脑筋,创新设计。一般来说,竹木类、种子类因为比较硬,所以适用用自制教玩具比较多,而秸杆类、瓜壳类适用于环境创设比较多。真正在实践中的运用还需要平时多动脑筋,多实践,因为在这方面的尝试和经验都不是很多,现成的可以借鉴的东西也很少。
在这里,我可以建议一些,在教玩具制作方面,竹子可以制做很多体育用具,如跑马竿、踩跷筒、竹圈、小推车、竹蜻蜓、竹扭棍等;木头可以做陀螺、积木块、木凳等,稻草可以搓成草绳,种子类可以穿成串用于数数。在环境创设方面,可以用各种瓜壳来粘贴,还可以用各种秸杆来编织进行装饰,总之就是多动脑,多想办法。
一般来说,自然材料的颜色比较深沉,而且不容易粘贴,在使用的过程中大家都觉得比较吃力,这就需要灵活使用,美化搭配了。我这里有几点建议:
1、在使用之前要进行初加工,比如对竹木类进行切割打磨,对瓜壳种子类进行筛选,对秸杆类进行剪切等,反正就是为了在使用中更易于操作。
3、要充分美化,怎么样美化呢,一个方法是上色,根据实际的需要给自然资源上漂亮的颜色,可以用油漆也可以用广告颜料,另一个方法是与彩色卡纸搭配。
总得来说,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使用自然资源只要兼顾到美观和实用,再加上我们老师们的巧妙构思,就充分展现了农村幼儿园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特色,这是城市幼儿园所不能代替的。
作为农村幼儿园,确实存在各方面困难,但是只要大家勤于思考,全身心的为了幼教事业的发展而努力,我相信,农村幼教是有出路的。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十五
班级。
教师。
课题。
杠杆。
课型。
知识。
与
技能。
1、认识杠杆以及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3、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应用。
过程。
与
方法。
1、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学生形成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教材分析。
重?点。
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
力臂的确定及画法、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
杠杆、钩码、钳子、筷子、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用捏粉笔头比赛引入新课。
师:给出比赛要求。
生:动手。
思考。
用有趣的比赛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行新课。
实验探究。
一、出示学习目标。
师:出示幻灯片。
生:识记。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性。
二、认识杠杆及其五要素:
1、出示图片,认识杠杆的概念。
2、生活中有哪些杠杆。
3、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师:引导。
生:观看。
总结。
师:举例。
师:讲解。
生:理解。
识记。
教会学生分析理解概念的方法。认识杠杆。
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中识别出杠杆。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十六
火箭。
【课题】火箭。
【重难点】火箭的工作原理;设计三级火箭的原因和三级火箭是如何提高效率的.。
一.火箭的一般知识。
二.三级火箭。
第四节火箭。
一.火箭的一般知识。
1.我国古代的火箭:神火飞鸦。
2.火箭升空的原理。
3.火箭工作的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4.火箭的种类。
二.三级火箭。
1.三级火箭的工作过程。
2.我国火箭的发展状况。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关于火箭的知识。
【课题】关于火箭的知识。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参考方案】查阅火箭的有关历史资料,火箭的应用方面的知识,我国关于火箭的发展.。
【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物理教案-火箭。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篇十七
(一)知识目标:
1.知道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3.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增进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情。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仪器】。
(一)多媒体教室:配备高亮度投影机及师、生用电脑、实验展示台。
(三)多媒体网页课件,
(四)校园网bbs系统+投票系统。
(一)、课题引入。
1.观看多媒体视频:
(1).风暴的肆虐。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的片段中,你看到了哪些场景?
学生回答:看到龙卷风吹倒了房屋,拔起了大树,掀翻了路边的车辆……。
教师提问:这其中又包含了哪些物理知识呢?
学生回答:龙卷风是运动的,龙卷风具有很大的能量,龙卷风能够对其他物体做功。
(2).刘翔110米栏的冲刺。
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刘翔在奥运会110栏比赛中奋力冲刺,勇夺金牌的场景。
学生回答:刘翔也是运动的,具有动能。
2.活动:投掷乒乓球。
学生回答:我看到气球被乒乓球推动了。
教师提问:从物理学的角度考虑,又可以如何来描述呢?
学生回答:乒乓球对气球做了功,乒乓球具有动能。
教师提问:从以上三个事例中,你能归纳出它们具有的共同点吗?
(二)、新课讲述。
板书(投影):一个物体如果能对另一个物体做功,那么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我们称之为动能。
由学生的讨论,引导至对动能及势能影响因素的探讨。
教师提问:关于动能,你能提出一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吗?
学生回答:动能的大小各不相同,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1: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由学生使用现有的器材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的科学探究。
探究实验完成后,由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实验过程,并讲述实验方法。教。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他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方法有什么看法吗?
引导其他学生对这种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形成辩论式的探讨氛围,以寻求更科学的探究方案。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教师总结: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充分运用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时,应保证两物体具有相同的速度;而在研究动能大小与物体的速度有关时,又要保证两次实验物体的质量保持一致。
板书(投影):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
学生回答:还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学生活动2:探究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由学生自主挑选所要探究的命题,将全班同学分为两部分,分别进行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完成后,由学生分别上台展示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果。教师继续发动其他同学对此做出相应的评判,重点突出控制变量法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运用。
板书(投影):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
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形变的程度。
教师提问:操场上飞来的足球可以用脚去踢,飞来的铅球可以用脚去踢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飞来的足球和铅球速度基本相同,但铅球的质量大,所以动能也大,能对人做的功也多,将造成的伤害也大。
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能量的实例。
教师提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把课堂知识应用到对实际生活中去。
(三)、课堂巩固:
1.使用bbs的投票系统进行选择题的练习和对错统计,当堂反馈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
体网络课件,浏览网页内容,复习巩固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物理知识?2.你学会了哪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288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