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课程标准、学生需求和教学资源等因素。教案的编写要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和问题解决任务。掌握教案的编写方法和技巧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以下是一些教案的实例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批注篇一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这个故事。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范读教学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2.设疑引导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的寓意。
诵读法:短文生动活波,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讨论法:针对教师提问展开讨论。
讲述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这则神话赞美了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批注篇二
教学目标:
1、能发现相同的两个字调换顺序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2、能自主根据形声字特点进行识字。积累运用词语。
3、能自己读懂小故事。
4、以“我们的小制作”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
5、自主学习,乐于展示。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口语交际、积累词语。
2、难点:进义词词义的区分,口语交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交流共享。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词语。
奶牛牛奶。
图画画图。
蜜蜂蜂蜜。
牙刷刷牙。
水池池水。
山上上山。
2、自读词语,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每组词语的两个字都相同,只是交换了前后的位置。第一大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因为颠倒了字的顺序,所以表达的意思不同了。第二大组的第一竖行是表示事物名称或地理位置的.词,交换了字的位置,就变成了表示动作的词。
4、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看哪一组说得多。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然后用多种方法朗读。
二、日积月累。
(一)是“读读认认”;
1、投影出示字词。
2、组内交流说发现。(形声字;用熟字加熟字的方法识记新字。)。
3、游戏识字。
*卡片认读生字提示。
“姓、警”的正确读法;
*任意抽卡片认读。
*送信游戏。
*同桌互读,全读对的给同桌画颗星。
4、自由练习读词语,扩词练习。
(二)是“我会填”;(“我会填”是选择近义词填空的练习。)。
1、说说每组的两个词是什么关系。(近义词)。
2、结合生活分别用这两个词造句。
3、说说差别。
4、填空。
(三)是“我会读”。
“我会读”是阅读《鲁班造伞》这篇短文。
1、学生默读明意,自主识字。
2、朗读感悟:鲁班善于思考,动手创造。
3、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想法。
4、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或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2、展示自己做成的可爱的小制作。
3、小组交流、汇报制作过程。别人讲的时候,听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讲的同学要作解答。
4、小组推荐做得好、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展示、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5、评一评谁的小制作做得好,谁介绍得好。
6、将学生的小制作办成一个展览。
二、展示台。
1、导语: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当你碰到美的东西你会怎样?(生交流。)。
2、展示:与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图片与材料。(内容不限)。
3、全班交流自己的搜集途径。
4、总结:每个人交流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每个人交流一个思想你便得到许许多多的思想,原同学们,时时处处不忘留心美的事物,不忘将美与他人分享。
5、为此专题办个展览。
三、作业布置:搜集李白与杜甫的相关资料。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批注篇三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
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师:昨天啊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课件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书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同学们再来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多音字“间”的读法并组词,理解间隔的意思)。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书上找一找。(脱鞋绾裤,理解绾的意思)。
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必须(脱鞋绾裤)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并再次齐读课文)。
3、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自主寻美,体会情感。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听要求: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描写人们走搭石的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注意多音字“行”的理解)。
a、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还有几个新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我们来读一读。怎样的动作叫协调有序呢?(生自由回答)。
b、我们合作读读,老师读前面的,同学们读“抬起脚来”,老师读后面的,你们读“紧跟上去”。明白了吗?试一试。(读时速度渐快)。
c、没有人踩脚,也没有人掉进水里,是有人指挥吗?(没有)没有人指挥,大家的动作那么的整齐,配合得如此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依次解释清波荡漾、人影绰绰并有感情的读。
2、一行人走搭石让我们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谦让)。
假如一位“老人”和一个“青年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并请同学上来表演这个情景体会这一美好品质)。
(四)激发想象,练习说话。
1、每天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来走搭石,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样的人走搭石呢?人们又会怎么做?(抱着小孩的妇女、帮她把孩子抱过去)。
2、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家乡人的美好品质。其实会有很多很多人来走搭石,尤其会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来走搭石。请同学动笔写一写。请用上“假如来走小溪边,家乡人会”这样的句式写上一两句就可以了。
看到这一道道风景,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搭石、赞搭石吗?(他还赞美了家乡人的美好品德)所以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师生齐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家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你能从平常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吗?请把它写下来,注意把小事的细节写清楚。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批注篇四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的能力。
1.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复习词语。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
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屏幕上出现诗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
(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第二、三、四课时。
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做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将自己知道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文字、画面或照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批注篇五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运用好词好句,学会写简短的解说词。
2、能力目标: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欣赏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的运用ppt课件。
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1、师:相传在四百年前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有块泥潭小岛,一天一只仙鹤看中了这儿环境优美便衔来一根榕树枝,说也奇怪这棵榕树很快的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浮动的绿洲。一个美丽的清晨,这只仙鹤带来了成千上万只仙鹤,每于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嘎嘎呼唤,翩翩起舞,凌空翱翔,野趣盎然,蔚为壮观。那一片和鸣谐调的天籁之声,“人间那得几回闻”,成了南国的一道奇观——鸟的天堂。板书课题《鸟的天堂》。
3、质疑:“鸟的天堂”指什么?为什么叫“鸟的天堂”?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次序时间作者见到了什么作者的感慨。
(三)自主感悟。
a:品读“美丽奇特的大榕树”
在学生整体感知后,进行自主阅读,要求:找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各抒己见。
1、师板书(画一棵榕树)一株榕树便天堂,这是一株怎样的榕树?(观看视频资料)。
2、你看到了一颗怎样的树?(大、绿、茂盛、生机勃勃……)要求学生把他想到的写在黑板榕树上。
3、作者看了榕树后有什么感慨?(板书:“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认真读读课文1—9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大的特点: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茂盛的榕树,看不见主干在什么地方。
师:四百多年前,河中一个泥墩、一棵榕树长期繁衍,形成枝叶覆盖1万多平方米。相当于150个多媒体教室那么大)(哇!)。
师:称赞它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我有机会看请他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面上,伸进泥土里。
教师结合课件介绍画面。
师:称赞它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师:怎样理解“卧”?
师:称赞它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齐读第7自然段。
(2)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四: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批注篇六
本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故事,记叙的是一位老妇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头获取所得,使乞丐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从而依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学过的识字方法独立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能熟练连词认读,掌握多音字。
2、正确书写本课11个生字,书写工整,笔顺正确。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独臂乞丐由不情愿搬砖到搬砖的复杂心理变化,从而从女主人那儿获得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
4、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两个乞丐的不同,从而感悟到只有依劳动才能创造幸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尊严”这个单元,在前两篇课文中,我们认识了革命者叶挺和齐国的使者晏子,他们为了真理,为了国家始终坚贞不屈,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课文《为了他的尊严》,再来看看这篇课文又和尊严有什么关系。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课题中的“他”指的是谁?
2、谁为了他的尊严?(学生边回答边随即板书,妇人——乞丐)。
(过渡:课文围绕着妇人和乞丐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来读读课文。)。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妇人和乞丐讲了什么事。
4、课文中的生字都认识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出示生字)。
(抓住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重点指导,帮助学生记住。)。
5、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6、预习中,有不理解的问题吗?(学生边提问题,老师边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抓住学生提到的关键问题,用课件出示,作为本课的一个切入点。)。
7、这么多的问题中,你们想先研究哪一个问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探究,其他的问题说不定也会迎刃而解的。)。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2、那个独臂乞丐开始就情愿搬吗?后来为什么搬了?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的有关段落,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
(1)集体交流:学生抓住句子体会,独臂乞丐觉得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已经非常可怜,妇人却让他搬砖,他很生气很不情愿。
(2)谁来读读这位乞丐的样子?体会“慷慨”的意思,并指导“慷慨”两个字的写法。
(3)出示句子“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妇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了两下。”让学生抓住乞丐表情的变化来体会他内心的变化,原来一只手也能干活,也有尊严。
(4)谁能带着乞丐恍然大悟的表情把他内心的变化读出来。
(5)学生读乞丐干活时的样子,说一说看到这一切感受到什么?
(学生抓住“整整……才……”、“气喘如牛”、“布满灰尘”、“汗水濡湿”等词语体会这搬砖的活对独臂乞丐来说很不容易,而且又累又脏。)。
小结:他感激的不仅仅是妇人给他的20元钱,更重要的是妇人的做法唤起了他的尊严。上路后的他结果怎样呢?(成了董事长)。
(8)我们去看看这位董事长吧。睡来读一读。
小结:原先可怜的乞丐今天却成了一位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
(小结:他不仅仅是没有挣到20元钱,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自己的尊严。)。
4、再读这句话“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学生进一步体会搬不搬对乞丐来说的确不一样。
5、若干年后,成为董事长的乞丐又回到改变他一生的那位妇人家里,想不想听听他们说了些什么?请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6、在他们的谈话中,有一句话就是同学们课前提出的问题,“妇人为什么不要报酬,还要把房子送给一只手也没有的人?”(学生抓住妇人说的话,体会到妇人也很有尊严,而且还很善良。)。
7、师生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妇人的美好品质。
(四)感情升华。
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一定收获很多,你们想说点什么?
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是尊严改变了乞丐的命运,也是尊严使我们感到了妇人是高大而可敬的,尊严对我们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让我们珍惜尊严吧!
(五)布置作业。
1、阅读短文《嗟来之食》,围绕着尊严这个主题,谈谈你对文中主人公的认识。
2、搜集有关“尊严”的格言和故事。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批注篇七
1、学会9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了解一些有关马的典故,积累一些有关马的成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阅读相关的文章。
3、初步了解马在我们中华民族中的象征意义和重要地位,认识、体验、感受中华民族关于马的悠久文化,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这文章,激发学生主动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批注篇八
认识2个生字,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想想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珍珠泉的美丽和可爱。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了解珍珠泉的美丽和可爱,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了解课文记叙的顺序。
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学生自学课文,交流学习体会;再通过练习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并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录音机、投影片。收集有关泉水的资料。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泉水是从地下冒出的水,它是那么清澈,那么明净。它是大地母亲的乳汁,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生命的泉水。作者家乡有义演清泉,泉水不但又绿又深,而且谭底还会不断冒出一串串彩色的、像珍珠一样的水泡,乡亲们称它为“珍珠泉”。(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放课文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听到的景象,然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 学生谈谈自己想象到的景象,再次激发阅读兴趣。
三、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学习体会,学习生字。
1 先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再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珍珠泉的神奇景象,并把自己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
2 对第一次的想象内容进行补充,并让学生读读画出的有关语句,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根据学生选择的句子进行组合,把选择同样语句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气浪读,讨论自己的体会。有特殊见解的学生可以独立学习,教师与他们交流。
(2)各学习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反复诵读,教师进行点拨、启发、引导、品位,随机教学生字“嵌”和“筛”。提醒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并通过读让其他同学听出你们的理解,听出你们的情感。在指导朗读描写珍珠泉周围景物的语句时,启发强调“绿”字,和三个“那样”,读出珍珠泉的绿、深、清,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指导朗读描写潭底冒水泡的句子,引导学生读的轻松一些,好像在夸奖活泼可爱的小孩,读好两个“照在”、一个“照在”和三个“!”,读出变化,突出作者的赞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讨论交流中,对第一次想象的内容进行补充。
(3)让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其他同学倾听,对他们的想法进行补充、质疑。
(4)齐读全文。
四、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1 (出事投影)课文先介绍了珍珠泉在 ,接着重点描述了珍珠泉周围的 ,以及谭底冒出的 ,最后抒发了作者对珍珠泉的 之情。
2 学习小组讨论完成练习,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五、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要求自己工整、端正,不遗漏标点符号。
六、小结,激发习作和课外阅读的兴趣。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了美丽的珍珠泉,它是多么清、多么绿、多么美啊!我们被这美妙的景象所陶醉。其实我们家乡、我们祖国还有许多美丽、神奇的地方,它们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宣传。希望同学们向本文的作者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手中的笔来描绘祖国、家乡美丽的河山。也可以去调查、查找资料,如果有类似的文章,可以推荐给同学,大家一起欣赏,一起学习。
摘抄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批注篇九
柳树醒了。
教学目标:
1.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会写2个字。2.能正确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了解春天到了,大自然的变化。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导入新课。
1.出示图画小朋友,春天已不知不觉来了,春天是个万物复苏、柳绿花红的季节。瞧,图上画的是什么呢?你能不能说给我们听。
2.师:春天来了,小朋友多高兴呀!来,自己高高兴兴地把课题读一读。谁来念?再读得亲切一点?再高兴些。
3.师:想不想自己读好课文?那么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好后,把不认识的字圈一圈,认一认,想办法记住它。
二、检查生字。
三、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师:冯老师相信,这些词到课文里,你们能读得更好,对不对?来,先自己试试,把课文读读。
第1页。
2.开展朗读接力其他小朋友拿起书认真听,呆会做小评委,评评谁做到了正确、流利。
3.找小伙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四、理解课文,感悟内容。
1.师:现在你能不能说说柳树有几个好朋友?来,拿起笔用“——”把它们划出来。
2.说话训练:用上“_________是柳树的好朋友。”也可以自己用其他句式说。3.读准:春雷、春雨、春风、春燕、小朋友(词卡贴在黑板上)。
4.把5句话合并成一句话说说,可以用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是柳树的好朋友。
5.这些好朋友为柳树做了什么呢?请你用喜欢的记号把它找出来。
6.老师这里有几个词语(说话、洗澡、梳头、捉迷藏、玩耍),来,读读,谁帮老师贴贴。贴好了说一句话。
7.指导朗读:这群好朋友真能干,你能不能夸夸他们呢?这样吧,选其中一个夸夸。
先自己试试。
(1)谁来夸?你夸谁?
(2)春雷会跟柳树说什么悄悄话呢?(机动)如果你也夸春雷,站起来也跟他一起夸夸。
(3)师生表演第二节(机动)。
8.4人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夸夸柳树的5个好朋友。9.4人小组汇报。
第2页。
10.齐读课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字指导。
七、欣赏《春天在哪里》。
今天小朋友学得真好,老师奖励奖励大家,给大家听一首春天的歌。下课后,老师希望大家去观察观察春天的美景,然后把他画下来。
第3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批注篇十
教材分析:
《全神贯注》是四年级下第七组内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课文并没有直接盛赞罗丹的全神贯注,而是抓住罗丹精雕细刻一座女像时的言行举止、神情动态来表现他的全神贯注。于无声处极至渲染罗丹的专注、投入以及对艺术的精益求精。文中对罗丹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极其生动传神,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工作时全神贯注、对艺术执着追求的大雕塑家的形象。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对记叙一个人的写作方法可能有初步的了解但不深入。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习人物描写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才能把人物写得丰满。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懂得做事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精神,培养一丝不苟的作风。
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了解文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掌握借助自读提示自主学习的方法。
2、在感情朗读中感受人物形象和品质,领会“全神贯注”的含义。
3、学会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体会人物精神。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通过人物言行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引出人物精神。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知道同学们平时很喜欢积累名人名言。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句名言。(出示: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指名读。
2、读了这句名言,有什么疑问吗?(预设:这是谁说的?他是在什么时候说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句名言背后发生的故事中——(板书课题:全神贯注)。
(二)读准字词,了解内容。
1、出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课件出示生词:邀请挚友斯帝芬·茨威格。
仪态端庄端详。
叽里咕噜吱吱响痴痴地笑哎哟径直。
学生读准读音。指导学生读准外国人的名字,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了的词语。
3、再读课文,用上“全神贯注”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4、简介罗丹和斯帝芬·茨威格。
二、引导自学,感知人物精神。
(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读一读导语部分,找到阅读提示里提示我们解决的问题。
建议围绕阅读提示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读一读,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批注篇十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师生”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前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对自己成长的点滴帮助。虽然作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诗引申的一个小故事,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都能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另一篇记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因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而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使得学生明白了自己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师生”间感情的珍贵,明白老师对自己教育的良苦用心,从而以百倍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回报老师的付出。
2、通过学写摘录笔记和阅读名句格言等学习积累词句的方法。
3、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等环节练习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师生间真正情意,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重点难点:
通过语文的各项训练,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口语和书面语与老师交流感情,使师生间情意进一步加深。
教学策略:
课余时间多与不善于交流的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从而增进师生情感,利于课中的学习,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了解课文大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坐上标记,试着寻找答案。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根据你预习的情况说说课题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思考:让作者难以忘记的老师是谁?什么事让他难忘?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全班交流,弄清课文主要写了“我”的启蒙老师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教“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给“我”巨大影响的事。
1.分小组讨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汇报本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在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词语:
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嘎然而止、引人入胜、年近古稀、恭恭敬敬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造句。
5.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第七段。
质疑:田老师的故事讲得怎样?从“我”的表现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朗读第七段,找出相应词语理解交流(入迷、恍如、发呆、惊醒)。
请生分别扮演田老师讲故事,“我”听故事,再现场景,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6.过渡:田老师编故事讲课对“我”以后有什么影响?
7.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九段。(简介“刘绍棠”,帮助学生理解。)
1.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田老师是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说出理由。
2.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4.过渡:作者对田老师的态度如何?
5.生找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
6.小结:田老师用心地教导学生,对“我”有巨大的影响,“我”深深地敬爱着这位老师。
7.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摘录下来。注意写清文章题目、作者、书名和日期,以备查阅。
恍 畔 杖 描
光 伴 仗 瞄
板书设计:
师恩 难忘 (刘绍棠)
编故事 行礼
让我入迷 感念
让我开了窍 终生难忘
师生情深
1.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识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边读边圈点自己遇到的问题。
1.出示“孔子”的画像,你认识他吗?板书“孔子”。
2.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请生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5.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呢?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2.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批注篇十二
1、采用逆序式欣赏模式聆听乐曲主题,感受大象悠闲自在的样子和神态。体验乐曲中低沉的音色、诙谐的情绪,表现大象憨厚、可爱的样子。
2、采用衍展式欣赏模式聆听乐曲主题,探究乐曲不同的主题旋律,启发学生感受、表现大象的挤奶动作,体验合作、自主学习的快乐。
3、采用表现式、创造式欣赏模式分组创编动作,体验、表现大象的愉快情绪。
感受、体验、表现大象诙谐、活泼的情绪。
聆听并演唱乐曲的主题旋律。
课件音响图片头饰
一、导入部分
阶段目标:采用逆序式欣赏模式导入课题
大家请看屏幕
屏幕出示:大提琴的图片。
师:谁知道,这是什么乐器?
师:你们听过这件乐器发出的声音吗?说说。
播放大提琴的音色。
师:请你来形容一下倍大提琴的音色。
师: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用这件乐器表现什么样的动物?
播放主题1
你觉得这段音乐在描写哪种动物?
师:圣桑运用了倍大提琴厚重的音色,形象的表现了大象憨厚、可爱的样子。
我们一起再来听一下刚才的主题。听后告诉老师音乐是几拍子的?
法国的圣桑。
观察图片并回答问题。
听后发言。
猜想。
自由发言。
聆听乐曲主题5。
二、新授部分
阶段目标:采用分析式欣赏模式引导学生了解乐曲的主题
理性欣赏。
1、聆听主题一。
播放乐曲主题。
师:出示乐曲主题,我们再来听。
师:这段音乐好象在描写大象干什么呢?
师:大象怎么走路呢?
师:播放主题一进行模仿。
师:找一部分学生进行模仿
2聆、听主题二。
师:大象走累了,停在大树边休息啦,请听下面这段音乐,播放主题2
师:这段音乐给人什么感觉?你能表现一下吗?
师:分组表现。
3、聆听第三部分音乐。
师:经过短暂的休整,大象又恢复的`一开始的神态,我们听,播放第三部分乐曲。
师: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
师:谁注意到作品是怎样结束的?
师:音乐是怎么开始的呢?
播放乐曲的引子。
4、完整聆听作品感受乐曲节拍。
看谱听主题。
走路。
生模仿。
聆听音乐进行模仿。
表现主题。
聆听主题二,进行想象。
自由发言。
自由表现。
几人一起表现。
聆听。
自由发言。
用动作来表示音乐结束。
完整聆听作品15。
创编部分师:我们已经比较了解作曲家创作的意图了,现在,我们帮助还不太了解他意图的人们,用动作来表现作品。
师:分组进行表演集体做动作。
分组展示13。
三、拓展部分
师:我们一起看看乐队的现场表演好吗?观看乐曲视频材料5。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又欣赏了法国作曲家专门为儿童写的作品《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另一首作品《大象》,《大象》是其中的第5首,以后老师再为大家介绍其他几首作品。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批注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特别是人物动作、语言、神志描写理解人物的心情,体会文章的阅读方法。
难点理解:“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包含图片、重点词句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示图导入,激发兴趣。
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题,齐读课题)。
4.作者介绍。(对“任”进行正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带有生字的新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工具书。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1)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2)男女生赛读。
(3)指读象声词。
(4)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5.指名回答,适时评价。
三、熟读课文,引导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出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1.抄写词语。
2.摘录描写生动的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活动。
2.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着抓住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
难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复习文中部分词语。
2.根据上课时学生质疑并梳理出的若干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引出本课的阅读话题。
二、精读课文,引导感悟。
1.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认识: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呢?请你读读第3、4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态度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读,师巡)。
2.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指名回答)。
(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小组内互说)。
3.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了鹅。通过这件事让作者改变的看法。)。
4.指名读第6自然段,画出描写鹅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鹅的不可一世、不怕人;“我”的狼狈不堪,害怕鹅)。
你能读出鹅的不可一世和作者的狼狈不堪吗?自己练一练,读一读。
5.我们害怕鹅,可是金奎叔不怕啊!找出描写金奎叔的句子。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描写鹅动作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6.不可一世的老雄鹅被金奎叔赶跑了,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塘中。通过这件事,作者对牛和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读读11~12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
7.谁来说一说作者发生了什么变化?(指名回答)。
作者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对牛和鹅都改变了态度和做法。对牛,不再无缘无故的欺负它;对鹅,也不再怕它。
8.是啊,金奎叔的话让作者永远难忘!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啊!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谁来说说?(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9.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回答)同学们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
三、总结升华。
(课件出示)正如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大受启发吧!请你用几句话简单地写下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批注篇十四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瑞雪图》一文所描绘的美丽雪景是我所教的这些南方孩子不曾见到过的,如何让他们通过阅读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我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品读课文、课外延伸相结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之达到预期的效果。
1、识记本课13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通过学文,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瑞雪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希望。
3、尝试着给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优美片段。
1、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本文是按照“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的顺序来展开描写的。
2、品读佳段,在读中感悟,体会瑞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与希望。
1、尝试着给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2、学习作者有序地进行观察、描写的写作特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雪景图片,师边解说)每到冬天,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能下场大雪,好痛痛快快地玩玩。而农民伯伯们更是满心欢喜,因为瑞雪兆丰年呵!你们瞧,画面上的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瑞雪图》。(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2、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3、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指名回答)
4、请按照时间顺序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5、师:你能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给这四部分内容分别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吗?
6、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尝试概括。
7、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整合意见,确定小标题。
8、小组派代表回答,推选出加得既生动又贴切的小标题作为该部分内容的题目。
(三)检查、交流预习情况,质疑、解疑
1、师:通过预习,我想同学们一定对这场瑞雪有独特的感受,谁愿意先来说一说?(学生用一两句谈谈自己预习后的感受)
2、师:在预习中你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答的,先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同组伙伴帮助解答,确实无法解答的再请老师帮忙。
(四)学习课文1、2节――下雪前
1、默读课文1、2节,思考:下雪前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
(出示表格,学生填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填写)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
2、投影学生填写的表格,讲评。
3、品读句子
a、连日来,暖和得如同三月阳春的气候骤然变得冷起来了。
(“骤然”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替换它?)
b、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寒风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
(从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你看出这更来得猛,来得快?)
c、指导朗读句子。
4、齐读1、2自然段。
5、小结:我们通过“读――思――写――品”的方法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
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应该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来品读课文,理解课文。(课件出示学法小结)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谁能说说,下雪前天气有什么样的变化?
(指名回答)
2、学习“下雪前”这部分内容,我们采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复习学法,为下文的学习做准备)
(二)学习课文3~6自然段
学习课文第3节
1、学生根据“导读卡”自学“下雪时”这部分内容。
(1)读:默读课文第3小节。
(2)思:这一段话写了哪些景物?天气有什么特点?
(3)写:根据上述问题填写表格。
2、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汇总第二栏表格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大雪纷飞小雨、大雪飘降雪下得大、稳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
3、找出你觉得描写得特别好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句子中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准确?根据学生的理解引导品读以下句子。
a、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降下来。(“大片大片”、“簌簌落落”可见雪下得很大)
b、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场雪下得很大、很稳?)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指名读、小组竞赛读)
学习课文4、5节
1、默读第4、5节,完成表格第三栏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大雪纷飞小雨、大雪飘降雪下得大、稳
2、与同桌合作流利地朗读出第四自然段,挑选你觉得描写得很美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用得巧妙?)
3、学生汇报学习结果,师播放雪后美景图片,帮助理解“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雪末儿随风飘扬”这些词句,进一步感受“动”与“静”相结合的雪后美丽景致。
4、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美美地朗读第四节。
5、播放雪后孩子玩乐的录像,用喜悦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
6、配乐朗读4、5小节,并完成课后填空题。
雪后的景色,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先写(),再写()。
(三)总结
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课件出示“瑞雪丰年图”)
(四)布置作业
1、观察本地一次下雨或日出的景象,学习本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观察描绘景物的方法,为习作做准备。
2、积累abb和aabb的叠词。
3、背诵精彩片段。
(五)板书设计
瑞雪图下雪前:乌云密布、寒风呼呼
下雪时:簌簌落落、大、稳
下雪后:粉妆玉砌
瑞雪兆丰年
11月17日,气象台发布了强大的冷空气即将南下的消息,第二下下下辽远的西伯利亚地带袭来的寒流,就侵入了胶东半岛。
连日来,暖和得如同三月阳春的天气,骤然变得冷起来了。一清早,天空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寒风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那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地从半空中降落下来了。
这是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的第一场雪。这雪下得很大,也很稳。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一会儿,地面上就发白了。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簌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都笼罩上一层白茫茫的厚雪。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卫个粉妆玉砌的世界。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木轻轻地摇晃着,那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落落地抖落下来。下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大街上,积雪足有一尺深。人在雪地上走着,脚下就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嘻闹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
在结构上本文层次清楚,条理明确,重点突出,采用了联想,夸张的手法,语言生动优美,情景交融。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如下思路,理清文章脉络,按照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学习全文。“以学生为主体”,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想象,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景色美,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朗读是一种古老的却极富生命力的学习方法,也是品读美文的重要方法。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用朗读去体会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这堂课总得来说是较好得完成了教学任务的。整堂课各个环节的设置合理,上课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都非常自然。而且我在上课的始终都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这种情绪一直带领着学生从课堂的开始到结尾。这堂课我自己感觉最值得珍藏的一点便是学生的朗读,从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书声中,我们似乎已经可以体会到学生从诵读中享受到了快乐。特别是在教学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先让学生默读,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然后有感情的把这个句子读出声来,之后读给你的小伙伴听,接着指名读他(她)喜欢的句子,一边读还一边做朗读指导。这个自然段的教学我引导学生运用了多种读书的方法,从第一次读到最后的一次读,学生实际上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一个精读的过程了。
当然,这堂课也让我暴露出不少自身的不足,这些不足带领着我进行更多的思考。首先,在教师基本职业素质方面,我感觉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除了课前设计过的一些过渡语和叙述性语言外,其余在课堂临场发挥的语言都缺乏感染力,不够美!这一点也直接牵扯到我对学生的评价语。所以,第二点便是评价语单调,对孩子没有起到实际性的激励或纠正的作用。第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员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体现出来。这些都值得我深深地思考。
这堂课让我积累了不少宝贵的教学经验,通过这堂课的反思与感悟,我想自己会在教学道路上前进一步的。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批注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的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海上月出的景色的壮观,体会课文中作者的联想,激发学生发丰富的想象力。
4、积累课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海上月出的壮观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描写明月升起的段落中的想象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情感。
月升月落,月缺月圆,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今天老师就要带领大家领略的却是我们这些平原上的孩子很少见的海上升明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屋,跟随作家峻青一起去欣赏海上月升那奇美的景色。(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解释课题:课前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请解释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题,体验情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要求认识的生字,还要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2、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景色?
3、刚才我们跟随作者初步领略了海上夜来月出,皎月当空那动人景观。现在谁愿意用你真情的朗读带我们大家再次走进大海,走近明月,然后说一说观后的感受。
三、潜心品读,体会情感。
1、根据阅读提示,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找出你喜欢的地方读一读,把喜欢的理由说给小伙伴听一听。
2、汇报交流自己喜欢的地方,并说出理由。
四、拓展延伸,积淀情感。
1、学生汇报自己课前查找的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并把这些诗词写在积累本上。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检测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3、读课外读物中《明月情思》,读后谈谈收获。
4、课后在读一读课外读物中《故乡月光》一文。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到了海边,走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海上月升初的绮丽、辉煌,另我们陶醉;月升后毫无纤尘之境,另我们感叹,真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批注篇十六
教学目标:
1、认识“溢、添”等8个生字,会写“墙、牌”等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体会人物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粗知课文内容。
1、板书课题。
2、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的情况,分两组出示词语。分组对比读,读准字音。
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草翠花开。
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冰雪覆盖鲜花凋谢。
3、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童话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课前检查生字预习时,教师也将两组词语对比出示,给学生感觉上以直观的暗示,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对比读文,充分想象,强化体验。
1、(课件演示):花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面。
教师相机板书: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
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样美丽的花园里,你会做些什么?心情如何?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在花园里捉蝴蝶,看蜜蜂采蜜,听小鸟鸣叫等。心情无比舒畅。
带着自己无比欢乐的心情朗读课文1、2自然段。
板书: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课件演示):花园周围砌起了高大的围墙,上面竖起一块写有“禁止如内”四个大字的告示牌。指导“牌”字的写法。
(设计意图:本文教学的难点就在于体会对比的表达方法,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进行第一次对比学习,把鲜花盛开、绿树成阴的花园与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的花园相对比,把孩子们前后截然不同的心情相对比,让学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感受文本。)。
3、过渡:巨人在孤独与寒冷中不知过去了多久,一天,他突然看到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他的花园又一次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引导学生自由读第7自然段,找出对比描写的语句练习朗读。
板书:草翠花开。
冰雪覆盖鲜花凋谢。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出这样几点:
小男孩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使巨人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小男孩使巨人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
巨人拆除了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6、小组合作,讨论理解句子:
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换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设计意图:本环节紧紧围绕课文,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书中了解课文内容,对比人物态度和感觉;在读书中合作交流,训练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在读书中拓展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在读书中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和谐的统一。)。
三、看图想象,续编故事,编排课本剧。
1、指导看图,用学习本课积累的词语,生动地描绘画面的内容。
2、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想象他们之间的对话,把故事继续编下去。
3、小组分工合作,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批注篇十七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1、知识能力目标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ppt。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学生介绍苏轼。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三)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四)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五)汇报交流,感悟美。
(1)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板书:横岭侧峰)。
(2)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生沉默)。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
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六)个性诵读,表达美。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七)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八)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九)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2、对比阅读《登飞来峰》。
(十)自我评价。
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更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岭。
所见。
侧峰。
全面了解。
不识。
所感。
只缘。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在三四行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看,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初读诗,正字音。3、再读诗,清节奏。4、抓字眼,明诗意。5、多诵读,悟诗情。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有了这些奠定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经师生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谈及如人的立场不一样,所以评定一个人是好是坏的结果也不一样;犯错误时,自己往往不能发现,总是当别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学生自学体会了诗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让学生一诗人的身份去体验,切身感受和再现到诗人写诗的情景,也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也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语文教学要重视细节问题的有效把握,因为只有重视了细节,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减少遗憾。
我反复回顾了本节课的教学细节之后,感到教学中有四点遗憾:一、对时间的把握不太精准,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我觉得在不看手表的情况下调控好时间的分配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从第二行诗到三、四行诗的过度上问题的设计还不是很合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在感悟道理的环节较为仓促。二、细节的瑕疵。在朗读古诗的环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到位,由于经验不足,我有些乱了阵脚,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读,教学方式还缺乏灵活性。如果能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有可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三、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行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直接点拨,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其实,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的拓展阅读还不够到位,如联系《画杨桃》都是很好的实例,没有真正处理到位。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大胆预设,充分准备,提高课堂效率,尽快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较成功地上好一堂语文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276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