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案教学设计大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3:43:26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大全(18篇)
时间:2023-11-10 13:43:26     小编:MJ笔神

教案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差异和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感受?观看视频学生的确,这里雄山耸立,雄奇壮谈感受。

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而。

三峡秋天的美景更是美不胜收。今。

天,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方纪走进。

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二.复习。

画卷。那么,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自由谈。

说说你最喜欢那个时侯的景色?

并简要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三.全班交流学习课文。

(一)三峡的夜。

1.课文中给我们描绘了早晨,

中午,下午,和夜的三峡景色,那。

么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什么。

时间的三峡呢?夜。

2.是啊,也终于来了。(出示。

课件)谁来读一读这一段落,其他。

同学仔细想课文都描写了三峡夜学生动笔找课晚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有什么文中描写的景物特点?(在文中画出来)。

渔火灯标长江驳船并汇报给老师。

渔火和灯标是亮的,长江是。

沉沉欲睡的,驳船是动的。小组讨论交流。

3.这些景物有静有动,这样。

的三峡之使你感受到了什么?(小。

组之间讨论)。

夜的宁静,寂静,神秘。

4.那么作者写长江像是眨着。

眼睛沉沉欲睡。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教师指导朗读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我们一起朗读感受这夜的。

静,朗读时语速要慢,语气应该轻。

缓,读出这夜的宁静。

(二)三峡的月。

1.在这优美的月色中天空中。

那一轮明月是必不可少的,引人注。

目。而三峡的'月亮更有魅力,让人学习课文中句子。

赞叹不已。写法并进行防句。

2.这时的月亮和山又是一番练习。

怎样的景象?

写山和月亮时都用到哪些修。

辞手法?

用像……又像……造句子。

3.那么今天的月亮和往常一。

样吗?

今天,正是中秋。同桌之间互读课。

4.是啊,这一天正是中秋,中文。

秋的月是那么的亮,三峡的夜晚给。

人一种宁静和谐之美,那么沉浸在。

这样的月色中,你想不想美美的读。

一读呢?(同桌之间美美的读吧!)。

(三)小组学习三峡的早晨,中午。

和下午。

第一组学习早晨的三峡。

第二组学习中午的三峡。

第三组学习下午的三峡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2―4段,教师给予阅读提示。

在学习之前,老师给大家一个。

阅读提示:(课件)三峡的早晨,

中午和下午介绍了哪些景物,各有。

什么特点?以及三峡早晨,中午和。

下午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

1.同学展示交流学习的结果。

2.“早晨”组。

明丽。

结合图片感受学生观图片和视通过朗读把三峡早晨明丽的频,学习课文,景象表现出来。

3“中午”小组。

热烈。

结合图片感受争取做到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段中的那句话使你感受到。

了三峡的热烈?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

4“下午”小组。

学生朗读。

下午的景色这么美丽,那么此。

时的长江有什么变化?

长江似乎翻滚了一天,呼啸了。

一天也累了,需要休息了。

(四)由景到情。

这三峡的秋天美不美,迷人不。

迷人,你喜欢不喜欢这美景?作者。

也和你们一样,被这美景深深的吸。

引并爱上了这里。但是作者比我们。

幸运他早早就身临其境的感受了师生一起赞美这这里的美景。让我们也好好学习,美丽的三峡之有一天去三峡走一走,感受感受。秋。

四.小结。

1.学生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

什么。

2教师小结:

三峡这明丽的早晨,热烈的中。

午,平静的下午,寂静而迷人的夜,学生小结本节课让人留恋。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和的收获,教师引你的同桌读一读,说一说。

小练笔:

作业仿照本文的写法描绘出你心中秋。

天校园一天的变化。

板书设计。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雾青而透明夜晚――寂静迷人静。

导。巩固知识。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由于它是一篇文言文,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学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可能会使学生学起来有枯燥的感觉。所以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不上课。老师想带大家来一次免费旅行—游三峡。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日,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可当人们到了一个从没去过的地方旅游时,他就一定需要一个人的帮助,那是谁呢?(生:导游)三峡我们谁也没去过,所以老师就特意给大家请了一个导游,就是我们的郦道元老夫子。可就在昨晚,郦老夫子突然打来电话说:因为要去参加一个宴会,不能来给我们当向导了。但是他还算够朋友,不仅以传真的形式把导游稿发给我们(板书:三峡。指导学生看课文)而且还给我打了个电话,老师已经把它录了下来,接下来就请大家边听录音边学习导游稿。(播放录音范读)。

2、在录音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小组讨论,老师适时点拨)。

要求:

(1)读得通—排除文字障碍。

(2)看得懂—利用课文注释、词语手册,翻译全文。

3、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大家看了郦老夫子写的导游稿有什么感觉?如果下次你的.家人或朋友想去游三峡,想让你当导游,你怎么办?接下来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教师深入各组,适时指导、点拨)。

(2)各小组展示其所编的导游词,教师适时点评,再由学生自己推选出最佳小组。

(3)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师:大家刚才在编导游词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这篇文章的写景有没有什么特点?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写得最美?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呢?(安排此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景顺序,在学生分析词句时,教师适时点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4、指出背诵要求,再次让学生齐读课文。

5、布置作业。

1)片断作文: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所游历过的景点或家乡的美景。

2)背诵全文。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三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想象,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秋之三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想象三峡之秋的美景,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三峡风光图片、朗读配乐。

教学方法:情境朗读,自主探究。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1、学生欣赏三峡风光图片。

2、你知道这是哪里的美景吗?你对三峡还有哪些了解?

(1)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39千米。)。

(2)描写三峡的古诗,《早发白帝城》。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2、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思考: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美景的?

三、自主探究,重点研读。

1、出示学习要求:

读课文2-6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圈画出来。

2、自主探究,汇报交流,师板书,指导朗读。

早晨——橘柚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长江、雾——平静。

夜晚——长江、月——宁静。

3、思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4、问: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你最喜欢哪一段,能有感情的读一读吗?(配乐)。

五、总结。

六、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篇习作或片段:参考题目《校园之春》,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板书:

三峡之秋。

早晨——明丽。

中午——热烈。

下午——平静。

夜晚——宁静。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四

2、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

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

一、导入新课: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

二、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

三、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1、易错的字。

橘柚陡峭累累巨蟒荡漾光晕驳船摇曳谷壑清冽。

2、词语解释。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累累:接连成串。

摇曳:摇荡。

宛若:宛如;仿佛。

谷壑:山谷,山沟。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五、全班交流、探究。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3)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4)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5)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六、学生小结。

学生谈本课时的收获,主要领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五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的基础较好,能按照老师要求做到预习,理解能力较强,本班为课改年级,通过一年的训练,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课堂表现活跃,能与教师密切配合,学生之间能相互合作。这是设计本课教学活动的基本思路。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本文的景物描写特点,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训练,提高文言文的诵读和翻译能力.

(2).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意境及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重视朗读训练.

3、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朗读法.讨论法.读-译-思-用-背。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掌握字音(投影)。

(三)运用竞赛方式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

1、疏通文意。

2、竞赛辨明词义(投影)。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

(2)古今异义:夏水襄陵(襄: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4)重点词语。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

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

哀转久绝(绝:消失)。

3、相互质疑。

(四)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注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

5、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默写,自我检查。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六

能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想象所描绘的景象。

能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三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能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每处景物的特点。

学生课前收集关于三峡风光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的教学网页。

一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师导: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流淌着一条养育了无数代人的河流——长江(教师画图板书:长江)在万里长江的上游,有一段险峻的地形,那就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板书)三峡以其秀美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著称。上节课,我们同作者一起游览了这令人向往的地方。你们还记得我们去看了三峡的哪几个峡吗?他们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说,教师板书)。

2、“小导游”介绍,复习旧知。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峡介绍,小组内交流;(可以结合课文描写和浏览网页中的相关图片)。

(3)指名上台做“小导游”,边演示边介绍;(学生做游客)。

(4)师生评价。

二、拓展延伸,合作学习。

1、师导:恩,听了三位导游的介绍,我们仿佛已置身于那神秘的三峡,再次去感受了三峡的雄伟壮观、幽深秀丽和急流险滩。三峡又何止这些令我们魂牵梦绕呢?我们对三峡的了解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呢?下面就再请我们的小导游们做好准备了,除了三峡风光,你们还想向游客们介绍三峡的什么呢?让我们到网上去浏览一下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浏览三峡相关信息,小组交流;

3、指名上台当“小导游”继续介绍三峡,师生评价。

三、语文活动,知识竞赛。

1、师导:观光了一天,导游们很辛苦,我们的小游客们也很辛苦,不过相信大家收获一定不小,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评选“最佳游客”,看看哪位游客今天的收获最大。

2、屏幕出示竞赛题,学生回答,正确者可获“最佳游客”的胸章;

3、学生回答后的题目,教师点击,屏幕出示正确^答~`案。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上网了解了很多关于三峡的知识,它神秘的面纱正被我们轻轻揭开,三峡确实是我们心驰神往的地方,希望课下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浏览关于三峡的网站,了解三峡,关注三峡,赞美三峡。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七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两课时。

图片资料、课件。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累”字,上面的田字要写得扁些。

“耀”字左边偏旁中的竖钩不要写成竖弯钩。

驳”字的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秋的美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三峡,去感受三峡的壮观于独特。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说一说。

(三)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及时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体会感情。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要读出喜悦之情。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要读得轻快一些。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朗读时要突出“翻滚、呼啸、奔流、热烈”等词语,有激情。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语速可以慢一些,温柔一些。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朗读时可以舒缓一些。

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近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三峡之秋。

时间特点景色。

早晨明丽(露水橘柚树)。

中午热烈阳光长江。

下午平静雾倒影。

夜宁静、朦胧月亮月光。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八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及方法。

2、背诵、默写。

一、导入新课:

长江三峡,素有“历史画廊”之称,也有人把它称作长江的'珠冠,是世界有名的大峡谷之一,集山水于一处,山势雄奇险峻,江流奔腾湍急,峡区礁滩接踵,夹岸峰插云天,加上沿岸历史名胜古迹,碑刻题词,生动的神话传说,使三峡成为名闻遐迩的游览胜地,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道赞颂,而在众多的篇章中,不得不提的是最早介绍三峡的郦道元,他的《三峡》也曾多次被引入到介绍三峡的文章中。

二、作者简介: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水经注》,不仅是一部研究古代地貌的重要科学专著,而且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三、正音正字:

1、通假字:阙――缺。

2、古今异义:

古今。

自如果自己。

或有时或者。

虽即使虽然。

属连续属于。

3、词类活用:

奔:动-名,飞奔的马。

湍:形-名,急流。

清:形-名,清波。

空谷:名-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4、一词多用: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高。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哀转久绝消失。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君有病在腠理病。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五、布置作业:字词解词,抄写课文。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九

下面一段文字是选自《水经注》,给它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黄牛滩。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提示:江水又东经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译文:江水又东经黄牛山,山下有石滩,名叫“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山石很像人的样子,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轮廓较为分明;这个地方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已经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纡回曲折,即使沿途经过,住上两夜,还是能够望见此物。所以在这里行走的人有歌谣唱道:“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十

《三峡》节选自南北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江水注》,是著名山水散文。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三峡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体味文章意境。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

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1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山)-- 奇险

夏 湍急

三峡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一

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200多公里,河谷深切、两岸山峰秀丽、景点众多。尤其是中秋时节的三峡,愈发显出成熟、热烈抑或轻缓、安静的秋天的气息。你看,当秋色把橘柚树染成绿得发黑的颜色,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时,三峡便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作者从第2自然段开始,分别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向我们介绍不同时间段里三峡的景色特点。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非常明显,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每段首句做了提示。三峡之秋很美,描写三峡的词句也很美。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课后所列的词语外,还可以仔细品味文中的佳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两课时。

:图片资料、课件。

:初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三、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班交流,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

五、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六、指导写字:

“累”字,上面的田字要写得扁些。

“耀”字左边偏旁中的竖钩不要写成竖弯钩。

驳”字的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秋的美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三峡,去感受三峡的壮观于独特。

二、学习课文。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说一说。

(三)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及时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体会感情。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要读出喜悦之情。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要读得轻快一些。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朗读时要突出“翻滚、呼啸、奔流、热烈”等词语,有激情。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语速可以慢一些,温柔一些。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朗读时可以舒缓一些。

三、教师总结: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近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积累好词好句,写在积累本上。

三峡之秋。

时间特点景色。

早晨明丽(露水橘柚树)。

中午热烈阳光长江。

下午平静雾倒影。

夜宁静、朦胧月亮月光。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二

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1课时)。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表达的思想酌情。

3、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自读自悟、观、读、想、写四结合。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2、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提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何收获,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谈收获。

(2)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谈,对于提问有价值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

三、再读,深入理解。

1、提出要求: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采用"小先生"讲课法:小组代表到台前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学生补充,评比朗读情况。教师适时点拨,出示课件。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

四、朗读比赛。

可采用推荐、指导、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加上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有感情(表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

教学小结:

1、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你懂了吗?

2、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三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据此本课拟以诵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教学、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

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如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峡的美丽的风光、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帮助学生理解、使之进入情境、进而领会文章的美。

1、知识目标。

把握文章内容、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学习积累重点的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

(1)具有一定的文字组合能力及表达能力、创造新意。

(2)感悟三峡独特的美。

(3)情感目标。

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积累词语、疏通文意、品味语言。

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

品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朗读带、音乐“三峡情”和“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三峡风景图片及三峡工程图片。

一、激情引入:

1、九寨沟的神秘令无数游人向往、因为那是人间的天堂;长城的雄壮让好汉们开颜、因为不到长城非好汉;三峡的神奇令古今文人挥毫泼墨、因为那是我们民族最动人的乐章。今天、我们踏着“三峡情”的节拍、去领略那神奇美丽的三峡风光。

2、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

3、作者介绍: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注》传世。

二、自主合作、疏通文意:

(一)要求:

1、找出文中你认为重点的词语或句子的解释。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活用的词语。

3、如果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小组共同探讨或者举手师生共同探讨。

(开始合作学习、教师参与指导)。

(二)检查完成情况:

(1)解释:

阙:通“缺”溯:逆流而上或:有时疾:快。

(2)词语活用: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良:

(3)一词多意。

自三峡七百里中不以疾也。

自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以徐喷以烟。

(4)翻译: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研读与赏析。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通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准备用:

“三峡的真美:(用文中原文描述)。”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峡的美、准备用:

“三峡的真美、你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如:三峡的云真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2、小结:

山:高峻、奇险高峻美。

夏:汹涌、奔放奔放美。

水:春冬:秀丽、清幽清幽美。

秋:哀转、凄清凄清美。

四、拓展延伸:

五、课外作业:

三峡景美、人情美、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收集三峡的风俗人情、办一期以“三峡风情”为主题的手抄报。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十四

《三峡之秋》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四组的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及夜晚不同时段的美丽景象。教学本课,重在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仔细品味,注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赏感悟,升华延伸”的自主学习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科学地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加深理解和体验,实现自主阅读,引入批注,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学生语文素养。

1、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通过自我批注与诵读,感受三峡秋天独特的美,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2、通过刚才的资料交流,你对长江,对三峡了解多少呢?

3、汇报交流。

4、引出课题。是啊,三峡群峰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绝的画卷。但你们可曾想到,区区一个三峡,古往今来,关于她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如果把这些诗作一公里一公里地铺展开去,那么每一公里的峡江就有诗作近百首!三峡到底有何神奇的魅力,吸引着古今如此多的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著名作家方纪先生,领略他笔下美妙迷人的三峡之秋。(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5、这是第14课,右上方的米字号表示什么呢?(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是的,略读课文就是要同学们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阅读,尽量自己读懂文章。文中的阅读提示可是咱们阅读的好帮手,请同学们把阅读提示再好好默读一遍,看看它告诉我们哪些阅读本课的好方法。

1、自由读文,结合课前预习,想想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生自由读文,思考。

3、汇报交流。

4、三峡的秋天给你们留下了这么丰富的美的印象,作者又是如何把这些美有条理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板书:时间顺序)。

5、生汇报。

2、生自由练读,小组交流。

3、集中交流,品读赏析。

师诵读小诗:三峡的秋天是成熟的。

绿的叶黄的果。

还有那迷人的清香。

成熟的气息飘满整个峡谷。

2、现在老师也要请你们这些小诗人亮亮相啦!黑板上的这些词语你能用上的就用上,把你眼中三峡的秋天用诗歌表达出来,能说几句就几句,好吗?自己先试试吧。

3、生自由准备。

4、集中交流。

5、小结:多美的语言啊!同学们回家之后不妨把这些串在一起,再修改修改,相信就是一首描写《三峡之秋》的好诗。

总结延伸:方纪先生的《三峡之秋》给我们展开了一幅三峡秋天的美丽画卷。同学们回家后,好好读读课文,把文中你最喜欢的句段积累下来,也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读读写三峡的其他文章,如著名作家刘白羽先生的《长江三日》、余秋雨先生的《三峡》等都是非常精彩的。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五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教读本文,首先要重视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熟读成诵中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的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想象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并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三峡风光片,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三峡有感性认识。

1、知识与技能

(1)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能当堂成诵。

(2)掌握“自”“至于”“则”等虚词的用法,理解“阙”“襄”“沿”“溯”“奔”“疾”“素”“绝”“属”等实词的意义,翻译重、难点句子。

(3)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说读法教学本文。

第一步,节奏分明的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内容,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把想象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

第三步,总结本文的写法,背诵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欣赏三峡的独特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像,体味作品意境。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

预习课文,了解大意。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成诵,准确理解

(具体内容见下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导入

1、由《早发白帝城》导入:

2、检查预习

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熟读理解,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正音:

2、解答学生不理解的字词:

1、初读课文:并让学生齐读重点字词。

2、在限定时间内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熟悉课文。

3、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

4、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5、全班讨论交流质疑。

作业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具体内容见下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其写景的妙处。

集体背诵全文

研读与质疑

1、播放《三峡风光》片,帮助学生理解。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了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

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a.1、思考问题:

b.(1)作者是从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2)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

3、找出相对应的语句,反复品读,展开想像,对照着《三峡风光》片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4、学生质疑: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抓住景物特点,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不同的季节,以动物、静物相结合的方法来写景;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来写景。

1、讨论

2、体会怎样写山水游记

作业

小结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十六

3、能仿照课文句子,赞美一个地方;

4、感受长江三峡的风光美,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思想感情。

理解三峡山奇、水急、船险的特点。

有感情读并背诵2——5自然段。

《船过三峡》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回顾,激趣导入

1、导入课文。

2、复习回顾。

二、细读品情,深究重点

(一)揭示中心,欣赏激情

1、课件显示中心句:“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

2、齐读中心句。

3、欣赏三峡风光。

4、学生谈感受。

(二)品读“山奇”,渗透学法

1、自由快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反馈。

(1)随机点拨:刀砍剑劈、笔直陡峭写出了山陡;起伏高耸、云雾缠绕写出了山高;有的像蘑菇,有的像骆驼,有的像仙女写出了山有模样多。

(2)指导朗读。

3、分析段落结构,明确学习方法。

(1)分析段落结构。

(2)明确学习方法。

(三)学法迁移,自学“水急”、“船险”。

1、独立或小组合作选择学习。

2、反馈。(教学顺序由生反馈而定)

(1) 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三峡的“水急”或者“船险”?

(2) 思维训练。

(3) 指导朗读。

(四)再读中心句,情感升华。

1、 齐读,指名读,评比读。

2、 你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学生自由发挥。

三、积累词句,指导背诵。

1、 明确背诵方法。

2、 齐背一个自然段。

四、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1、 布置任务。(课件显示“露一手”:播音员——读出三峡的美;小画家——画出三峡的特点;导游——解说三峡风光。)

2、 学生自主训练。

3、 反馈。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 明确要求:仿照“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画!”的句式去赞美一个或几个地方。(课件显示中心句)

2、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3、 反馈。

六、课外作业

(课件显示)自助餐:

1、搜集有关三峡资料;

2、回家当一回导游;

3、为宣传三峡或家乡桃渚风光写几条广告语或作一首诗。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七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一课时

预习课文 搜集关于三峡的资料 录音带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学习作者这种写作方法,使自己的文章也变得条理清楚。

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三峡教案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要求:

1、根据词句理解自然段的意思。

2、感受长江三峡风光美,热爱祖国的山水。

教学重点:

感受三峡的风光美。

教学难点:

课文描写的景、情如何在学生身上实现内化。

课前准备:

多面体课件

教学模式:

重点突破,自我探究,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重点,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自我尝试,自我探究,突破难点和重点,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并进行迁移发展,实现学懂后的学会。

教学过程:

一、引题,欣赏,直观感受。

2、欣赏长江三峡风光录象。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说。

二、整体感知,把握重点。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受的句子。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指名读,齐读,读出对长江欣赏、赞叹的感受。

3、从课文中找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山奇、水急、船险

三、学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学第三自然段,学后交流:

你学懂了什么?抓住哪些语句学的?

刀砍剑劈像……像……还好像

(2)、感情朗读

(3)、教师适当小结。

2、比较第二与第三、四自然段的异同。

同:写法相同

异:描写景物不同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学习小组为单位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2)、抓住重点词句交流探究:课文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怎样来写的?

(3)、感情朗读

4、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并指名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5、山奇、水急、船险,充分展现了三峡风光,令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

“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齐读

四、学文六、七、八自然段。

1、三峡不仅风光优美,还有许多迷人的传说,神女峰即是其中之一。出示神女峰的画面,描述神女峰的形状。

2、齐读课文六、七自然段,指名说说故事。

3、学了神女峰的故事,你对三峡这幅百里山水图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4、再读“啊,百里三峡,好一幅百里山水图。”

五、迁移发展

2、以“长江三峡,我想对你说”进行说话练习。

3、课后作业:寻找、收集关于长江三峡的诗歌故事,阅读时间交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25280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