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一本书的心灵碰撞,是作者和读者之间心灵的汇聚和对话。提前了解作者的背景和作品的主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写出有深度的读后感。下面是一些优秀读者写的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一
东汉末年,兵连祸结,社会黑,暗,民不聊生,而在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里。,诗人陶渊明却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作者当时已辞官回家多年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与绝望,挥笔写下流传千古的《桃花源记》,而在他写这篇文章之时可曾想过:与其坐在深山之中做无用的发泄,却还不如尽一番力来改变世界。
话说当年,楚汉之争,霸王项羽可谓有绝对优势。但由于盲目自信,一意孤行,最终武夫输给了智慧,无奈只能落了个自刎乌江。如果项羽懂得卷土重来,懂得忍辱负重,懂得回到起点从头来过,也许历史就得改写。如此之痴,可笑哉!
再回到陶渊明,因家境贫寒,29岁的他走上仕途,几十年间,他历任多职,最终因忍受不了官场的黑暗而罢官归隐。但如果此时陶渊明并未罢官,而是以自己的清廉,自己的正直来告诫世人,教导世人,或许事情的结局就不会是这样。
虽有这些不懂拐弯的“痴”人,却也不乏懂得从头来过的“明”人。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为了霸主地位展开激烈的争斗。一次激战中,越国惨败,越王勾践无奈被俘。从一个万人之上的国君到一个阶下囚,勾践的'人生跌倒了谷底。但是,他并没有绝望。十几年的卧薪尝胆,等待着那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勾践抓住机会,反败为胜,再次称霸诸侯。懂得从头来过,勾践终于成为了一代霸王。
学会从头来过把,朋友!消极避世,那是痴者的做法。回到起点,重新再来,你的人生会因此而更加绚丽!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二
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这句话是不是也能够理解成“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别人幻想的是什么我不明白,然而陶渊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那是一个花繁叶茂的地方,那里没有阶级之分,每一个人的收获都同他们的付出成正比,他们用自我的双手创造一切,虽是浓郁的鱼乡之气,却也饱含人情味。
这种唯美的社会风气几千年来都未构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个,那就是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或许我这样说太偏激了,毕竟我的社交圈只有这么点,我看到的只有这么多,其他的美丽或丑恶我都闻所未闻。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很浅显地谈。
有势就高高在上的伪君子……这一切自然并非我亲眼所见,不然我会更愤世嫉俗些,但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却开始让我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确实,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于表面的东西,因为我浮在表面,浑浊的水域让一切都看不清楚,于是那些遥远的脸总是显得很亲切,因为没有人明白那究竟是不是一张面具,至于面具下面的嘴脸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个究竟。浮在上面有浮在上面的好处,那些污秽、丑陋、不堪入目的东西就能够眼不见为净。虽然我明白这是种软弱的行为,但是当我要触及它们的时候我并不能像想象的那样,大义凛然地撕毁来者的面具,我怕看到我不愿意看到的东西,所以我只有逃,逃得越远越好。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似乎那些沉于水底的黑暗社会只是我做的一个恶梦,梦醒了,窗外依旧是生机盎然的大地美景。我再没有任何奢望,只是请求:“主啊,让我的梦快醒来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三
我个人觉得陶渊明是一个真正的隐士,我不提倡我们青少年学习他的这种心境和生活方式,我们青少年应该积极向上,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入世。我们可以像陶渊明那样做,但是不是现在。
加入一个青年,我们中国的许多青年都像他一样,归隐田园,那么国家由谁来建设,如果我们国家得不到建设,那么也就不存在真正的桃花源,试问一下,在抗日战争年代有没有真正的隐士,我们今天怎么去看待这些人。(不可否认,抗日战争也有许多隐士出来保家卫国)。
隐士是在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奢侈的生活,而我们平常人过的是基础生活,我们为这些隐士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四
怀着小小的激动心情,我阅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么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瞧!‘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把桃花源人们的幸福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设酒杀鸡作食’对于一个外来人,老百姓们热情招待他,热热闹闹,并没有觉得他是个外人,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他们那么淳朴,善良,可是这个武陵人却不记恩德,恩将仇报,妄想打扰他们的安宁生活,以为可以得到一大笔财富。他们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只活在钱财之中。我们用心想想,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有吗?多吗?确实多。多的数不胜数。社会上正是有了那么多这种人,社会才变的那么乱。如果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都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不要只想着自己,那么‘桃花源’将不再是梦想,而是现实。
想到这里美好的感觉戛然而止,黑暗已经笼罩了整个天空,笼罩了人们的心灵。我们不应该让黑暗继续蔓延下去,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担当起保护家园的责任,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只有欢笑,没有压迫,没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户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恶,肮脏的思想通通从灵魂里清楚。
作为现代的中学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五
江面上微波荡漾,迎面吹来的清风洗去了一天的疲惫,他慢慢地在船头躺了下来,双手插在后脑勺后下,感受着这如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大自然之美。他的工作简简陋陋,一介莽夫之身,只得做江上渔夫。
在读《桃花源记》之前,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篇游记。桃花源,想必就同黄蓉住的桃花岛一样吧,遍地桃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美。
待自己学过了《桃花源记》,才知道这世外桃源之美——可惜非人间得所。刘子骥想必也是向往这等宝地之去欲无为之境,才“欣然规往”。
忽逢
船只随着江流飘荡,晃晃荡荡,困意袭来,他也眯上眼睛准备睡一觉。一缕似有似无的桃花香在江面奔驰,清风挽抚来的花香更是使人沉醉。
他这才起身,远远眺去,江上一片乳白色的云雾,转头而看,眼前亮红一片,没有一点差色的染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使人离不开眼。
将船绑在一边后,他慢步走上了岸。已经破烂不堪的草鞋踩在落花上,完全没有如同平时那般的疼痛。他却皱了皱眉头,内心的疑惑渐渐升起,促使着他向前走。
桃花林的尽头是一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小溪,它细细的身躯衬着旁边的大山,青石奇险。他观察了许久,才发现山脚有一个小洞,里面好像隐隐约约透出了光亮。
在好奇心的再一次驱使下,他环顾着四周,慢慢地走了进去。这个洞口小腹大,并不好走,他推了推身边的石头,继续往前走。
民风
光线在眼前骤然加剧,使他晃不开眼。拿手一遮,这才看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之景。
他新奇地看着,走着,感受着阳光晒来的暖洋洋,感受着脚下土地的'芬芳。路旁,一位老人正抱着小孩,与小孩相乐,笑容满面。见到了他,老人笑着问他从哪里来。
这淳朴民风,在这乱世之中是那么的难得。
心境
我也有一个“桃花源”,它深埋在我的心中。它能带给我心灵上的平静,能让我疲倦的身躯涣出动力,激励我前行。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六
读过《桃花源记》之后,不禁拍手叫好。那美丽的景色使我也想要去寻访桃花源,想要去探寻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丽、和谐之地。
文中提到南阳刘子骥这位品德高尚之士,在巡访桃花源之后,暴病而终,“遂无人问津。”更是显得缥缈,神圣不可侵犯,好像蒙着面纱。这无疑是在突出桃花源与昏暗现实的差距。《桃花源诗》更是再三提出作者想要乘着美丽而轻盈的风飞向桃花源,去找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细细想好像与西方的《奥茨国》系列童话很像,同是缥缈美轮美奂的仙境,志趣相投的人。看来每个人都实行有自己心中的一片天地,那就是他自己的桃花源、奥茨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之地。
想到这,再去站在巨人的肩旁上看我的桃花源,似乎就清晰多了,不再那样缥缈,在依稀之间可以看见了他美丽的轮廓:一轮旭日在东方升起,在一切还没有醒来的'时候,将晨雾驱除,普照大地。美丽的桃花在微风的吹动下,微微颤动。我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世界,这里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权贵与卑微,没有权利与金钱,这里有的仅仅是这片林,这条河,这座山,这与我志趣相投的人,仅仅只有这些,就构成了这个活生生的整个世界。
同时,我认为我们只有自己努力才会有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先申明下,我是转的,不过希望对你有用,西西~~)。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七
桃花源记主要写了:一个渔夫发现桃花源里的人们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远离战争的纷扰,过著安逸和谐的生活。就回去告诉了太守,太守派人一起前往却找不著去桃花源的路,就迷失在了林子中,还有一个人去找过桃花源,但却途中病发身亡,从此就没人再过问了。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反抗。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段是描写桃花源里面村民是怎样生活的,当时的人们十分向往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个山洞里面宁静的生活;一个是战火纷飞的时代。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我读了桃花源记后,认识了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希望同学们找时间读一读像《桃花源记》这样的半文言文,试著自己理解文章的意思。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八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下面小编整理了桃花源记读后感500字,欢迎阅读!
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现在许多人向往不已。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
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快乐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理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精神乐园。未必要苦苦寻求!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
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求自己的理想王国。这也许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桃花源也许永远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标!
本文乃东晋名士、一代隐士陶渊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闻目睹东晋黑暗动荡的现实,憧憬着一个环境幽雅无战火烦扰、平等、自由、安宁祥和的人间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渔人“忽逢桃花林”“欲穷其林”“从口入”“豁然开朗”,一个人间仙境就呈现在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担心从此外人会纷至沓来,打扰他们清静、幸福的生活,临别之余,谆谆叮嘱;可不曾想,渔人怎能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激动?口里唯唯诺诺,但早已留心,一路细致的留下记号,立马回郡报告太守。太守一听有这么个好地方,立刻派人随渔人前去,却如堕迷宫,再也找不着去路了。
这事马上传开了。一时间,全国各地人情振奋,人头攒动,前来寻访桃花源的人络绎不绝,却个个高兴而来,失意而归,根本就找不到所谓的桃林。南阳郡有一位名动天下的读书人,名叫刘子骥,也听说了这回事,心想:天降奇宝,唯有德者方可居之。此等仙境,岂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于是踌躇满志,想赶往桃花源。哪知这仙境如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找不着了。刘公不甘心,潜心寻访,但终究入境无门,郁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这么一处“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寻不着吗?非也,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虚构的,当时何来这么好的宝地?倒是现如今,如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于乱世中还有这番梦想,很难得。但这梦想,单靠你陶先生是“隐”不来的。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结: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九
桃花源写的亦真亦假,大家在读了桃花源记之后,会有什么感想呢?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记》陶渊明读后感,欢迎参考借鉴!《桃花源记》陶渊明读后感【一】。
怀着小小的激动心情,我阅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么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瞧!‘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把桃花源人们的幸福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设酒杀鸡作食’对于一个外来人,老百姓们热情招待他,热热闹闹,并没有觉得他是个外人,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他们那么淳朴,善良,可是这个武陵人却不记恩德,恩将仇报,妄想打扰他们的安宁生活,以为可以得到一大笔财富。他们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只活在钱财之中。我们用心想想,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有吗?多吗?确实多。多的数不胜数。社会上正是有了那么多这种人,社会才变的那么乱。如果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都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不要只想着自己,那么‘桃花源’将不再是梦想,而是现实。
想到这里美好的感觉戛然而止,黑暗已经笼罩了整个天空,笼罩了人们的心灵。我们不应该让黑暗继续蔓延下去,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担当起保护家园的责任,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只有欢笑,没有压迫,没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户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恶,肮脏的思想通通从灵魂里清楚。
作为现代的中学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小时候偶尔听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对详细内容并不知晓。只是对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世代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他写这个虚构的故事是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是个归隐之士,在写这篇诗作的时候已经离开尘世过隐居农村生活十余年了。他出生寒门,少时虽有抱负,却壮志未酬。
他从懂事起就经历了很多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变迁和纷扰,社会的伪诈、污秽、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愤懑。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气攀附权贵,因而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后来辞官归隐田园,过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朴生活。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的手笔简练易读,妙笔生花。简单的几句话,就生动的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心旷神怡的景象,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无限的向往。《桃花源记》的主体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乱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由此产生的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最后,作者更用悬念的手法,暗示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理想境界,是虚无的,只是作者对自由和极乐世界的追求。
红尘俗世多烦扰,恩怨情仇不可少。
厌世弃俗寻净土,桃花仙境何处找?
记得初读《桃花源记》是在读初中,当时只是被文中所写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种美景所感。适值当时正在热播港剧《射雕英雄传》,理所当然的就把桃花源和桃花岛联系在一起,满园桃花妖娆妩媚,幽幽清香沁人心脾,真美!时常都在想,如果自己能够住在那飘着花瓣雨的桃花岛有多好!虽然语文老师也给讲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但那时并未感觉有多大感触。
随着步入社会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对作者所作《桃花源记》的理解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同感。
社会从古至今都有其共同之处,物欲横流,阶级争斗,国与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干戈迭起,生灵涂炭;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无不让喜爱和平、公平的人心灰意冷,厌世弃俗。
现在想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何止是人间仙境啊!那里没有世间的等级恩怨;那里的人们淳朴忠厚;那里的社会环境安宁和谐。其中的那几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作者是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寄托对现实社会强烈的抱怨,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憧憬,也暗示了自己不屑同黑暗社会同流合污。
红尘喧嚣,俗世烦扰,真想觅得一方像桃花源似的净土,不为凡尘俗事所扰,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度过余生。
我心中向往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啊?
本文乃东晋名士、一代隐士陶渊明先生的名作。陶先生耳闻目睹东晋黑暗动荡的现实,憧憬着一个环境幽雅无战火烦扰、平等、自由、安宁祥和的人间仙境。于是,借一位武陵渔人忽逢桃花林欲穷其林从口入豁然开朗,一个人间仙境就呈现在他面前。源中人大概担心从此外人会纷至沓来,打扰他们清静、幸福的生活,临别之余,谆谆叮嘱;可不曾想,渔人怎能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激动?口里唯唯诺诺,但早已留心,一路细致的留下记号,立马回郡报告太守。太守一听有这么个好地方,立刻派人随渔人前去,却如堕迷宫,再也找不着去路了。
这事马上传开了。一时间,全国各地人情振奋,人头攒动,前来寻访桃花源的人络绎不绝,却个个高兴而来,失意而归,根本就找不到所谓的桃林。南阳郡有一位名动天下的读书人,名叫刘子骥,也听说了这回事,心想:天降奇宝,唯有德者方可居之。此等仙境,岂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于是踌躇满志,想赶往桃花源。哪知这仙境如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找不着了。刘公不甘心,潜心寻访,但终究入境无门,郁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这么一处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寻不着吗?非也,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虚构的,当时何来这么好的宝地?倒是现如今,如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于乱世中还有这番梦想,很难得。但这梦想,单靠你陶先生是隐不来的。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结: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后,我的灵魂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他走进那个人间仙境。那里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有的只是快乐和谐的生活。我经常幻想着那样的人间仙境。
但这仅仅是幻想,当回过神来,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因为现实中的世界距离那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相差甚远。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明白了关爱森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带着弟弟到室外散步,我们沿着荷花塘走过,微风拂面,淡淡的荷叶清香中夹着柏油的气味,原本令我心旷神怡的舒适感一扫而光。这时我想到这附近的一片竹林,如果它还存在,那么还可以闻到竹叶的清香呢。
可是,现在大部分的气味都被尘土的气息所代替了。当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工厂越来越多,排放的气体严重污染了环境,还有各种车辆排放的尾气,使原本就污染严重的环境雪上加霜,想起这些,心里一阵遗憾。
夜幕如期降临,我和弟弟沿着原路返回,弟弟突然停止了脚步,我问他:你怎么不走了呢,天快黑了。他指着一只打转的鸟儿说:姐姐你看,是小鸟,好可爱呀,也在做游戏吗?我说:可能是吧。他想了一会儿,看着我说:怎么只有一只呢,其他小鸟呢?它是不是找不到妈妈,找不到家了?晚上会害怕吗?面对他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观望四周,这里原本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后来为了造路、建房,竹林变成了柏油路与居民区,或许这只鸟儿正如我弟弟所说的那样失去了家园,无家可归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弟弟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失去了家园的何止是这一只小鸟呢,有多少小动物无家可归,有多少动物濒临灭绝或苦苦挣扎在生死边缘,这都是人类所赐。
渐渐地我开始进入梦乡,我仿佛变成了刚才所见到的那只鸟儿,来到了一个人间仙境,这儿晴空万里、山清水秀、我在这蔚蓝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往下看,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四季如春的气候,在阳光的照耀下,花儿显得分外鲜艳。这里的生活非常和谐,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分四季的辛勤劳作,享受着劳动与大自然的喜悦。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十
我踏着小碎步,吟着“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那“桃花源”不觉已呈现在我面前。
放眼望去,满山遍野之中桃花的身影分外妖绕,沐春临风,和颜悦色,向人们展示着娇美的身姿。
一株桃树,托起一团花瓣、像姑娘扬起的笑脸,粉红粉红,洋溢着青春的光彩。又仿佛一位位美若天仙,有点羞涩的少女,含羞绽放,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多看几眼。有了星星点点绿叶的陪衬,显得更美了。
一朵朵美丽的粉色桃花真是千姿百态,让人看了眼花缭乱。那一朵桃花像在枝头沉睡着,这一朵桃花像在她和她身边的一只小蝴蝶交谈;那一片桃树和桃花像一朵绯红的云;这一片桃树和桃花在唱歌"沙,沙,沙……"。
我站在丛中,任由那轻柔的春风拂过我的脸颊,任由那和煦的阳光穿过我的指缝,任由那零零星星的桃花瓣洒在我的肩上,我全然不顾。我已被这美景陶醉了,仿佛自己就是那桃花,慢慢悠悠地飘落在地上,碾作尘,化为泥。
这美景,使人沉醉,也使蜂蝶陶醉。这不,一只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使我不禁想起了“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是啊,这样的美景,蝴蝶都不愿走了。
当夕阳的第一丝光线照耀了大地,我准备回家了,却又依依不舍,我只好在心里说:“别了,‘桃花源’”。
我望着桃花,会心一笑,灿烂的笑容,如一朵绽放出笑脸旺盛的桃花。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十一
小时候偶然听人提起陶渊明 ,但对他不是那么了解,后来我们学了一篇《桃花源记》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世代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开始时,我读桃花源记,读出的只是纯粹的故事,和书上写的小道理……
待我深入读了《桃花源记》时,我感觉到了桃花源的美,景色美,人也美——和谐、热情、幸福。在作者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战乱频繁的时代,这样的桃花源是当时所有人的向往。如今,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里,时代变了,人们心中的桃花源也就变了。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落英缤纷。”一句让人孚将连篇,我感觉我以置身在这桃花林中,春耕季节,乡民们料理完了田地,三五成群的回家,家家户户的屋顶都升起了炊烟,山谷里桃花盛开,湖中鱼虾结群。
会不会是因为渔人心无杂念而其他人却心怀不轨?太守可能这样,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他也会这么想吗?由此我又想到了一篇叫做《金斧与农夫》的故事,故事是说一位农夫一不小心把自己的铁斧掉进了河里,来了赫尔墨斯,赫尔墨斯捞上了一个金斧和银斧,农夫却只要他的那把铁斧,赫尔墨斯被他感动了,于是把三把斧子都送给了他。另一位农夫听了很羡慕,却因为贪心变得一无所有。
有些事情是不能为别人所说的,可能会影响那个人的一生,不过,那也是那个人应有的惩罚。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十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多么的美好啊,这应该是大部分人比较向往的生活吧。
你渴望这样的生活吗?你渴望像梦中仙境一样的桃花源吗?
这一切是多么的和谐美好啊!累了,回到家就可以休息;困了,回到家就可以舒舒服服在床上躺上一觉;饿了,回到家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饭菜。
这一切,多么让人向往啊!
可在那个时候,这一切真的存在吗?这一切真的`可以实现吗?
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社会已经千疮百孔,这一篇《桃花源记》只是一种情感上的表达,这一切在那个时候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诗人只是借文字来表达自己渴望和平的情感和愿望,也许这也是一种寄托吧!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想必诗人也知道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所以才写下这个结局,要知道这一点小小的想要安居乐业的愿望在当时都只能是一种奢望,这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梦中仙境啊!
那么你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请告诉我:
你有无忧无虑地生活过吗?你是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252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