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通过阅读一本书,对书中的情节、角色、主题等进行思考和概括的一种文章形式。读后感要注意写作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观点。以下是一些读者写的读后感,希望能给你写作提供一些参考。
红楼梦读后感至回篇一
近来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红楼梦》,读完以后,让我对它又有了重新的认识。
在书中,人物的性格塑造一大特色是正邪交赋,善恶相兼。正中我们常说的'人无完人一样。它一般来说不表现纯粹的“善”人与纯粹的“恶”人。它的“正面人物”并非一切皆“善”,它的“反而”人物关非一切皆“恶”。
书中的主人翁贾宝玉与林黛玉,无疑是寄寓了作者的初步民主主义理想的人物,是作者塑造的正面人物,肯定人物,但是,作者又表现了他们性格中非理想的、非下面的方面,非肯定的方面。客观地、全面的写出了人物性格的正反侧面的多样化。
作者笔下的贾宝玉,他摈弃功名利禄,既不“留意于孔孟之间”,也不“委身于经济之道”,不但不“留意”不“委身”于此,而且对此予以激烈的抨击,每遇人劝他读孔孟之书,“谈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他就“只笔批驳诮谤”,说热衷于“读书上进”的都是“入了国贼禄死之流”。他背叛他的阶级,他的父祖为他选定的人生道路,宁受死打也不回头,然而他只希望“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琪,作来吟诗……”。
林黛玉也是一个性格多样化的人物,她孤立无依傍的少女,向敌对的社会环境挑战追求和捍卫自己的爱情,表现得那样勇敢刚强,可又那样胆怯脆弱。
在书中,我感受到了人性格的复杂化,多样化,它真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红楼梦读后感至回篇二
我最喜欢的名著是《红楼梦》,这本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了贾府的由兴到衰,更妙的是故事的开始以一个美好的神话为首,为这部古典名著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一曲《枉凝眉》唱尽了人间悲欢。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尤其是黛玉葬花更深深地打动了我,林黛玉有着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世俗之人难以理解她的心思,“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
《红楼梦》不愧是经典名著,读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感人至深。
红楼梦读后感至回篇三
作为一个初中生,我不具备透彻的眼光,说到“评论”《红梦楼》,那就有些自不贵力了。我只想写写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
《红楼梦》人物众多。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作者通过各个人物的命运和大观园盛衰的描述,反映了封建贵族的腐朽、黑暗和明里繁花似锦,暗里斗角勾心的事实。尤其是对那群姐姐妹妹的描写,写到了她们的才情、苦楚,既有艺术魅力,又反映了封建的科举制度、奴脾制度、等级制度。
红楼梦读后感至回篇四
读《红楼梦》,我很喜欢里面的人物。这些人物各有特色。
读了《红楼梦》后,我才知道,原来贾宝玉和林黛玉不是凡间的,贾宝玉生前是女娲补天落下的一颗灵石,林黛玉则是一株绛珠草,灵石用自己的露珠去灌溉绛珠草,让绛珠草也成为了不凡之物。灵石投胎,绛珠草也要跟着投胎,去人间报答灌溉他的恩人。灵石一出生,嘴中就喊了一块宝玉,于是起名为“贾宝玉”,绛珠草成了林黛玉,他们冥冥之中有缘分,最后因为命运的胁迫,林黛玉终究没能嫁给贾宝玉。
写这本书的作者是曹雪芹,其实写的是他自己的故事:贾家最后败落,而曹雪芹家也一样。本来他是富家子弟,后来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最后家产被抄,曹家从此日渐衰弱。《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花了十年功夫写的,别人替他写了后四十回。
《红楼梦》反映了当时的丑恶:贾雨村接到了案子后,因杀人者有钱有地位,贾雨村惧怕他的地位,就给银子将被害者的家人打发走了,并说谎杀人者已死。他还怕门子(也就是下人)将事情说出来,就挑门子的错,让门子充军了了事。
《红楼梦》没有结局,但它不仅是四大名著之一,更是一门文化,值得我们去阅读、去钻研。
红楼梦读后感至回篇五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听说了我国古代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因为小时候经常看《西游记》动画片的原因,在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是《西游记》。至于《红楼梦》呢,两本厚厚的大书,现在也望而生畏,更别说小时候了,所以在我小时候都没摸过《红楼梦》,更别说看了。
直到几个月前,对《红楼梦》毫无兴趣的我,居然爱上了它。这是因为妈妈给我“听”《红楼梦》,听听别人怎么讲《红楼梦》。开始怎么也不习惯,可是听着听着,也就爱上了它。
原来《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也就是一块石头的故事。《红楼梦》的第一回就讲到了女娲补天时,那些补天的石头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其中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都被女娲拿去补天了,而偏偏那一块石头被扔在大荒山中。那块石头每天吸收日月精华,修炼成了一个小男孩,这就是贾宝玉的上一世。他每天在天上玩耍。有一天,他发现了一株快要枯死的草——绛珠草,于是就每天用灵河的水浇灌,绛珠草也吸收了灵河水的精华,修炼成一个小姑娘,也就是林黛玉的前生。
贾宝玉的前生觉得天上太寂寞了,便投胎下凡,享受人生的荣华富贵,而绛珠草也耐不住寂寞,也准备投胎下凡,决定用一生的眼泪来还贾宝玉给她浇灌的灵河的水,这也就是林黛玉为何总是哭,而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一口咬定地说:“这个妹妹我见过”的原因。而《红楼梦》最奇怪的地方还在于前几回的时候,贾宝玉在秦可卿的房间睡觉时梦见自己到了一个叫做“太虚幻境”的地方,那里有很多柜子,一个和秦可卿长得一模一样的警幻仙子告诉他,柜子里装着《红楼梦》中每一个女子的命运,打开一看,原来每个里面都有一幅画和一个判词。贾宝玉醒来之后觉得很好笑,可是想不到这些人的命运真的按照判词中所写的一样,给人一种命中注定的感觉。
《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青梅竹马的爱情演绎出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从而折射出整个王朝、整个大时代的变迁,凸显出处世的经验和人生的哲学。其中贾家的祖先曾经是开国元勋,和皇帝一起打下了江山,被皇帝授予公爵位,令贾家子弟尽享了荣华富贵,没想到贾家的子弟只图享受放逸,不懂得珍惜,所以最后落到抄家的结局。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读完《红楼梦》我感触很深,我们应该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像贾家子弟那样不学无术。一定要争当新时代的好队员。
红楼梦读后感至回篇六
古典名著之中的《红楼梦》,一直深深的吸引着我,书中的内容使我难忘。
初读此书,感觉全府上下整天只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没有一个亮点。对于主人公贾宝玉的优柔寡断,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觉得厌烦,都没有想读下去的心情。但是想到伟人对《红楼梦》的高度评价,我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又继续读了下去。
慢慢地,我发现越往后读,就越有意思,我就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后来才发现书中其实有很多亮点,如果你不仔细地读,就不可能发现它们。书中的贾宝玉真可谓是多情公子,虽然女声女气的,但是我也在他的身上发现了许多优秀的品质,而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也深深地感染了我。此外,晴雯的坚强,凤姐的争夺名利,贾母的慈爱亲和,以及薛宝钗的宽厚大度,每个人物的形象,情节,我都深深地记在了脑海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她们身上发生的事也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一个个悲剧也随之而来:林黛玉的悲伤而死,惜春的出家,鸳鸯的上吊……我的心也变得沉重起来,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在看到结尾那么悲惨时,我还流泪了。贾府的繁荣到衰落,其实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兴衰,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
《红楼梦》真不愧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初读《红楼梦》,就使我受益匪浅。现在回想起来,依然使我感动。
红楼梦读后感至回篇七
我一直以为红楼梦的结局是家道中落,就没有起来了,才明白,那句历史名言的意义—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个大家族的情况正是如此,只要香火不灭,便是春风吹又生,东山再起就只是后人的努力了。
花未来的钱,享受现在的美好生活,经济学说这事美国传过来的,看了红楼梦,才明白,古人开始知道这样做了,贾家之所以会破败,所以家库亏空,王熙凤在乎面子,东拼西凑,甚至动用未来的钱,就像那谁说的,各大王爷可能也有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却不能遇到一点点意外。否则,对一个家庭就是大大的打击。
不知道为什么,很喜欢林黛玉,不喜欢薛宝钗,可能是因为我自己和林黛玉很像,都是忧虑者,单这位主却比我更加敏感,所以我也能感受到那种心情,虽然很多道理那么讲,但有时候。确实是想得太多了,哪怕是喜欢她的贾宝玉,后来在她面前小心翼翼,怕不经意间伤害了她,袭人也是如此,对林黛玉的这种敏感嫉妒心很害怕,明知道贾宝玉喜欢林黛玉,也不希望林黛玉做他的主子,而结局林黛玉也没有成为他的主子,她也离开了贾府,嫁给了另外一个人,不得不承认的是,林黛玉确实很有才,但这种有才确实太过于悲观主义那种,从她写的那些诗中就可以看出。如果把世上忧愁的人排个顺序的话,林黛玉称第二。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个大家族不外乎如此,为了钱,家族中的人,家族中的下人,都会想方设法的去从库里要钱,某些时候,也得去帮助下亲戚或者祖上的朋友什么的。出多入少,家族也就会渐渐地败落下来,贾府的情况亦是如此,不管贾政如何的廉洁,但他不打理家务,就不能杜绝这些情况的出现,就算他打理家务,也不能杜绝这样的情况出现,家族中,败类或多或少是有的,一个家族如此,何况一个国家呢,每当听到什么xx之类的,以前是相当痛恨,现在也渐渐地看淡了,我无法阻止那样的情况出现,我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不去做那样的事情。
贾宝玉之所以会神志不清,和尚说是:避祸,了尘缘,所以黛玉死了,宝玉痛不欲生,然后梦一场。最后大彻大悟,遁入龙空门。如果宝玉失窃,宝玉完好,黛玉可能不会那么早死,或许结局会不一样,就我来讲,事情长得想的想得很清楚,非常容易,但做到很难,如果还有一点点希望的华,没希望,肯定是连想都不敢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读后感至回篇八
《红楼梦》像是每个文科生的至宝,又像是高不可越的铁墙,只能让人望书兴叹。
但是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丫头却千辛万苦找到你,并钻进了深深的大坑,从此开始了与这本书爱恨难分的纠缠史。
无数个夜晚,我盯着这本厚书一动不动的读上几个小时,一边被这个可怕的古文,文白混合的小说体折腾得欲哭无泪,一遍又难耐好奇心的往下翻译去。
读了一遍又一遍,又听了两遍评书和详细讲解后,我开始慢慢理解了这本书。很多人都认为这本小说仅仅是讲述宝玉和黛玉悲惨的爱情故事,其实这本书包含的深刻含义有很多。曹雪芹写这本书时已经被抄家了,他在一个连自己的命都很难保住时已经不再是一个浪漫多情、天真自由、锦衣玉食的“宝玉”。他懂得了很多,并把这些隐藏在书里,讲述了一个家族由繁华到衰败的过程。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只是宝玉说的一句话。这样的话在今日不足为奇,但在那个充满封建礼教的时代却是“疯话”。在那个时代,女性被束缚在“三从四德”里,甚至被剥夺拥有个性的权利。而在这本书的文字里,却有几十位个性迥异的女子,每一个都如此鲜活。秦雯的勇毅、凤姐的泼辣,都那样直扑而来,直教人惊叹。这样一对比,除了宝玉,男子反而一个个懦弱胆怯,只会读一点死书,糟蹋女人。有这么开放的思想是那个时代很少有的作品。
读一本《红楼梦》,永远读不完的是深切的内涵与灵魂,你让我看清世间的真、善、美、恶。次次读,次次悟,正是《红楼梦》,你不朽的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至回篇九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从故事的开头,便写了宝玉和黛玉的前世缘份,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了伏笔。黛玉前世为绛珠仙子,化为人身是为了解前世的恩情,这也是黛玉为何总是哭泣的原因。本书描写了一个富贵至极的大家族由盛及衰的过程,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叙说了宝黛爱情的悲剧。
书中有云:“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红楼梦再怎么繁华阑珊,终究是一场荒唐的大梦。《红楼梦》为四大名著之首,它就好比一壶清茶,若不去仔细品尝它、斟酌它,是永远体会不到这壶茶深藏的甘甜的。红楼之所以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用一生去品读。
书中的诗词美句可谓数不胜数,并且每一句都值得我们回味。可能一句诗,一段词,便是一个人物的一生了。
金陵十二钗应该是最引人注目的,早在第五回《宝玉游太虚幻境》时便提到了她们的结局,从此埋下了伏笔。在太虚幻境的薄命司中,正有首词,而这首词就是她们每个人的命运。令人感慨,这或许就是“红颜薄命”吧。黛玉含泪而亡,宝钗孤守而终,探春远嫁他乡,迎春暴毙而亡,惜春出家守佛......一个个才貌过人的女子却落得这样的下场,而这根本原因便是贾家的衰败导致的。
贾家不过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以小见大,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矛盾重重、政治黑暗、人性衰朽。宝玉虽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享尽荣华富贵,但是他的婚姻却是不自由的。在那个时候,表面还维持着繁华,但却从各方面暴露了开始衰败的迹象。
《红楼梦》既是一支绚丽的燃烧着理想的蜡烛,又是一首悲凉的挽诗。其艺术价值就在于它能与读者产生心灵上的沟通,打动人心,让人对书中的人物感动与怜惜,这种心灵的颤动,至今也价值无限。
红楼梦读后感至回篇十
古代女子进宫到底是好是坏?以贾元春为例,当日宦官前来宣旨,贾政得知,高兴极了,荣府上下引认为荣,元春进了宫,荣华富贵,金银珠宝,享受不尽,今天回府便恩赐一番。
甭说人难做,甭说人好做,回头看人间悲喜,自有人评说。
李嫫嫫呀李嫫嫫,你为什么那么冥顽不灵呢?确实,宝玉自小喝你的奶,你对他有养育之恩,没有你的奶或许宝玉就不会这么壮了,可是,与其说你有巨大的胸襟,不如说你居“功”自傲,厚脸皮。
自豪自傲的苦果可吃不得。
红楼梦读后感至回篇十一
在众多的红楼女子中,林黛玉的一生便若花的开放,凋零一般,从出生到归天,她的人生的每一刻,都是那样的纯洁,清高,它如同花儿一般娇艳,绚丽,就连死,也是那样的'清白。
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无疑是红楼中众多爱情最纯洁的一对了。宝玉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不是黛玉的顶梁柱,他自己都需要别人的保护,又何况黛玉呢?带着对宝玉最美好的回忆离开人世,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幸福,他只能单纯的安慰黛玉几句,而不可能给予幸福。与之相比,宝钗和宝玉被贾母,王夫人指腹为婚,没有两情相悦,没有青梅竹马,有的只是封建社会的婚姻。黛玉死后,宝玉遭受重大打击,出家成为和尚,宝钗成为了那个所谓的“宝二奶奶”,但是她一个人独守空房,落魄的一步一步走向孤独,她的人生似乎更可悲,黛玉至少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有一份短暂却真挚的感情,而宝钗的一生,依照着她的性格,只由这生活这一把钝刀一点一点地割掉生命的情感!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幸福对于生命来说,如同是一幅油画上最鲜艳的一抹色彩,黛玉的一生如同一副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而那份真挚的情感,如同山水画上那最美的一处风景,让那本来只充斥着孤单才华的人生更充实,更美丽。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读后感至回篇十二
名著自有名著的魅力,我初读红楼梦是在高中毕业的时候,那时候的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纠葛是我最感兴趣的;再读红楼梦是在参加工作之后不久,那时候书中人物关系是我最感兴趣的;三读红楼梦是教学工作中强调学生读名著的时候,故事情节是我最感兴趣的,这次读红楼梦是闲来无事的时候,这时候细品书中的语言是我最感兴趣的。
缘起于我读了一本叫《宋词,我的忧郁抗体》,这本书的编者是陈梓伶和星佑,它是长沙岳麓书社20xx年出版的诗疗馆丛书。在书的第一辑冥想你的人生中的地首词是苏轼的西江月,我把原词写下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酒凄然北望。
编者选了这首词是为了表现当时的苏轼为人生困扰,借曹雪芹的《好了歌》来排解忧愁。那好了歌引起了我的记忆,我把他背下来了“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女谁见了。
这功名娇妻儿女都是人生中遇到的,牵引着自己努力经营的东西。我不谈它的内容,仅仅谈它的每句七字的表述,就让我难以割舍。再接下来的另一本书教《妙引宋词好口才》里引用了红楼梦里的“聪明累”又使我不舍。我还得说说这本《巧引宋词好口才,它是康林主编的,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xx年2月出版。这个“聪明累”就在该书的205页下面,编者是在事理篇哲理中的弄巧成拙这个成语中的引用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句话的,它出自曹雪芹红楼梦的聪明累。
我将“聪明累”内容呈上: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夫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邑悬悬半世心,好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曹雪芹的七字句吸引着我又读红楼梦。
你看在第一回里,曹雪芹描写王熙凤的的时候,从外貌到内心写了个淋漓尽致,都是用的七字句。你看她头上戴的,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身上穿的缕金百蝶穿花袄,大红阳段窄裉袄,袄外面罩着五彩刻丝石青掛,褂子质地是银鼠,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粉面韩春伟不露,朱唇未起笑先闻“。”
黛玉的描写更是恰如其分,宝玉的描写也是入木三分。
我真是服了曹氏语言。
红楼梦读后感至回篇十三
我素来不喜欢《水浒传》中的粗俗蛮横的气息;而我又对于牛鬼蛇神之流,向来敬而远之,故而对《西游记》一类的传说也甚无好感;至于《三国演义》,我害怕政治家之间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因此,我似乎只能寄情于闺阁儿女之事。与世无争,与人无害。
故事中的女主角各有千秋,我最欣赏的,还是林黛玉。黛玉本是一棵快枯萎的降珠草,投胎到人间来。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伤心流泪。正如小说中“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想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也就是因为这一点,她才能发现常人所不注意的问题。就像: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去红妆的虚伪。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但我认为,黛玉正是因为聪颖过人,才有了如此高的悟性,并无小性,多心之说。
到最后,也许你会说,黛玉死得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一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却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急而亡。这不像我们认识的那么高傲自赏的林黛玉,反而像个情场失意的平常女子。
而王熙凤她带给我的印象是:先猜到别人的想法,提前他人一步想要做的事情,先他人一步完成事情。而《红楼梦》中对凤姐的诠释实是有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很多人就是如此,对于事情太过于执着,不是自己应得到的,却要机关算尽的算计别人,使自己深陷囹圄不得解脱。何必呢?不要抛弃一切强行去追求不可能的梦想,有时顺其自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认为人这一生,概括起来,就是有得意淡然,失意坦然。人这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一定的困难与挫折,有的人就会对自己犯的错误过于在意,导致忽略了其他部分,是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平常心吧!
红楼梦读后感至回篇十四
而今天我只谈三个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贾宝玉: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众望的继承人,但是他的思想性格却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不通世务伯读文章,有可贵而不可多得的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林黛玉:两弯似颦非颦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姣袭一身之病;闲静如姣花照水;形动如弱柳扶风一幅古代病态美人图跃然纸上。她性情孤高,胸怀狭窄,才情之高,是十二金钗之冠。
薛宝钗:生的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下画而横翠,肌肤也丰泽而白皙,性情温和而贞静,行为豁达大度,处事随分安时,才情之高,也只有她能与黛玉匹敌,有一把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只有拣有玉的方可配。正因一块玉,一块金锁,一句“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可惜了三个绝世佳子。
落得:黛玉和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而逝。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了宝钗为妻,但因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加上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真爱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了和尚,留宝钗独守空闺,抱恨终生。四个大家府也已落魄的妻离子散。
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让我联想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归罪官僚大地主阶级的腐败、虚伪、残酷、暴虐和深刻的社会矛盾,反应了当时新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萌芽和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生活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只是可怜了黛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真是“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自卑、自尊、自怜的林黛玉啊······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读后感至回篇十五
总觉得宝钗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过于功利和圆滑,却对黛玉的葬花情节念念不忘,喜欢她的洒脱性情。
那时候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就是“黛玉之死”,心爱的男子在自己身体抱恙卧床之时与别的女子成了亲,戏剧性的在宝玉与宝钗拜托之时黛玉也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如今年岁增长,我依旧向往大观园子女们诗词歌赋的生活,除去儿女情长,对《红楼梦》这本书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思考。
鲁迅先生将《红楼梦》定义为“清之人情小说”,并且论述小说的主题道:“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如我之辈,首先看到的是儿女情长,最后看到世事兴衰。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不论是“元映探惜”的故事还是宝玉、宝钗、黛玉的故事,曹雪芹先生用一个时代的爱恨情仇映射出世间百态。
董卿说过:“往浅了读,这是一个院子里的儿女情长,往大了读,这是一个朝代的盛衰兴亡,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读起《红楼梦》,每每掩卷,心里总会想,真有味道。”
在小小的红楼中折射出了家族兴亡、社会变迁、人情冷暖,以及无可奈何的爱情,欢歌笑语之中暗藏着悲惨离别。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不就是因为遭受到封建理教的摧残而变得如此悲惨的吗,成全了更高位者的想法和意愿,成全了贾府中那些所谓长辈们的意愿,最终还不是落得一个死一个疯的下场。所以说,封建礼教真的是一个吃人的妖怪。
我只愿坚定目标,勇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红楼梦》的悲剧结尾,让我看到价值,收获价值。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237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