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精选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0:46:38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精选20篇)
时间:2023-11-10 10:46:38     小编:字海

读后感是通过书籍引发的一种心灵共鸣,使读者有所触动和启发。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对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结构进行分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几篇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和交流。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一

自从中国成功发射长征三号火箭后,美国的卫星发射却遭到接连失败。中国便派人去美国宣传长征三号火箭,表示可以帮助他们发射卫星。可美国公司的人瞧不起中国的火箭技术,拒绝了。不过中方并未放弃,继续将长征三号火箭各个装置的具体情况讲解给美国休斯公司的人,并解释长征三号火箭发射卫星是很安全的,休斯公司终于同意让中国来发射卫星了。当波音747飞机把亚洲一号卫星运送到西昌后,美方与中方工作人员便开始了非常艰难的合作,主要是语言方面的困难,一方说中文一方说英文,互相都听不懂,只能请翻译来。在文章结尾,中美技术人员克服了许多技术上的问题,最终成功发射了这颗全球关注的亚洲一号卫星。

看到结尾中国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作文时,我不禁想到了旧中国,那时候,圆明园的毁灭,南京大屠杀等等,就像一片阴影蒙在了中华大地上。而如今中国人能为美国发射卫星,成为世界强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正如毛主席所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从一开始美方拒绝了中国,到最后能成功发射卫星,是因为中方及时找到不足之处,知道光靠嘴上宣传是不行的,中方又将更加详细的内容告诉美方,让美方相信自己。我们平时学习做题目也是一样,如果一种方法做不来就要逆向思考,换一种方式去做,说不定就会成功。

发射卫星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除了语言上的问题,还有许多技术上的问题。但是,中方人员能够成功发射卫星,是因为他们坚信,只要不断努力,对自己有自信,就能突破困难。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二

在我读过的茫茫书海中,印象最深的却是那本《飞向太空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火箭的发展史,也让我知道了中国火箭是怎样踏入国际市场,让中国火箭展现在全世界面前的。

这本书讲的是中国帮美国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事,以及其中发生的一些麻烦,比如美国专家的伙食问题、娱乐问题;美国卫星、中国火箭的保密问题之类的种种问题,最后,本书以发射成功为结尾,结束了亚星发射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长征三号”发射时的那一段,我的心情也随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当发射程序由于天气不好而不得不中止时,我愤恨地拍案而起:“气死我也!气死我也!”当“长征三号”发射成功,星箭分离时,我激动地把书扔上天空,大喊道:“耶耶耶!”“啪!”书从天空掉下来,直直地砸在我的头上。

长征三号历经各种困难才能上天,亚星也历经种种困难才能来中国,如果不是那些一生为中国火箭而奋斗的默默无闻的火箭将士、专家们的努力,中国的火箭能走到这一步吗?我们生活、学习上也是一样,如果光想:“我一定要考一百分!我一定要考一百分!”,而不去努力,那么就绝不会成功,“只有努力,才有成功!”这句话,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这本名为《飞向太空港》的书让我终身受益,因为,它让我明白了:没有付出巨大的努力就不会拥有灿烂的成功!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为梦想而一起努力吧!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三

我读完这本书后,内心不禁感慨万千!从最开始通过重重难关的改革与艰难谈判,紧接着克服各种困难建设发射基地,最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发射卫星。

遇到困难,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不断学习认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我从这本书中,从我们的勇敢执着的航天英雄们身上学习到的!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四

上世纪,在一片大山环绕的地方,有一群人在做一件事。那个地方叫西昌,那件事叫发射卫星。

西昌,是同步卫星的故乡。当时,中国航天还未被世界所承认。《飞向太空港》就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运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大灾年”。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大力神—34d”火箭,“德尔塔”火箭,法国“阿丽亚娜”火箭都未发射成功。而世界上又有许多卫星等待发射。这就形成了一个火箭发射的真空期。所以当时有人说,中国火箭走向世界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但是,抓住这个契机又何谈容易呢?为了抓住这个契机,中国外交部艰苦奋斗多年。在许多国家之间来回,参加了一场场谈判。西昌的火箭发射人员日夜不停的工作,为了让卫星发射成功,政府不远万里运来了升降平台。在书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乌可力,任新明,谢光选,吴传竹……他们不眠不休,废寝忘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将卫星发射进了太空。

尽管航天工作者废寝忘食的努力,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困难。外国人的猜忌,外国政府的限制,恶劣的环境……其中最让人气愤的,是美国人认为我国的发射架是啤酒瓶,火箭是小孩子玩的鞭炮,不保险。就是顶着这样的困难,我国的火箭将士们以惊人的毅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发射的那一天,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中国,随着“点火”的命令响起,“长征三号”火箭腾空而起,标志着中国航天从此走向了世界,中国人民从此挺直了脊梁。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五

当我仰望着湛蓝而一望无际的天空,看见那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一种自豪感在心中荡漾,我想起了中华民族在航天史上的种种奇迹,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奋斗,我为之骄傲。

中国著名作家李鸣生先生的航天七部曲之一《飞向太空港》让我印象深刻。这本书讲述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卫星亚洲一号并成功的事情,他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大辉煌成就,让我们中国人为之自豪。

一个民族从地球到遨游太空,这个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有无数困难和艰辛,是无数人用青春、汗水,坚持不懈的奋斗甚至生命换来的。

面对一次西昌发射场上百年一遇的泥石流爆发,房屋倒塌了,桥梁冲垮了,铁路摧毁了,公路崩溃了,人们死伤无数,但中国的技术人员面对自然的挑战,丝毫没有退缩。他们不管千辛万苦,不管狂风暴雨,他们齐心协力战胜了大自然。正是这种顽强不屈、英勇无畏的精神,让他们度过难关,恢复了工程。

发射场虽然不是战场,但是同样有着牺牲和死亡,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不管白天黑夜废寝忘食的攻克难关。有的却因为长时间的工作而重病卧床不起,献出生命,我相信每一次的发射都有英雄的付出,我相信每一次的发射都有航天人员的呕心沥血。航天人艰难的条件下还依然坚强的斗争,用舍我其谁的努力和奋斗使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这就是中国的航天技术人员,他们总是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播种着现代文明的种子,并和它们一起茁壮成长。所以,当困难和灾难发生时,我们不要退缩,不要畏惧,不能向困难低头。我们要相信自己,要坚持不懈的奋斗,要用自己的聪明才能和坚强的意志和困难,与灾难作斗争,这样才有机会克服困难,战胜灾难。

难道你不为这种行为感到有一丝丝的羞愧吗?我觉得面对困难,应该下足决心战胜它。先在心里击败他,然后通过现实不懈的努力,来真正的战胜它。

"人未死而心先死"的意思是还没有开始做困难事情,你的心中就充满了放弃和逃避,那样就彻底没有希望了。遇到困难时,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波涛起伏,惴惴不安,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心情,不能让坏心情坏了大事情。控制好心情,我们就能解决许多问题了。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六

《飞向太空港》这本书讲述了中国解放以来成功创造运载火箭,经过多次谈判、碰壁后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购买并帮助发射了一颗美国休斯公司的卫星,成为了第一个帮助美国发射卫星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展现了“火箭之乡”的子孙们的能力和成果,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挤身世界强国的开端。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美两国关系一直交恶,从蒋介石失去大陆,到朝鲜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再到越南谈判里的寸步不让。但随着冷战形势的加剧,中美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将美国的卫星打上天,表现了美方对中方的信赖与支持,使中国从一个东亚国家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国家,也让中国的航天航空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有效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的航天技术比西方晚了九十年。不仅资金缺少,加上早期文革时的扰动,在西昌这个几百年没见过电灯的老山沟,建起了发射台。这里没有技术人员,因为技术人员还兼职扫地工、施工工人等,有的只是千百年来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和外国人轻蔑的眼神。而时不时从天而降的泥石流更让火箭的研制和发射难上加难。

但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工作人员晚睡早起,日夜加班,诞生了世界领先的科技。

中国发射美国卫星,也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强国梦”是怎么一步步实现的,从解放时战火遍地的中原大地,到能够发射卫星、送火箭到太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呀!正如书上所说,得知中国要发射美国卫星时,多少华侨回国观看,以至热泪盈眶,欢欣至极者不在少数。又有多少华侨,再也不用忍受外国人充满嫌弃的指指点点,充满嘲讽的语气说话了。

时代在进步,我们也需要进步。所以我们一定要goodgoodstudy,daydayup,才能成为祖国明天的希望!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七

但直到我细品了这书中的内容与字底蕴时,才发现这不仅仅是本跟航天有关的书籍,更是记录了中国航天由落后到崛起的步步艰历程,耐细看!如,章开篇序中说:“因为天空和天空下到处乱窜的,孤独的地球才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幽默,下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共鸣。再如:“类飞天的梦想定是注视天空的结果。因为区别于猪的地在于,总会时不时仰望天空。”这样简洁有趣的字,这样有深度的作品,怎能不吸引继续探寻类航天历史呢?书中描写了许多为航天事业付出的航天英雄。原中国卫星测控中副司令员上官世盘,思维缜密,绵藏针,善于辞令,在谈判桌上挽狂澜。材,腰板粗壮的乌可,推动“长征三号”运载箭打国际商业市场。还有许许多多不为所知、私奉献的航天英雄们,将中国航天技术不断向国际化,也让类进宇宙母亲的怀抱。

读了这本书后,我也深深地被航天作的艰所震撼。他们要在个荒凉孤寂的沟闷近半年,没有信号,跟家更是半年才能见次。从现代的都市到原始般的荒沟,各个都临着诸多的困难与不便。但是他们怀中国航天争雄世界的志向,才能克服重重困难,临危不惧,终使中国航天发展辉煌起来。“箭起旋,星箭分离!”“这次发射,完全成功!中外专家们紧紧抱在起,滚烫的热泪,让切话都显得多余。”这幕,是中国航天技术第次真正的国际合作,更是通往国际门的邀请函。本书最朴实华的语震撼读者内的民族魂,让中华民族为之骄傲。正如作者所说:“那时,太阳将不再是红,宫将不再清寒。经地球数亿年进化过的类,踏步进的,必将是个远地球更加美好的同世界!”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八

书中描写了许多为航天事业付出一生的航天英雄。原中国卫星测控中心副司令员上官世盘,思维缜密,绵里藏针,善于辞令,在谈判桌上力挽狂澜。身材高大,腰板粗壮的乌可力,推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所知、无私奉献的航天英雄们,将中国航天技术不断走向国际化,也让人类走进宇宙母亲的怀抱。

读了这本书后,我也深深地被航天工作的艰辛所震撼。他们要在一个荒凉而孤寂的大山沟里闷近半年,没有信号,跟家人更是大半年才能见一次。从现代的大都市到原始般的荒山沟,各个方面都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不便。但是他们心怀中国航天争雄世界的'志向,才能克服重重困难,临危不惧,终使中国航天发展辉煌起来。

“火箭起旋,星箭分离!”“这次发射,完全成功!中外专家们紧紧抱在一起,滚烫的热泪,让一切话都显得多余。”这一幕,是中国航天技术第一次真正的国际合作,更是通往国际大门的邀请函。

本书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震撼读者内心的民族魂,让中华民族儿女为之骄傲。正如作者所说:“那时,太阳将不再是红色,月宫将不再清寒。经地球数十亿年进化过的人类,大踏步走进的,必将是一个远比地球更加美好的大同世界!”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九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圆地方,肇开混茫,自古以来天上是什么,没人知道,直到到了我们这一代。

神舟卫星平地吼,光芒闪耀大宇宙。现在在我们头上,有数不胜数的卫星,它们都与我们的一丝一缕密切相关,那为什么只有那么少数几个被世人所铭记呢?因为少数几个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天是神秘的,这正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天是广阔的,可人们却沉迷俗世不可自拔。日升日落,天亮天黑,尽沦落在这喧嚣中。可正是有了一群人。

正是有了一群敢注视天空的人,他们怀着年少时好奇的幻想——飞向太空,探索宇宙,才去脚踏实地地站起来,走出去。当他们望见世界的航天事业已腾飞在康庄大道上时,他们会问心无愧地奉献在人类最有意义的事业一一为解放人类双眼而奋斗中,因此来说此生才有价值。本书讲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当中国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冉冉升起后,中国的航天事业从“零”开始。当航天事业遭遇困难时,又是那群人挺身而出。为中华之崛起,甘为儒子牛,这大概就是航天精神吧。

航天巨匠前人栽树,我辈岂只乘凉。火箭一艘艘地腾空升起,空间站也跟着建立起来。迈向天宇,是对世界的惊奇,不愿只被困在这一方土地上。航天事业的发展,由我们共同见证,我们为此激动不已。我们以一位地球居民的眼光去看宇宙,就会看与自身相似的诸多繁星,像一粒微尘一样。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十

我看过许多电影,有:哈利波特,喜羊羊与灰太狼,十二生肖等,但令我最受益匪浅的电影————《飞向未来》。《飞向未来》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某学校航某小组学习航模知识时,同学们都很认真,只有小飞同学学习不用功,对所学的知识囫囵吐枣,一致在学校测试飞机模型时,同学们的飞机模型都能飞上蓝天,只有小飞两次测试都失败了。最后小飞在爷爷和爸爸的教育启发下,改掉了过去的懒惰和骄傲,终于取得了科技航模比赛的一等奖。

观纵古今中外的伟人,凡要取得成就就得付出一番辛苦的努力。正如有位是人所说:“天才出于勤奋。”不是吗?我国古代文学家曹雪芹潜心十年,终于写出了了千年不的名著红楼梦。美国科学家爱伊斯坦废寝忘食的刻苦钻研,终于提炼出了“相对论”,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我国当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花了毕生的经历,攻克了世界难题——哥德巴赤猜想。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我们作为跨世纪的少年儿童,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因此,我们一定要勤奋学习,练好本领,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通过这部电影,我还知道要学会自信,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自信是可以培养的。学生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许多学习较差的同学经常抱怨自己脑子笨或基础差,自感落后,其实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将学习提上去。因此,也就不可能像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那样主动寻求适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创造性的学习。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十一

上天啦,上天啦!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飞向了太空,不仅仅是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也是中国高新科技的一个展示,更是我们综合国力的具体表现。我为我是中国人感到骄傲。每一个航天员的诞生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真可谓“千挑万选”呀!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正是这“千挑万选”后的“极品”。那么,成为一个航天员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呢?首先他们必须要热爱祖国,而且要身体健康,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更要有过人的优秀的心理素质。但是通过了严格选拔只能算是预备航天员,他们还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呢!航天员学习的内容非常多,真可谓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要能非常熟练的驾驶各种飞机及熟悉各类飞行器械,要知道他们可是要飞向太空的哦!因为只有成为一个合格的航天员才能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中国神五﹑神六的成功,使我想起了中国航天几十年来所走过的艰苦历程。当中国终于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了蓝天,送入了太空;当中国的神五﹑神六在太空遨游令世界所瞩目;当中国在世界航天的排行榜上与美国﹑俄罗斯齐名,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我们不应该也不能忘记我们还拥有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像中国航天人那样能为国争光﹑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都能以航天英雄为楷模,那我们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屹立于世界之巅。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十二

作者李鸣生所著的《飞向太空港》一书主要讲述了:中国航天人用‘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的‘亚洲一号’卫星一事,记录了中国航天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

读完之后,我被中国航天人们的精神品质所震撼。在那个年代,我们的条件是多么的艰苦,我们所面对的困难说是‘天灾人祸’也不为过。在‘人祸’方面:别的国家在卫星制作方面对我们实行封锁制度,但我们并不服输,在航空领域的‘泥坑’中摸爬滚打。就这样摸索出了我们的第一个卫星‘东方红一号’以及‘长征’系列的火箭,实现了我国在航空领域零的突破,证明了我们的实力!不仅如此,因为当时我们的科技落后,资金短缺,所以一些科技大国对我们不屑一顾,导致我们四处碰壁。经过我们不断地努力,好不容易得到一些国家的肯定,却因为一些国家在背后使坏使我们错失了打入国际市场的良机。

在‘天灾’方面,因为在最初修建发射场的时候需要考虑本站的极多,在我国专家们的多次讨论后,将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西昌作为了修建发射场的地点,但因为西昌四周群山环绕,所以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在一次百年难遇的泥石流中,发射场的一些部分遭到了严重的损坏,但基地的官兵们齐心协力,将半年才能完成的任务仅仅用了一个半月就完成了,这种工作效率令我钦佩!中国航天人正是通过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亚星’才得以成功发射;在运送升降平台的路途上不少官兵为此牺牲。因为大山封路所以卡车无法安全通过,得知此事的各地群众齐心协力聚集起了大量的炸药,炸开了大山,护送着卡车安全的通过了葫芦崖。看来‘亚星’的成功发射同时也离不开全国群众的努力!

遇到困难,却不消极,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努力的去克服。21世纪的到来使我们中国的航天力量再上一个阶梯,步入世界前列。而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要传承中国航天人的珍贵品质,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十三

这是一本作于前的书。当时,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始突飞猛进,国内六颗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场升空,成功率达100%,中国开始迈向世界商业卫星市场,来自美国的“亚星一号”卫星是他们的第一笔订单。

西昌卫星发射场位于横断山脉南段的西缘的一个大山沟中,在当时选址的过程中,谁也没有想到,一颗美国的卫星会从这里升起;更没人想到,这里日后将成为一座举世瞩目的航天港。

然而老天似乎很喜欢和人们开玩笑,1989年9月3日凌晨,一场百年不遇的泥石流沿着山谷倾泻而下,怒吼着,咆哮着,半小时,仅仅半小时,吞没了房屋、铁路、桥梁、公路、通信线路,还有一些基地的官兵。此刻,“亚星一号”的发射工作正在紧张准备中,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原本半年的恢复任务,一个半月就完成了,但我们也要知道,在这么高效的恢复背后,泥石流中的死难者们,只能化作一个数字,甚至连数字都没有,就消逝了。

为了保证“亚星一号”的成功发射,许多奋战在一线的专家没日没夜地研究、攻关,顾不上关心自己的身体,甚至有的人最后查出癌症晚期。发射场不是战场,但也同样有着看不见的付出与牺牲。一位位离开亲人的专家、技术人员,用他们的一生,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出全部的力量。支撑着他们的,我想,是心中不可动摇的责任感。

历史与现实,往往是多么相似。从春节开始,疫情肆虐。医护工作者们毫不犹豫地冲上一线,甚至将自己的安危置之一旁,夜以继日地救人。有的人也不幸感染病毒,他们也无法亲人团聚,疫情中牺牲的医护工作者们,也只能化作疫情数据统计中“死亡”一栏的灰色数字之一。支撑的他们的,亦是心中不可改变的责任感。他们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多一秒,就可能多抢救一个人;多抢救一个人,就等于多救了一个家庭。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在负重前行。”70多年来,一批批科研人员、基层工作者们,用自己的生命,一点点筑造出现在这个强大的中国;在疫情爆发时,一位位医护工作者冲上前线,无怨无悔,正是这些逆行者,让我们得以健康地生活。这些人面对的,是雷电交加,风暴怒吼的世界;而它们的背后,是一方宁静美好的净土。他们顽强的生命,为我们撑起了这个世界。让我们向这些人,送出一句最朴实、最真挚的话语:“谢谢你们!”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十四

书中描写了许多为航天事业付出一生的航天英雄。原中国卫星测控中心副司令员上官世盘,思维缜密,绵里藏针,善于辞令,在谈判桌上力挽狂澜。身材高大,腰板粗壮的乌可力,推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所知、无私奉献的航天英雄们,将中国航天技术不断走向国际化,也让人类走进宇宙母亲的怀抱。

读了这本书后,我也深深地被航天工作的艰辛所震撼。他们要在一个荒凉而孤寂的大山沟里闷近半年,没有信号,跟家人更是大半年才能见一次。从现代的大都市到原始般的荒山沟,各个方面都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不便。但是他们心怀中国航天争雄世界的志向,才能克服重重困难,临危不惧,终使中国航天发展辉煌起来。

“火箭起旋,星箭分离!”“这次发射,完全成功!中外专家们紧紧抱在一起,滚烫的热泪,让一切话都显得多余。”这一幕,是中国航天技术第一次真正的国际合作,更是通往国际大门的邀请函。

本书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震撼读者内心的民族魂,让中华民族儿女为之骄傲。正如作者所说:“那时,太阳将不再是红色,月宫将不再清寒。经地球数十亿年进化过的人类,大踏步走进的,必将是一个远比地球更加美好的大同世界!”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十五

最近我读了《飞向太空港》这本书,体会到了中国航天发展之不易,感触颇多。

从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到神十二发射,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中国迈向了太空深处,实现突破;从东方红一号到北斗卫星覆盖全球,中国航天人员再一次向不可能说“不”,让中国卫星服务千家万户。

可是,中国航天实现九天揽月梦想的背后,是种种不易。

最初,中国——这个“火箭的故乡”想把自己研制的长征三号火箭打入市场,引起全球短暂的“中国火箭热”。但这股热潮的背后,是美国与法国的商业竞争,这两个航天大国在背后争抢商机。中国原有计划被打乱,陷入两难。

终于,在中国航天人四处游说下,美国同意签订,将“亚星”卖给中国发射。不过,美国的要求同样刁钻,要求西昌发射中心建设国际标准的卫星测试厂房,级别要达到十万级!国内没有先例,也没有现成资料,时间紧迫,风险很大,种种压力像一座座大山一样压在航天人的肩头。怎么办?自己设计!在外界的质疑声中,卫星测试厂房开始建设。50天设计,快速建造,其洁净程度大大优于十万级标准,温度控制精确程度远远超过了协议规定!中国速度,中国力量,让国外航天专家无不为之惊叹!

“亚星”成功入驻厂房后,美国专家不断向中方提出新一轮的要求:24小时厂房不得断电;电话时时刻刻保持畅通;骑车旅行西昌;爬山强身健体……面对美方的种种“考验”,中国航天员合理应对:脱下军装,穿上西装,打上领带,说话简洁,不拖泥带水……至此,美国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对中国航天人更加敬佩!

从“亚星”入住到发射成功,航天人无时无刻不在克服着困难:与自然斗争,与天气斗争,与突发情况斗争……他们以超强的能力、过硬的本领、冷静的头脑战胜天灾、战胜外界质疑,书写航天史实。

时代在发展,中国航天事业也在发展,中国科技走向太空深处。相信,在未来,中国航天会成为中国的太空利剑!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十六

坚持不懈,能成大事。

这个暑假,我读了许多名著,但最使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李鸣生的作品《飞向太空港》。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征3号火箭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卫星亚洲一号,并成功的事情。面对百年一遇的.泥石流,面对三个月的期限,技术人员并没有慌张,而是一步一步,一点一滴的在长征火箭发射之前重建发射场,他们战胜了大自然!

美国技术人员们来到后,提出了各种不合时宜的要求:点餐、爬山……中国技术人员虽然吃的用的都比不上美国技术人员,而且还相差甚远,却毫无怨言,兢兢业业地工作,累了便仰望星空,下下棋,这种乐观积极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在这些艰难的岁月里,尽管各国都不看好,但是中国技术人员并没有因此放弃,他们一声不吭的工作,把毕生的精力与心血都投入进去,最终令人刮目相看。他们胜利了!

使我最难忘的是书中的这个细节。在运送一批极危险的用于火箭的货物时,美国技术人员害怕危险,碰都不敢碰,全都站在两百米开外的地方,而中国技术人员靠得很近,并在到达发射中心后,因机械无法搬运,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手去搬下货物。这仅仅是鲁莽,仅仅是大大咧咧吗?不,这是一种勇敢,一种决心,中国技术人员的心已与火箭连在一起了。

这就是中国的技术人员,也许他们其中每一个人的力量都微不足道,但加在一起就有创造奇迹的力量,而我们学习上的艰苦比之这些中国技术人员的苦难,又算得上什么呢?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想抄捷径,想不劳而获,难道你们就没有一点羞耻之心吗?面对困难,应该知难而进,下定决心与它一决高下。如果你看到困难便向后退,所谓“人未死而心先死”的话,那么还没有开始,你就已经输了,而且还输得一塌糊涂,输的一无所有。

中国的航天人员、技术人员是多么伟大。他们的行为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像夜晚的北极星,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的心门。他们永远是我们的榜样,永远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要奋发图强、坚持不懈,传承长征3号火箭工作人员的精神,使星星之火变得可以燎原!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十七

上世纪,在一片大山环绕的地方,有一群人在做一件事。那个地方叫西昌,那件事叫发射卫星。

西昌,是同步卫星的故乡。当时,中国航天还未被世界所承认。《飞向太空港》就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运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大灾年”。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大力神—34d”火箭,“德尔塔”火箭,法国“阿丽亚娜”火箭都未发射成功。而世界上又有许多卫星等待发射。这就形成了一个火箭发射的真空期。所以当时有人说,中国火箭走向世界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但是,抓住这个契机又何谈容易呢?为了抓住这个契机,中国外交部艰苦奋斗多年。在许多国家之间来回,参加了一场场谈判。西昌的火箭发射人员日夜不停的工作,为了让卫星发射成功,政府不远万里运来了升降平台。在书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乌可力,任新明,谢光选,吴传竹……他们不眠不休,废寝忘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将卫星发射进了太空。

尽管航天工作者废寝忘食的努力,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困难。外国人的猜忌,外国政府的限制,恶劣的环境……其中最让人气愤的,是美国人认为我国的发射架是啤酒瓶,火箭是小孩子玩的鞭炮,不保险。就是顶着这样的困难,我国的火箭将士们以惊人的毅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发射的那一天,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中国,随着“点火”的命令响起,“长征三号”火箭腾空而起,标志着中国航天从此走向了世界,中国人民从此挺直了脊梁。

望从前,在群山环绕的西昌,火箭一瞬飞天;看今朝,在山河秀丽的中国,人们展望星辰。为航天事业奉献一生的先烈们,你们是艰苦而伟大的。捍卫领空,发展航空,飞向太空,一起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努力前行!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十八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二、发射场: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在原来我还没有读这本。

书时,认为航天员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职业,她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应该是很好的,可当我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我国西昌卫星发射场的航天员与我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她们的住房简陋、饭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吃…可是,即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她们依然千辛万苦,白天黑夜,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大搏斗。她们的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敬佩。

发射场虽不是战场,但是同样有着牺牲和死亡,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不管白天黑夜废寝忘食的攻克难关。有的却因为长时间的工作而重病卧床不起,献出生命,我相信每一次的发射都有航天人员的呕心沥血。他们不管千辛万苦,不管狂风暴雨,齐心协力战胜困难,这种顽强不屈,英勇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十九

提起《飞向太空港》,脑中首先闪过的便是那令人为之震撼的的航天科技。

西昌,作者的第二个故乡。二十年前,他们被抛在这块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在世人看来是多么无望,对于发射美国卫星这件事,更是谬论。然而这个部队的青年们却对这片土地心连心地无法割舍,仿佛大树抓住了泥土样的恋情,他们在这里扎根,倾注青春、热血与汗水。

虽然没有先进的设备,但凉山彝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却以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热忱待客。他们在这片大山中,虽然无人问津,但内心却仍然充满信念与力量。这样的小山窝从荒无人烟到宾至第一位西方学者,再到那个轰动全世界的辉煌的夜晚,是谁在付诸努力?是这一行满腔热血的青年!科学家、航天技术人员夜以继日攻克难关,一次次实验,演习发射,总有意外,他们的脑中可能闪过放弃的念头,但他们依然坚持了下来,哪怕他们知道这可能会是个无法实现的目标,或者直到自己临终也无法目睹成功,但他们心底只有一个目标:付出自己的毕生精力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哪怕那么一点贡献,也是值得的。

我终于明白了,这叫做“不屈不挠为国争光”!生活呀,它就像这项航天工程一样,没有一路顺利,只有披荆斩棘方能到达目的地。途中会有让你绝望的意外,就好像这项航天工程中的某次演习出错,几十人重伤甚至身亡,它会让你不敢继续前行,不敢继续参与项目下去,但这才是希望的开始,这就是接下来的航天演习上更应该注意的警醒。就好像树叶,被虫子咬出了一个小缺口,才能由旁边的那瓣来补足;有了一圈的缺口,才能让这片树叶变得自然。

这挫折,何尝不是接下来美好的开始?听过这样一句话:“你需要磨炼目光,放纵自己,操演一场傲然的长剧,使出洪荒之力留住自己的美好。”是啊,留住美好不就是要经历像卧薪尝胆那样的历练吗?西昌的这一伟大壮举让中国航天技术前进了一大步,同时也是人类历史长河之中值得赞叹的一次迈进。现代科技在争分夺秒地创新进步,在各个国家的各个领域也颇负盛名,全书以科学性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为国献身的科技人员的兢兢业业,更是在展示一幅未来祖国发展的宏伟蓝图!这或许就是科技的魄力!它施展自己所有的无限潜力,让当下的人们享福,并开拓更美好的将来。

我曾不解,为什么一颗卫星向宇宙发出能够带来那么巨大的反响?为什么一艘神舟飞船的成功登月并返回能够一直铭记在历史上?为什么这些都是人类航天技术中迈进的一大步?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那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这是全新的探索,全新的挑战,这是为后人造福,为全人类追寻真理。

科技的力量啊,就如一把火焰,越燃越猛,散发火光与温暖,一代又一代传承人接过火炬,向前迈,永不停留!在中美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大方热情,将自己的风俗、特色传播给他们。一位美国专家感叹道:“中国搞火箭的专家,不光男人厉害,怎么连女人也都这么厉害!”他们亲密无间,工作时也幽默地来场“赌注”,开个玩笑……这都是国际友好的交流,宛如丝绸之路,将各国文化传递至四方,这也是祖国让其他国家改善对我国印象的一大原因吧!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进步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更多的是科学家们不屈不挠的航天精神,它告诉我们,要不屈不挠为国争光!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篇二十

说实话,我一开始看到《飞向太空港》时,并没有对它产生太大的兴趣,我以为它就是一本,科普宇宙的书,但我发现我大错特错,当我恹恹地翻开,却是一口气就读完了。

当“长征三号”运载着“亚星”成功发射时,我和书中那些观看的人一起,感受到了血脉偾张。心中早就感动不已。

本书刻画的就是两个字“困难”。改革困难,谈判困难,拥有发射订单困难,建造发射场困难,送卫星困难,发射卫星困难,而且,当时的中国被许多国家并不看好,再加上还有多年的屈辱没有洗刷,民心低沉。

不过即使是难,华夏子孙却依旧没有放弃。当卫星的发射场地即将完工时,却被一场泥石流给摧毁了,基地建设者们愣是在废墟上,用落后的工具,重新建造出了一个新的基地。当运载“亚星”的工具遇到了阻碍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希望渺茫时,运输团队却硬生生的用火药炸出一条道来。

书中的专家们,都怀揣着一个中国飞天梦。而为了实现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梦想,每个人都为此无私地奉献了许多。当他们克服了诸多困难,成功实现了飞天梦后,每个人的情感都是那么真实,这并非只是一个让国家有质的飞跃的存在,而是在那一刻开始,国家就已经洗刷了曾经的'耻辱。

遇到困难,不要想着如何躲避,如何退缩,应当直面它,书中的人恰恰很好地表达了出来。正是如此,他们才能创造出一个奇迹。我相信,只要我去传承这种精神,我就能创造出一个奇迹。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19146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