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进行系统安排和组织的指导性文件。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水平,以便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科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88~89页。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思路和方法,达到能正确计算的要求。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游戏教具、图片、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整理计算思路。
前面学习了9、8、7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教学,一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计算思路,掌握了算法。但也有一些学生还存在困难,容易混淆算法,在计算第1题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选好计算方法,并在实物操作的基础上形成抽象的计算思路。
三、口算练习。
1、创设学生帮助小动物们停车的形式来练习口算。(第2题)。
2、小朋友们,你们敢不敢过独木桥吗?那我们就来看一看吧!(第3题)。
四、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
1、连线题。(第5题)。
2、组织比赛。比比谁先到家。(第6题)。
3、看图解题。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第7题)。
五、计算检查。
16–7=8+7=13–8=15–7=。
7+7=7+6=8+4=12–7=。
10+7=7+9=11–8=14–8=。
17–8=15–8=8+3=。
课题:6、5、4、3、2加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
教学目的:在学生对进位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计算来掌握6、5、4、3、2加几这部分内容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水果图、数字卡片、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出示挂图,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观察图意。
2、指导学生列出算式。要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可以拆8凑成10或拆5凑10,也可以想8+5的得数写出5+8的得数。
注意: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指班内的学生算法多样,不是每名学生都会用不同的几种方法算同一道题。
3、学生尝试做“试一试”。
学生可以分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巩固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一、二题。
可以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算式来计算。
2、想想做做的第3题。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这些题目。
3、想想做做的4、5、6、7题。
采用一些新的形式来练习这些题目。
第6题先让学生在括号里填数,再说说题意,培养学生收集、表述信息的能力,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列式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统计的一些方法。
第7题可以组织学生比一比,看谁能算对,帮助小朋友顺利回家。
四、课堂总结。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的:
1、亲历整理知识的过程,感受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
2、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精神。
3、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卡片出示。
二、整理知识。
1、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计算题?
分组看书整理后汇报。
2、观察。
a出示10以内加法题。
b练习,师任点几题让生回答。
c照刚才的观察方法再观察减法表。
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同座互相点一题考问对方。
3、除了加减法式题,我们还学了图画式应用题。
师出示p79熊猫图和书包图。
你能说出图意吗?大括号里表示什么意思?
三、练习。
1、看图写出两个加法和减法。
2、图画式应用题。
3、填括号。
4、口算计时完成。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教材第50--52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2、初步建立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数字卡片、圆片、小红花、算式卡片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知识探索及延伸。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
2、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再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减法算式。
3、四道算式列出后,让学生比较并与同伴交流,体会相互间的联系。
4、“试一试”让学生半独立地看一幅图列四个算式,让学生联系图意说说各个算式的具体含义。
5、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学会和是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计算,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间的联系。
三、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1、想想做做的1--6题,都是关于8的加、减法计算的练习。
(1)1题组织学生交流对不同算式的了解,并从中进一步感知算式之间的联系。如果有学生能利用一道算式的得数来推算出另外算式的得数,就要表扬、鼓励,使其获得成功感。
(2)第2题让同桌一起用卡片摆一摆,说一说算式。
(3)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相互交流。
(4)第4题计算要关注学生是不是全算对了,有没有典型的错例。
(5)第5题可以让学生说图意,说想法,和同伴交流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培养表达能力。
(6)第6题是开放题,能帮助学生整理得数是8的加法算式以及8减几的减法算式。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多说几道算式。
2、想想做做的8--12题关于9的加减法计算。
(1)这里的题目要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通过多种练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2)第9题用9减每个泡泡上的数,学生会觉得有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3)第11题可以让学生主动帮助每只小鸟找自己的家,激发学生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第12题是开放性的练习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归纳和是9的激发和相应的减法。
3、自己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要求学生能按要求说一说含义。
四、知识的总结。
五、能力的检测。
(小黑板出示)。
1、6+2=8–4=7+1=5+3=。
4+4=8–7=3+5=8–5=。
2、()+()=88-()=()。
1、9–2=2+7=9–1=3+6=。
9–6=8+1=4+5=9–5=。
2、()+()=99-()=()。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内容:
课本p35。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p37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p36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6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练习七第5题,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汇报。
4、完成p37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6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
3、完成p37第9题读题理解题意。要知道大约需要多少钱?你是怎读想的?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回答。
4、完成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解题思路。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五、布置作业。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设计篇五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能力。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重
点
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难
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复备。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设计篇六
复习内容:p94总复习第1、2、3题,p97练习十九第1、2、3、5题。
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数位,知道数位在计数中的重要地位。
2、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3、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复习重难点:
掌握数位,知道数位在计数中的重要地位,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100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复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复习。(略)。
二、复习指导。
(一)复习数位:
1、出示计数器,让生分别指出个位、十位、百位。
2、师:个位、十位、百位上一颗算珠分别表示多少?
3、生独立完成总复习第1题。
4、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二)复习数的组成:。
1、师出示一个数:86。
让学生说一说每一位上数表示多少?
2、生独立完成总复习第2题。
3、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三)复习100以内数大小的比较:
1、先让学生回忆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
生答,师板书:十位上数大的那个数较大;十位上的相同,个位数大的那个数较大。
2、生独立完成总复习第3题。
3、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三、练习指导:
1、练习十九第1题,左边的题要引导学生先找一找每列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再按规律填数。右边的题是对94连续分解,用这种分解形式,强化学生对100以内数的组成的理解。
2、练习十九第2题,要关注题中是连续小括号,其用意是要求把上面的数从小到大排列。因此学生要先对数进行大小比较,首先一位数比两位数小,然后比十位上的数,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比个位上的数,经过这样三个方面的比较,就能把这些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练习十九第3题,既涉及学生对“多一些”“少一些”的理解,还涉及可能性方面的知识。学生要从“宁宁可能有多少元”中,理解宁宁可能有28元,但比一定就是28元,还有26、27、29元这些可能,明明的钱也是如此。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知道“多一些”和“少一些”只能估计到一个范围中的数,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估算做准备。
4、练习十九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复习内容:总复习第4、5题,p97练习十九第4、6题。
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复习重难点:
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的计算方法。
复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复习。(略)。
二、复习指导。
1、师:100以内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
生答后,师小结:100数以内的加法,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100数以内的减法: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减起起,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向十位退1作10再减。
2、生独立完成总复习第4题,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3、生独立完成总复习第5题,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三、练习指导:
1、练习十九第4题,要求学生口算,还要用最短时间算出结果,也就是要有速度方面的要求。除了第4题的练习外,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本班实际,加强口算方面的练习,如用口算卡进行视算、听算等,通过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但参与口算的数不宜太大,要限制在本册口算范围内。
2、练习十九第6题,要求学生选择用竖式计算。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教学时要关注“为什么要选择竖式计算”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口算有困难)。学生独立完成后,选几道题要求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还要选一些错误的计算来分析,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复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应用。
复习内容:练习十九第7、8、9题。
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难点: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复习。(略)。
二、练习指导:
1、练习十九第7题,一般情况下是先算出结果,再和另一个数比大小,但有些题要灵活处理,比如27+16与63比较,可以这样想:把27放大为30,,1放大为20,两个数的和才50,都比63小,所以27+16肯定比63小。也就是说,既要学生掌握解答这类题的一般方法,还要注意解题的灵活性。
2、练习十九第8题,要抓住卖出电视机与运来电视机的台数的这个关系,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按计算方法正确地算出结果。
3、练习十九第9题,与第8题相似,不同的是数据用表格呈现的,而且呈现的数据比较多,学生可以从多个方面提出不同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复习认识钟表、人民币。
复习内容:总复习第6、7、8、9题,练习十九第10、11、12题。
复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钟表、人民币,掌握元、角、分的换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复习重难点:
进一步认识钟表、人民币,掌握元、角、分的换算。
复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复习。(略)。
二、复习指导。
(一)复习认识钟表:
1、师出示钟面:让学生分别指出时针、分针。
2、师拨出整时、几时半、大约几时等,让学生分别说出是几时、几时半、大约几时。
3、师随意说出几时、几时半、大约几时,让学生在钟面上分别拨出。
4、生独立完成总复习第6、7题。(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二)复习人民币。
1、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元、角、分)。
师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分别说出是多少元、多少角、多少分。
2、师:1元=( )角 1角=( )分。
3、指导学生完成:4元3角=( ) 27分=( )角( )分。
(人民币换算与加减法知识的综合,指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来完成换算)。
4、学生独立完成总复习第8、9题。(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练习指导:
1、练习十九第10题,只提供情境,要求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随意提,也可以附加一些条件让学生提问题。比如要求学生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或者“用减法计算的问题”,这样的难度要大一些。(但都要把问题控制在本册书能计算的范围内)。
2、练习十九第11题,都是用78元买东西,因此都要用到“78元-用去的钱=剩下的钱”的数量关系。不同的是“用去的钱”在变化,因此学生可以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体会用去的钱越多,剩下的钱就越少。
3、练习十九第12题,学生首先要观察第一幅图的“样子”,通过对“样子”的观察,发现要先看钟面写出时间,再用一般计时的方式把这个时间写出来。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复习位置、认识图形。
复习内容:总复习第10、11题,练习十九第13、14题。
复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位置,能正确分辨上下、左右、前后。
2、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复习重难点:
能正确分辨上下、左右、前后,能正确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复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复习。(略)。
二、复习指导。
(一)复习位置:
1、让学生说一说:你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面是谁?右面是谁?。
2、生独立完成总复习第10题。(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二)认识图形。
1、师出示p30练习六第4题连线,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区分的?
2、学生独立完成总复习第11题。(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练习指导:
1、练习十九第13题,先要求学生指出前后左右几个相对位置,然后再按题中的要求画出小朋友行走的路线。
2、练习十九第14题,先让学生找一找题中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长方形,要特别注意右图中两个小长方形组成了一个大长方形。然后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复习分类与整理。
复习内容:总复习第12题,练习十九第15、16题及思考题。
复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分类整理的方法。
2、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的能力。
复习重难点:
掌握分类整理的方法。
复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复习。(略)。
二、复习指导。
1、师:我们应当如何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在分类整理之前,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整理的结果也不同。)。
2、生独立完成总复习第12题。(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练习指导:
1、练习十九第15题,先要求学生关注“按颜色分”和“按形状分”的不同分类标准,再关注有几种颜色和几种形状,然后再按要求分类。分类后可要求要求学生谈体会。
2、练习十九第16题,分类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分类方法。在扑克牌分类时,花色既可以按单因素的标准分,如把黑桃、红桃、梅花和方块分别放置到一起;又可以按双因素的标准分,如把黑桃中有图案的放到一起,没有图案的放到一起。该题主要按单因素的标准分,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能力,也可以尝试双因素的分类标准,但这可不做要求。
3、练习十九思考题,只要过长方形对角线相交的中心点的直线,就能平分这个长方形,这里只要求学生直观地分出完全一样的两部分就可以了,不要作过高要求。(最好的办法是对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2,练习十二第5、6、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3、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情景图的课件。
2、学生准备3捆6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口算。(电脑出示。学生开火车练)。
11-3=13-8=17-9=14-5=。
15-7=12-3=16-8=13-7=。
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来做几道题,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8-6=87-3=96-6=。
同学们发现两位数个位上的数都比减数小,如果直接减,够不够减?(不够减)那这三道题怎么计算呢?(退位),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列出减法算式。
课件演示:玩具商店的玩具货架画面。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货架上玩具单价解决“有35元钱,买一个大象玩具,还剩多少元”等问题。图上还告诉我们哪些有用的信息?(屏幕上突出货架下半部分的两辆玩具汽车图)。
生:图上告诉我们两辆玩具汽车的价格是15元和36元。
课件继续演示:两个小朋友进行对话。左边的小朋友在问:“我只有8元,想买一辆赛车玩具,还要攒多少元?”
师:图上两个小朋友在说什么和想什么?
师:你知道怎样列算式吗?为什么这样列?
生答师板书。
2、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
(1)师:算式36-8和前面所学习的35-2、76-4等算式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35-2、76-4等算式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够减;而36-8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师:不够减怎么办?我们先用小棒摆一摆。
动手摆小棒,分组讨论36-8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说交流摆小棒的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摆小棒的过程和方法?
生:6不够8减,我们先打开一捆和原来的6根合并在一起是16根,再从16根里面减去8根。
师:16根减去8根还剩8根,再加上剩下的2捆(20根)一共还剩28根。在算式后面写上得数“28”。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生:从刚才摆小棒的过程当中我发现计算36-8,可以把36分成20和16,再用16减去8,最后把8和20合起来就是36-8的差。
(4)引导学生探索另外的算法。
师:还有其它算法吗?
生:也可以把36分成26和10,10减8得2,再用26加2得28。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几种方法计算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在以后的计算中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68页“做一做”第2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可指定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的在下面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先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81-4和60-3的计算过程与方法,让他们进一步感受退位减的过程。
3、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先让学生明确计算任务,然后独立算,最后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师:怎样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内容:p87例1,p88课堂活动,p90练习十八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包括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
教学重、难点:
学习分类的方法,推广使用教学中学习的直觉思维方式和策略。
教学关键:
加强观察和操作活动。
教具准备:
1、课件。
2、圆形,三角形图片。
学具准备:
两种颜色的圆形和三角形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
1、创设情境。
(电脑出示由图形拼成的一幅画)。
师:这幅画中有你认识的哪些图形朋友?
生:……。
师:怎样才能知道他们各有多少个呢?
生1:我们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怎样数才不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2:先分类,再数。
(电脑演示把图形按形状分类的过程。)。
师:是这样吗?现在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2、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数图形个数的时侯用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
生:分类。
师: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分类(板书:分类)。
二、思:
1、师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包括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独立思考:
出示例1,让学生根据例1的要求,结合学具操作,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
师巡视指导。
三、议:
师:请把你的想法和具体分类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交流)。
四、展:
师:你们能上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吗?
(学生小组展示。边展示,边介绍分的过程。)。
师:你还可以怎样分?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分法。请大家看一看数学书第87页,你和哪个小朋友的分法是一样的?(学生看书后回答)。
3、师小结:在分类之前,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六、检:
1、学生独立完成p88课堂活动。
2、学生汇报。(按硬币、纸币分,可分为两类,按元、角分,也可以分为两类,按面值分,分为三类……..)。
七、练:
p90练习十八第1、2题。
【板书设计】。
分类。
例1(略)。
在分类之前,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88例2, p90练习十八第3、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分类的方法,推广使用教学中学习的直觉思维方式和策略。
教学关键:
加强观察和操作活动。
教具准备:
1、课件。
2、卡片。
学具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
1、师:昨天我们学会了对图形等事物进行分类,谁能说一说分类的方法吗?(在分类之前,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分类。
二、思:
1、师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2、独立思考:
出示例2,让学生根据例2的要求,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师巡视指导。
三、议:
师:请把你的想法和具体分类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交流)。
四、展:
师:你们能上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吗?
(学生小组展示。边展示,边介绍分的过程。)。
师:你还可以怎样分?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分法。请大家看一看数学书第88页,你和哪个小朋友的分法是一样的?(学生看书后回答)。
3、师小结:在分类之前,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六、检:
1、学生独立完成p90练习十八第3题。
2、学生汇报。(按大小分、按颜色分、按奔跑和站立分……..)。
七、练:
p90练习十八第4题。
【板书设计】。
分类整理。
例2(略)。
在分类之前,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89例3,p89课堂活动, p91练习十八第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的能力。
3、经理分类整理数据的过程,并能呈现分类整理的结果,积累分类整理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经理分类整理数据的过程,并能呈现分类整理的结果,积累分类整理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
1、师:我们学会了对图形、数据等事物进行分类整理,谁能说一说分类的方法吗?(在分类之前,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分类整理。
二、思:
1、师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认真观察、比较、分析、思考,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用表格表达整理的结果。
2、独立思考:
出示例3,让学生根据例3的要求,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用表格表达整理的结果。
师巡视指导。
三、议:
师:请把你的想法、具体分类整理的方法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交流)。
四、展:
师:你们能上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类整理的吗?
(学生小组展示。边展示,边介绍分类整理的过程。)。
师:你还可以怎样分?(是否戴帽子、是否穿裙子等)。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存在的不足)。
2、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分法。请大家看一看数学书第89页,你和哪个小朋友的分法是一样的?(学生看书后回答)。
3、师小结:在分类整理之前,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整理的结果也不同。
六、检:
1、学生独立完成p89课堂活动。
2、学生汇报。(按男女分、按年龄分、按高矮分、按衣服颜色分……..)。
七、练:
p91练习十八第5、6题。
【板书设计】。
分类整理。
例3(略)。
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整理的结果也不同。
【课后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分一分。
活动目标:
1、让学生运用分类整理的知识解决鸡鸭分栏喂养的问题。
2、积累分类与整理的经验,感受分类与整理的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活动重难点:
运用分类整理的知识解决鸡鸭分栏喂养的问题。
教具准备:
p102的鸡鸭图。
学具准备:
鸡鸭图片(含大小)、记录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出示p102的鸡鸭图。
师提出活动目标:学生运用分类整理的知识解决鸡鸭分栏喂养的问题。
2、学生独立思考,利用学具和记录卡,运用分类整理的知识解决鸡鸭分栏喂养的问题。要求至少要有三种分法。
师巡视指导。
三、议:
师:请把你的想法、具体分类的方法及结果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小组交流)。
四、展:
师:你们能上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分栏喂养的吗?
(学生小组展示。边展示,边介绍分类整理的过程。)。
师:你还可以怎样分?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存在的不足)。
2、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分法。请大家看一看数学书第92、93页,你和哪个小朋友的分法是一样的?(学生看书后回答)。
3、师小结:根据需要要先确定分类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整理的结果也不同。
4、大家评比一下:哪种分栏喂养的方法更好?为什么?
六、拓展延伸: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分类?
学生分组讨论后,全班交流。(除了书上介绍的两个例子外,可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例如“超市里货架上的货物分类摆放,方便顾客挑选”、“衣柜里的夏装和冬装分类摆放,方便取用”等)。
七、活动小结: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本次活动的感想,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设计篇九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也举行了一个生日宴会。看,小主人来了……(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妈妈告诉我等会儿会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他们来啦!多媒体显示:小动物们带着面具边唱生日歌边依次出现)。
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二、知识探索。
(多媒体显示:动物客人依次揭开面具)学生摆动物头像。
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学生回答)。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怎么分?(学生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
师: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么排,然后动手理一理。
学生小组讨论、操作,然后教师把每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有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横排的、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的,还有斜排的等多种情况)。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
(学生回答)为什么?
生: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叫我们排队时要横排对齐、竖排对齐。
师:说的真好!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把代表他们小组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的得奖栏中)xx小组这样从下往上,横里面对齐,竖里面对齐,排得既整齐又漂亮。小红也是这样排的(多媒体出示第68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填写)。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发言很积极,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同样随意地贴,下同)。
……。
三、知识应用。
学生在音乐声中把学具鲜花图片分类统计在课本第69页例图上,然后相互交流,有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有的学生走下座位与别的小组学生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学生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高高举起书本向老师、向同学、向听课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老师大概统计了一下,我们班大多数同学是这样排的(多媒体显示从下往上竖排的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教师为上述学生所在的小组贴上奖品)看,大象他跑来感谢你们了!
(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谢谢你们的帮助。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果树结果子啦!)。
师:好!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然后组长带领大家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板上统计你们小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学生在音乐声中摘水果并统计)。
各小组长上台展示,老师将各小组的统计图竖着对齐贴在黑板的左侧。(便于学生观察)。
师:(指着竖排的六组统计作品)你们能看出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结果呢?
师:好,请两个小朋友上来统计一下。
两名学生在喝彩、欢呼及音乐声中统计黑板得奖栏中各组的得奖情况。
师:今天的冠军是“xx”小组!祝贺你们!其他小组的小朋友表现也很出色,来,为自己鼓鼓掌.
四、知识的延伸。
师:今天学了统计,课后你准备统计什么?
学生回答。
……。
师:你们想的真多啊。课后选一项进行统计,然后我们再来交流。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设计篇十
1、进位加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65例1,p66课堂活动第1题,p67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2、探索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3、能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1)口答:3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8个十和3个一是( )。
(3)竖式计算:8+71 92+5。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掌握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2、学生按p65例1的要求独立思考,探索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3、完成p65例1下面的“议一议”。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掌握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归纳起来就是: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相加,从个位加起;个位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一。
六、检:
p66课堂活动第1题。
七、练:
p67练习十三第1、2题。
【板书设计】。
进位加法(一)。
例1。
(略)。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相加,从个位加起;
个位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一。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65例2,p66课堂活动第2题,p67练习十三第3、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2、探索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3、能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1)口答:8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3个十和5个一是( )。
(2)口算: 73+6 7+52 36+10。
(3)竖式计算:8+71 52+7 45+8。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掌握一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2、学生按p65例2的要求独立思考,探索一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掌握了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归纳起来就是:一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相加,从个位加起;个位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一。
六、检:
p66课堂活动第2题。
七、练:
p67练习十三第3、4题。
【板书设计】。
进位加法(二)。
例2。
(略)。
一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相加,从个位加起;
个位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一。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进位加法练习课。
练习目标:
1、掌握一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
2、能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练习重难点:掌握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练习过程:
一、导入:
生回答后,师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相同数位对齐相加,从个位加起;个位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一。
2、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大家有信心吗?
二、基本练习:
1、p66课堂活动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再说说是怎样想的。师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数相加是否进位。
2、p67练习十三第5题,是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巩固练习,又涉及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带有一定的综合性。让学生说一说解答步骤,先计算出结果,再比较大小。
3、竖式计算:
77+9 5+65 21+8 37+3 48+7。
三、练习指导:
1、练习十三第6题,要引导学生先理解“一共有的光盘包括原有的和又放进去的”,照这样的思路列出算式后,再计算。
2、练习十三第7题,让学生先把统计表表达的意思口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要求男女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办?在明确题意和计算方法后,再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然后让学生互评、互议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练习十三第8题,引导学生思考:原来的图书包括借出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在正确列式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正确计算。
4、练习十三第9题,解题思路与第8题比较接近,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把梨和苹果的数据混淆,并正确的应用掌握的计算方法计算。
5、练习十三思考题,第1小题要引导学生这样想:因为62-7=55,所以小于55的数都可以填在括号里;第2小题,因为67-9=58,所以只要左边括号里的数比右边括号里的数大58,这个等式就成立。比如:左边填58,右边填0;左边填59,右边就填1等等。
四、小结:
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一)。
教学内容:p69例3,p70课堂活动第1题,p72练习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
2、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1)开火车游戏。
(2)笔算: 35+42 35+7。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
2、学生按p69例3的要求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笔算方法。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方法。归纳起来就是:口算从高位加起,笔算从个位加起;笔算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六、检:
p69例3下面的“试一试”。
七、练:
1、p70课堂活动第1题。
2、p72练习十四第1、2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一)。
例3。
(略)。
相同数位对齐;
口算从高位加起,笔算从个位加起;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二)。
教学内容:p69例4,p70课堂活动第2题,p72练习十四第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方法,了解算法多样性。
2、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1)开火车游戏。
(2)笔算: 35+47 39+28。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方法。
2、学生按p69例4的要求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并完成例4下面的“议一议”。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归纳起来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六、检:
p70课堂活动第2题。
七、练:
p72--73练习十四第3、4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二)。
例4。
(略)。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练习课。
练习内容: p70课堂活动第3题,p73--74练习十四第5、6、7、8、11题及思考题。
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和口算方法。
2、正确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练习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练习过程:
一、导:
谈话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法,今天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做一些练习。揭示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对口令(20以内进位加法)。
2、开火车游戏。
3、笔算:18+25。
全班练习,一人板演。问:笔算是注意什麽?(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三、指导练习。
1、p70课堂活动第3题。
2、练习十四第5题,既有正确计算的要求,又有计算速度的要求,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计算,评价时要把时间和计算的正确率综合起来评价。
3、练习十四第6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先举出1-2个范例,让学生弄懂题意,再写。
4、练习十四第7题,是用掌握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在理解题意正确计算的基础上,可以问学生“重庆为什么是桥都?”
5、练习十四第8题,学生正确解题后,还可以通过变换影集照片数量的方式进行练习。比如让学生说一说“你希望两本影集中各有多少张照片”,学生可以希望一本影集有50张,另一本有48张等等,然后用这些数据进行计算。
6、练习十四第11题,“买玩具”可以先用实物图片给学生一定的购物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独立思考打算买哪两件玩具、还可以怎样买等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购物方案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白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7、练习十四思考题,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样想:由小林的算法可知,58的十位上加的是4,所以这个一位数应是4,这个4应该加在个位上,结果应是62.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连 加。
教学内容:p71例5,p72课堂活动第1、2题,p74练习十四第9、10题。
教学目标:
1、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
2、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掌握连加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1)开火车游戏。
(2)计算: 35+47 39+28 3+2+4。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一步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
2、学生按p71例5的要求独立思考,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归纳起来就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计算的和与第三个数相加。
六、检:
p71例5下面的“试一试”。
七、练:
1、p72课堂活动第1、2题。
2、p74练习十四第9、10题。
【板书设计】。
连加。
例5。
(略)。
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计算的和与第三个数相加。
【课后反思】。
2、退位减法。
第一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
教学内容:p75页例1,p76课堂活动,p77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合作交流,独立思考,探讨两位是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并掌握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作十再减的算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
教学重难点:探索并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情境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1)开火车。
(2)讨论26-2的计算方法。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作十再减的算理。
2、学生按p76例1的要求独立思考,探索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并完成例1下面的“议一议”。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掌握了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起来就是: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六、检:
p75例1下面的“试一试”。
七、练:
1、p76课堂活动。
2、p77练习十五第1、2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
例1。
(略)。
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二)。
教学内容:p76页例2, p77练习十五第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作十再减的算理,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能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计算。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作十再减的算理,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学生按p76例2的要求独立思考,探索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掌握了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六、检:
计算: 74-5 46-8 (两人板演,全班齐练)。
七、练:
p77练习十五第3、4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二)。
例2。
(略)。
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练习课。
练习内容:练习十五第5、6、7、8题。
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开火车。
2、竖式计算。
32-8 56-7 (两人板演,全班齐练)。
问: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为退1作10再减)。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五第5题,可以计算出结果后再判断,也可以不计算直接判断。例如54-9,看个位4减9不够,应从十位退1,而十位上退1后就只有四十几了,因此判断此题的结果比50小;而59-4不需要退位,而且个位9-4有剩余,所以结果比50大。通过这样的判断可以加深学生对退位减法算法的理解。
2、练习十五第6题,有一定的综合性,综合性一是指该题是由图画、表格和文字等构成的一组问题;二是综合加减计算的问题。教学时应提示学生仔细观察,把条件、问题分别找出来以后,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明白把两部分鱼的数量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求一部分比另一部分多多少,用减法计算。
3、练习十五第7题,用表格呈现信息,教学中要先引导学生看懂表格中信息的含义,指导学生用“还剩的船的只数=原有只数-租出只数”来解答。
4、练习十五第8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一是题中给出了3个条件,而要解决问题,只需要题中的2个条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是题中“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内容:p79例3,p79课堂活动课堂活动第1题,p81练习十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探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的算理。
3、正确计算。
教学重难点:探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的算理。
教具准备:情境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
1、复习。
(1)开火车。
(2)笔算。
44-8 57-9。
全班练习,问:计算时注意什么?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探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学生按p79例3的要求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掌握了两位数减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起来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六、检:
七、练:
1、p79课堂活动课堂活动第1题。
2、p81练习十六第1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例3。
(略)。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练习课。
练习内容:p80课堂活动第2题,p81练习十六第2、3题。
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提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出示卡片。
问:笔算是注意什麽?
师生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借一当作十再减。
二、指导练习。
1、p80课堂活动第2题,让学生先估计每个减法算式的差的十位上是几,再准确地算出结果,重在强调退位的问题。
2、练习十六第2题,对学生的计算方法不作具体要求,可以口算,但这里应适当强调用竖式计算。学生写竖式时,要强调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并且要注意退位的过程。在学生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3、练习十六第3题,可以让学生拿着算式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也可以在书上连线的方式进行练习。不管用哪种方式,学生一定要明白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计算出算式的结果,再看结果与下排的哪个数相同,就把这个算式和那个数连线。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连减。
教学内容:p80例4,p80页课堂活动第1题,p82练习十六第7题。
教学目标:
1、掌握连减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
2、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探索连减算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
1、计算:17+25+39 15-5-4 (学生解答后,说说计算顺序)。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师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掌握连减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
2、学生按p80例4的要求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探索连减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
三、议:
1、师:你们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挑战、纠错、补充。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探索,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及计算顺序。归纳起来就是:先用被减数减第一个减数,再用这个差减第二个减数。
六、检:
p80例4下面的“试一试”。 (两人板演,全班齐练)。
七、练:
1、p80页课堂活动第1题。
2、p82练习十六第7题。
【板书设计】:
连减。
例4。
(略)。
先用被减数减第一个减数,再用这个差减第二个减数。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退位减法练习课。
练习内容:p课堂活动第2题,p练习十六第4、5、6、8题及思考题。
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退位减法及连减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提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练习重难点:熟练掌握退位减法及连减的计算方法,提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练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2、学生计算后,抽学生说说计算方法、计算顺序。
二、指导练习:
1、练习十六第4题,是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里既要涉及根据条件和问题列算式,又要用掌握的计算方法计算,因此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教学时要关注这道题的基本思路是“50元-用去的钱=剩下的钱”。然后根据这样的想法列式计算。
2、练习十六第5题,涉及减法的两种类型,一是求剩余,二是求相差多少。练习时学生要理解这两类问题都要用减法计算,特别是柚子比橘子少,就是橘子比柚子多,因此要用“橘子筐数-柚子筐数=多的筐数”来计算。在列出算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应用掌握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在巩固学生掌握的计算方法的同时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练习十六第6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第6题与第5题中的哪个问题比较接近。
4、练习十六第8题,除了连减外,也可以把用去的钱加起来,再减。优秀的学生可以用54减31与8的和来解答,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5、练习十六思考题,要求寻找算式99-81=18 99-72=27 99-63=36的规律,并写出具有同样规律的算式。这些内容既结合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这样的算式还有99-54=45 99-45=54 99-18=81 99-27=72 99-36=63。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3、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的内容,构建知识技能结构体系。
2、熟练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和复习,初步感受数学学习的阶段性小结。
4、初步学习系统整理知识,技能体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
1、谈话引入。
2、揭示板书课题。
二、思:
1、提要求,回顾本单元的内容,构建知识技能结构体系。熟练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经历整理和复习,初步感受数学学习的阶段性小结。初步学习系统整理知识,技能体系的方法。
2、学生自主看书64--83页,想想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
三、议:
自主完成p83整理与复习第1题“议一议”。
师巡视指导。
四、展:
全班交流、展示整理情况。
五、评:
1、教师点评学生在以上环节特别是展示环节的情况(以激励为主,适当提出存在的不足)。
2、师:通过大家的整理和复习,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吧:100数以内的加法,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100数以内的减法: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减起起,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向十位退1作10再减。
六、检:
p85练习十七第4题。
七、练:
p84练习十七第1、2、3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100数以内的减法: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减起起,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向十位退1作10再减。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练习课。
练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熟练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练习重难点:
熟练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计算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练习过程:
一、导入:
生答,师板书:
100数以内的加法,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100数以内的减法: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减起起,个位上的数不够减,向十位退1作10再减。
2、揭示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三、指导练习:
1、练习十七第5题,首先学生要理解“给你”的钱是付出的钱,“找你”的钱是剩下的钱。然后再根据题意列式解答。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改变付出的钱与剩下的钱的方式,加大练习容量。
2、练习十七第6题,是比多少的问题,除了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正确计算外,还要用该题的题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都热爱自己的祖国等。当然也可以通过该题的学习让学生增加一些知识,比如告诉学生云南和贵州两省各有多少个少数民族等。(云南有52个少数民族,贵州有个48个少数民族)。
4、练习十七第8题,是一个情境两个问题。面对“两个孩子都是用50元买书,哪个孩子剩下的钱”这个问题,首先使学生理解同样多的钱,书价贵剩下的钱就少,书价便宜的就剩下得多的道理,并凭借这个想法对谁剩下的钱多做一个估计,然后再通过计算证实自己的估计。
5、练习十七第9题,要指导学生看懂表格,让学生把表格中的信息用语言表达出来,比如“第1个小朋友第1轮跳了28下,第2轮跳了27下,两轮一共跳了多少下?”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还可以通过改题的方式,比如用表格告诉学生一共跳了多少下和第2轮跳了多少下,求第1轮跳了多少下。让学生进行减法练习。这样不仅可以加大练习容量,还可以通过加法和减法的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6、练习十七第10题,是连减的问题,要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知道用一共的牛奶减去两次领的牛奶就是剩下的牛奶,然后顺着这个思路让学生独立列式进行计算。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21页的例1、例2,课本第22页的例3、例4以及课堂活动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两个连续性画面,让学生初步感知减法的意义,初步体会减法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减法的算法过程,会用适合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过程与方法。
是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学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小棒、投影仪、5粒葡萄。
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喜欢玩什么游戏啊?
有3个小朋友喜欢荡秋千,我们一起看一看。指导学生看课本第21页的例1。
新授。
减法的含义。
引导学生观察例1的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引出减法。
图中本来有3个小朋友荡秋千,后来走了一个,还有几个小朋友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让学生试着做一做。)。
师:三个小朋友走了一个,就是原来的三个去掉一个,我们用减法算式来表示:3–1=2(板书)。
师:我们来认识新的符号“-”,读作减号,整个算式读作:3减1等于2。
师领读,生跟读。
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3–1=2是什么意思?
探索算法的多样化。
摆一摆。
师:大家拿出5根小棒,然后再从5根中拿走2根,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小棒。)。
师:根据刚才摆、拿小棒的过程,你能提出个数学问题吗?
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5–2。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算一算,写一写。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交流。
说一说,算一算。
观察图,说说图意。
解决问题。
师:看看第一个小朋友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答吗?师:请小朋友解答问题,想想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和共同之处。
比较、分析。
比较这两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课堂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1、第2题。
说图意,列算式。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并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集体交流。
总结。
布置作业。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的:
1、复习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法计算;
3、通过一图四式复习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小黑板、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明确复习的内容和要求(板书课题)。
1、做第1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2、做第2题(出示加法表)通过小动物搬砖搭房组织学生对学过的加法算式进行有序的整理。
提问: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表里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每行1、2、3、4……都是加上相同的数?
提问:竖着看,表里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同一行里每道题得数都是相同的)。
提问: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做第3题。
可以组织模拟送信的游戏,仿照前面整理10以内加法表的方法,对学过的减法算式进行有序的整理,引导学生发现排列规律。
4、做第4题。
注意交流列式的想法,对照着看这一组算式,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注意让学生根据一道算式,说出其余相应的3道算式。
三、总结。
四、作业。
3+44+67–310–2。
3+52+79–46–2。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设计篇十三
小学教科书第33页。
1.本教学设计主要使学生通过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乐趣。
学生每人一张反馈练习题。
一、小组交流,知识。
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和复习,现在一段时间,把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情况。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教师针对小组的汇报板书各部分内容,同时对学生予以肯定。
师:同学们都得非常全面,有的小组补充的也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先针对笔算加减法和用数学来进行复习。
二、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1.尝试编题,抽象法则。
师:谁能分别编一道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和不退位减的算式?
学生针对每种类型分别编题,教师板书。
让学生把编出的题目进行计算。
师:笔算加法时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它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
指名答,教师把要点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正确。那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哪位同学还有特别提醒同。
学们注意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2.反馈测试,灵活掌握。
师:接下来我们就做一组题目。老师发个你的练习题第一题,做对一题,就。
可以从最上面圈一面小红旗(笔算加法、减法个4题)。
学生计算,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反馈:得到8面小红旗的请举手。
第二题:啄木鸟诊所(4道有错误的竖式)。
比一比谁的小医生当得好又快。集体订正,分别说说错在哪。
3.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1)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并独立列式计算。
(2)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紧接着出示“10年后”这一条件,让学生思考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或许会出现两种答案:一种是大38岁,一种是大28岁。
放手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解决矛盾。
达成共识:10年后,爸爸仍比儿子大28岁,因为爸爸长10岁,儿子也长10岁。
三、课堂。
师: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设计篇十四
第六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p20---p21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
教学过程:
一、总结引入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设计意图]: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巩固练习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5、第22页练习三第10题。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汇报。怎样求雨伞多少钱一把?独立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计算方法。指名汇报,并说明算法。
4、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指名汇报、订正。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练习的熟练性。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设计篇十五
教科书第27页。
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方法的过程,学会对加法进行验算,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一、准备铺垫。
看第一个算式填出下面三个算式的得数。
45+56=101。
56+45=。
101-56=。
101-45=。
讨论:你是怎样填的?怎样想的?
二、新课。
1、教师:小明要参加学校运动会,妈妈带他去商店买运动服和运动鞋。
用屏幕显示教材第27页第一幅图画。
请学生说一说这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提问:这个买东西的过程中包含有什么数学问题?
小组讨论并汇报,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
(1)妈妈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付多少钱?
(2)妈妈付了200元,售货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
请同学们独立列式并计算。
出现第二幅图画,并出现画外音:找的钱对不对呢?
教师:谁能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售货员找的钱对不对,也就是要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不正确。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课题:加、减法的验算。
2、用屏幕显示例1: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
135+48=183(元)135。
教师:我们先讨论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小组讨论并在班上交流。
教师: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加法验算的方法。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
(1)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
(2)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
(3)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如果学生提出重新加一遍也应当肯定。)。
归纳:我们看到,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一般用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把加数的'位置交换后再加一遍,看结果是不是相同。根据这个方法,我们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向上再加一遍。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都是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要做到计算的正确,我们要掌握验算的方法,并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3。反馈练习:第27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七第1题中的四道加法题。要求学生独立计算,用不同的方法验算。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设计篇十六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单元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
本单元在原有两位数加减法基础上学习万以内加减法,其中包括例题1不进位加,例题2一次进位加且结果为四位数的竖式加法,例题3连续进位加,并且尝试口算的方法和交换加数位置验算的方法。
减法内容涉及例题1不退位减,例题2连续退位减,例题3连续被减数数位中有零的退位减及验算,例题4解决问题。最后是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
整个单元的以计算教学为主,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正确掌握万以内的加减计算方法,同时教学中更要将加减计算的意义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训练学生思维,为今后进一步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
能正确计算连续退位减法及验算。
9课时。
1、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例题1、2,练习八1、2、3)。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例题3,练习八4、5、6)。
3、练习课(练习八7、8、9、10)。
4、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一)(例题1、2,练习九1、2、3)。
5、三位数减两、三位数(二)(例题3,练习九4、5、6)。
6、练习课(练习九7、8、9、10、11)。
7、解决问题(例题4,练习九12、13、14)。
8、整理和复习(一)(p471、2,练习十1、2、3、5)。
9、整理和复习(二)(p473,练习十4、5、6、7)。
第1课时。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例题1、2,练习八1、2、3。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进位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2、使学生比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让学生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能应用加法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和不进位的加法题。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71+4524+4335+47。
52+2032+5953+28。
2、笔算。
430+260570+380。
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3、引入新课。
谈话:通过练习,我们知道不管口算还是笔算,在计算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满十要进一,这节课我们将要根据这个规律开始学习三位数和两、三位数相加的不进位、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36页的'图片以及“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2)板书:271+122。
(3)探索算法。
学生尝试写竖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71+122()。
3、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例2)。
(1)提问:根据表中的信息,求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2)板书:271+31。
(3)提问: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怎么计算呢?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271+31()。
师:个位上写几?(1+1=2,写2)。
师:十位上相加是多少?(7+3=10)十位上怎样写?(十位上相加是10,在十位上写0,同时满十向百位进1。)。
师:百位上是多少?(2+1=3)为什么要加上1?
(4)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师:与例2的算式相比,这是一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式,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掌握的加法法则尝试笔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板书:
271+903()74。
生:向百位的上一位(千位)进一,百位上写1,千位上写1.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题,指名板演。然后校对订正,注意在竖式计算时容易出错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在竖式中相应的位置写下结果,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先计算出每两片树叶上的和,然后与得数相等的花朵相连,学生独立做题,连一连。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设计。
1、123+361456+533。
2、367+626426+382516+703。
六、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笔算。
271+122271+31271+903。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例题3,练习八4、5、6。
1、进一步掌握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
2、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的习惯。教学重点:
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一、复习导入。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76+84。
指名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列算式。
提问: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怎么列算式?
板书:445+298=。
比较:445+298与复习题76+84有什么不同?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口算。
提问:在用竖式进行计算之前,请同学们尝试口算一下结果应该是多少?同位讨论并全班交流。
汇报过程: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先计算445+300=745,再计算745-2=743。
3、笔算。
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板书:
445+298()。
提问:
(1)个位上相加是几?(5+8=13)个位上怎么写?(写3,向前一位进1,为了不遗漏进上的1,在十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
(2)十位上相加是几?(4+9+1=14)为什么要加上1?十位上的数相加后也满十,该怎么办?(继续向百位进1,在百位上也写一个小一点的1)十位上应该写几?(4)。
(3)百位上写几?(2+4+1=7)。
板书:
445+21918743。
4、思考: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需要注意什么?和不进位、进位加法有什么联系?
5、验算。
师: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进行验证呢?(先让学生探究交流)。
生:用验算的方法。
生:可以交换加数的位置。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验算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98+41415743。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选最后一题讲解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2题。
先估计结果再列式计算。
4、完成“练习八”第9题。
教师先给予学生知道,然后让他们独立完成后,再全班交流并订正。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设计。
1、练习八第3-8题.
2、笔算并验算。
348+564457+293881+139。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设计篇十七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一年级学会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为学生理解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的算理和算法做好了准备,利用知识的迁移,通过学具的操作,经历活动的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课件、小棒、尺子等。
一、情境导入。
(一)创设情境。
今天可真热闹,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参观博物馆,现在他们已经来到博物馆门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教材11页情境图。
2.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出示例1中的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二、探索新知。
(一)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尝试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
要求一共多少人,需要哪些已知条件?怎样列式?想一想,为什么用加法来计算呢?(板书:加法)。
2.交流算法,指名学生说口算的过程。
3.图式结合,探究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操作摆小棒。
学生有35人,用3捆零5根小棒表示;有两名带队老师,用2根小棒表示。
(2)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为什么要先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都是表示几个1根小棒)一共是多少根小棒?
(3)尝试列竖式计算,理解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弄清为什么5与2对齐?(相同计数单位的数)。
(4)全班交流笔算方法,教师板书竖式,进一步明确个位与个位对齐,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的道理。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方法。
(二)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出示例2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2.指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试算35+32。
(1)组织学生先摆小棒(注意观察学生操作。首先正确摆放出35和32,其次正确地将5个1和2个1相加,3个十和3个十相加)帮助学生对笔算加法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2)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交流板演算法。
(4)师生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和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独立列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第2小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列竖式计算,重点检查学生的对位问题,提醒学生将竖式的结果填在横式的后面。
四、课堂总结。
(一)回顾小结,完善课题。
1.这节课我们利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计算时,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是否满十?
2.补充课题,板书:不进位。
(二)突出重点,结束新课。
笔算两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设计篇十八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3.在情境中体验加法计算的价值,在探究中培养迁移类比推理的能力。
4.体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联系密切,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一年级下册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前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之上。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知识迁移中体会笔算加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道理。
课件、小棒等。
(一)复习口算。
5+34=。
63+7=。
9+84=。
38+50=。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
(二)复习笔算。
32+6=。
5+43=。
24+61=。
43+37=。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后交流,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关键把哪个数位对齐?
(三)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进位)。(板书课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呈现主题图,读取主题图中的信息。
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学生汇报,提炼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4.列出算式:35+37=。
(二)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你想用什么办法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
(三)汇报交流,明确算理。
预设一:用小棒摆。
1.学生汇报演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重点交流5根加7根得12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1捆再和原来的6捆相加。
【设计意图:借助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为竖式计算做准备。】。
预设二:列竖式计算。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你在列竖式计算时,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为什么要从个位算起?
3.讨论:5加7满10后怎么办?在竖式中怎么表示?
(四)归纳总结,理解算理。
1.我们今天学的加法与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同?
2.进位加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
3.课堂小结:笔算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
学生列竖式计算,巩固算法。
2.教材第15页第5题。
判断改错,进一步理解算理。
3.教材第15页第3题。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笔算加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112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