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提取和概括,可以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并总结一些重要的经验和教训。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内容。
第一课、第二课论语选句教学目标。
1.熟读。
熟读这七句《论语》,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简介本书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
一、二两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
一、二两课《论语》选句,读准字音。2.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3.老师范读一遍,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画出朗读的停顿。4.学生根据画出的停顿自由朗读。
5.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停顿,教师予以适当的点评。
(二)读熟。
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论语》选句。学习第一课古诗《望岳》、第二课古诗《无题》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望岳》、《无题》。
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二两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望岳》、《无题》1.读通、读顺2.结合译文理解大意。
3.简介写作背景、作者,重点理解泰山4.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背诵两首古诗。
四、小结。
教学内容。
第三课、第四课论语选句教学目标。
1.熟读。
三、四课《论语》选句。
2.通过学习,理解《论语》选句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本课《论语》选句,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读第。
一、二两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本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2.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3.老师范读一遍,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画出朗读的停顿。4.学生根据画出的停顿自由朗读。
5.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停顿,教师予以适当的点评。
(二)读熟。
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五课、第六课论语选句教学目标。
1.熟读。
五、六课《论语》选句。
2.通过学习,理解本课《论语》选句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本课《论语》选句,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读第。
三、四两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本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2.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5.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和停顿,予以适当的点评。
(二)读熟。
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
1.熟读《天净沙秋思》。
一、复习。
五、六两课《论语》选句。
三、背诵《天净沙秋思》。
四、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枫桥夜泊》《寻隐者不遇》教学目标。
1.熟读《枫桥夜泊》《寻隐者不遇》。
一、复习三至六课《论语》选句及《天净沙》。
三、背诵、小结。
教学内容。
第七课、第八课论语选句教学目标。
1.熟读。
七、八课《论语》选句。
2.通过学习,理解《论语》选句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本课《论语》选句,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读第。
五、六两课《论语》选句。
三、学习本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读准字音和停顿,教师予以适当的点评。3.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二)读熟。
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九课、第十课论语选句教学目标。
1.熟读。
九、十课《论语》选句。
2.通过学习,理解本课《论语》选句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本课《论语》选句,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读第。
七、八两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本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2.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3.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和停顿,予以适当的点评。
(二)读熟。
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如梦令》教学目标。
1.熟读《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大意,感受这首词的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感情。3.背诵。教学过程。
一、复习。
九、十两课《论语》选句。
三、背诵《如梦令》。
四、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竹石》《题临安邸》教学目标。
1.熟读《竹石》《题临安邸》。
2.理解《竹石》《题临安邸》大意,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3.背诵。教学过程。
一、复习七至十课《论语》选句及《如梦令》。
二、学习《竹石》《题临安邸》1.读通、读顺2.结合译文理解大意。
三、背诵、小结。
教学内容。
第十一课、第十二课论语选句。
教学目标。
熟读十一、十二课《论语》选句。2.通过学习,理解《论语》选句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本课《论语》选句,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读第。
九、十两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本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读准字音和停顿,教师予以适当的'点评。3.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二)读熟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第十三课、第十四课论语选句。
教学目标。
熟读本课《论语》选句,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读第十一、十二两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本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2.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5.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和停顿,予以适当的点评。
(二)读熟。
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虞美人》教学目标。
1.熟读《虞美人》。
2.理解《虞美人》大意,感受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3.背诵。教学过程。
一、复习十。
三、十四两课《论语》选句。
三、背诵《虞美人》。
四、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乡村四月》《芙蓉楼送辛渐》教学目标。
1.熟读《乡村四月》《芙蓉楼送辛渐》。
一、复习十一至十四课《论语》选句及《虞美人》。
二、学习《乡村四月》《芙蓉楼送辛渐》1.读通、读顺2.结合译文理解大意。
三、背诵、小结。
教学内容。
第十五课、第十六课论语选句。
教学目标。
熟读本课《论语》选句,并理解意思。教学过程。
一、读第十。
三、十四两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本课《论语》选句。
(一)读通。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读准字音和停顿,教师予以适当的点评。3.全班齐读一遍,读准字音。
(二)读熟。
1.自由读2.小组赛读3.开火车读。
(三)理解大意1.自读原句对照译文理解。
2.学生提出自己理解上的困难,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
(四)结合课后题及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
1.熟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2.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意,感受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复习十五、十六两课《论语》选句。
三、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
1.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2.理解《望洞庭》大意,感受这首诗比喻的巧妙。3.背诵《望洞庭》。教学过程。
一、复习十三至十六课《论语》选句。
二、学习《望洞庭》1.读通、读顺2.结合译文理解大意。
3.体会比喻的巧妙、洞庭湖的美丽。4.配乐朗诵。
三、自由背诵《望洞庭》、《念奴娇·赤壁怀古》。
四、小结。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篇二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
三个版块:(一)故事激趣(二)诵读感悟(三)拓展升华。
(一)故事激趣。
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吗?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来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二)、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看的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读一生评一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2)在汇报中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3)你们想知道《窦燕山—教五子》的故事吗?那就听老师来讲一讲吧!
(4)小结,可见,好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有利啊!
(三)拓展升华。
1、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的?你喜欢他们的做法吗?说说理由。(启示思维,当你长时间看电视时,当你早上不爱起床时,当你和小朋友生气时,当你……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做的?)。
2、假如,你的爸爸妈妈此时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对他说什么?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篇三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三字经的片段。
2、知道《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的故事,从故事中明白“孝”与“悌”的道理。
3、在日常生活中能学会感恩,孝敬父母,学会友爱、谦让,形成美好的品德。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1、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做个游戏,名称叫“动作猜猜猜”。准备好了吗?(请你跟我这样做:拍手、坐神气摆好手、认真倾听状、举手)。
2、你从刚才的动作中,猜出老师想告诉你们什么?
a、上课要坐神气。(评:瞧,xx就坐的很神气,老师喜欢)。
b、认真听。(评:是呀,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的回答)。
c、积极举手。(评:老师就喜欢你两眼放光,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认真样。)。
4、对了,就是《三字经》(课件图片),读过《三字经》的小朋友请举手。
评价:你们可真爱读书呢!
《三字经》中藏着许多小故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听听《三字经》中的故事,学学其中的道理。
设计意图:兴趣是的老师。本教学环节以游戏形式导入新课,不仅是对一年级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上课要认真倾听、积极动脑举手发言等的提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1、【出示】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2、听范读录音。
3、想学吗?老师读一句,小朋友们跟读一句。
4、下面借助拼音,小朋友们自己读一读,看谁能把它读熟了。
指名读2位(评:你把每一个字音都读准了;你读的很有节奏感。)。
5、在这几句中,藏着两个小朋友呢,你能找出来吗?
香九龄中的“香”就是黄香;融四岁中的“融”就是孔融。
设计意图:毕竟孩子才一年级,对文本的把握还在起始阶段。本段学习内容,第一个字是人名,第一句话中藏着故事,第二句话则是道理。因此,从全局把握,让孩子有个整体的了解。
过渡:让我们先来听听黄香的故事,小朋友可要听仔细喽,待会老师会提问题来考考你们的。
1、视频《黄香温席》。
2、故事中的黄香做了什么事情呀?冬天给爸爸暖床——温席,夏天给爸爸扇凉席子。
4、从故事中,我们知道,黄香母亲生病了,他就照顾他母亲。母亲死后,冬天他为父亲暖被窝,夏天为父亲扇凉席子,对父亲十分体贴。这就是孝顺父母的表现。
(1)【出示】“孝于亲,所当执”,在这句中,“孝”就是孝顺、孝敬的意思。跟老师读“孝”,孝敬、孝顺。
(2)那你知道“孝于亲”是什么意思吗?(孝顺父母亲)。
(3)从孩子出生起,爸爸妈妈就为了孩子操劳,那作为子女孝顺父母,就是理所应当要做到的。“执”就是做到的意思。
(4)亲爱的孩子们,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孝顺父母的吗?
评:会做家务,你是个能干的孩子;知道父母上班辛苦,你是个体贴的孩子;学学习上让父母少操心,你是个懂事的孩子……请你读好这句。
5、看来,在我们班有一群孝顺的好孩子,你们像黄香一样,处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父母们的关爱、关心和孝敬。把掌声送给自己。
6、喜欢小黄香吗?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把黄香的品质牢牢记在心里。
(1)男女比赛读。
(2)四小组合作读。
设计意图:本节教学环节以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入手,视频播放了故事,听故事前还提出了“听”的要求,目的明确。结合故事,讲解本句三字经中何为“孝“,继而拓展到生活中。在明理的基础上熟读而成诵。
过渡:《黄香温席》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孝顺父母的黄香,懂得了“孝”的道理。孔融身上也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1、竖起小耳朵,让我们听一听《孔融让梨》的故事。(生上台讲故事)故事讲的真好,掌声送给她。
2、看图。
(1)图中谁是孔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评价:刚才的故事你听的真仔细!
(2)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
(4)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要把大梨让给哥哥,这是对哥哥的敬爱,【出示】悌于长,宜先知。“悌”,在古代就是尊敬、敬爱得意思。跟老师读“悌”。“长”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哥哥,“悌于长”的意思懂了吗?(敬爱哥哥),跟老师读:悌于长。
孔融4岁就懂得把大梨让给哥哥们,这个道理他知道,我们也应该从小就要明白这道理。跟我读:悌于长,宜先知。(男女生读)。
(5)指导读好整句:我们一起四小组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
评:你也懂得了《孔融让梨》中的道理,奖励你读好这句。
扩大“悌”的内涵:班级里排队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坐公交车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4、一(4)班的小朋友多懂事,让我们齐读这段文字。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加入了,我们一起合作吧。我读前面的,你们接后面的。交换过来读。拍起手儿一起读。
5、小结: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能让人。我们班的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经做到了,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把这首《谦让歌》送给你们。全体起立,跟着老师读一读。
《谦让歌》。
好儿童,要谦让,
好处、方便,我不抢,
要学孔融把梨让,
先别人,后自己,
人人夸我“你真棒”!
6、小结:孔融四岁能让梨,不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所以,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齐读,把孔融的品质记在心中。
设计意图:《孔融让梨》的故事,让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讲出来,孩子们听的可认真了。再结合图片讲解“悌”的道理,继而将“悌”的内涵扩展,引进社会生活中,让孩子们明白道理。
1、我们从故事中认识了孔融和黄香两位小朋友,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孝顺,友爱,谦让等)。
2、聪明的小朋友一定不会放过任何学习道理和知识的机会。自己练练,看谁能背得又快又好。指名背、比赛背、齐背。
3、听了你们的背诵,老师也想加入你们,和你们一起背。不过,老师想找个搭档一起来,谁来?(对拍手读)。
4、这样既有趣,记起来又容易,和同桌一起练练吧。
5、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古时候的人是这样读书的,咱们也来学一学古人的读法。(评:还真是有点古韵呢!)。
小小的《三字经》节选中,藏着许多的道理。难怪这么多人喜欢诵读《三字经》节选呢。让我们再次用朗读表达我们对经典文化的热爱。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篇四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了解“六畜、五色、六谷、五味”分别是什么。
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了解“六畜、五色、六谷、五味”分别是什么。
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生字卡片或识字教学课件。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字经”么?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三字经”?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段“三字经”。
1、出示课件: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2、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解决生字。
4、全班交流:注意“粱”与“梁”的区别。
注意“豕”的读音。
5、你能试着了解那句话?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可借助各种资料。
6、全班交流。“黍”为谷物名,指黍米,性黏,可供食用或酿酒。《管子》:“黍者,谷之美者也。”甲骨文的“黍”字像禾上结着累累果实而下垂的样子,有的禾下加水,表示可用黍米酿酒的意思。黍即黄米。
“菽”豆类的总称。
“咸”字从戌从口。从甲骨文、金文看,戌是一种长柄大斧,口为人口,在这里表示人头。大斧砍人头,所以咸的本义为杀戮。《说文解字》:“咸,皆也,悉也。”把“咸”字释作皆、都、悉、尽之义,这其实也是咸字本义“杀尽”的引申。
7、读一读这些句子。可以试着拍手读。
1、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试着背诵《三字经》。
2、活动:猜一猜,讲一讲。
图中的汉字分别是:井、炙、猎、射、涉。
板书设计:
三字经。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朗读《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内容,熟能成诵。
2、比较学习有关“学习”的论述,理解孔子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3、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激发养成好读书、好学习的习惯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能成诵《论语》中有关“学习”的名句。
难点:理解孔子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学生通读《论语》,在摘抄本上整理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
一、温故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诵读《论语》,你们还记得论语开篇的内容吗?
[课件出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生齐诵。
3孔子在学而篇第一则中,表明了他的'哪些态度?
预设:对学习的态度、对朋友的态度、对做人的态度。
4孔子被尊为圣人,他不但具有贤明的美德,还在于他善于学习。那么《论语》中孔子对于学习的论述有哪些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快速回忆预习内容,自己稍加整理。
二、归纳整理。
1学生把预习摘抄本拿出来,整理一下自己摘抄的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
2集体交流,归纳出以下内容:
[课件出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篇六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内容,体会其语言的节奏韵律美,并且能熟读成诵。
2、学习故事《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明白孝敬父母和友爱兄长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美德。
3、学生能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多媒体课件。
一、故事导入、情境激趣。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小朋友,一个叫黄香,一个叫孔融。
2、就连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称赞他们,你们想了解黄香和孔融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国学三字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试着读读课文吧!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1、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呢?
2、指名学生朗读,纠正其读音,并让学生指出易读错的字音。
3、师范读,同桌互读,男女比赛读。
4、师生齐读拍手读。
1、同学们表现的这么好,接下来,老师有个故事送给大家,请看。(课件播放视频《黄香温席》)。
(1)、你喜欢故事中的黄香吗?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孝顺父母)。
(2)、在生活中你为你的父母做过些什么呢?
【译文】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学习和做到的。(学生跟读)。
2、在这篇课文中,除了黄香温席,还包含另一个故事,你知道是什么吗?那我们就来听听这个故事吧。
(1)你觉得孔融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在生活中你是怎么尊敬和友爱你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
(3)说得真好,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尊敬兄长(板书:尊敬兄长)〖启示〗同学们要知道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人的温暖。根据故事谁来说说“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句话的意思?【译文】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学生带读)。
3、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什么呢?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要懂得谦让、礼貌和尊重他人,养成尊老爱幼的好习惯!(板书:懂得谦让)。
4、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出示课件引导选择。
三、背诵课文。
1、你能把课文背诵下来吗?试试看。
2、老师说上一句,学生回下一句。
3、同桌拍手读、齐背。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黄香温席”、“孔融让梨”这两个故事,懂得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具备的美德,同时我们还得学好文化知识,希望同学们像黄香、孔融一样做个德才兼备的好孩子。
孝顺父母。
尊敬兄长。
懂得谦让。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篇七
1.引领学生诵读“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3.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体会古文凝练、深厚的语言美和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1.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的意思。
2.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懂得从小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1课时。
一、导入。
《三字经》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书中的文化博大精深,是古时孩子的蒙学教材。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等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字经》。
二、理解句意。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字经》里的一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2.指名读,正音。
3.小组交流字词的意思,以及对句子的理解。
4.教师组织交流,重点点拨。
三、拓展阅读。
1.朗读相关典故,帮助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
《苏洵壮年好学》。
2、你还知道哪些“大器晚成”的故事?请给大家讲一讲。
(齐白石、越王勾践、刘邦、吴承恩)。
3、读读下列与本文相关的古诗词,说说你的感受。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总结延伸。
只要我们能坚持珍惜时间,刻苦勤学,就一定能成才的。让我们牢记这几句话,背诵今天所学的《三字经》。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篇八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1、引领学生诵读“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3、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体会古文凝练、深厚的语言美和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1、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的意思。
2、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懂得从小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1课时。
(1)《三字经》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书中的文化博大精深,是古时孩子的蒙学教材。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等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三字经》。
(2)前面我们已经背了《三字经》中的很多内容,现在我们来比比谁记得多、记得牢、记得巧。(不仅要背,还要说说怎么记的。)。
古文距离学生是遥远的,但是,游戏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的过程之中。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字经》里的一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自己读,读正确,并思考句子的意思。
(2)指名读,正音。
(3)小组交流字词的意思,以及对句子的理解。
(4)教师组织交流,重点点拨。
新课标强调学生积极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此处句子的教学,采用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思考、质疑,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最后一起交流的学习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又使学生互助合作,教师适时的点拨又恰到好处地解答了学生的疑惑。
(1)朗读相关典故,帮助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
(2)你还知道哪些“大器晚成”的故事?请给大家讲一讲。
(齐白石、越王勾践、刘邦、吴承恩)。
(3)读读下列与本文相关的古诗词,说说你的感受。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已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寒夜读书。
[宋]陆游。
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
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摘抄诗中表示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诗句,并有感情地诵读。
(5)只要我们能坚持珍惜时间,刻苦勤学,就一定能成才。让我们牢记这几句话,背诵今天所学的《三字经》。
新课标非常重视小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和文化的熏陶。这一部分的教学希望通过学生对相关内容的阅读、背诵、感悟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积累、深化对本次所学《三字经》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同时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丰厚,进而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1)《三字经》是我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三个字为一句,每一句所表达的意思都不相同。虽然每句只有三个字,但简洁明了,含义深刻,又能让我们一读就懂。
现在,我们是新时代的孩子,我们也来模仿,学着编几句流畅的《三字经》。
(2)交流,比比谁编得更好,先在小组内交流,选出最佳作品。
(3)每组的代表朗读,评出班级“小作家”。
(4)自由选读同学的优秀作品。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着眼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并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所以,“创编”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诵读、积累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1)读读今天学的《三字经》,然后进行背诵比赛。
(2)课后,自由组合成小组,为自己创编的“新三字经”编歌、编曲,并歌唱。
为语文学习增添乐趣,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又识记了学习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篇九
1、对所教学课程内容的准确把握。
2、让自己完全掌握教流程和内容。
1、深入浅出的解释所教内容的意思。
2、可适当加入一些知识性的内容。
3、只做学员思考的引导,不可实行错误的思想诱导。
1、协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培养对国学的热爱。
2、让学生诵读教学内容,完成当日应完成的教学任务。
3、协助学生树立符合国学传统观点的价值观。
4、协助学生培养、形成尊师重教、礼待他人的行为规范。
5、重视国学、弘扬传统积极文化。
1、保持教学活动中孩子和家长的兴奋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将当日教学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中现象深入浅出地阐述,使易于理解和记忆。
1、课前准备:总计时间35分钟以内。
2、课堂教学:总计时间50分钟。
3、课后总结:总计时间25分钟。
《大学》。
背诵相对应段落、列举身边类似故事、发表自己的观点。
1、开课前将当天上课的.新内容打印出来,做好开课充分的物资准备。
2、确保教室内桌椅的整齐,地面的清洁卫生。
3、课程结束后打扫教室的清洁卫生,摆放好桌椅。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理解、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理解、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通读—通读所要教学内容(1—2遍),掌握课文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校对—准确核对并修正教学内容的词字,标注其不常见字,做到没有不理解的字,教学中没有障碍点,无死角。
细读—细读教学内容并清楚其句义,逐字逐句解释、内化掌握。解义—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古代结合现代),最好使用现代例子来解释古代故事中的道理。
撰写教案,撰写教案方案,教案方案流程细化、量化。
1、导入课文——提问。
2、进入课文——字词解释,文意解释。
3、留时间给同学读书,不过找自愿来领读的学生开始读书。
4、布置作业。
5、结束课程。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篇十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明确古语是讲什么的。
2.正确朗读《千字文》(节选六),初步了解文字所蕴含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古文的'来历,读、背古文。
4.读古谜故事《吟诗出谜收学生》,知道故事主要内容。
1.朗读古语、古文,借助注解,了解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听、读故事,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1.让学生要了解自己,了解敌人,这样才能百战百胜。
2.使学生了解算盘。
教师准备课件。
1.复习古训。
2.复习古语。
3.复习古文。背诵《千字文》。
4.复习古联。
二学习新知。
(一)古语。
2.指名读,学生交流:这句古语讲了什么?
3.学生自由背诵古语,教师考查。
4.师:古语告诉我们了解自己,了解别人,这样才能百战百胜。
5.学生听《开原之战》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指名回答。
(二)《千字文》(节选六)。
1.出示内容,教师范读。
2.教师领读,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纠正字音。
4.同桌互读互听,再齐读。
5.教师讲解意思。
6.学生练习背诵,教师指名背。
(三)古谜。
1.指名读“《吟诗出谜收学生》”的故事。
2.你知道是什么吗?
(四)国粹天地。
1.学生自读课文,读完交流。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篇十一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1.引领学生诵读“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3.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体会古文凝练、深厚的语言美和抑扬顿挫的音律美。
1.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的意思。
2.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懂得从小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三字经》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书中的文化博大精深,是古时孩子的蒙学教材。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等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字经》。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字经》里的一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2.指名读,正音。
3.小组交流字词的意思,以及对句子的理解。
4.教师组织交流,重点点拨。
1.朗读相关典故,帮助深入理解句子的含义。
《苏洵壮年好学》。
2.你还知道哪些“大器晚成”的故事?请给大家讲一讲。
(齐白石、越王勾践、刘邦、吴承恩)。
3.读读下列与本文相关的古诗词,说说你的感受。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要我们能坚持珍惜时间,刻苦勤学,就一定能成才的。让我们牢记这几句话,背诵今天所学的《三字经》。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篇十二
1.项目实施方案:
首先要解决是就是网站的功能模块,其功能构想大概如下:
(1)用户管理系统。
为保护网站信息的安全性,网站实行用户注册分级授权的认证管理制度,用户必须使用真实姓名注册才可以得到网站认证;用户登录时,系统自动识别用户的身份及等级并赋予不同的网站操作权力,网站同时记录用户登录的时间和ip地址。
(2)课程管理系统。
允许在线增加、修改、删除任意课程的'名称、课时、所属专业、学分、类型等属性。任课教师可以增加或删除允许浏览自己任教课程的信息的用户,其他用户只有被授权后才可以浏览到该课程的信息。
(3)文章发表管理系统。
允许教师用户发表、修改、删除教学文件、课程通知、课程讲稿等文章。
(4)作业上传及批改系统、成绩表下载。
允许教师发布在线课程作业,学生接到作业通知后可远程下载,学生完成作业以后可以通过本网站在线提交给任课教师,教师可下载学生作业,批改后可以在线给学生反馈批改意见,并为作业打分。并尝试让其自动生成excel格式的学生成绩表供教师下载,可以作为教学管理环节的资料以备教学检查、评估之用。
(5)课件上传及浏览、下载系统。
允许教师上传图片、文本、动画、音频、视频等各种格式的课件。发布的课件可以在课堂教学时直接调出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也可供学生课后在线反复浏览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6)信息查询。
允许教师及学生根据关键词、发布时间、
(7)习题库系统。
允许教师按照课程、章、节以及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绘图题等类别发布、编辑、查询习题。
习题属性包括:类型、题干、选项、答案、所属课程及章节、难度等。允许学生浏览、查询各课程习题,并附有习题答案供学生对照。
教师发布习题时可以为其选择“公开”或“不公开”属性,设置为“公开”的习题构成“习题库”,可以供学生平时练习使用;设置为“不公开”的习题构成“试题库”,仅供被授权的教师浏览,可以作为期末考试试卷的选题。
(8)组卷系统。
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自动从习题库和试题库筛选题目组成试卷,并生成符合考试卷要求格式的word文档,同时生成试卷标准答案,供教师下载。
每章配备自测题,供学生课中课后自测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9)资源链接。
允许用户通过本网站链接到本学科的学术杂志网站、专业网站和常用搜索引擎网站。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篇十三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结合注释大致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运用读、写、唱、画、演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展示自己对诗的理解,感受诵读经典的乐趣,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大致了解诗意,感受诵读经典的乐趣,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准备:书写、绘画材料;
教师准备:课件、古诗阅读材料。
一课时。
2、古代的诗人们是如何表达这种难分难舍的情感的'呢?这节课我们来诵读几首千古传唱的送别诗。
1、打开诵读材料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3、集体读。
1、结合注释,大致了解诗意。
2、小组内交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3、集体交流。
4、指导感情诵读。
1、选择其中一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写、唱、画、演),诵读古诗。
2、小组内交流、展示。
3、集体交流。
诵读经典诗篇,我们感受到诗歌;畅游在诗海中,我们收获颇丰。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几首古诗吧!
唐诗选读送别诗(读、写、唱、画、演)。
作者: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者: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作者: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作者: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3、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4’)。
1.谈话;小朋友,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来了,大地妈妈的孩子都被唤醒了,开始生长.经他们装扮,大地妈妈可漂亮了。(师版画春笋,导人课题)(看课文动画片)。
谜语导入:头戴尖尖帽,身穿节节衣,年年二三月,脑袋钻出地。这是什么呀?
2.揭题: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春笋》。(注意“笋”是平舌音)。
二、初读课文(16’)。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读.。
3.交流学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笋”、“再”是平舌音;“迎”是后鼻音;“声”、“冲”是后鼻音,也是翘舌音;注意“块”、“外”声母之间的区别。)。
(2)指名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小节读给大家听听.(师生共同评价、正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再自由练读;接着,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评价。)。
(3)指导读长句。
a、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b、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4、用老师的方法再读一读课文。
5、老师和学生赛读课文。
三、学习写字(20’)。
l、认识新偏旁:士字头,两点水,石字旁,夕字旁。
2、观察“声、节、笑”.说说注意点。
3、你觉得哪两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老师帮忙吗?
4、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5、学生描红仿写。
6、师生共写习字册上的生字,注意笔顺和间架结构。
7、学生扩词,师生共同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细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读懂课文的内容。
3、春笋那不断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3’)。
1、抽读生字卡片。
2、选择正确的读音。(题目略)。
二、学习第一段(12’)。
1.整体感知:教师引导下师生一起读读课文: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
2.“唤醒”(音)训练说话:早上常常是谁唤醒你的?他是怎么唤醒你的?
3.我们来做雷公公唤醒小春笋。
4.带表情读第一句.。
6.多么热闹的春日呀!可是有一只小春笋还没睡醒呢!你准备请谁来唤醒它?
7.再读第一句.。
8.(师板画)它们冲破——“它们”是指谁?
9.指导读:春笋一个一个,你追我赶,冒出地面,这种生长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呀!(冲破、掀翻、冒要有力)(抓住“冲破”、“掀翻”、“一个一个”、“冒出来”等词语体会春笋生命力的顽强)。
10、课件展示,教师指导朗读。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篇十五
大声地吟读。
第一遍读:整体把握,读准语音。
划分节奏。
第二遍读:体味情感,注意语速。
一是大体整齐的'字数;二是大体整齐的句式;三是大体整齐的停顿次数。
七言绝句诗,一般是四顿,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句式:
2、和诗人同行。
生动地译读。
1p以诗译诗。
2p力求押韵。
3p解释扩展。
以诗译诗。
谁家玉笛暗飞声,
不知谁家的玉笛吹出悠扬的笛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曲调,
何人不起故园情。
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品诗人笔法。
妙点揣摩。
从字、词、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品析。
解词助读。
【洛城】:洛阳(今属河南)。
【折柳】:即《折杨柳》,古代曲名。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玉笛】:形容笛的精美。
【故园】:故乡,家乡。
3、跟诗人对话。
优美地说读。
1p对诗人说话,用第二人称“你”
2p想象合理的细节。
3p语言简洁。
4、飞扬神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纷飞的雨雾洒向心中的每一个角落,啊,诗人啊,你是不是打着伞在山中的小路上行走。
5、游子深情。
思乡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篇十六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通过品味对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下面是由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母鸡》经典教学设计,喜欢的可以收藏一下!了解更多详情资讯,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通过品味对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积累优美词句。
品味对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教师准备:有关母鸡抚养、照顾小鸡的图画。
出示图片,这就是老舍笔下的母鸡,作者一向讨厌母鸡,然而最后却不敢讨厌母鸡了。
过渡:母鸡的'讨厌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一、二自然段,找一找。
1、学生读1、2自然段,找出表现母鸡讨厌的语句。
2、学生汇报(学生只能找到一些句子,老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往叫声吵闹和拼命炫耀两方面引导,在学生读句子时,相机理解“颤颤巍巍”、“如怨如诉”)
3、小结:是呀!我想作者就因为母鸡的这种吵人的叫声、拼命炫耀的个性才惹得作者一向讨厌母鸡!
4、再次齐读第1、2自然段。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指名学生读句子——圈出重点词再读。
预设:
(1)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他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母鸡对鸡雏的保护是时时刻刻的)
(2)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警戒”是什么意思?怎么采取的措施?小结:面对危险的母鸡是机警、负责的,是高度紧张的,让我们再次品读这一句,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传神。)
(3)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小鸡的肚子这么小,再给它装一两个汤圆是什么样子?而它自己呢?母鸡喂胖了小鸡,而累瘦了自己,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啊!带着我们的敬意读读。抽生—齐读)
(4)其余语句,学生自由发言。
3、小结:母鸡勇敢、慈爱、辛苦而伟大的爱心把作者深深的感着,也把我们感动着。就连作者那一向讨厌的鸡叫声也发生的改变。在4—7自然段找一找文中有几处写鸡的叫声。
5、现在请大家把母鸡的语言翻译成人类语言说一说,先自己说说,待会抽同学说说。
看到这令人心灵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心中充满的应该是什么?(敬佩地读4—7自然段)
难怪作者会这样赞叹到(读第8自然段)作者对母鸡已经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了。(板书:擦掉“不赶讨厌”,写上“敬佩”)
作者仅仅是在赞叹鸡妈妈吗?
出示课件(展示母亲相关图片)
带着对母亲的崇敬,再读这一段。
最后老师再向大家推荐几篇写母爱的文章:老舍《我的母亲》、郭沫若《芭蕉花》。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多读多写,一定能够谱写出人世间美妙的爱的乐章的!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篇十七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爱亲情。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
3、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难点:
体味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父亲》,创设氛围。
同学们,刚刚听到的歌曲名叫《父亲》,这是一首爱的颂歌,歌中的老父亲为了儿女操劳一生,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父亲就像一座山,伟大而坚强。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再认识一位父亲,他就是诗人、学者、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父亲。我们以前曾经学过朱自清的文章,还记得吗?对,是《春》、《匆匆》、还有《荷塘月色》片段,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另一名篇《背影》。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习,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请的叙事散文《背影》。
(二)读背影。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父亲到浦口车站为“我”送行。
2、文中共出现哪几次“背影”?
明确:四次,思念父亲时的背影,望父买橘时的背影,父子分手时的背影,别后思念时的背影。
(三)寻背影。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结合文中内容告诉大家:时的背影是“我”最不能忘记的,因为。
(学生看书,然后交流)。
(四)议背影。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老课文,但在新教材编写时,老课文遇到新问题。前几天我查阅资料时,看到了这段文字: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有一部分人认为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已不符合时代特征,建议将该文从语文教科书中撤下。
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说说你的看法。(提示:可从主题、选材、语言、写作手法……角度谈)。
(学生思考后交流)。
小结:《背影》这篇叙事散文以朴实的语言叙写了人间真情;它的选材独特,选取了一个聚焦点,以极少的材料来表达最丰富的情感。有人说,读散文要读朱自清的《背影》,它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它曾使多少人魂牵梦饶,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有诗赞曰:舐犊情深数背影,一声长叹泪沾襟。人间自有真善美,玉壶冰心堪晶莹。
(五)续背影。
作者对父亲的浓浓的爱无以回报,只能在泪眼中感念父爱,用手中的笔倾诉对父亲的思念。文章结尾的一声长叹:不知何时再能与他想见道出了无限的惆怅。尤其是朱自清读了父亲的来信,更是感慨万分。
结束语:同学们,世间的爱有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这爱已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让我们载着这份爱书写自己完美的人生吧!
四、布置作业。
提炼文章内容,把这篇散文改成一首诗(不少于12行)。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
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及学生活动要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储备:小组交流:介绍作者、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个人展示或小组交流解决,5分钟)。
活动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朗读两首诗歌,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展示朗读—————其他同学纠正读音———————全班齐读课文。(5分钟)。
2、初步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小组内交流————代表展示)(10分钟)。
活动二:赏析诗句。
1、赏析诗歌《渡荆门送别》: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点评)(15分钟)。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人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是为自己对故土的依依不舍)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活动三:拓展:
收集李白其他的诗歌,体会李白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钟)。
作业:背诵诗歌。
教学资料备忘:
背景资料。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篇十九
1、了解松鼠的有关知识。
2、感受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的作用,学习形象、生动地对事物进行说明。
目标2。
讲解、交流讨论。
两课时。
松鼠是我们人类特别喜欢的小动物之一,可以说是自然界馈赠给我们的小宠物。但我们一般人对松鼠的特点和生活习性的了解是不多的。著名的法国作家布丰用他形象生动的笔墨满足了我们了解松鼠的愿望。
(一)在浏览课文的前提下,小组内交流对本文说明顺序的看法,然后在班上发言。
(二)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捕捉关键信息,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特点从几方面说明。
乖巧1、用尾巴当帆和舵2、十分警觉,跑跳轻快,爪子锐利,叫声响亮。
1、窝干净暖和、宽广坚实2、窝口朝上,端端正正,有一个圆形的盖。
全文的说明顺序:先总说——再分说——最后补充说明。
分说部分的顺序:
(三)引导学生理解生动形象的说明。
(教师举例并作示范分析)作者用带有文学色彩的笔调来说明松鼠的有关情况,写得生动形象。比如说: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加点的形容词写形貌漂亮,形象生动。)。
再比如说:
像鸟类似的住在树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加点的动词写生活习性——驯良,写得生动活泼。)。
你还最喜欢哪些句子?找出来略作分析,先在学习小组交流,如有价值,再由小组推荐在班上交流。
(四)播放一组有关小松鼠生活、活动的幻灯,使学生加深对松鼠特点的了解。
(五)请两位同学向大家交流关于松鼠的其他知识(课前准备)。
(一)讨论“探究·练习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写在积累本上)。
驯良乖巧玲珑矫健蛰伏苔藓褐色。
(四)布置作业:
利用课文知识,向家长介绍小松鼠的特点。联系所学课文,以“写在学习《松鼠》之后”为题,谈谈你对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感受。
周智。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篇二十
《教学设计思路》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望岳》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一、导入。
介绍泰山:
1.展示泰山图片。
“天下第一山”的美誉,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山,古称东岳,又称岱岳,被尊为五岳之首。自古有许多吟诵泰山的诗作,而以杜甫的这首《望岳》最为著名,因此被刻于碑碣,立于山麓。
教师可补充;。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它们是: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市。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北岳恒山(2017米),位于山西浑源县。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市。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历代曾有72个皇帝到泰山封禅。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早已闻名于世界。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的说法。
2.背景: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二、介绍杜甫。
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人称为杜少陵。开元后期,举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后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杜甫诗歌创作历程:。
1.读书和壮游时期《望岳》。
2.长安十年时期《哀王孙》、《春望》。
3.战乱流离时期“三吏”:《石豪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4.漂泊西南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国学经典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2、歌表演:《小春笋》。
【教学目标】。
1.运用连音和非连音的唱法,来歌唱《小春笋》,从而表达孩子们对春天的热爱和在祖**亲哺育下茁壮成长的真挚情感。
2.通过让学生歌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以“春天”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快乐情绪,进一步增进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能熟练演唱歌曲《小春笋》。
【教学难点】。
唱准四、五度音程。
【教具准备】。
钢琴、音像资料、多媒体。
【教学过程】。
二.音程练习。
(出示课件1:在春天姐姐的怀抱里,小春笋慢慢地长成一棵棵竹子。屏幕下方注明音高随之有所变化)师:同学们,小春笋和你们一样,在春天姐姐的怀抱里一天天的长大,你们看(带领生看一看,唱一唱,练一练)。
三.学唱歌曲《小春笋》。
1.(出示课件2:大屏幕随着《小春笋》的音乐放映自定义动画并显示歌曲词谱)。
2.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生合着拍子轻声跟唱。
3..朗读歌词,要求咬字清晰,声音连贯。
4..师带领学生用较慢速度视唱歌谱,这时师应特别注意学生的音准问题,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a谈话,鼓励学生当一名小老师,教大家学习歌谱。
b.跟琴默唱旋律。
c.指导学生击拍正确视唱歌谱。
d.跟琴正确的填唱歌词。
四.歌表演。
五.课堂小结。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0043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