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有八条,即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直觉性、启发性、循序渐进性、巩固性、能力本位、个性化教学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赫尔巴特的教育教学原则与此相同。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也就是说,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导向,同时要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知识,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运用。
直觉原则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各种感官观察或教师语言形象描述,获得直接经验,丰富感官知识,从而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培养认知能力。夸美纽斯的“让学生看、摸、听、闻等”和乌金斯基的“儿童以形、色、声、感思考”是直觉原则的体现。
启发式原理也就是说,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生动活泼地学习,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外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启蒙教学,如孔子在《学经》中提出的“无怨无悔,无动于衷”,孔子的“道而不导,坚强而克制,开放而维达”,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坏师出真言,良师教人发现真理”。
循序渐进原则(系统原则)也就是说,要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原则也被称为系统原则。在中国古代,教学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的。《学经》中的“学而不待”、“不练”、“杂练不孙子,则乱而不练”,朱熹的“循序渐进,细读细想”,都要求教学要循序渐进。
合并原则:即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教师要注意组织各种复习,使知识能长期保存在记忆中,必要时能迅速再现,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孔子要求“边学习边学习”,“回顾过去,学习新”。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测量原理(可接受原则)也就是说,教学的内容、方法、权重和进度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既能接受,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努力掌握。在中国古代,墨子的“智者必尽其能”,狄多惠的“教学必须符合被教学生的发展水平”,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都强调能力的衡量原则。
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就是说,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的教学,使每个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这一经验被朱熹总结为“孔子因材施教”。
1直觉
关键词:直接感知
这一原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操作。
例如:视觉教具,PPT。
2灵感
关键词:主动性
这一原则告诉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学习。
例如,不要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讨论并得到答案。
三。巩固
关键词:回顾
这个原则就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复习,在复习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
例如:回顾旧的,学习新的。
4因材施教
关键词:差异
这一原则就是我们面对的学生有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例如,在心理学中,认知方式没有好坏之分,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5系统性(循序渐进)
关键词:订单
这一原则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两个顺序:一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二是知识的逻辑顺序。
比如:过节不进贡,学会不等待。
6能力(可接受性)
关键词:量力而行
这一原则告诉我们,要因材施教,教给学生的内容不能太难或太简单。
例如:维哥夫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教学要超前发展,引领学生发展。
7理论联系实际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同步
这一原则告诉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理论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应在学完知识后加以运用。
例如,许多地区补充地方教科书,以适应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8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关键词:双基础教育与德育相互渗透
这一原则是教育者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在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因素,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历史课上,老师教岳飞的历史。他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史实,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岳飞的伟大爱国情怀。
@xuefen.com.cn 2013-2022 闽ICP备2023010389号-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