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网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一个差生的高考奇迹,真的有高考奇迹吗,理科高考奇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学分网。
▲真的有高考奇迹吗
几乎所有认识孙宇晨的人都觉得,他考入北大是个奇迹。
2007年2月,他因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而参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试时,面试官甚至不知道他所就读的惠州一中位于哪个省份。
在这所在他之前从未有人考入过北大的学校里,他原本是理科生,但因物理成绩始终徘徊在二三十分间而不得不改学文科。此后,他的成绩有所好转,但直到高三上学期结束时,仍然排在全年级100名开外。
大一时,他在《萌芽》杂志写下《一道论证题》,试图向人们证明“高中可以用一年的时间弥补任何的遗憾,只要你下定了决心”。他在文末留下自己的通信地址,邀请中学生和他一道证明这道题目。文章发表后两年多里,他收到了接近1万封信件。
而如今,他即将以北大历史系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结束4年的本科学业。
沉浸于文学世界不可自拔成绩在全班稳居倒数前十
整个中学阶段,孙宇晨从来都不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初中时他就读于一所寄宿制学校,他对3年初中生活的记忆,大多与网游有关。为了玩网游,他常常装病回家休息,晚上趁父亲熟睡后溜去网吧,再在清晨父亲睡醒之前赶回家。
▲真的有高考奇迹吗
中考前他突然“觉醒”,用功学习了半年,跌跌撞撞地考入了惠州一中。
孙宇晨执行五项要求的初始阶段,成效并不明显。他觉得在应试教育体系之中,“坏学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比“好学生”更多的代价,“众所周知,这年头老师都不怎么愿意帮助后进生。”但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选择,“就像一个人临死的时候,他只想活,没有其他的目的了。”在他看来,到了高三的冲刺期,方法已经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态度和坚持。
渐渐地,他的成绩逼近了600分,但增长势头也就此放缓。他的成绩在590分至600分之间徘徊了很久,他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瓶颈期。在广东省,600分左右的高考成绩将意味着他很有可能无法考上重点大学。
而就在此时,他获得了第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试资格。当时距离高考,还有6个月。
老师和父母都劝他不要去上海参加复试,因为这将让他缺课至少两周,对于一个成绩正处于瓶颈期亟须突破的高三学生而言,两个星期的意义似乎不言自明。但孙宇晨觉得自己“理想主义开始重新萌动”,抛下所有顾虑,前往上海参加复试。
事实证明,他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他顺利拿到一等奖,随后的高校见面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和招生办公室主任刘明利看中了他身上的理想主义,给予了他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的资格,可在高考时于录取分数线下20分录取。而这意味着,若想考入北大,他还需要在剩下的5个月内将成绩再提高50分。
▲真的有高考奇迹吗
此后令他感到神奇的是,他此前最头疼的英语,从参加完“新概念”后的第一次考试起就彻底冲破了瓶颈此前他的英语成绩从未上过100分,而自那次考试起,就从未下过110分。而其他科目的成绩,也都在稳步提升。
他后来如此解释这种“完完全全的飞跃”:每个人的潜能其实往往是被过低的自我预期所压抑,而过低的自我预期则源于外在制度压迫。他觉得,应试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在于分数崇拜,强调全面平庸。“在应试教育话语体系中,所谓好学生皆是成绩好的,坏学生皆是成绩坏的,分数评价变成了道德价值判断,人格被分数体系不断否定,破罐子破摔也不足为奇了。”在他看来,恰如其分的“新概念”一等奖肯定,是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在他前进的脚步中,高考如期而至。他最终考出语文115分、数学132分、英语130分、综合146分、历史127分、总分650分的出色成绩,成功完成了从三本向北大的冲刺。
在北大相对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他如鱼得水。他先习中文,后学历史,成绩稳居历史系第一。他担任北大西学社社长,代表北大赴荷兰海牙参加世界模拟联合国大会,还曾获演讲十佳称号。
在那篇引来近万封回信的《一道论证题》的结尾,他如此写道:“我相信自己的才华从来没有被应试教育的河水冲刷殆尽,而是我真正成功地挑战了应试教育。最后,我仅仅有两点希望:一是希望有理想的人不要向现实低头;二是希望大家一起帮我做这道题目,我希望它在你们每个人身上都成立。”
▲理科高考奇迹
他叫章程龙,是2015年高中应届毕业生。他的高考成绩是:
高考成绩单
语文:121分数学:119分
英语(精品课):125分理综:238分
总分603分。
成绩不错,但这并不足以拿出来称道。
然而,在高考前三个月的模拟考试中,他的成绩是260分。
被放弃的我
那天,我爸看着模拟考试成绩,格外淡定的告诉我,不用担心学习了,他已经给我联系好了一家工厂,3个月小工实习,没几年就能当大工,工资5000朝上。
我脑子嗡一下,一下就蒙了。我是学习不好,但是我也是做过大学梦、经历着高三日日夜夜拼搏啊!让我把自己的青春交代在那个小工厂里,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理科高考奇迹
迈出第一步
我视力不好,不能当兵;看起来,我的未来的确就是那个工厂了。但我真的是不甘心。
7号晚上,我第一次问了自己无数个为什么。我把能想到的问题都写在墙上,最后,我发现这些东西都指向3个问题:
1.没目标:每次制定的计划最多能坚持3天,3天过后准忘。
2.做题没有针对性:我平时做题只管做,不管看,更不去选择做题的难度、题型。我对自己的知识点掌握根本没有把握。
3.看得多,做得少:我看书的时候很少进一步去理解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所以原来不会的现在还不会,原来错的也一直错下去。
然后,我翻出来之前做过的所有试题、试卷,逐个开始找,整理我在三门主科上的缺点
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不太好
数学:选择题、填空题命中率低,大题后面的3个题不会做
英语:单词认识我,我不认识单词。
▲理科高考奇迹
我的奋斗
既然找出了问题,就得找办法解决。
我去书店买了一本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和一本阅读素材;数学买了名校周考试题汇编;英语买了近十年的高考题。
我把语文的基础知识手册和阅读剪成3本,每十天换一本。看基础知识手册当看书,阅读素材着重理解其中心思想。
数学每天做3套题目,只做选择题和填空题,时间控制在2个半小时内。第二天都将昨天做错的题目看一遍,3天、一周后再分别看两遍。这样我的数学解小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快速提高。
英语每天做一套题,将不认识的单词记录下来当晨读材料,用《奇速英语24个故事串记高考3500词汇》每天记半小时。
▲理科高考奇迹
突破那个坎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都用这种方法复习,4月5号摸底考试,成绩出来,我的成绩由260飞跃到410。我从班上倒数第3上升到倒数第10位。
你们千万别笑话我。对那个时候的我来说,已经是天大的进步了,至少给了我继续努力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语文:基础知识手册每十天重点掌握,作文素材每天精读5篇。
数学:将前面的选择题、填空题加上后面的四道大题一起重做一遍。最后两题不做,第二天复习。
英语:每天一套题,每个题目的语法、句型和短语一定要搞清楚,做题的题记录一遍。
用这个第二阶段的方法坚持学习一个月后,5月5号考试,我的成绩再次突破到510分。这时候我在班上的成绩已经是前20名。离一本线还差一些,但是足够上二本。就这样,也是曾经的我难以想象的。
▲理科高考奇迹
超越极限
我终于明白了跟上老师的步伐和保持一贯的复习进度的重要性,我落下了太多进度,这是自己学习完全不能弥补的。
但我想,既然已经能考上大学了,不妨再试试,看看自己究竟能到什么程度。
在最后一个月里面,为了跟上老师的进度,除了做练习题以外,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老师说的所有重点、难点题目总结在一个本子上,我把他们当成小说,食堂吃饭、上学放学公交车、睡觉之前,用空就拿出来过一遍。
最后,你们都知道了,高考我考了603分。我知道,自己差不多可以考个一本,但也从未想过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我爸当时就哭了,他跟我说,当初不该对我说那样的话。我没说啥,其实我明白,他要是当时没说那句话,我绝对达不到今天的成绩。
我的老师对我说,他完全不意外。我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成绩,最为重要的,是我已经把学习作为了一项事业、一份责任。
▲一个差生的高考奇迹
其实数学没有想象中的难。我看过一个艺考生在艺考完回去得三个月疯狂的把文化课提了一百多分,他对学数学是这么说的,希望可以帮助你。当然也许这不是个提分的方法但是至少是个引导。
他认为最重要的两点在于「公式概念」和「计算」。他以前学的不是很差,很多都是心中有这个概念,但具体的不太清楚(比如知道有抛物线,公式只是大概知道一点)。数学能考八九十的应该都是这个水准吧,再低的可能是连数学里面的概念都一窍不通。公式概念之于数学如同单词之于英语,是学数学的根基。
数学应该是失误率最高的一门科目,失误分两种,一是公式概念搞错,二是计算出错,这两种错误都是成绩出来才恍然大悟。所以数学考试一定要保持全神贯注,看到每一道题都要本能的联想到自己以前出错的地方,尽量避免。另外,一定要注意数学里面的小细节。可以弄一个小册子记出错的地方,尤其是这些小细节。
数学刷题还是十分奏效的,可能你觉着做这道题对你数学没有帮助。但你要知道刷题不仅是为了让你熟练应用公式概念,更是为了锻炼你的数学思维。另外每一道做错的地方都要重新再看课本相关知识。这样长时间下来,能有效的记住课本知识,也能降低失误率。
数学当然也是一个比较灵活的科目,选择填空题型变幻多端,不过一般情况下只要动动脑就行。无法靠常规算的时候,可以用特殊值啊,又或者直接把答案代进去看哪个更符合之类的方法。在实在不会的情况下,也不要完全乱猜。一般情况下,十个选项里不会出现四个A/B/C/D。
数学要想拿高分,大题要讲求规范性,多看一下正规的参考资料的解析会比较有帮助。
▲一个差生的高考奇迹
中等生占学生中的大多数,既没有尖子生努力,也没有他们的天赋,但又比后进生多些努力,有能力考出较好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把属于他自己能力范畴内的分数丢的一干二净。看看你到底弱在哪里
1、基础不牢固
一部分中等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从高一到高三整个基础体系不牢固,随着教学进度(有些学校赶进度,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不断深入,很多学生赶不上,课也听不太明白,于是随着复习章节的深入,反而觉得自己越拉越远。在每次考试测验下,成绩不高是必然的结果。
破解之道:回归课本为主,找准备考方向
学生根据自己的丢分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备考方向。基础差的学生,最好层层追溯到自己学不好的根源。无论哪个学科,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层层关联的,希望基础不好的同学以课本为主,配套练习课本后的练习题,以中等题、简单题为辅,逐渐吃透课本,也渐渐提高信心。
只要把基础抓好,那么考试时除了一些较难的题目,基本上都可以凭借能力拿下,分数的高低仅仅剩下发挥的问题。
2、学习不讲究方法,复习没有规划
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哪怕是对课本基本熟悉,但是学习不讲究方法,复习没有规划,不能够及时的吧自己的缺漏补上,一般是复习哪里算到哪里,没有形成自己的复习体系。基本上跟着老师走,明明认识到这个章节没有掌握,心中还有疑问,但是总想留到以后解决,随着复习的进度加深,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最初的问题早已忘记了。于是复习一轮后,由于没有规划,导致疑问叠加,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动力,导致成绩不能提高。
还有一些学生他确实花费了很多时间去复习自己不懂的部分,但是不讲究方法。学习一旦没有进步,必定是方法出了问题。主要还是缺乏指导,欠缺“临门一脚”。于是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
▲一个差生的高考奇迹
破解之道:循序渐进,切忌急躁
在复习的时候,由于是以自己为主导,有时候复习的版块和教学进度不同,当考试时会发现没有复习到的部分丢分严重,导致成绩不高。但是已经复习过的版块,却大多能够拿下。这就是进步,不要因为用一时的分数高低做为衡量标准,复习要循序渐进,不要急躁。
复习就像修一条坑坑洼洼的路,每个坎坷都是障碍,我们只有认真的从起点开始,按照顺序慢慢推平。
哪怕前方依旧沟壑,但是当你回头的时候,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条康庄大道。基本上,如果纯做题的话,1-2个月时间就能把各科的试题从第一章节到最后一个章节摸得差不多
3、做题、考试时照本宣科,不能融会贯通
这是大部分学生的通病了,平时学习复习的时候已经习惯于老师讲题解惑,做题、考试时不善于自行思考,喜欢去“套”。当题型稍微变换一下,就变得无所适从。做作业的时候喜欢参看答案或在课本寻求解答,有去思考却往往不能深入。虽然有些同学整理一些错题本、典型题等,但是却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简而言之,是缺乏独立思考的做题思想。
破解之道:合理利用作业试题、试卷
简单题、中等题一方面可以印证、检验自己的基础知识体系,又一方面可以提升我们的复习信心。在选择作业上,简单题、中等题尤其是概念理解应用题一定要自己动手做,还要进行总结。难题可以参考答案,但要认真思考其中的步骤推导思想和转化思想。这些都是高考所考察的。
语文要充分利用试卷,其中的成语、病句要注重收集,文言文虚实词记得要摘录。英语单选注意把正确选项带入念熟。同时思考阅读、完型题中,是如何找到有效的原文信息,他们有何特点和提示点要这么去利用每一次作业和试卷,那么成绩将会短期内提高。
▲一个差生的高考奇迹
4、心理素质不过关
有的同学因为短期内成绩无法提高,导致心理紧张、怀疑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考试时紧张、焦虑。一个问题往往反复无法确认,考试时间不够,于是成绩不理想,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丢分严重,无法把自己的真实水平反应出来。
破解之道:建立信心,不计一时得失
很多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差生,无可救药了。但是事实上往往不是这样。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天生比别人笨,不如别人聪明。也许在某一方面上确实是有自身的缺陷,但是却忽略了自己的优势所在。为了自己心中那份或许并不是十分确定的梦想,一定要打起精神。
前面也说过,考试不要计一时得失,而是要不断的总结归纳
学分网提示:以上是一个差生的高考奇迹,真的有高考奇迹吗,理科高考奇迹。
@xuefen.com.cn 2013-2022 闽ICP备2023010389号-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