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填报志愿指南 新高考填报志愿方法

2021/06/12 11:09:11文/HXY

2021新高考填报志愿指南 新高考填报志愿方法,今年许多省份实行的都是新的高考模式,由于一些省份是第一次实行这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今年的高考志愿需要如何去填报呢?为此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2021新高考填报志愿指南 新高考填报志愿方法。下面就由小编带大家具体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一、不知道填报什么专业

第一,事前一点都不知道到底今后该去干什么?有三点建议:

一是,亡羊补牢。

也就是,利用好高考结束到高考志愿填报关闭前的时间窗口期,用各种方式尽可能多地与长者、学友等“过来人”交流,结合未来时代的发展趋向和自己的爱好,深度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至少确立起自己有兴趣、不讨厌的专业意向领域。

一旦,确立了大致的专业领域,那么填报专业时也就有了相对明确的目标。

二是,广种薄收。

有了大致方向,接下来也就可以逐一查阅与此领域相关的那些具体专业了。

找到这些专业之后,即可逐一了解这些专业所涵盖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课程设置、教育模式等专业内涵信息。

再查看这些专业信息是不是与自己所规划的人生志向有机对接?如果不能,接下来就继续看看其它相关、相近的专业怎么样?直到找到喜欢、或比较适合自己的那一款、或那几款作为备选。

三是,聚焦目标。

如果认可了大学专业与自己志向的匹配度,接下来就该看看哪些大学举办了这个或这类专业?这些大学所举办的这个或这类专业在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培养模式上具备什么样的优势?有无鲜明的什么特色?是否足以支撑起自己对所选专业志向的想象?

如果是,再按照每一所大学所举办专业实力的强弱、优势的大小、特点的情况等信息,结合考分以及选考科目的实际情况,排列出从强专业+强大学、强专业+弱大学、弱专业+强大学、弱专业+弱学校的优先秩序、选项排列,从而确定志愿的顺序。

第二,在选择高考科目时,已经大体思考过今后专业的大方向,但并不十分清楚自己今后到底该干什么?

要说呢,新高考最大的好处就是:逼使考生必须事前做出考试科目的选择!

选择高考科目,肯定不仅仅是田忌赛马式的游戏,更是认识自己的强项、兴趣并与专业领域相嫁接的过程。也许,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甚至可能还只是为了尽可能“考上”、能够“考高分”的应景之举。

那么,在考完之后,就应该按照上面所说的方式进行咨询、再思考、检索并确定下来具体的专业领域和填报的优先秩序。

第三,如果还是举棋不定,不能确立志愿填报的具体专业又怎么办?

两个建议:

一是,尽可能选择专业大类。

什么是专业大类呢?也就是涵盖了多个相近专业的一个专业类别,比如说管理类、经济类、智能类等等,都在其类别里面包含了该领域内相似、相关的多个具体专业。

专业大类所覆盖专业数量的多少、差异度,不同的大学可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学校专业大类所覆盖专业的数量更宽泛,比如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类、体育类、医学类等;有的学校类别则划分范围要小很多,专业覆盖量也少一些,比如说财会类、数学类、化工类、控制类、中医类等等。

在培养模式上,前期施行的是大类培养,也就是按照大类设置基础性课程。至于说,要确定具体专业,就要等到入学1-3年之后再按照一定的规制予以分流了。

显然,采取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延缓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专业的焦虑,避免盲目性,更能让考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再思考、再检验自己的人生预设。

这样的话,考生就需要认真查阅、研究所选择大学在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专业覆盖情况、培养过程与分流管理的规定。看看是否覆盖了所期待的哪个专业?是否有过多、且不适宜于自己的限制性分流门槛。再根据这些情况,综合前面的信息做出填报志愿的顺序判断。

二是,选择提供可转换专业机会的大学。

那有一成不变的人生!让尚不成熟的高中毕业生来决定未来的决定,显然这个决定一定是变化的决定!

待进入大学学习之后,志向、兴趣可能都会发生明显变化。如果所就读的大学在转换专业方面能提供更个性、更灵活的政策支持,则可大大缓解考生在高考结束之后,在匆忙之中所填报专业志愿的迷茫。

三是,选择可实施多专业、跨专业培养的大学。

为了扩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面向,不少大学都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改革。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就读一个专业的情况下,辅修第二专业、攻读微学位。

显然,这一定能很好地弥补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盲目地选择专业所带来的遗憾,还可同时拓宽专业的视野与毕业之后的人生面向。

四是,选择允许跨校选修的大学。

毋庸讳言,任何大学都有自身优势,也有自身所短。

为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近年来大学之间都形成了相互合作、协作的学生培养机制,相互承认跨校选修课程、就读专业的学分,有的还可跨校授予对方大学的学位。

这样的培养机制可大大增加选择专业时的机动性,就读时还能方便地享受跨校的优势资源,岂不乐哉!

二、已经知道填报什么专业

祝贺!这说明你是“熟”生。填报志愿也就简单啦!

第一,按图索骥。

也就是,根据自己所确定的那个专业,寻找到这个专业所举办的所有大学,再根据这些大学在这个专业领域的实力、特色、资源等情况,以前述原则,确定目标大学。

第二,对号入座。

也就是,结合自己的高考成绩,查阅并参考往年该大学、该专业在录取时的历史分数、位次、分差,按照“冲、稳、保、垫”的原则,确立志愿填报的相应顺序。

三、如何选择不同大学的同一专业

要在2700来所大学中,选择出适合自己就读某个专业的梦校,这确实是一大冒险行为。

能够做的只能是:在出发前虚拟地多看看沿途的风景、陷阱的多寡,尽可能选择最有可能让自己收获最大的愉快目的地吧。

怎么看呢?

一看大学的定位。

也就是看这所大学的办学目标、担负任务和发展方向主要是什么?在高等教育体系、在所在地区或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有什么突出的社会影响和特别的社会名誉?在服务面向上的基本特点、服务领域内的主要影响?

这些方面都会大大影响学生就读期间的获得感、自信心、以及日后的就业取向、优势与发展潜力。

二看大学的专业结构。

每所大学举办专业都绝对不是无所不能的,都有自己的专业覆盖面向。有的大学更加强调的是专业覆盖的广度,突出其综合性的生态优势。

有的大学则更加重视专业结构的合理,突出其专业间有限的关联性和有力的支撑度,注重的是选择性卓越的发展路线。

有的大学却独辟蹊径,更加注重的是专业领域的纵深度,突出在一个或一类领域内形成不可逾越的特别优势,打造一剑封喉的独门绝技,塑造在少数领域内的旗舰地位。

三看专业的培养模式。

上面的两看稍微宏观一些,所以只看这两方面还很不够,还需要看看大学在具体专业方面的所作所为、以及所作所为所取得的那些成效,以避免一些大学只说不练、或好高骛远的陷阱。

专业的培养模式,也就是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什么具体的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学习内容、考核办法等,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来支撑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其达成度又怎样?

四看专业的学习资源。

大学学习不仅仅表现在课堂、实验室,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与自律。因此,学习资源的多寡、优劣不仅仅表现在师资阵容的强弱、课堂教学的高下,还表现在课堂之外的学习资源。

比如,学习制度的导向性、图书资料的丰富性、学习学术氛围的支撑性、实验实践实习的多样性、社团活动的激励性、学生来源的广泛性、所在地区和城市的发展性等等方面,都会对就读体验、专业成长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

五看专业的学长。

也就是看看这所大学在这个专业领域的历史积淀、已取得的实际成效、毕业生表现等。

比如,看看其校友在社会上所取得成就的大小、社会贡献与影响怎样?学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是否有协作发展的浓厚意识与共同育人的合理机制?

还要看看在读学长的就读体验,学习生活、学习效果等成长性、发展性收获怎么样?最大的遗憾又是什么?

四、专业重要吗

是的,很重要!

至于说,专业对未来人生是否会产生传说的那么重要的影响,这就要另说了。

但,仅就高考招生录取来说,志愿是高考招生录取时考生与大学之间唯一的“协议”,每位考生都不得不填写,否则,再好的考分,也不能被录取。

这难道还不重要?显然,是重要的!

不过,真的就那么重要吗?

其实,已不那么重要了!或者说,对人的一生来说,越来越不重要了。

因为大学越来越普及,大学生已不再是一个成熟的专业工作者,而是越来越需要在毕业后的岗位上再学习、再培训的一位普通劳动者了。

还因为时代加速变迁,专业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跨界、多界、变界、越界早已成为现实的未来。现在选择就读的所谓理想专业,也许几年之后就被机器颠覆、被技术迭代、被时代淘汰。

正因为此,一些用人单位在雇佣大学毕业生时越来越不固执于学生所学的具体是什么专业了。除非,岗位本身的专业性极强!比如说,绝不会录用一位哲学专业毕业生去当一名临床医生!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大学还要固执地按照如此细化的专业来折磨考生做出不成熟的选择呢?

所以,就不要过于纠结什么专业好、什么专业不好。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现在旨趣与未来想象的专业领域即可,至于说那些热门专业、时尚名字,更不要太纠结、更不要被忽悠。不然,入坑没商量!

好了,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2021新高考填报志愿指南 新高考填报志愿方法,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文章,请关注学分网,最后,感谢大家的阅读!

【2021新高考填报志愿指南 新高考填报志愿方法】相关推荐文章:

山东高考志愿96个志愿如何录取 山东高考志愿填报规则

2021高考志愿政策 了解高考志愿报考

THE END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2022年高考报志愿要注意什么 填报志愿有哪些注意事项
可以同时填报提前批本科批和专科批次志愿吗
专业+院校志愿怎么填报 专业+院校志愿填报方法
2022高考志愿填报流程 关于填报志愿的注意事项
高考志愿填报密码忘记怎么办